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突变生物合成技术在聚酮类抗生素药物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O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319-01
一、Rapamycin(雷帕霉素)
Rapamycin是由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NRRL5491产生的31元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结构与FK506(tacrolimus,他克莫司)和immunomycin相似(Fig.8)。临床上主要用于自身免疫病和组织器官移植时产生的排异反应的治疗。
来源于L-赖氨酸的六氢吡啶酸是rapamycin聚酮环的重要组成结构。研究表明,rapL基因编码的RapL(赖氨酸环化脱氨酶)催化L-赖氨酸生成L-六氢吡啶羧酸。
2001年,Chung等通过同源双杂交技术,获得一个rapamycin基因簇rapQONML被破坏的突变株,在添加六氢吡啶羧酸后,生成16-氧-去甲基-27-去甲氧基rapamycin,而非rapamycin。
2003年,Graziani等添加RapL的抑制物到野生型菌的发酵液中,进行类似MBS的研究,在添加噻嗪烷羧酸后,生成了含硫的rapamycin类似物。
Gregory等也曾采用基因手段对rapamycin产生菌进行MBS研究 。
二、Enterocin(伏尔加霉素,恩特洛霉素)
Enterocin和wailupemycin是由Streptomyces maritimus产生的结构相似的抑菌剂,其生物合成途径如Fig.9所示。由encP基因编码的苯丙氨酸氨基裂合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对entero-cin和wailupemycin的起始前体苯甲酰CoA的合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2003年,Kalaitzis等通过同源双杂交技术,删除了442bp的EncP序列,构建了PAL失活的S.mari-timus突变株XP。添加芳香酸(包括单取代苯甲酸、杂环芳香酸、1-烯-环己烷甲酸),发现单取代苯甲酸中,只有对-氟苯甲酸可被利用,生成20-氟代enterocin、5-脱氧-20-氟代enterocin和19-氟代wailupemycin D~G;2-噻吩甲酸和3-噻吩甲酸以近似1∶2的比例掺入到enterocin和wailupemycin类似物分子中,但杂环化合物如呋喃酸(糖酸)、烟酸未能掺入;添加1-烯-环己烷甲酸,只生成了enterocin类似物;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基础上改造而来的芳香酰CoA硫酯的模拟物,只有苯甲酰-SNAC和2-噻吩甲酰-SNAC以很低的效率掺入到enterocin和wailupemycin G的分子中,而对-甲苯酰-SNAC和对-氯-苯甲酰-SNAC未被利用。这是Kalaitzis等第一次利用MBS技术对PKSⅡ型的大环内酯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的研究。上述实验数据说明Ⅱ型PKSs对外源起始单元的耐受性相对较低,具体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Erythromycin(红霉素)
红霉素是1952年从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eus)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碱性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有A、B、C、D、E等组分。红霉素分子包括三部分:红霉素内酯(erythronolide)、去氧氨基己糖(desosa-mine)和红霉糖(cladinose)。
6-dEB(6-脱氧红霉素内酯)是红霉素合成途径中最早的中间体,在羟化酶的作用下,C-6位羟基化形成红霉素内酯参与生物合成。早期曾获得不能合成6-dEB的突变株2NU153,添加一系列的红霉素内酯类似物,合成了许多新的衍生物 。6-dEB是在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s)DEBS催化作用下,由丙酰-CoA和六个甲基丙二酰-CoA以类似脂肪酸合成的途径生成的。DEBS包括三个亚基:DEBS1、DEBS2和DEBS3,每个亚基包含两个模块,其中DEBS1还包含荷载域(loading domain),DEBS3还包含一個硫酯酶TE;Pieper等研究表明DEBS1的荷载域对底物的特异性有较大的宽容性,除正常的丙酰-CoA外,还可以接受乙酰-CoA、丁酰-CoA和N-乙酰半胱氨酸(SNAC)硫酯等。Khosla等1997年通过分子手段使DEBS1酮基缩合酶失活,并构建质粒p JRJ2 ,通过质粒将6-dEB基因转移到异源宿主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中,获得工程菌CH999。添加SNAC-硫酯类似物,修复6-dEB的生产能力,并形成新衍生物。然后将这些新衍生物添加到Streptomyces erythreus发酵液中,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合成一系列erythromycin D的类似物(Fig.10)。研究发现,SNAC的稳定性和添加时间直接影响到MBS的成功与否及新衍生物的产量。
目前,对红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和基因簇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为合成新的衍生物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四、Avermectin
Avermectins(AVM)是由除虫链霉菌(Strepto-mycin avermitilis)产生的具有杀昆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如Fig.11所示。AVM分子主要由两部分(十六元大环内酯环和L-齐墩果糖二糖)组成,根据C5、C22-23、C26位结构的不八个组分。AVM的起始单元来自L-Ile和L-Val,它们在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α-酮酸,然后在支链氨基酸α-酮酸脱氢酶BCDH的作用下分别生成2-甲基-丁酰-CoA和异丁酰-Co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AVM a和b。早在1986年Bu′Lock等就通过诱变获得BCDH失活的突变株,利用MBS技术对AVM C25位上的结构进行改造。1991年,Hafne等详细介绍了采用NTG诱变获得BCDH失活突变株的过程,并获得性能稳定的突变株ATCC53568。之后,Dutton和Bu′Lock等利用ATCC53568进行了系统的MBS研究,添加800多种突变生物合成元,获得了36种新衍生物,均表现出很好的生物活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衍生物就是多拉克汀(doramectin),它被认为是采用MBS技术合成的AVM家族中最优秀的成员。多拉克汀是在发酵培养BCDH失活突变株的过程中添加环己烷羧酸(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CHC)获得的。因为BCDH失活,不能利用L-Ile和L-Val为起始单元合成正常的AVM,CHC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参与到新起始单元的合成。其结构如Fig.11所示,环己烷取代C25位上的原有结构。多拉克汀抗虫谱广、活性强,为极具开发潜力的抗虫新药。
1995年,Skinner等分别对BCDH的两个基因(bkdABC和bkdFGH)进行研究,发现F基因中断,添加2-甲基丁酸,只产生a组分。添加环己烷羧酸合成多拉克汀。
2000年,Croop等从S.collinus中克隆到一个能够合成环己烷甲酸-CoA的基因,并成功地将该基因导入Streptomycin avermitilis bkd突变株中,使合成的环己烷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49%。这样,在不添加环己烷甲酸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多拉克汀。随后,Stutz- man-Engwall等通过插入失活、定点突变和错配PCR 等技术使aveC失活,获得CHC-B1 (多拉克汀)与CHC-B2 的比例增大4倍的突变株。经过上述改造获得的工程菌,其多拉克汀的产量大大提高,并应用于工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白林泉,邓子新,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2):80
[2] 张致平,微生物药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陈代杰,微生物药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4.
[关键词]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O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319-01
一、Rapamycin(雷帕霉素)
Rapamycin是由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NRRL5491产生的31元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结构与FK506(tacrolimus,他克莫司)和immunomycin相似(Fig.8)。临床上主要用于自身免疫病和组织器官移植时产生的排异反应的治疗。
来源于L-赖氨酸的六氢吡啶酸是rapamycin聚酮环的重要组成结构。研究表明,rapL基因编码的RapL(赖氨酸环化脱氨酶)催化L-赖氨酸生成L-六氢吡啶羧酸。
2001年,Chung等通过同源双杂交技术,获得一个rapamycin基因簇rapQONML被破坏的突变株,在添加六氢吡啶羧酸后,生成16-氧-去甲基-27-去甲氧基rapamycin,而非rapamycin。
2003年,Graziani等添加RapL的抑制物到野生型菌的发酵液中,进行类似MBS的研究,在添加噻嗪烷羧酸后,生成了含硫的rapamycin类似物。
Gregory等也曾采用基因手段对rapamycin产生菌进行MBS研究 。
二、Enterocin(伏尔加霉素,恩特洛霉素)
Enterocin和wailupemycin是由Streptomyces maritimus产生的结构相似的抑菌剂,其生物合成途径如Fig.9所示。由encP基因编码的苯丙氨酸氨基裂合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对entero-cin和wailupemycin的起始前体苯甲酰CoA的合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2003年,Kalaitzis等通过同源双杂交技术,删除了442bp的EncP序列,构建了PAL失活的S.mari-timus突变株XP。添加芳香酸(包括单取代苯甲酸、杂环芳香酸、1-烯-环己烷甲酸),发现单取代苯甲酸中,只有对-氟苯甲酸可被利用,生成20-氟代enterocin、5-脱氧-20-氟代enterocin和19-氟代wailupemycin D~G;2-噻吩甲酸和3-噻吩甲酸以近似1∶2的比例掺入到enterocin和wailupemycin类似物分子中,但杂环化合物如呋喃酸(糖酸)、烟酸未能掺入;添加1-烯-环己烷甲酸,只生成了enterocin类似物;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基础上改造而来的芳香酰CoA硫酯的模拟物,只有苯甲酰-SNAC和2-噻吩甲酰-SNAC以很低的效率掺入到enterocin和wailupemycin G的分子中,而对-甲苯酰-SNAC和对-氯-苯甲酰-SNAC未被利用。这是Kalaitzis等第一次利用MBS技术对PKSⅡ型的大环内酯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的研究。上述实验数据说明Ⅱ型PKSs对外源起始单元的耐受性相对较低,具体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Erythromycin(红霉素)
红霉素是1952年从红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eus)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碱性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有A、B、C、D、E等组分。红霉素分子包括三部分:红霉素内酯(erythronolide)、去氧氨基己糖(desosa-mine)和红霉糖(cladinose)。
6-dEB(6-脱氧红霉素内酯)是红霉素合成途径中最早的中间体,在羟化酶的作用下,C-6位羟基化形成红霉素内酯参与生物合成。早期曾获得不能合成6-dEB的突变株2NU153,添加一系列的红霉素内酯类似物,合成了许多新的衍生物 。6-dEB是在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s)DEBS催化作用下,由丙酰-CoA和六个甲基丙二酰-CoA以类似脂肪酸合成的途径生成的。DEBS包括三个亚基:DEBS1、DEBS2和DEBS3,每个亚基包含两个模块,其中DEBS1还包含荷载域(loading domain),DEBS3还包含一個硫酯酶TE;Pieper等研究表明DEBS1的荷载域对底物的特异性有较大的宽容性,除正常的丙酰-CoA外,还可以接受乙酰-CoA、丁酰-CoA和N-乙酰半胱氨酸(SNAC)硫酯等。Khosla等1997年通过分子手段使DEBS1酮基缩合酶失活,并构建质粒p JRJ2 ,通过质粒将6-dEB基因转移到异源宿主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中,获得工程菌CH999。添加SNAC-硫酯类似物,修复6-dEB的生产能力,并形成新衍生物。然后将这些新衍生物添加到Streptomyces erythreus发酵液中,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合成一系列erythromycin D的类似物(Fig.10)。研究发现,SNAC的稳定性和添加时间直接影响到MBS的成功与否及新衍生物的产量。
目前,对红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和基因簇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为合成新的衍生物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四、Avermectin
Avermectins(AVM)是由除虫链霉菌(Strepto-mycin avermitilis)产生的具有杀昆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如Fig.11所示。AVM分子主要由两部分(十六元大环内酯环和L-齐墩果糖二糖)组成,根据C5、C22-23、C26位结构的不八个组分。AVM的起始单元来自L-Ile和L-Val,它们在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α-酮酸,然后在支链氨基酸α-酮酸脱氢酶BCDH的作用下分别生成2-甲基-丁酰-CoA和异丁酰-Co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AVM a和b。早在1986年Bu′Lock等就通过诱变获得BCDH失活的突变株,利用MBS技术对AVM C25位上的结构进行改造。1991年,Hafne等详细介绍了采用NTG诱变获得BCDH失活突变株的过程,并获得性能稳定的突变株ATCC53568。之后,Dutton和Bu′Lock等利用ATCC53568进行了系统的MBS研究,添加800多种突变生物合成元,获得了36种新衍生物,均表现出很好的生物活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衍生物就是多拉克汀(doramectin),它被认为是采用MBS技术合成的AVM家族中最优秀的成员。多拉克汀是在发酵培养BCDH失活突变株的过程中添加环己烷羧酸(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CHC)获得的。因为BCDH失活,不能利用L-Ile和L-Val为起始单元合成正常的AVM,CHC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参与到新起始单元的合成。其结构如Fig.11所示,环己烷取代C25位上的原有结构。多拉克汀抗虫谱广、活性强,为极具开发潜力的抗虫新药。
1995年,Skinner等分别对BCDH的两个基因(bkdABC和bkdFGH)进行研究,发现F基因中断,添加2-甲基丁酸,只产生a组分。添加环己烷羧酸合成多拉克汀。
2000年,Croop等从S.collinus中克隆到一个能够合成环己烷甲酸-CoA的基因,并成功地将该基因导入Streptomycin avermitilis bkd突变株中,使合成的环己烷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49%。这样,在不添加环己烷甲酸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多拉克汀。随后,Stutz- man-Engwall等通过插入失活、定点突变和错配PCR 等技术使aveC失活,获得CHC-B1 (多拉克汀)与CHC-B2 的比例增大4倍的突变株。经过上述改造获得的工程菌,其多拉克汀的产量大大提高,并应用于工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白林泉,邓子新,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2):80
[2] 张致平,微生物药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陈代杰,微生物药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