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写作如做事,感兴趣就喜欢做,就会有动力,事情也就容易做好。同样,如果学生爱好写作文,提笔就会觉得愉快,当然也就容易把作文写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兴趣;情境;想象;亮点
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有的借口说没灵感,有的说没内容可写……总之就是提不起写作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主体参与意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呢?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 创设情境,诱发创作
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学生就会被情境感染,往往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教师指导写作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明白作文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作文之源。写作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情境。
(一) 用细腻的情感创设情境
教师可让学生在细腻的情感感染下,让其不断触及情感点。如在讲《羚羊木雕》一课中,我感觉到学生对小主人公要回羚羊木雕后的复杂感情体会不深。于是尝试将文中的描述“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设置成现场情境,让两个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体会这种情境下主人公复杂的心情。随后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有主人公一样的遭遇呢?是否能介绍你生活中与朋友的友谊呢?”由此,学生的情感点被触发,迅速下笔成文。
(二) 用动人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情境
如指导学生写《我的母亲》作文时,我配乐讲胡适《回忆我的母亲》里教育儿子严而有宽,宽容不纵容的故事。母亲教育胡适学会担当,有了过失就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她重德垂范,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始终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我让学生深受故事情境的感染,同时引导学生:我们的母亲也是平凡而伟大的,她的许多言行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们,你能否动笔写下她对你影响的几件典型事例呢?以此自然引入学生写《我的母亲》的作文。
(三) 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创造情境
可以举办课本剧表演、故事会、欣赏名篇名句等活动创造情境。如在上九年级的小说单元写作教学课时,我让学生举办“小说故事会”综合性学习活动,回顾自己阅读某部小说的经历,讲述自己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被人物的悲欢离合深深打动的时刻。讲述者把同学们带入缤纷的小说人物画廊,在此情境基础上,引入本次的写作:重新设计人物命运,假如闰土生活在现在,他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鲁滨孙没有获救,还待在荒岛上,后来还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二、 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一) 指导读书,开阔视野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们学生,平时局限于学校,视野狭窄,往往造成学生写作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读书,开展读好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什么样的书呢?如:古今中外的名著,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小说等等,都是学生精神营养食品。可是我们的学生常常会觉得一些内容感悟到了,却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时候,教师辅导要跟上,为学生指点迷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学生看书的目的是读原著的思想内容,记录下优美的语句、语段。这样,经过积累,学生的題材丰富了,视野开阔了,不再为无材而苦恼了。
(二) 走出课堂,观察生活
写作和观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部分明确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搜集材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调动五官,多看多听。看高山流水,看松柏杨柳,看花草虫鱼,看朝霞夕阳;听风雨雷电,听松涛海浪,听莺歌燕鸣。美丽的景色能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壮丽的河山能唤起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济南的冬天》学完后,我带学生到田野,开展“找秋活动”。他们向大地、天空找到了秋,向田野、小河、果园找到了秋。这时,他们觉得生活处处有材料。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香飘果园》的文章,其中一段写道:
刚跨进大伯的园子,一股梨儿的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举眼一望,好大一片果园,我不禁想起“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诗句来。今天,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色,是“满园秋色关不住”。你看,有些果子还要用木棒支着呢。站在树下,你的头和手随处可以触到果子。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有真切的感受,有收获也就产生了倾吐的欲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 遵循个性,延伸想象
学生写作有个性,文章往往会出类拔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文章立意上创新,发挥想象。比如有些素材不知细节,只知轮廓,这时可发挥想象,或穿越时空,扩充情节,或揣摩心理,或请出历史人物,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一个学生构思《天道酬勤》这篇文章: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后,日子过得惬意。一天,如来召唤来唐僧和悟空:“今天下太平,遂派你二人再次下凡历练,谁的成就高,我就给他加神封仙。反之,则打入凡间。”后来这位学生想象悟空降落到一户农户家里,想出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种桃子。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地浇水、施肥,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桃子大王”。而唐僧却降落到一个达官贵人家,整天无所事事,每天吃玩……成为一个满身肥肉、头发蓬松的“胖子”。最后悟空加神封仙。这位借助《西游记》中唐僧、悟空这两个形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写作很有个性。
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想象因素,尤其是课内提供的材料,抓住文中的想象点,设计训练。比如,在教完《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皇帝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的情景;适当进行课外内容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也是不可少的,如我在黑板上画上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大红苹果,还发现有一半虫子在内的,让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再写作文,结果有意外的收获。所以,延伸想象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作起文章也就轻松自在了。 四、 发现亮点,因材施教
俗话说:“乐此不彼。”教师在作文评改时,要抓住学生文章中的亮点,肯定鼓励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我一般是每周布置写一小作文,两周一大作文。但一周后(甚至更长时间)的讲评却已时过境迁,激情冷却,效果欠佳。面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 “现场办公”法
所谓“现场办公”就是指当堂出题,当堂指导,当堂训练、当堂改进、当堂讲评的口头训练方法。其好处是:容量大,一般一次可训练几道题;周期短,体现短而快的节奏特色;兴致浓,人人参与,气氛热烈,引进竞争机制;费力少,教学双方一般都可当堂清,不留后遗症。方法上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刚开始选题难度可低些,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有得说,帮助他们消除疑虑,激发说的欲望,重在参与。
(二) “面谈面改”法
面改的作文主要是针对写作水平差而又不去修改,或无修改能力的同学,当面给其示范改,最终达到自己修改的目的;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学生难以掌握修改的要领。面改作文,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三个档次进行。
示范式。对没有修改能力的学生,遵照多就少改的原则,教如何把语句写通顺、连贯,以理顺为主。先教修改过程和修改方法:打好草稿后,要多读,从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进行删、增、改、调,多读多改。然后边读、边讲,做示范修改。
共议式。针对作文最差层次中的稍好者,和学生一起读其写的文章。碰到要改的句子,就停住,向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想: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为什么不恰当,那个句子为什么有语病。如果学生还不明白,还没领悟,就听老师的解惑。
疏导式。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感情易激动,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便会流露出消极情绪。有位学生人长得又高又瘦,皮膚黝黑,于是“非洲难民”的绰号不胫而走,他在《老师,我对你说》的命题作文中向“侮辱者”发出杀气腾腾的警告。有的班干部落选,有的学生没有评上“三好生”,在作文中也会表现出一种失落感。这些发自内心的消极的甚至过激的思想感情,讲评课上说几句,评语上写一段,解决不了问题。可以在面改时,及时地认真地进行思想疏导,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人生,帮助他们调解同学间的矛盾。
以上这些“面谈面改”法,自始至终要贯穿激励机制,要因人施改,因人施谈,往往面改或面谈一次,就能抑制学生作文中的一个缺点,两次就能克服,三次就能使其明显的进步。总之,我们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读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多表扬,找出闪光点,激起学生的写作潜能。
总而言之,任何人想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导和推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才能开辟写作教学的绿地,提起学生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蔡可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薛国军.教学比赛:教师个体成长的阶梯[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18.
作者简介:雷州英,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梦笔学校。
关键词:兴趣;情境;想象;亮点
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有的借口说没灵感,有的说没内容可写……总之就是提不起写作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主体参与意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呢?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 创设情境,诱发创作
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学生就会被情境感染,往往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教师指导写作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明白作文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作文之源。写作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情境。
(一) 用细腻的情感创设情境
教师可让学生在细腻的情感感染下,让其不断触及情感点。如在讲《羚羊木雕》一课中,我感觉到学生对小主人公要回羚羊木雕后的复杂感情体会不深。于是尝试将文中的描述“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设置成现场情境,让两个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体会这种情境下主人公复杂的心情。随后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有主人公一样的遭遇呢?是否能介绍你生活中与朋友的友谊呢?”由此,学生的情感点被触发,迅速下笔成文。
(二) 用动人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情境
如指导学生写《我的母亲》作文时,我配乐讲胡适《回忆我的母亲》里教育儿子严而有宽,宽容不纵容的故事。母亲教育胡适学会担当,有了过失就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她重德垂范,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始终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我让学生深受故事情境的感染,同时引导学生:我们的母亲也是平凡而伟大的,她的许多言行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们,你能否动笔写下她对你影响的几件典型事例呢?以此自然引入学生写《我的母亲》的作文。
(三) 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创造情境
可以举办课本剧表演、故事会、欣赏名篇名句等活动创造情境。如在上九年级的小说单元写作教学课时,我让学生举办“小说故事会”综合性学习活动,回顾自己阅读某部小说的经历,讲述自己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被人物的悲欢离合深深打动的时刻。讲述者把同学们带入缤纷的小说人物画廊,在此情境基础上,引入本次的写作:重新设计人物命运,假如闰土生活在现在,他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鲁滨孙没有获救,还待在荒岛上,后来还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二、 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一) 指导读书,开阔视野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们学生,平时局限于学校,视野狭窄,往往造成学生写作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读书,开展读好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什么样的书呢?如:古今中外的名著,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小说等等,都是学生精神营养食品。可是我们的学生常常会觉得一些内容感悟到了,却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时候,教师辅导要跟上,为学生指点迷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学生看书的目的是读原著的思想内容,记录下优美的语句、语段。这样,经过积累,学生的題材丰富了,视野开阔了,不再为无材而苦恼了。
(二) 走出课堂,观察生活
写作和观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部分明确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搜集材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调动五官,多看多听。看高山流水,看松柏杨柳,看花草虫鱼,看朝霞夕阳;听风雨雷电,听松涛海浪,听莺歌燕鸣。美丽的景色能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壮丽的河山能唤起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济南的冬天》学完后,我带学生到田野,开展“找秋活动”。他们向大地、天空找到了秋,向田野、小河、果园找到了秋。这时,他们觉得生活处处有材料。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香飘果园》的文章,其中一段写道:
刚跨进大伯的园子,一股梨儿的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举眼一望,好大一片果园,我不禁想起“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诗句来。今天,我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色,是“满园秋色关不住”。你看,有些果子还要用木棒支着呢。站在树下,你的头和手随处可以触到果子。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有真切的感受,有收获也就产生了倾吐的欲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 遵循个性,延伸想象
学生写作有个性,文章往往会出类拔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文章立意上创新,发挥想象。比如有些素材不知细节,只知轮廓,这时可发挥想象,或穿越时空,扩充情节,或揣摩心理,或请出历史人物,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一个学生构思《天道酬勤》这篇文章: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后,日子过得惬意。一天,如来召唤来唐僧和悟空:“今天下太平,遂派你二人再次下凡历练,谁的成就高,我就给他加神封仙。反之,则打入凡间。”后来这位学生想象悟空降落到一户农户家里,想出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种桃子。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地浇水、施肥,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桃子大王”。而唐僧却降落到一个达官贵人家,整天无所事事,每天吃玩……成为一个满身肥肉、头发蓬松的“胖子”。最后悟空加神封仙。这位借助《西游记》中唐僧、悟空这两个形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写作很有个性。
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想象因素,尤其是课内提供的材料,抓住文中的想象点,设计训练。比如,在教完《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皇帝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的情景;适当进行课外内容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也是不可少的,如我在黑板上画上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大红苹果,还发现有一半虫子在内的,让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再写作文,结果有意外的收获。所以,延伸想象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作起文章也就轻松自在了。 四、 发现亮点,因材施教
俗话说:“乐此不彼。”教师在作文评改时,要抓住学生文章中的亮点,肯定鼓励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我一般是每周布置写一小作文,两周一大作文。但一周后(甚至更长时间)的讲评却已时过境迁,激情冷却,效果欠佳。面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 “现场办公”法
所谓“现场办公”就是指当堂出题,当堂指导,当堂训练、当堂改进、当堂讲评的口头训练方法。其好处是:容量大,一般一次可训练几道题;周期短,体现短而快的节奏特色;兴致浓,人人参与,气氛热烈,引进竞争机制;费力少,教学双方一般都可当堂清,不留后遗症。方法上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刚开始选题难度可低些,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有得说,帮助他们消除疑虑,激发说的欲望,重在参与。
(二) “面谈面改”法
面改的作文主要是针对写作水平差而又不去修改,或无修改能力的同学,当面给其示范改,最终达到自己修改的目的;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学生难以掌握修改的要领。面改作文,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三个档次进行。
示范式。对没有修改能力的学生,遵照多就少改的原则,教如何把语句写通顺、连贯,以理顺为主。先教修改过程和修改方法:打好草稿后,要多读,从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进行删、增、改、调,多读多改。然后边读、边讲,做示范修改。
共议式。针对作文最差层次中的稍好者,和学生一起读其写的文章。碰到要改的句子,就停住,向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想: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为什么不恰当,那个句子为什么有语病。如果学生还不明白,还没领悟,就听老师的解惑。
疏导式。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感情易激动,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便会流露出消极情绪。有位学生人长得又高又瘦,皮膚黝黑,于是“非洲难民”的绰号不胫而走,他在《老师,我对你说》的命题作文中向“侮辱者”发出杀气腾腾的警告。有的班干部落选,有的学生没有评上“三好生”,在作文中也会表现出一种失落感。这些发自内心的消极的甚至过激的思想感情,讲评课上说几句,评语上写一段,解决不了问题。可以在面改时,及时地认真地进行思想疏导,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人生,帮助他们调解同学间的矛盾。
以上这些“面谈面改”法,自始至终要贯穿激励机制,要因人施改,因人施谈,往往面改或面谈一次,就能抑制学生作文中的一个缺点,两次就能克服,三次就能使其明显的进步。总之,我们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读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多表扬,找出闪光点,激起学生的写作潜能。
总而言之,任何人想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导和推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才能开辟写作教学的绿地,提起学生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蔡可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薛国军.教学比赛:教师个体成长的阶梯[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18.
作者简介:雷州英,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梦笔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