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不同产登记中,以往不同产登记机构的管理方式、数据来源、标准不尽相同,面对现在的不同产统一登记制度,需要将多源数据进行整和,在同一标准下建立口径一致的数据化管理平台。基于此本文借助GIS技术,将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构建规范化的不动产数据库。本文完成了数据库的设计,论述了数据库的组织形式和融合過程,最后对数据库的构建过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多源数据融合;数据库;GIS
引言
整合不同产登记信息、建立统一的不动登记制度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1-3]。针对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的不同部门的不同产登记数据,融合到一起实现登记数据和信息平台的统一化管理[4] 。由于数据源的不同,数据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为了实现不同信息的查询,需要建立完整、统一、标准化的不动产信息处理平台[5] 。GIS的发展为数据库的管理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基于GIS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海量、多源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方便查找、分析以及统计[6-8]。本文以GIS为平台,介绍了多数据源数据的组织,并对数据库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1 数据库设计
1.1数据库设计内容
本文的不动产数据库构建是将原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房屋产权等数据信息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本文的数据库的构建任务是对原有的不同产数据进行收集、标准化处理、入库等,数据库内容包括不同产登记基础信息数据库、业务查询数据库、元数据等多个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和框架如图1所示。
1.2数据组织方式
空间信息数据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斑块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但是在物理存储上需要将数据分割成不同的单元进行存储。数据的组织方式可以根据数据的应用目的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分为操作性数据库和分析性数据库。操作性数据库可以满足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处理,数据库的管理和使用人员主要为数据库登记的管理人员,数据库的目标是实现数据的管理和登记。分析型数据库则主要是满足数据的分析处理功能,试用人员主要是数据的分析以及决策的人员。两种数据库管理形式划清了数据登记与分析之间的界限,由原本的单一的数据库形式转变为以各自数据库为核心的业务处理系统和智能分析系统。分析系统重点是分析数据背后的关联和潜在的规律,可以进一步为决策提供服务,数据的分析功能不在操作系统实现主要是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快捷性和大量数据分析的能力,主要为了保证分析的效率和实用性。
1.3多源数据库融合流程
目前的不同产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分散存放、格式和标准不统一、媒介平台差异显著,因此需要按照统一的不动产数据库标准将以上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最终未构建规范化的数据库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支撑。数据的融合遵照完整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数据的融合流程分为准备阶段、数据收集阶段、归一化处理阶段、数据融合阶段、数据关联阶段、数据入库阶段等流程。
2 多源数融合的数据库构建
2.1 数据准备和收集
数据准备阶段主要是对以往的不同产登记的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分析,对比与《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的差异,完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设计二者之间的影射关系,清点历史资料,搜集原有的土地数据、房屋登记数据、将现有的图、表、册进行分类管理,制定数据库构建路线和实施方案。
2.2 数据规范化处理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主要是针对原有的多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统一录入不动产数据库,保证数据之间具有连续性、完整性、数据历史继承性,最终生成规范、全面的电子信息数据库。数据的规范化是以房产和土地的最小单元进行整理,处理的数据资料包括原有已经登记的档案、权属登记簿,处理的任务包括对数据进行归纳、补充、修正。目前现有的土地登记数据以2015年为节点分为两类,2015年之前的数据缺失变更、抵押等类型的登记、包含信息量少,主要采用的是C/S系统进行管理,不能直接应用,而2015年后的数据则相对比较全面,包含宗地代码(19位),可以建立宗地信息图空间图层的连接。因此数据的规范化包括对数据的权属性质、宗地基础信息、关联信息等进行完善。房屋的数据包括图表数据、扫描件等,房屋登记数据存储在Sybase数据库中,图形数据为DWG格式,房屋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主要是对原有数据库进行分析、检查和修改,重点是对房屋的基础信息、自然状况信息、业务流程证书信息是否存在和完整,对房号、层号、单元、栋号、丘号、房产分区等进行逐一核对,对现有的扫描图件进行调研,分析房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最终形成待入库的空间权属图、登记档案和与属性数据成果。
2.3 数据融合与编码
如图2所示为构建数据库需要的多源数据,将整理的多源历史数据进行融合,构建空间信息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多余的数据进行剔除,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录和完善,完成符合数据库标准的空间数据和元数据。对地籍数据、宗地信息、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统一编码,建立土地与建筑物之间的关联,按照编码规范进行统一编码,利用宗地代码实现宗地和不动产单元之间的关联,利用编码对不动产单元和所有权之间进行关联,对于每一处理流程实现编码,确保登记过程和业务流程时间的关系。对于房产数据,将户籍信息、单元信息、楼栋信息进行逐一的关联,确保信息逐级的拓扑关系。房屋的宗地图与房屋的丘图通过空间对应关系进行叠加关联,建立空间数据的对应。基于以上标准最终实现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的整合,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整合,构建清晰、完整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基础。
2.4 数据复检与入库
数据复检和入库是构建数据库的最后环节,数据的复检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数据的检查工作包括空间数据的核查、属性数据的核查、关联关系的核查等。对检查后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数据处理、统一分类的组织形式、编码、入库。数据库的录入和构建主要是借助ArcGIS提供的GeoDatabase利用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设计,数据库严格遵照《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最终建成不动产登记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
3结论
本文以GIS为平台,构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不同产数据库,文章重点论述了基于GIS的数据库设计和多源数据组织形式,对数据库的构建分别从数据准备和收集、数据规范化处理、数据的融合与编码、数据复检与入库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依照本文介绍的数据库构建流程可以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的数据库构建,构建的数据库满足不同产数据库构建标准,可以为数据库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不同产数据的管理、查询、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况海涛,赵岱虹.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建设思路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6(2):29-31.
[2] 尚静波.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安全管理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164-164.
[3] 陈伟.使用多源数据的不动产登记基础平台[J].测绘科学,2017,42(8):170-174.
[4] 姜栋,黄亮.发挥地籍基础优势 积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J].中国土地,2013(12):24-26.
[5] 刘权,石伟伟.房产测绘与房产GIS的一体化集成研究[J].测绘通报,2007(9):50-53.
[6] 马晓萍,张朝晖.地方政府等大比例GIS数据库建立中的质量控制[J].测绘标准化,1997(4):42-47.
(作者单位:贵州黔测地信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多源数据融合;数据库;GIS
引言
整合不同产登记信息、建立统一的不动登记制度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1-3]。针对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的不同部门的不同产登记数据,融合到一起实现登记数据和信息平台的统一化管理[4] 。由于数据源的不同,数据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为了实现不同信息的查询,需要建立完整、统一、标准化的不动产信息处理平台[5] 。GIS的发展为数据库的管理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基于GIS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海量、多源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方便查找、分析以及统计[6-8]。本文以GIS为平台,介绍了多数据源数据的组织,并对数据库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1 数据库设计
1.1数据库设计内容
本文的不动产数据库构建是将原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房屋产权等数据信息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本文的数据库的构建任务是对原有的不同产数据进行收集、标准化处理、入库等,数据库内容包括不同产登记基础信息数据库、业务查询数据库、元数据等多个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和框架如图1所示。
1.2数据组织方式
空间信息数据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斑块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但是在物理存储上需要将数据分割成不同的单元进行存储。数据的组织方式可以根据数据的应用目的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分为操作性数据库和分析性数据库。操作性数据库可以满足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处理,数据库的管理和使用人员主要为数据库登记的管理人员,数据库的目标是实现数据的管理和登记。分析型数据库则主要是满足数据的分析处理功能,试用人员主要是数据的分析以及决策的人员。两种数据库管理形式划清了数据登记与分析之间的界限,由原本的单一的数据库形式转变为以各自数据库为核心的业务处理系统和智能分析系统。分析系统重点是分析数据背后的关联和潜在的规律,可以进一步为决策提供服务,数据的分析功能不在操作系统实现主要是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快捷性和大量数据分析的能力,主要为了保证分析的效率和实用性。
1.3多源数据库融合流程
目前的不同产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分散存放、格式和标准不统一、媒介平台差异显著,因此需要按照统一的不动产数据库标准将以上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最终未构建规范化的数据库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支撑。数据的融合遵照完整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数据的融合流程分为准备阶段、数据收集阶段、归一化处理阶段、数据融合阶段、数据关联阶段、数据入库阶段等流程。
2 多源数融合的数据库构建
2.1 数据准备和收集
数据准备阶段主要是对以往的不同产登记的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分析,对比与《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的差异,完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设计二者之间的影射关系,清点历史资料,搜集原有的土地数据、房屋登记数据、将现有的图、表、册进行分类管理,制定数据库构建路线和实施方案。
2.2 数据规范化处理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主要是针对原有的多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统一录入不动产数据库,保证数据之间具有连续性、完整性、数据历史继承性,最终生成规范、全面的电子信息数据库。数据的规范化是以房产和土地的最小单元进行整理,处理的数据资料包括原有已经登记的档案、权属登记簿,处理的任务包括对数据进行归纳、补充、修正。目前现有的土地登记数据以2015年为节点分为两类,2015年之前的数据缺失变更、抵押等类型的登记、包含信息量少,主要采用的是C/S系统进行管理,不能直接应用,而2015年后的数据则相对比较全面,包含宗地代码(19位),可以建立宗地信息图空间图层的连接。因此数据的规范化包括对数据的权属性质、宗地基础信息、关联信息等进行完善。房屋的数据包括图表数据、扫描件等,房屋登记数据存储在Sybase数据库中,图形数据为DWG格式,房屋数据的规范化处理主要是对原有数据库进行分析、检查和修改,重点是对房屋的基础信息、自然状况信息、业务流程证书信息是否存在和完整,对房号、层号、单元、栋号、丘号、房产分区等进行逐一核对,对现有的扫描图件进行调研,分析房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最终形成待入库的空间权属图、登记档案和与属性数据成果。
2.3 数据融合与编码
如图2所示为构建数据库需要的多源数据,将整理的多源历史数据进行融合,构建空间信息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对多余的数据进行剔除,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录和完善,完成符合数据库标准的空间数据和元数据。对地籍数据、宗地信息、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统一编码,建立土地与建筑物之间的关联,按照编码规范进行统一编码,利用宗地代码实现宗地和不动产单元之间的关联,利用编码对不动产单元和所有权之间进行关联,对于每一处理流程实现编码,确保登记过程和业务流程时间的关系。对于房产数据,将户籍信息、单元信息、楼栋信息进行逐一的关联,确保信息逐级的拓扑关系。房屋的宗地图与房屋的丘图通过空间对应关系进行叠加关联,建立空间数据的对应。基于以上标准最终实现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的整合,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整合,构建清晰、完整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基础。
2.4 数据复检与入库
数据复检和入库是构建数据库的最后环节,数据的复检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数据的检查工作包括空间数据的核查、属性数据的核查、关联关系的核查等。对检查后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数据处理、统一分类的组织形式、编码、入库。数据库的录入和构建主要是借助ArcGIS提供的GeoDatabase利用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设计,数据库严格遵照《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最终建成不动产登记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
3结论
本文以GIS为平台,构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不同产数据库,文章重点论述了基于GIS的数据库设计和多源数据组织形式,对数据库的构建分别从数据准备和收集、数据规范化处理、数据的融合与编码、数据复检与入库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依照本文介绍的数据库构建流程可以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的数据库构建,构建的数据库满足不同产数据库构建标准,可以为数据库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不同产数据的管理、查询、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况海涛,赵岱虹.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建设思路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6(2):29-31.
[2] 尚静波.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安全管理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164-164.
[3] 陈伟.使用多源数据的不动产登记基础平台[J].测绘科学,2017,42(8):170-174.
[4] 姜栋,黄亮.发挥地籍基础优势 积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J].中国土地,2013(12):24-26.
[5] 刘权,石伟伟.房产测绘与房产GIS的一体化集成研究[J].测绘通报,2007(9):50-53.
[6] 马晓萍,张朝晖.地方政府等大比例GIS数据库建立中的质量控制[J].测绘标准化,1997(4):42-47.
(作者单位:贵州黔测地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