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香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翠香九岁的时候死了娘,十五六岁便不上学了,跟着父亲在村里的集上卖布。翠香长得水灵好看,嘴又甜,因此她的生意特别好,一到快过年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能卖出去几捆子布料。
  翠香十八岁那年,经媒人介绍,嫁给了邻村的毛胜。
  毛胜也是从小就没了爹,跟着娘过日子。
  毛胜长得很精神,但家里穷,都二十岁出头了,还和娘住在父亲当初留下的老房子里。
  媒人跟翠香说的时候,翠香说穷不是问题,只要人好,只要勤勞踏实,肯干能吃苦,再苦再穷的日子也有盼头。
  翠香就这样过了门。几年时间,毛胜家的旧房子就翻建成了新房子,翠香还给毛胜生了两个儿子。
  毛胜七十岁的娘帮着带孙子,天天逢人便夸自己有福,儿子有福,娶了翠香这么好的媳妇,孝顺又能干,这日子旧貌换新颜,全是翠香的功劳。
  翠香每天家里外面忙得团团转。村里不是集的时候,就开着三轮车去邻村赶集卖布。后来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翠香还请来姨家会蹬缝纫机的表嫂和表妹来帮忙,把布料裁剪了做成成品服装出售。
  每到年跟前的时候,翠香就特别忙。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回家经常是晚上了,扒几口饭,又忙又累的她顾不上和毛胜亲热,一躺到床上就累得睡着了。
  毛胜对此曾有过怨言。
  毛胜娶了能干的翠香以后,很是知足,但毛胜有一个翠香不喜欢的爱好,那就是打牌。
  到了年跟底下,翠香越忙,毛胜也越忙。常常是翠香前脚开着三轮车一走,毛胜后脚就锁上院子大门去邻居大姚家打牌了。两个孩子玩到中午,饿了就去毛胜打牌的大姚家找爸爸。
  大姚的媳妇玉香很热情,做了饭,就让两个孩子也留下来和他们一家一起吃饭。让毛胜和大姚一起喝几两小酒,酒足饭饱后,两个孩子继续出去玩了,大姚和毛胜他们又开始了牌桌上的打打杀杀。
  这样的日子久了,两个孩子在家里时常冒出“干妈”这两个字。翠香追问,才知道俩孩子的干妈是玉香。
  进了正月,翠香不去赶集了。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安顿两个孩子上床后,她就半躺到床上假装看电视,实际上是等着毛胜来和她温存。但是以前“热情”的毛胜现在越来越不“热情”了,就连翠香对他暗示,他似乎也不解风情,这让翠香心里起了狐疑。
  第二天吃过早饭,翠香直接就去了玉香家。
  翠香在前面走,她明显感觉到后面有一串眼珠子盯着她,甚至在她背后窃窃私语。
  她心里清楚别人都在背后议论什么,她也知道玉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以前有过什么样的前科。现在自己的丈夫毛胜经常往她家跑,怕不是纯粹为了和大姚打牌,玉香对毛胜的吸引肯定是存在的。
  翠香进了玉香家的门,玉香正在厨房忙活。玉香快速麻利地刷完锅,进屋端出花生、瓜子,招呼翠香坐下,一口一个嫂子地面带微笑问翠香生意咋样。
  翠香不动声色地坐在玉香家的椅子上,打量着玉香家,说:“俩儿子整天在家里说干妈做的饭好吃,干妈人好,对他们好,我是来谢谢你的,明儿请你上我家去,咱一起吃个饭,我也跟着你学学手艺。”
  玉香有点紧张的心放下来,说:“好什么啊,就是家常便饭呗,你看你天天这么忙,有时候你家毛胜在这玩儿,大姚也想让他留在这喝两口,俩孩子过来,赶上什么就吃什么,也不特意为他们做,咱都是什么关系,不用谢。”
  第二天下午,翠香让毛胜去大姚家,把大姚和玉香两口子都请了过来,一进门,翠香就说:“今天玉香掌勺,我给你打下手。”
  俩人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整出了一大桌子菜。大姚和玉香在毛胜和翠香家吃吃喝喝一晚上,邻居都听到了他们喝酒的说笑声。
  临走的时候,翠香还让玉香自己选了一块喜欢的布料,不几天,就给她做出了一件新式样的上衣。
  玉香穿着翠香给的新衣服在村里走,人们在背后更加指点了,有的甚至骂翠香傻,说翠香人太好了,人家骑你脖子上拉屎,还送给她新衣服。要是换了别人,早就大打出手了。
  翠香不理会人们背后里怎么说,她依旧我行我素,和玉香做好姐妹,常来常往。
  正月初五正好是阳历的情人节,这天翠香做了几道跟玉香学的拿手菜,晚上,她安顿好两个孩子后,对毛胜说:“来,咱俩也喝几口,这几年我一直忙,忽略了你的情感需要,我做的不好,但我不想让孩子缺爹少娘,结婚这么多年,咱们也是第一次过这个洋节。”
  翠香说着眼睛就湿润了。
  毛胜早就有了悔意,他深感自己对不起翠香,他一边给翠香擦眼泪,一边揽过翠香的肩膀紧紧地把她拥进怀里,然后吹灭了翠香点起的蜡烛,深情地吻着她的额头和脸颊。
  责任编辑   张   琳
其他文献
通读谢方儿的短篇小说《春风吹》,让我感觉有些茫然、不得要领的是作品当中的三个人物:马阿寿、马阿木和胡多强。  应该说,从小说开篇,作者就运用了隐匿的写作技法,让故事沉浸在若隐若现的氛围里:象征着旧时代的米店的旗子在风中飘荡;神秘人物马阿寿忽然闯进米店、立即关上大门,米店顿时便笼罩在了一片昏暗迷蒙当中;曾经失踪了许久的马阿木又回来了,并且就待在城外!  也应该说,谢方儿在《春风吹》这样一篇反映旧时代
期刊
周家失火一周后,冯雨得到消息,当即坐动车赶回。周家与冯雨没有关系,不过就是同一个沱巴镇上的远邻居。下动车,坐上开往沱巴的班车,听到一车子沱巴口音的乘客,冯雨有回到家乡的感觉。“周家发生火灾了,是吗?”冯雨明知故问地问身边的一个男子。“是的,一个星期前。”男子懒洋洋地回答。“火大吗?”“大。”“救了多久?”冯雨再问时,那男子闭上眼睛装没听见。车上人对周家失火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七天来,他们已经将此话题
期刊
如何表达作家们的立场和恭敬之心?  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篇幅,任他们还原一场伟大的战争、放大牺牲者不屈的眼神,然后让人民聆听和铭记并为之心跳。还有,那里肥沃,适合诸多意义的滋生和建构,《不落的红石榴》《铁军》和《乌斯浑暮色》就是为红军、新四军和八路军铸造的三块丰碑,多么巍峨,需日夜朝觐和仰视。  应该把四川的那个孩子和黄冰笔下的那只“法国大使”放在一起叙事。它们说的都是远行和逃离,在一定意义上有着相同
期刊
作家应当多关注现实变化中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关注人们那种真正平凡隐曲又不乏各种欲望的生活世界。无论是金钱拜物还是被德性和良善抑制着,并被强大的爱情力量所牵引、所提升,去制止这个道德日趋下滑的时代中的彻底堕落。那么就放开自己歌喉,大声吟咏人世间美好、纯洁的月亮……  王波:您的小说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这个时代的,都很温情。结合您反映城乡二元结构的小说《城里的月亮》《老乡》说说文学和时代的关系。 
期刊
1  李用的居住地南城白马离我上班的地方莞城只有几里之隔。七百多年过去,李用的遗迹已经无从寻觅,只剩下一条以他号命名的竹隐路默默纪念着他。一辆辆沉重的卡车从竹隐路上碾压而过,我仿佛听到了路痛苦的呻吟声。竹隐路时刻向路人默默诉说着它的人生际遇。竹隐二字的来历过往的路人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但在几百年前的那个时代,竹隐二字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站在竹隐路上,我隐约听见大海的声音,海浪一浪接着一浪从远
期刊
大师身高体阔,面放红光,用宽大厚实的手与我握了握,说,幸会,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李更,了不起的畅销书作家,请坐!  我不好意思地笑着,坐在大师对面。  大师一边烧水泡茶一边说,十多年前你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我们一起参加过活动。那时你有大量的读者,粉丝们疯狂地围着你,哭着喊着请你签名,与你合影,却没有人搭理我,那让我怀疑自己的写作。活动结束后,我到书店买了本你的小说读了一下,实话说我读不下去,也
期刊
一  我对镜子的恐惧来自于阿春,还是阿华?哪个人已经不重要了,她们很模糊,五官甚至身影,都很难准确描述。她们神秘莫测的脸在我跟前晃荡着,在需要爬过门槛的那个年龄,五岁?七岁?我只有估量那个时段。  但只要有镜子,她们玄秘的神色便打到镜子跟前。  那个故事我后来在《聊斋》或是电影里经常看到了,大同小异。  “有人照镜子,照着照着发现里面多了张陌生的脸……”实际上根本够不上一个故事,仅仅是描述一个画面
期刊
外面的雨很大,是暑雨。  他望望天,脸上溅起了浅浅的细纹:趁这天气,还是取出来?  要取出来的是一笔稿费,是他的一篇小稿在当地报纸上登出后得到的报酬。这篇小稿还是同事先看见后告诉他的,并且撂下一句:“大文人,稿费来了你可得请客,别老鳖一!”  老鳖一是当地土语,即吝啬、小气的代名词,一说花钱请客就缩头的意思。  过了一些日子,稿费到了,是邮局汇款通知单那种。他看看,一阵激动;再瞅瞅,悄无声息地夹到
期刊
陳静如整个下午都在思考要不要去参加老同学的聚会,最后是单位食堂糟糕的晚饭菜单让她下定了决心,有什么东西会比烧成糊状的麻婆豆腐更让人倒胃口呢。  临下班的时候,陈静如把挎包里的文件材料取出来,只剩下常备的口红、润唇膏、眼影和漱口水,犹豫了下,放进去一把托同事从国外带回来的瑞士军刀。  约好见面的饭店在大学附近,却不是他们学生时代常去的那几家苍蝇馆子,这是张亮的提议。他提前一周在老友群里抱怨道,以前每
期刊
秋天来了,谢红尘做了个春梦。梦中,他抚摸着柔光丝滑的腹部,毛茸茸的隐秘部,直到柔光丝滑的大长腿。显然,这是女性躯体。意犹未尽,正待再次抚摸,一声巨响把他惊醒了。  昏暗的光线里,他发现身在住院病房,趴在床边,流着涎水。哦,我是来看望李字的,他想。李字是谢红尘的好友,也是同事。昨天下午,李字急猴猴地打电话给他,说肚子疼得厉害,要他送自己去医院。谢红尘说我在南通,我会直接赶到医院的。  明天就是双休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