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导演下的爱情悲剧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uyi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穆旦的爱情组诗《诗八首》的主题,一直存在颇多争议。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将此诗释为一篇爱情的启示录,也是一首生命的赞美诗。笔者则认为,《诗八首》演绎的是一场由“我”的孤独开始也在“我”的孤独中结束的爱情悲剧,而导演这场悲剧的正是人类的理智。
  关键词:《诗八首》 孤独 理智 悲剧
  现代诗人穆旦创作于1942年的爱情组诗《诗八首》是他的代表诗作之一。同中国古代许多“无题”一类的爱情诗一样,《诗八首》没有具体的题目,这就更增添了诗歌主题意蕴的神秘感。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认为这首诗“以十分严密的结构,用初恋、热恋、宁静、赞歌这样四个乐章(每个乐章两首诗),完整地抒写和礼赞了人类生命的爱情,也包括他自己的爱情的复杂而又丰富的历程,礼赞了它的美,力量和永恒”①。因此,他称《诗八首》为“一篇爱情的启示录,也是一首生命的赞美诗”②。笔者则认为,《诗八首》是一场由孤独始也由孤独终的爱情悲剧,而导演这场爱情悲剧的正是人类的理智。
  一、对抗理智,备感孤独
  第一节诗点明,“我”已然爱上了“你”,整个生命都为“你”点燃,然而“我”的热情换来的却是“你”的冷漠——“你”由于理智的控制不愿接受“我”,“你”只看到了相爱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并把这当成是一场“火灾”。在这个成熟的呼唤爱的年代里,“你”“我”的心却如相隔重山,“我”情感的“热”与你理智的“冷”的对抗使“我”备感孤独。
  诗中,“我”的孤独感有增无减。“自然底蜕变底程序”,指的是爱情,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在我们这段感情里,显然是“我”爱得多一些。“我”对“你”的爱轰轰烈烈,而“你”不过是“暂时”的,或许只是“我”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热烈的爱得不到回应,那种致命的孤独感使“我”难过、哭泣,在爱的那场火灾里,“我”变灰,变灰又新生,受尽折磨。“上帝玩弄他自己”是说上帝创造了爱情这种不理性的感情,但同时又创造了理智这种东西与之相对抗,当“我”的不理性遇上“你”的理智,矛盾产生,也就注定了在这场感情中,“我”是孤独的。
  至此,第一部分完结。孤独的主人公爱上了一个极为理智的人,一方是热烈的,一方却是冰冷的。这段由孤独开始,和理智艰难对抗的感情,也许本身就是一场悲剧。
  二、理智转移,孤独依旧
  从第二首诗开始,这段感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水流山石”暗指时间的流逝,而二者的感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亦发生了变化。至于“死底子宫”,联系穆旦另一首诗歌《我》中的句子:“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的,锁在荒野里……”③在古希腊神话中,远古时代的人们是有四目四手的,力量无穷,他们借此与天庭对抗,宙斯为了维护自己宇宙之神的地位和权威,将人劈成了两半,成了半人。因此,“从子宫割裂”,意即人们由完整变为残缺,也注定我们一生下来就是要去寻求自己的另一半的。而“死的子宫”说明我们已经脱离了母体很久,进入了成熟的年代。如前所说,人一生下来就是残缺的,需要去寻找另一半,求得完整,因此同样残缺的我们,在寻爱的过程中相遇,并且不断成长直至成熟。“一个变形的生命”指的是爱情,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因此爱情永远也不能完成它自己。
  诗起,“你”的理智开始松动。“我”用言语渐渐攻破了你用理智建筑的堡垒。这时候,主给“我们”带来了考验,他嘲笑“我们”,还添来了“另外的你我”,这里不是指他人的介入,而是指“我们”自身发生了变化。主使得“你”的理智松动,增添了“你”热情的一面,这使得“我们”更好地相爱,也使“我们”的感情变得更加丰富,但同时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第三首诗写破除“你”的理智防线后“我们”爱情的发展态势。解除了理智的束缚之后,“你”变得热情,不再似以前的冷若冰霜。“小小野兽”喻指相爱后,“你”内心的躁动和热情。“春草”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感觉,“你”的小小野兽像春草一样地呼吸,因为“你”的热情是在理智解除之后产生的,就像冬天过后的春天,带着生机、活力与希望。“你底颜色”是指绿色,绿色象征着生命力,还有蓬勃发展的希望,意指“我们”的爱情也像这样,充满活力和激情,这样的爱情是芳香的、丰满的。“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这里的“它”还是指“小小野兽”,也就是你内心的躁动和热情。“黑暗”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而是指我们的爱情到达的一种境界,就像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爱得地暗天黑都已无所谓,是是非非无法抉择……”这里“我们”的爱情经过时间的沉淀,进入了另一片天地,形成了温暖的“黑暗”。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殿堂,而为他埋藏的生命珍惜”,这里“我”不禁流露出沾沾自喜的神态,经过“我”的追求和承诺,你那如大理石般坚硬冰冷的理智殿堂被攻破了,现在埋藏在那里的是你原本执拗的理智,因而“我”会更加珍惜你。“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这里把恋人手与手之间的触感比喻成草场,“草场”从颜色上看是绿色的,和上一节中小小野兽如春草一样的呼吸相照应;从质感上来说,则是软绵绵的,再想象雨后的草场,草儿上还带着些许水汽,湿漉漉的,犹如恋人第一次牵手因为紧张而渗出的汗珠,使两手的接触变得湿滑,绵软。“那里有它的固执,我底惊喜”,这里“它”指“你”的手,你虽然已超越了理智但仍有所保留,因此你的手是固执、僵硬的,而“我”则是彻底的惊喜。
  第四首诗写理智发生转移,攻破了“你”的理智殿堂之后,“我”却成为了理智的一方。爱情是需要用甜言蜜语来维持的,“用言語所能照明的世界里”,即指“我们”用来维系感情所说的那些甜言蜜语,那些用来描绘“我们”感情光明前途的话语。注意“静静地”这个修饰语,现阶段“我们”的感情似乎沉静下来了,“我”开始“静静地”思考那些甜言蜜语是否真实。“我们”沉醉于爱情,但同时“我”也在用理智思考着这爱情里可能的危险。甜言蜜语使“我们”窒息,但“未生即死”又点明了“我”是知道这甜言蜜语背后的危险的,明白爱情不仅是靠言语来维系的。“它底幽灵笼罩”,这里的“它”指上帝,上帝想让我们游离、迷失在自由而美丽的爱情陷阱中。但此时的“我”已经拥有了理智,“我”对你的爱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理性,而是开始为着隐藏的危机担忧。   第五首诗写理智作用下“我们”的爱情由热烈转为平静。“夕阳西下”暗指“我们”的爱情已度过了最热烈的阶段,是那阵“微风”,也即日益增长的理智,使“我们”的感情降温。“多么久的原因”暗指时间,随着时间的增长,“我”看待这份感情的理智也与日俱增。是什么移动了景物?时间和命运。时间和命运也移动了“我”的心,即上文所说的理智的转移。“最古老的开端”,即指爱情,爱情是古老而传奇的,从人类开始存在,爱就存在了。“安睡”直接点明“我们”的爱情已经由热烈变为平静,像安睡时的呼吸。时间形成了树林和岩石,也让“我”变得更加成熟理智,因此“我”选择将此时的“渴望”永存,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去狂热地追求和表现。在“我们”相爱的过程中,“我”已学会了爱你的方法,也学会了变更。
  第六首诗写理智指引下,“我”察觉到了二者间不可消灭的矛盾:相同的地方会让人怠倦,而有差别的地方又让人感到陌生。“危险的窄路”指爱情之路,“我们”的爱情已如前面所担忧的那样出现了危机,而“我”在那窄窄的或许只容得下一人的路上旅行,暗示“我”孤独一人的结局。“他存在,听从我底指使,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这里“他”是指上一节诗中“我”制造的另一个自己,这里将“我”一分为二,变成主体“我”和客体“他”。“他”在理智的作用下,為了保护“我”,使“我”不受到爱情的伤害,选择将“我”留在孤独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爱情也不例外。在这段感情中,“我”一直在寻求你的秩序,但是找到了之后又必须要背离,就像一开始你由于理智的束缚不敢接受我的爱慕,被感化之后,你逐渐释放激情,而这时“我”却又遭到了理智的捆绑,热情渐渐消退,剩下的只有理智和孤独感。
  至此,第二部分结束,主要写“我”攻破你的理智堡垒后,自己却陷入了理智的漩涡。在理智的引导下,“我”看到了这段感情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危机,你却满足于热烈过后的宁静,只留下“我”一人在这条窄路上旅行,陪伴“我”的只有孤独。
  三、固守理智,重归孤独
  第七首诗写热烈期过后,“你”失去理智,“我们”的爱情变得孤独。“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是属于自然界的东西,“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则是带有主观性的东西,这些都使“我”恐惧和害怕,又都是无法用科学去除的,因而“我”只想在你的怀里安憩。这里不是说“我”已经在你的怀抱里得到了安憩,而是祈使句,表达“我”的一种愿望和诉求,更加说明了“我”现在还无法在你的怀抱里得到安憩的那种孤独感。此时的“你”已经失去了理智,你的心变得“不能自主”,“你”美丽的形象也变得时有时无,可以想见“你”的思想更是令人难以捉摸,“我们”之间心的距离由此拉远了,现在的“我们”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平行”即意味着永远不会有交点,“我们”的爱情笔直并且平行地生长,这样的爱情永远不会有交点,两个人的心不能交融在一起,这就是这段感情最大的问题所在。
  最后一首诗写“我们”的爱情终于归于宁静,“我”也重归孤独。“没有更近的接近”,意即“我们”之间已经没法再靠近了,不论是心灵上还是身体上,“我们”之间所有的“偶然”都已经定型,不会再出现新的惊喜。“缤纷”指繁多而凌乱,阳光透过繁杂的叶片照耀在“我们”两个人的心上,点明二者的缘分。但是爱情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尝到了爱情的甜头,也必然要品尝爱情的孤独感。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心灵已经有了距离,所以诗中也说是“两片”心而不是一片,但这种孤独状态又是“我们”自愿选择的,是“情愿”的,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在整首组诗的最后,可以看到两个人的感情在宁静中落下帷幕。上节诗中将二者的心比作叶片,这里说季候一到,叶片就会各自飘落,“各自”,即二者互不干涉,两颗心也将各自寂寞。赐生我们的永青的巨树,它嘲笑过“我们”,也让“我们”哭泣过,但是现在,“我”有了成熟的理智,将视这些为过眼云烟,现在的一切都化为平静,“我”也终于重归孤独。
  第三部分写的是两个人的感情由热烈转为平静,两颗心的距离渐远而不能相融(失去理智和固守理智造成)的孤独感。
  四、结语
  穆旦是一个有着沉静力量的诗人,他在诗中“很少燃烧一泻千里的激情,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知性”{4}。因此,在《诗八首》中,穆旦用沉着的语调讲述了理智是如何导演这场爱情悲剧的。第一部分,你在理智的束缚下坚决拒绝“我”的求爱,让“我”待在孤独里;第二部分,理智发生转移——你的理智渐失,而“我”的理智日益增长,两个人的感情危机开始萌芽;第三部分,“我”的理智逐日成熟,热情消退后等待“我们”的是心灵上的陌生和疏远,这里“我”看到了爱情永恒不变的规律——品尝到了爱情的甜头,也必然要尝到爱情的孤独感。可见,在理智的导演下,这场爱情悲剧由孤独开始也在孤独中结束,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①② 孙玉石:《解读穆旦的〈诗八首〉》,《诗探索》1996年第4期。
  ③ 穆旦:《赞美·诗八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4} 宋静思:《激情在老根里化为平静——关于穆旦〈诗八首〉》,《书城》2015年第7期。
  作 者:周灵,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叙事文学。
  编 辑:李珂 E?鄄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艾伟以其《国语问题》《汉字问题》对语文阅读心理系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的典范”。本文在评述其识字心理、写字心理、阅读心理、作文心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研究对今天的语文教育研究仍有如下启示:(1)阅读心理是一个可以从形式角度加以分析的生成系统;(2)阅读心理研究是语文教育研究及语文教育的基本依据;(3)语文教育研究必
摘 要:《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锐1994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暖玉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中化现为“延州妇人”的“锁骨菩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佛教美学的视角对《无风之树》中的暖玉和《续玄怪录·延州妇人》中的“锁骨菩萨”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引发读者对文学与宗教、人性与佛性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无风之树》 暖玉 《续玄怪录》 锁骨菩萨 佛性  《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
摘 要:晚清民初时期,社会风俗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渗入而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娼妓作为女性群体中極为特殊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职业女性,这样的特殊身份对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女性近代化的脚步也由此产生了迥异于传统封建社会的新的发展。女性服饰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风俗变迁的重要标志。华裔作家赵淑侠塑造的赛金花形象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诠释了这一时期女性近代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赛金
摘 要:《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我”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过程,虽然青春已经流逝,但是“我”依然不放弃理想,坚持为理想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从北方的河流中得到了很多指导,河流的涌动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诠释着青春的灼熱和昂扬,在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呈现出生命的张扬和灵魂的搏击,给人留下非常大的震撼力。  关键词:《北方的河》 主题 青春 理
人到中年,爱上了旗袍。  一下子网购了四件旗袍。我给每一件旗袍都取了个有意思的名字。有一件青绿的底色上有片片草黄色的叶子,叶间开着一朵朵或一簇簇鲜红的和暗红的蔷薇花,像是走进了一个偌大的蔷薇园中。这件旗袍透着成熟内敛的韵味,它有个好听而特别的名字,叫“沉香”。有一件是淡淡的灰色麻布料,上面有许许多多深蓝色和浅紫色的蝴蝶在翩翩飞舞,色调深浅相间,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就像真的置身于花间,身边有无数蝴蝶在
摘要:通过分析五感设计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设计思维,研究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意表现形式。利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结合五感设计的隐喻性,阐述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服务意识论述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五感设计 平面广告设计 人性化  一、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一)现状分析 五感设计通过感官器官感受外界刺激,使人产生各种感
摘 要:《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不仅仅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谋略剧。它巧妙地化用中国古代“金蝉脱壳”“无中生有”等策略,而这些策略之下又有着深刻的隐喻。但剧中“猎人赫恩”的故事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策略的一部分,又是莎士比亚隐喻中的高潮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金蝉脱壳 无中生有 隐喻 “猎人赫恩”故事  一、引言  目前对《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解读,大都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剧本做简单阐述
摘 要:郝杰新作《美姐》借助“铁蛋的情歌”,展现了那片具有朴素力量的乡土。在这片乡土上,有着民众喜爱的传统二人台舞蹈,亦有着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歌舞表演,这里的一切都传达着当地人群的生存密码。  关键词:《美姐》 舞蹈 乡土  郝杰的力作《美姐》以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讲述了铁蛋个人成长史的故事。影片中穿插多处舞蹈,尤其是二人台舞蹈。作者借助舞蹈方式去表现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感情、
摘 要:刚踏仕途,人生初展的苏轼,在给弟弟的答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以“雪泥鸿爪”的精妙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暗合了作者内心潜藏的一种宗教情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无需常驻不流,固守一隅,何必痴心凝结,执着一物,这就为他日后沉沉浮浮的旷达人生打下了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雪泥鸿爪 常驻 执着 无住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
摘 要:《当你老了》是叶芝的传世名作,对影射了诗人一生挚爱情感的这首诗,历来好评如潮。然而,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其朝圣般爱情的瑰丽,却忽视了光华之下爱而不得的单恋者的复杂情感。本文试图揭开备受褒扬的情感之下的另一重意蕴。  关键词:挚爱 镜照 痴恋者 矛盾 潜伏  一、诗人挚爱情感的艺术镜照  在被誉为“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叶芝的众多传世名作中,他早年创作的《当你老了》是最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