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可找到爱因斯坦对相对论思考之错误:他没有认识到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而造成他对洛伦兹变换的推导不成立;他没有认识到惯性力不存在而造成他对等效原理和光谱线红移的论证不成立;他没有认识到钟慢的相对性和尺缩的相对性均违反哥白尼日心说而不能成立;他没有认识到有比洛伦兹变换更普遍的梁氏变换而造成他错误地提出洛伦兹协变性。于是,笔者(梁氏)以光速不变性原理为基本原理,以梁氏变换为基本方程,创立了适用于相对运动的任何两个参照系的时空理论——梁氏相对论。用梁氏变换给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问题的数学解释更好(合理和简单)。
0、引言
文献〔1〕从文献〔2〕〔3〕〔4〕中找到爱因斯坦和文献〔3〕〔4〕的编者对经典力学思考之错误:他们没有认识到地面参照系S和相对于S匀速平动的参照系 以及相对于S变速运动的参照系 上有不同的重力加速度(即重力场场强)——分别为g 、gv 和 g′ (由此可见引力佯谬不成立,即没有场强为无穷大情况);他们没有认识到牵连运动力Fe(=mae ) 和科氏运动力Fk(=mak ) 而误认为有惯性力;他们没有认识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随之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他们没有认识到普遍的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方程 F合=ma合 ,该方程反映了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是牛顿——梁氏定律。于是,梁氏以牛顿——梁氏定律为基本定律,以实验方程 F合=ma合 为基本方程,创立了适用于任何一个参照系的牛顿——梁氏力学(为牛顿力学修正之结果)。找到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思考的错误(误认为有惯性系和惯性力,误认为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成立),我们顺藤摸瓜,自然就找到他对相对论思考的错误。他对相对论思考的错误,造成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必须修正为梁氏相对论。
1、洛伦兹变换的推导
从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到文献〔3〕〔4〕的编者,都没有想到上述 gv与 g 不相等而使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对SV 系与对S系不相同〔1〕,于是造成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1〕。文献〔2〕误认为有论断——“相对性原理告诉我们,由k判断的相对于k′ 保持静止的单位量杆的长度,必须恰好等于由k′ 判断的相对于k保持静止的单位量杆的长度。”我们设想将相对静止时等长的相同两根单位量杆Lo 和L′ o 分别平行地固连于上述k(例如太阳)和k′ (例如水星)上,则根据水星近日点运动(L′ o 相对于 Lo 的速度为水星公转速度)有 L′ o > Lo (为静尺 Lo 缩短,爱因斯坦却误认为是动尺 L′ o 缩短〔2〕),可见上述论断不成立(即k′ 的单位量杆与k的单位量杆不等长)。该论断不成立,反证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于是,文献〔2〕对洛伦兹变换的推导不成立。文献〔2〕应用光速不变性原理得出了(5)(6)式是正确的,这两式联立可得正确的时空关系式(含待定系数)
x′=a(x-vt) l=a(l-vx/c) (1)
下面是对文献〔2〕的错误推导作出修正而由上式导出洛伦兹变换。我们由光速不变性原理可得
x÷-C÷l ÷=U X′÷ -C ÷l ′÷=0 (2)
将(1)式代入上式第二式可得
a2(1-v2/c2)x2-a2(c2-v2)f2=0 (3)
上式与(2)式第一式分别对比 x2项和 f2项因子,则均得
a=1/1-v2/c2 (v
将④式代入 (1)式则得洛伦兹变换。另外,我们可以不同于文献〔2〕那样应用光速不变性原理来导出(1)式:设所求时空变换式为
x′=k11x +k12t t ′=k21x +k22t (5)
显然, k′的原点o ′的运动方程为
x′=0 d2x/dt2=0 (6)
由上式第二式可得x=vt 。将 x=vt 和上式第一式一起代入(5)式第一式,则得 k12=-vk11 (7)
设想开始时从k′ 原点 o ′分别向 x′轴正负方向发射一个光信号,则依光速不变性原理得光信号运动方程
x=ct x′=ct′ (8)
x=-ct x′=-ct′ (9)
分别由(5)(8)式和(5)(8)式可依次得
ck11+k12=c2k21+ck22 (10)
-ck11+k12=c2k21-ck22 (11)
由(10)(11)式可得
k12 =c2k21 k22 =k11 (12)
由(5)(7)(12)式可得
x′= k11(x-vt) t′ =k11 (t-vxlc2) (13)
上述k11 就是文献〔2〕的上述a。将(13)式代入(2)式可求得 k11=1/1-v2/c2,再代入(13)式,则可得洛伦兹变换
x′=(x-vt) /1-v2/c2 t′ =(t-vxlc2)/ 1-v2/c2 (1-1)
到此可见,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可减少为一条——光速不变性原理。值得指出:公理愈少的理论愈好(愈简单);上述对洛伦兹变换的推导是最简单的(即最好的)。
2、光谱线红移
文献〔1〕指出,上述 s′系上的重力场场强是g′ 而不是 g ,质量为m的物体在 s′上的重力是 mg′ 而不是mg ,于是,该物体(质点)在s′ 上的动力学基本方程 F合=ma合 可表为
mg′+Σgi (2-1)
上式为实验方程(可作实验检验,其中 Σgi 是质点受到的除万有引力以外的其他作用力),用它来解答s′ 上的经典力学问题〔1〕才有物理意义且避免了引入惯性系和惯性力的历史性错误。另外,爱因斯坦电梯实验和文献〔2〕的箱子实验都是不具有操作性的思想实验,都不能证明等效原理成立(梁氏另文有详细论证,说明爱因斯坦的论证不成立)。还有,若上述电梯或箱子的加速运动果真能产生惯性力场这种物质,则明显违反物质不灭定律,于是反证等效原理不成立。还有,根据宇宙旋转说〔1〕,宇宙间所有参照系都是转动参照系,转动参照系上都有相应的惯性离心力(根据等效原理),可是,文献〔2〕〔3〕〔4〕的编著者不可能测出上述S系上的惯性离心力,于是反证等效原理不成立。综上可见,等效原理不成立。因为没有惯性离心力,就没有惯性离心力势差,所以爱因斯坦对光谱线红移的论证〔2〕不成立。下面,我们应用梁氏变换〔6〕
x′=(x-vt)/ 1-v2/c2 t′ =(t-vx/c2)/1-v2/c2 (2-2a) θ′=(θ-ωt)/1-(ρω)2/c2 t′ =(t-ρ2ωθ/c2)/1-(ρω)2/c2 (2-2b)
中的转动梁氏变换(即(2-2b)式)和万有引力定律,可正确论证光谱线红移。
我们将发出光谱线的原子当作钟。用同种元素做成两只钟,钟的质量为单位质量,一只钟放在太阳(或某一恒星)S上,另一只放在地球 s′ 上。考虑一周期的时间,则由式(2-2b)有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钟慢关系式(推导方法在梁氏专著《牛顿——梁氏力学与梁氏相对论》中写出,这种推导方法是一般人想不出来的)
T-T ′=(ρω)22c2T
将T=1v 和T=1v′ 代入上式并将ρ 换成r则可得
v=v′(1-ω2r2/2c2) (a)
上式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钟,它在太阳S上的频率v 比它在地球 s′上的频率 v′要低。考虑到太阳对上述地球上的钟的吸引力恰好等于它跟随地球公转所需向心力,故有
kMr2ω2r (b)
由(a)(b)式可得反映光谱线红移的关系式
v′- v v′=kc2=M2r (2-3)
3、动钟变慢与静尺缩短
假设运动相对性原理成立,则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同样成立,可是天文观察否定地心说而肯定日心说,于是反证运动相对性原理不成立。因此,文献〔2〕说“从我们由狭义相对性原理所接受的观念来看,每一种运动都只能被认为是相对运动”于是就错了,文献〔2〕说车厢相对于路基运动和路基相对于车厢运动同样成立于是也错了,因此,由运动相对性引出的相对论的钟慢相对性和尺缩相对性是错的。迈一莫实验干涉仪水平臂对太阳参照系来说缩短了(为静尺缩短);匀速转动圆盘上的尺子对于圆盘来说没有缩短但对于地面参照系来说却缩短了(文献〔2〕误认为该尺子对该圆盘来说缩短了,这就错了);文献〔2〕认为“刚尺在运动时比在静止时短”同样也错了。因此,正确结论是动钟变慢和静尺缩短:刚尺在运动时比静止时长(因静尺缩短),“钟因运动而比静止时走得慢了”〔2〕。梁氏在另文中给出了动钟变慢和静尺缩短的力学机理且从哥白尼日心说中引出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称为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下面是钟慢尺缩的两个例子。
(1) 动钟变慢
爱因斯坦提出所谓双生子佯谬并给出乙比甲年轻的答案,但他未能给出数学解释。文献〔5〕对该佯谬只能计算匀速平动对时间的影响而不能计算变速运动对时间的影响,因此不能给出动钟变慢(双生子佯谬)的完全的数学解释。我们认为钟慢没有相对性(为实验所证明),所以双生子佯谬之说不成立,文献〔5〕的所谓双生子佯谬问题应改正为双生子问题:有甲、乙两个双生子,甲留在地上A点,乙乘航天器离开甲(各自所带的相同的时钟同时拨零)作直线运动,从A到B到C到D恰好停下(图略),然后即刻按原路返回且到A恰好停下,假定AB=CD且乙在BC段上作匀速平动(速度为v),当乙与甲再度相逢时谁更年轻(即谁带的时钟变慢)?我们由梁氏变换中的平动梁氏变换(2-2a)式可导出钟慢关系式(推导方法见梁氏上述专著)
t-t ′=v22c2f (3-1)
顺次在各路段上应用上式可得tAB-t ′AB=(v/2)22c2tAB 、tBC-t ′BC=v22c2tBC 、 tCD-t ′CD=(v/2)22c2tCD 、tDC-t ′DC=(v/2)22c2tDC 、 tCB-t ′CB=v22c2tCB 、tBA-t ′BA=(v/2)22c2tBA ,这些式子相加并将(tAB+tBC+tCD+tDC+tCB+tBA) 和(t′AB+t′BC+t′CD+t′DC+t′CB+t′BA) 分别记为 Σt和 Σt′,则得
Σt-Σt′=v22c2|1△(tAB+tCD+tDC+tBA)|>0
上式表明:乙(所带时钟记时为 Σt′)比甲(所带时钟记时为 Σt)更年轻。假设甲、乙所带时钟为原子钟,则上述双生子问题就称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了。另外,假设甲、乙是在一圆轨道上,则上述双生子问题就成为同μ子实验〔6〕一样的双生子实验了。还有,1972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也是双生子实验,应用梁氏变换可作出数学解释〔6〕,而文献〔7〕对该实验的解释不成立〔6〕。 (2) 静尺缩短
相对论的尺缩相对性造成所谓尺子佯谬。假设尺子佯谬成立,则迈—莫实验干涉仪水平臂对太阳参照系不会缩短,水星绕日运行轨道对太阳参照系也不会缩短,可是实验证明该水平臂缩短了和有水星近日点运动,因此,迈—莫实验和水星近日点运动(均为静尺缩短实验)之结果,反证尺子佯谬不成立。另外,文献〔5〕说的关于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就是尺子佯谬问题,文献〔5〕给出的解释不成立。该争论可表述为这样的静尺缩短问题:在赤道上(或同纬度的地方)有一条隧道,停在隧道上的一列火车与隧道等长,当火车以速度v匀速通过隧道时,火车与隧道相比谁更短?我们设想地球自转轴参照系S0 上有量杆L与隧道平行地放置着,量杆和隧道以及火车均相对静止时三者等长。因为火车相对于地面S的速度v=ΩvR (R为地球半径),所以火车相对于S0 的速度为(ΩΩv) R (其中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火车向正东行驶时 Ωv取正号,而向西行驶时Ωv 前取负号)。我们由转动梁氏变换可导出尺缩关系式(推导方法见上述梁氏专著)
x′-x=v22c2x′ (3-2)
上述隧道和火车相对于S0 运动时其长分别为L1′ 和L2′ ,于是由上式可得
L1′-L=(ΩR ) 22c2 L1′ (1)
L2′-L = [(Ω+Ωv ) R]22c2 L2′ (2)
由以上两式可得
L1′ L′ =1-Ω2v 2ΩΩv )R22c2-Ω2R2 (3)
当火车向东行驶时 Ωv前取正号,上式右边之值小于1,于是有L1′2ΩR 向西行驶时 Ωv前取负号,上式右边之值大于1,于是有 L1′ >L2′ ,表明火车短于隧道。
4、原子钟环绕地球飞行实验
1972年原子钟环绕地球飞行实验(为可操作的动钟变慢实验),可简化为这样一个动钟变慢问题:原子钟S′与静止在赤道A点的与其相同的原子钟S同时拨零后,钟 S′即从A点以加速度 竖直上升至高h处,然后向水平方向(向正东或正西)作恒纬度、等高、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最后从A点正上方以加速度 减速竖直下降至A点恰好停下(图略),钟 S′与钟S相会时,哪只钟慢?
我们设想地球自转轴上有原子钟 ,开始时 、S和 三只相同的原子钟同时拨零,对S和 相对于 的匀速圆周运动,由转动梁氏变换导出的动钟变慢关系式
t-t ′=(ρω)22c2t (4—1)
可得
t0 -t ′=(ΩR)22c2t0
t0 -t ′=|v2Ω(R+h)|2c2t0 =(vΩR)22c2t0 +12c2(v22ΩRV)t0
由以上两式消去 t得
t ′t =1-v22ΩRV2c2-(ΩR)2
考虑到(ΩR)22c2 故 2c2-(ΩR)2≈2c2 ,于是上式变为
t-t ′=12c2 (v22ΩRV)t ①
另一方面, S′相对于S上升和下降时,我们应用由平动梁氏变换导出的动钟变慢关系式(3-1)可得
t-t ′= (v/2)22c2t1 ②
t2-t 2′ = (v/2)22c2t2 ③
①②③式相加并令 t1+t2+t=Σt t′1+t′2+t′=Σt′ 则得
Σt -Σt′ =v22c2(t1+t2)+ 12c2(v22ΩRV)t ④
将上式右边第一项中的 v2换成2gh,则上式变为 Σt -Σt′ = gh2c2(t1+t2)+ 12c2(v22ΩRV)t ⑤
其中 t1和t2分别为钟 S′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t为匀速飞行时间,V为匀速飞行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R为地球半径, S′向东飞时V前取正号而向西飞时V前取负号。设h=8000m, a=g=10m/s2,则v=400m/s 、t1=t2=40s ,t=2πR=105s将这些数据连同 c=3x108m/s、 ΩR=465m/s代入式④或⑤,则得
Σt -Σt′ =296x10-9 s(S′向东飞)
Σt -Σt′ =-188x10-9 s(S′向西飞)
不难想到 S′向西飞的速度为 2ΩR时 Σt=Σt′,表明此时两只钟快慢一个样。设想 S′环球飞行n 周,则式④和⑤第二项出现系数 n。
设想两只相同的原子钟甲和乙在地面上分开时同时拨零,甲留在地上而乙跟随王亚平进入天宫一号后又返回到地上,此时两钟读数相比哪只钟慢了?又设想嫦娥三号登月车上也有上述钟乙,钟乙回到地面时同上述钟甲相比,哪只钟慢?应用梁氏变换易于解答这两个问题,而应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即应用文献[7]解答1972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的方法)不能正确解答(读者可试试看)。这两个实验也是可操作的动钟变慢实验。
5、梁氏变换的应用
梁氏变换的低速形式称为低速梁氏变换。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包含伽利略变换的低速梁氏变换,因此文献[5]论证牛顿定律对伽利略变换协变就没有多少意义。另外,梁氏变换的超光速形式称为超光速梁氏变换(略),应用超光速梁氏变换解释核聚变质量亏损比应用凭空想出来的苏达山假设更好。低速梁氏变换、梁氏变换和超光速梁氏变换总称为梁氏变换群。应用梁氏变换给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问题的数学解释(见文献[6]),显示了梁氏变换的强大生命力,正如同文献[1]通过许多典型的经典力学问题应用牛顿——梁氏定律作出解答来显示该定律的强大生命力一样。显然,牛顿—梁氏定律和梁氏变换的应用,强有力地说明它们要改写世界科学史和世界大中学物理教科书是不可抗拒的。
6、结论
6.1 经典力学的唯一基本定律是牛顿——梁氏定律,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方程 F合=ma合(由此方程导出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经典力学是牛顿——梁氏力学而不是牛顿力学。
6.2 相对论(即时空理论)的唯一基本原理是光速不变性原理,基本方程是梁氏变换(由此方程导出动钟变慢关系式、静尺缩短关系式、质速关系式、质能关系式、能量动量关系式等)。最普遍的相对论是梁氏相对论(因最普遍的时空变换是梁氏变换)。
6.3 重力理论的唯一基本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重力场方程是源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场强方程和场势方程。凭空想出来的非实验方程—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没有物理意义,等效原理不成立和广义相对性原理没有实验基础,所以广义相对论不成立。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不符合洛伦兹协变性不能动摇万有引力定律,该协变性没有普遍性和物理意义。
6.4 爱因斯坦对相对论思考的错误,使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对他的评价“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不成立,使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值得商榷。牛顿发现牛顿第二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他才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世界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迄今为止无人能超过牛顿)
7、后语
中国大陆十年浩劫将科学严冬的温度降到极低(为历史之最)。改革开放的科学春天给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使梁氏可能在科学史长河中留下足迹而显示人生价值,果真,祖先保佑下梁氏幸运地发现了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并创立了牛顿——梁氏力学和梁氏相对论(总称为梁氏理论)。梁氏还幸运地发现了梁氏猜想并利用梁氏方法解答之(见文献[9])。本文和文献[1],向文献[2][3][4][5][7]的编著者及其支持者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文献[9]给中国数学界带来了刺激和思考。中国科学界及社会各界能响应习近平号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响应白春礼号召——“要创造一个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就应该评价或报导梁氏理论与梁氏猜想,沉默不好吧?历史证明腐败只能暂时阻碍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尺峰,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思考的错误,《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2014年第6期。
[2]A·爱因斯坦,杨润殷译,《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3]北京大学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普通物理学》力学部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43-56。
[4]程守诛、江之永主编(上海市高等工业院校物理学编写组),《普通物理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19-132。
[5]蔡伯濂,《狭义相对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9-74。
[6]梁尺峰,怎样解决加速运动领域的力学问题和相对论问题,载于郝建宇等主编《时空理论新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99-107。
[7]张元仲,《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8]梁尺峰,梁氏理论要改写科学史及物理教科书,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论坛交流论文(2013,台北);《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2013年第10期,55-56。
[9]梁尺峰,利用质数表解答哥德巴赫猜想、欧拉猜想和梁氏猜想,第五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交流论文(2013,太原),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论坛交流论文(2013,台北)。 梁尺峰,男,生于1942年10月,广西桂平市人,汉族,1966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广西桂平市下湾一中退休教师,改革开放才有机会研究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重力论以寻找人生价值,发表论文几十篇,写有一本专著——《牛顿——梁氏力学与梁氏相对论》(时机成熟才能出版),要用牛顿—梁氏定律改写牛顿力学,要用梁氏变换改写爱因斯坦相对论。
●上述论文《爱因斯坦对相对论思考的错误》及其参考文献〔1〕,反映了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和相对论思考的基础性错误,反映了梁氏在物理学上的辉煌成就。上述论文之参考文献〔9〕,用梁氏方法解答已有270年的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反映了梁氏在数学上的成就。上述论文及文献〔1〕,向北京大学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上海市高等工业院校物理学编写组、北京大学物理系蔡伯濂教授及陈熙谋等四人写作组(该写作组为《物理教学的理论思考》之作者)、中科院物理所张元仲,就经典力学或相对论问题对他们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梁氏希望他们或其支持者公开反击梁氏的挑战。值得指出:否定牛顿——梁氏定律的关键是否定 ;否定梁氏变换的关键是否定低速梁氏变换。中国科学家想拥有一条方程或定理或原理或定律属于自己且有希望进入世界大中学教科书,确实比登天还难。一个乡村教师的牛顿——梁氏定律和梁氏变换要改写世界科学史及世界大中学物理教科书,强烈地刺激了中国科学家及知识分子。梁氏利用质数表解答哥德巴赫猜想,对中国数学家也够刺激。梁氏为自己的理论而死,比一些人为他人的理论(例如哥白尼日心说)而死,显然更合算。改革开放了,还要迷信权威和经典著作,真有些可悲!一些人愿被惯性力束缚死,愿被洛伦兹协变性束缚死,愿为他人之观点而死,那是他们的自由。权威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对科学发现的无知,注定他们成为科学发展的反动派,历史会谴责他们。牛顿——梁氏定律与梁氏变换是否是真理?是否能改写世界科学史及世界大中学物理教科书?在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的情况下,让历史去判断吧!
●梁氏理论与梁氏猜想给人的刺激和思考
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撰文说:“如果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求过原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有机会追求原理了。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牛顿——梁氏力学和梁氏相对论,显示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重大进步且令世界瞩目,中国人要改写世界科学史。
1685年牛顿发表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300多年来人们想不到牛顿第一、三定律不是经典力学基本定律,想不到牛顿——梁氏定律才是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想不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想不到如何摆脱惯性系和惯性力的束缚。牛顿——梁氏定律要修正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第一个完整的理论——牛顿力学,它必然要进入世界中学物理教科书,填补了在世界中学自然科学教科书中没有中国人的方程或原理或定律或理论之空白。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至今109年来,人们想不到有比洛伦兹变换更普遍的梁氏变换,想不到有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想不到如何摆脱洛伦兹协变性的束缚。梁氏变换要修正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它必然要进入世界大学物理教科书,于是改写近代现代科学史。人们一旦接受钟慢尺缩的力学机理,相对论的神秘性就消失了。
2012年梁氏提出梁氏猜想:任何一个正整数(偶数不小于6而奇数不小于9)都可以写成质数之和(为偶数个质数之和或奇数个质数之和)。2009年梁氏发现利用质数表可以将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写成2个质数之和,称为梁氏方法。利用梁氏方法可解答哥德巴赫猜想(“1+1+1”)、欧拉猜想(“1+1”)和梁氏猜想。例如利用15万以内的质数表可以将29万以内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整数都写成质数之和而无反例。因此,梁氏显浅易懂地解答了已有270年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2005年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培养的大师相比。”其实,这些大师的学术成就不能同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梁氏理论相比,他们的学术成就不可能进入世界中学教科书和世界科学史。钱老看过梁氏论文,但对梁氏的科学发现与创新理论不表态。
共和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突破是“中国梦”之科学梦。共和国的院士和教授以及博士没有可竞争诺贝尔科学奖的原理性突破之成果;一个乡村教师的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梁氏理论显然可为共和国竞争诺奖,中国科学界官员和科学家为什么沉默了?嘲笑梁氏的专家和无知者,其实自己才可笑。
陈景润证明“1+2”曾被中国媒体和科学界大力宣传。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梁氏变换和牛顿——梁氏定律,划时代的创新理论——梁氏理论,中国媒体不敢作为科学新闻予以报导;梁氏猜想及其解答,比证明“1+2”好许多,中国媒体不敢报导。可见,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
狭义相对论问世不到十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即开设相对论课程。现在,该系的教授们在讲授相对论课时,敢向学生介绍梁氏变换与梁氏相对论吗?罗兰和钱学森上述的话不能否定吗?
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一定证明梁氏理论是中华文化与中华科学十分辉煌的篇章,也是世界科学史划时代的里程碑。请中国科学家、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朋友评论梁氏理论,以吸引全世界关注梁氏理论,谢谢大家!
●梁氏理论与梁氏猜想给人的刺激和思考
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撰文说:“如果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求过原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有机会追求原理了。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牛顿——梁氏力学和梁氏相对论,显示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重大进步且令世界瞩目,中国人要改写世界科学史。
1685年牛顿发表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300多年来人们想不到牛顿第一、三定律不是经典力学基本定律,想不到牛顿——梁氏定律才是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想不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想不到如何摆脱惯性系和惯性力的束缚。牛顿——梁氏定律要修正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第一个完整的理论——牛顿力学,它必然要进入世界中学物理教科书,填补了在世界中学自然科学教科书中没有中国人的方程或原理或定律或理论之空白。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至今109年来,人们想不到有比洛伦兹变换更普遍的梁氏变换,想不到有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想不到如何摆脱洛伦兹协变性的束缚。梁氏变换要修正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它必然要进入世界大学物理教科书,于是改写近代现代科学史。人们一旦接受钟慢尺缩的力学机理,相对论的神秘性就消失了。
2012年梁氏提出梁氏猜想:任何一个正整数(偶数不小于6而奇数不小于9)都可以写成质数之和(为偶数个质数之和或奇数个质数之和)。2009年梁氏发现利用质数表可以将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写成2个质数之和,称为梁氏方法。利用梁氏方法可解答哥德巴赫猜想(“1+1+1”)、欧拉猜想(“1+1”)和梁氏猜想。例如利用15万以内的质数表可以将29万以内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整数都写成质数之和而无反例。因此,梁氏显浅易懂地解答了已有270年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2005年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培养的大师相比。”其实,这些大师的学术成就不能同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梁氏理论相比,他们的学术成就不可能进入世界中学教科书和世界科学史。钱老看过梁氏论文,但对梁氏的科学发现与创新理论不表态。
共和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突破是“中国梦”之科学梦。共和国的院士和教授以及博士没有可竞争诺贝尔科学奖的原理性突破之成果;一个乡村教师的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梁氏理论显然可为共和国竞争诺奖,中国科学界官员和科学家为什么沉默了?嘲笑梁氏的专家和无知者,其实自己才可笑。
陈景润证明“1+2”曾被中国媒体和科学界大力宣传。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梁氏变换和牛顿——梁氏定律,划时代的创新理论——梁氏理论,中国媒体不敢作为科学新闻予以报导;梁氏猜想及其解答,比证明“1+2”好许多,中国媒体不敢报导。可见,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
狭义相对论问世不到十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即开设相对论课程。现在,该系的教授们在讲授相对论课时,敢向学生介绍梁氏变换与梁氏相对论吗?罗兰和钱学森上述的话不能否定吗?
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一定证明梁氏理论是中华文化与中华科学十分辉煌的篇章,也是世界科学史划时代的里程碑。请中国科学家、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朋友评论梁氏理论,以吸引全世界关注梁氏理论,谢谢大家!
0、引言
文献〔1〕从文献〔2〕〔3〕〔4〕中找到爱因斯坦和文献〔3〕〔4〕的编者对经典力学思考之错误:他们没有认识到地面参照系S和相对于S匀速平动的参照系 以及相对于S变速运动的参照系 上有不同的重力加速度(即重力场场强)——分别为g 、gv 和 g′ (由此可见引力佯谬不成立,即没有场强为无穷大情况);他们没有认识到牵连运动力Fe(=mae ) 和科氏运动力Fk(=mak ) 而误认为有惯性力;他们没有认识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随之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他们没有认识到普遍的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方程 F合=ma合 ,该方程反映了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是牛顿——梁氏定律。于是,梁氏以牛顿——梁氏定律为基本定律,以实验方程 F合=ma合 为基本方程,创立了适用于任何一个参照系的牛顿——梁氏力学(为牛顿力学修正之结果)。找到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思考的错误(误认为有惯性系和惯性力,误认为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成立),我们顺藤摸瓜,自然就找到他对相对论思考的错误。他对相对论思考的错误,造成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必须修正为梁氏相对论。
1、洛伦兹变换的推导
从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到文献〔3〕〔4〕的编者,都没有想到上述 gv与 g 不相等而使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对SV 系与对S系不相同〔1〕,于是造成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1〕。文献〔2〕误认为有论断——“相对性原理告诉我们,由k判断的相对于k′ 保持静止的单位量杆的长度,必须恰好等于由k′ 判断的相对于k保持静止的单位量杆的长度。”我们设想将相对静止时等长的相同两根单位量杆Lo 和L′ o 分别平行地固连于上述k(例如太阳)和k′ (例如水星)上,则根据水星近日点运动(L′ o 相对于 Lo 的速度为水星公转速度)有 L′ o > Lo (为静尺 Lo 缩短,爱因斯坦却误认为是动尺 L′ o 缩短〔2〕),可见上述论断不成立(即k′ 的单位量杆与k的单位量杆不等长)。该论断不成立,反证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于是,文献〔2〕对洛伦兹变换的推导不成立。文献〔2〕应用光速不变性原理得出了(5)(6)式是正确的,这两式联立可得正确的时空关系式(含待定系数)
x′=a(x-vt) l=a(l-vx/c) (1)
下面是对文献〔2〕的错误推导作出修正而由上式导出洛伦兹变换。我们由光速不变性原理可得
x÷-C÷l ÷=U X′÷ -C ÷l ′÷=0 (2)
将(1)式代入上式第二式可得
a2(1-v2/c2)x2-a2(c2-v2)f2=0 (3)
上式与(2)式第一式分别对比 x2项和 f2项因子,则均得
a=1/1-v2/c2 (v
将④式代入 (1)式则得洛伦兹变换。另外,我们可以不同于文献〔2〕那样应用光速不变性原理来导出(1)式:设所求时空变换式为
x′=k11x +k12t t ′=k21x +k22t (5)
显然, k′的原点o ′的运动方程为
x′=0 d2x/dt2=0 (6)
由上式第二式可得x=vt 。将 x=vt 和上式第一式一起代入(5)式第一式,则得 k12=-vk11 (7)
设想开始时从k′ 原点 o ′分别向 x′轴正负方向发射一个光信号,则依光速不变性原理得光信号运动方程
x=ct x′=ct′ (8)
x=-ct x′=-ct′ (9)
分别由(5)(8)式和(5)(8)式可依次得
ck11+k12=c2k21+ck22 (10)
-ck11+k12=c2k21-ck22 (11)
由(10)(11)式可得
k12 =c2k21 k22 =k11 (12)
由(5)(7)(12)式可得
x′= k11(x-vt) t′ =k11 (t-vxlc2) (13)
上述k11 就是文献〔2〕的上述a。将(13)式代入(2)式可求得 k11=1/1-v2/c2,再代入(13)式,则可得洛伦兹变换
x′=(x-vt) /1-v2/c2 t′ =(t-vxlc2)/ 1-v2/c2 (1-1)
到此可见,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可减少为一条——光速不变性原理。值得指出:公理愈少的理论愈好(愈简单);上述对洛伦兹变换的推导是最简单的(即最好的)。
2、光谱线红移
文献〔1〕指出,上述 s′系上的重力场场强是g′ 而不是 g ,质量为m的物体在 s′上的重力是 mg′ 而不是mg ,于是,该物体(质点)在s′ 上的动力学基本方程 F合=ma合 可表为
mg′+Σgi (2-1)
上式为实验方程(可作实验检验,其中 Σgi 是质点受到的除万有引力以外的其他作用力),用它来解答s′ 上的经典力学问题〔1〕才有物理意义且避免了引入惯性系和惯性力的历史性错误。另外,爱因斯坦电梯实验和文献〔2〕的箱子实验都是不具有操作性的思想实验,都不能证明等效原理成立(梁氏另文有详细论证,说明爱因斯坦的论证不成立)。还有,若上述电梯或箱子的加速运动果真能产生惯性力场这种物质,则明显违反物质不灭定律,于是反证等效原理不成立。还有,根据宇宙旋转说〔1〕,宇宙间所有参照系都是转动参照系,转动参照系上都有相应的惯性离心力(根据等效原理),可是,文献〔2〕〔3〕〔4〕的编著者不可能测出上述S系上的惯性离心力,于是反证等效原理不成立。综上可见,等效原理不成立。因为没有惯性离心力,就没有惯性离心力势差,所以爱因斯坦对光谱线红移的论证〔2〕不成立。下面,我们应用梁氏变换〔6〕
x′=(x-vt)/ 1-v2/c2 t′ =(t-vx/c2)/1-v2/c2 (2-2a) θ′=(θ-ωt)/1-(ρω)2/c2 t′ =(t-ρ2ωθ/c2)/1-(ρω)2/c2 (2-2b)
中的转动梁氏变换(即(2-2b)式)和万有引力定律,可正确论证光谱线红移。
我们将发出光谱线的原子当作钟。用同种元素做成两只钟,钟的质量为单位质量,一只钟放在太阳(或某一恒星)S上,另一只放在地球 s′ 上。考虑一周期的时间,则由式(2-2b)有匀速圆周运动时的钟慢关系式(推导方法在梁氏专著《牛顿——梁氏力学与梁氏相对论》中写出,这种推导方法是一般人想不出来的)
T-T ′=(ρω)22c2T
将T=1v 和T=1v′ 代入上式并将ρ 换成r则可得
v=v′(1-ω2r2/2c2) (a)
上式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钟,它在太阳S上的频率v 比它在地球 s′上的频率 v′要低。考虑到太阳对上述地球上的钟的吸引力恰好等于它跟随地球公转所需向心力,故有
kMr2ω2r (b)
由(a)(b)式可得反映光谱线红移的关系式
v′- v v′=kc2=M2r (2-3)
3、动钟变慢与静尺缩短
假设运动相对性原理成立,则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同样成立,可是天文观察否定地心说而肯定日心说,于是反证运动相对性原理不成立。因此,文献〔2〕说“从我们由狭义相对性原理所接受的观念来看,每一种运动都只能被认为是相对运动”于是就错了,文献〔2〕说车厢相对于路基运动和路基相对于车厢运动同样成立于是也错了,因此,由运动相对性引出的相对论的钟慢相对性和尺缩相对性是错的。迈一莫实验干涉仪水平臂对太阳参照系来说缩短了(为静尺缩短);匀速转动圆盘上的尺子对于圆盘来说没有缩短但对于地面参照系来说却缩短了(文献〔2〕误认为该尺子对该圆盘来说缩短了,这就错了);文献〔2〕认为“刚尺在运动时比在静止时短”同样也错了。因此,正确结论是动钟变慢和静尺缩短:刚尺在运动时比静止时长(因静尺缩短),“钟因运动而比静止时走得慢了”〔2〕。梁氏在另文中给出了动钟变慢和静尺缩短的力学机理且从哥白尼日心说中引出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称为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下面是钟慢尺缩的两个例子。
(1) 动钟变慢
爱因斯坦提出所谓双生子佯谬并给出乙比甲年轻的答案,但他未能给出数学解释。文献〔5〕对该佯谬只能计算匀速平动对时间的影响而不能计算变速运动对时间的影响,因此不能给出动钟变慢(双生子佯谬)的完全的数学解释。我们认为钟慢没有相对性(为实验所证明),所以双生子佯谬之说不成立,文献〔5〕的所谓双生子佯谬问题应改正为双生子问题:有甲、乙两个双生子,甲留在地上A点,乙乘航天器离开甲(各自所带的相同的时钟同时拨零)作直线运动,从A到B到C到D恰好停下(图略),然后即刻按原路返回且到A恰好停下,假定AB=CD且乙在BC段上作匀速平动(速度为v),当乙与甲再度相逢时谁更年轻(即谁带的时钟变慢)?我们由梁氏变换中的平动梁氏变换(2-2a)式可导出钟慢关系式(推导方法见梁氏上述专著)
t-t ′=v22c2f (3-1)
顺次在各路段上应用上式可得tAB-t ′AB=(v/2)22c2tAB 、tBC-t ′BC=v22c2tBC 、 tCD-t ′CD=(v/2)22c2tCD 、tDC-t ′DC=(v/2)22c2tDC 、 tCB-t ′CB=v22c2tCB 、tBA-t ′BA=(v/2)22c2tBA ,这些式子相加并将(tAB+tBC+tCD+tDC+tCB+tBA) 和(t′AB+t′BC+t′CD+t′DC+t′CB+t′BA) 分别记为 Σt和 Σt′,则得
Σt-Σt′=v22c2|1△(tAB+tCD+tDC+tBA)|>0
上式表明:乙(所带时钟记时为 Σt′)比甲(所带时钟记时为 Σt)更年轻。假设甲、乙所带时钟为原子钟,则上述双生子问题就称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了。另外,假设甲、乙是在一圆轨道上,则上述双生子问题就成为同μ子实验〔6〕一样的双生子实验了。还有,1972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也是双生子实验,应用梁氏变换可作出数学解释〔6〕,而文献〔7〕对该实验的解释不成立〔6〕。 (2) 静尺缩短
相对论的尺缩相对性造成所谓尺子佯谬。假设尺子佯谬成立,则迈—莫实验干涉仪水平臂对太阳参照系不会缩短,水星绕日运行轨道对太阳参照系也不会缩短,可是实验证明该水平臂缩短了和有水星近日点运动,因此,迈—莫实验和水星近日点运动(均为静尺缩短实验)之结果,反证尺子佯谬不成立。另外,文献〔5〕说的关于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就是尺子佯谬问题,文献〔5〕给出的解释不成立。该争论可表述为这样的静尺缩短问题:在赤道上(或同纬度的地方)有一条隧道,停在隧道上的一列火车与隧道等长,当火车以速度v匀速通过隧道时,火车与隧道相比谁更短?我们设想地球自转轴参照系S0 上有量杆L与隧道平行地放置着,量杆和隧道以及火车均相对静止时三者等长。因为火车相对于地面S的速度v=ΩvR (R为地球半径),所以火车相对于S0 的速度为(ΩΩv) R (其中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火车向正东行驶时 Ωv取正号,而向西行驶时Ωv 前取负号)。我们由转动梁氏变换可导出尺缩关系式(推导方法见上述梁氏专著)
x′-x=v22c2x′ (3-2)
上述隧道和火车相对于S0 运动时其长分别为L1′ 和L2′ ,于是由上式可得
L1′-L=(ΩR ) 22c2 L1′ (1)
L2′-L = [(Ω+Ωv ) R]22c2 L2′ (2)
由以上两式可得
L1′ L′ =1-Ω2v 2ΩΩv )R22c2-Ω2R2 (3)
当火车向东行驶时 Ωv前取正号,上式右边之值小于1,于是有L1′2ΩR 向西行驶时 Ωv前取负号,上式右边之值大于1,于是有 L1′ >L2′ ,表明火车短于隧道。
4、原子钟环绕地球飞行实验
1972年原子钟环绕地球飞行实验(为可操作的动钟变慢实验),可简化为这样一个动钟变慢问题:原子钟S′与静止在赤道A点的与其相同的原子钟S同时拨零后,钟 S′即从A点以加速度 竖直上升至高h处,然后向水平方向(向正东或正西)作恒纬度、等高、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最后从A点正上方以加速度 减速竖直下降至A点恰好停下(图略),钟 S′与钟S相会时,哪只钟慢?
我们设想地球自转轴上有原子钟 ,开始时 、S和 三只相同的原子钟同时拨零,对S和 相对于 的匀速圆周运动,由转动梁氏变换导出的动钟变慢关系式
t-t ′=(ρω)22c2t (4—1)
可得
t0 -t ′=(ΩR)22c2t0
t0 -t ′=|v2Ω(R+h)|2c2t0 =(vΩR)22c2t0 +12c2(v22ΩRV)t0
由以上两式消去 t得
t ′t =1-v22ΩRV2c2-(ΩR)2
考虑到(ΩR)22c2 故 2c2-(ΩR)2≈2c2 ,于是上式变为
t-t ′=12c2 (v22ΩRV)t ①
另一方面, S′相对于S上升和下降时,我们应用由平动梁氏变换导出的动钟变慢关系式(3-1)可得
t-t ′= (v/2)22c2t1 ②
t2-t 2′ = (v/2)22c2t2 ③
①②③式相加并令 t1+t2+t=Σt t′1+t′2+t′=Σt′ 则得
Σt -Σt′ =v22c2(t1+t2)+ 12c2(v22ΩRV)t ④
将上式右边第一项中的 v2换成2gh,则上式变为 Σt -Σt′ = gh2c2(t1+t2)+ 12c2(v22ΩRV)t ⑤
其中 t1和t2分别为钟 S′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t为匀速飞行时间,V为匀速飞行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R为地球半径, S′向东飞时V前取正号而向西飞时V前取负号。设h=8000m, a=g=10m/s2,则v=400m/s 、t1=t2=40s ,t=2πR=105s将这些数据连同 c=3x108m/s、 ΩR=465m/s代入式④或⑤,则得
Σt -Σt′ =296x10-9 s(S′向东飞)
Σt -Σt′ =-188x10-9 s(S′向西飞)
不难想到 S′向西飞的速度为 2ΩR时 Σt=Σt′,表明此时两只钟快慢一个样。设想 S′环球飞行n 周,则式④和⑤第二项出现系数 n。
设想两只相同的原子钟甲和乙在地面上分开时同时拨零,甲留在地上而乙跟随王亚平进入天宫一号后又返回到地上,此时两钟读数相比哪只钟慢了?又设想嫦娥三号登月车上也有上述钟乙,钟乙回到地面时同上述钟甲相比,哪只钟慢?应用梁氏变换易于解答这两个问题,而应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即应用文献[7]解答1972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的方法)不能正确解答(读者可试试看)。这两个实验也是可操作的动钟变慢实验。
5、梁氏变换的应用
梁氏变换的低速形式称为低速梁氏变换。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包含伽利略变换的低速梁氏变换,因此文献[5]论证牛顿定律对伽利略变换协变就没有多少意义。另外,梁氏变换的超光速形式称为超光速梁氏变换(略),应用超光速梁氏变换解释核聚变质量亏损比应用凭空想出来的苏达山假设更好。低速梁氏变换、梁氏变换和超光速梁氏变换总称为梁氏变换群。应用梁氏变换给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问题的数学解释(见文献[6]),显示了梁氏变换的强大生命力,正如同文献[1]通过许多典型的经典力学问题应用牛顿——梁氏定律作出解答来显示该定律的强大生命力一样。显然,牛顿—梁氏定律和梁氏变换的应用,强有力地说明它们要改写世界科学史和世界大中学物理教科书是不可抗拒的。
6、结论
6.1 经典力学的唯一基本定律是牛顿——梁氏定律,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方程 F合=ma合(由此方程导出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经典力学是牛顿——梁氏力学而不是牛顿力学。
6.2 相对论(即时空理论)的唯一基本原理是光速不变性原理,基本方程是梁氏变换(由此方程导出动钟变慢关系式、静尺缩短关系式、质速关系式、质能关系式、能量动量关系式等)。最普遍的相对论是梁氏相对论(因最普遍的时空变换是梁氏变换)。
6.3 重力理论的唯一基本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重力场方程是源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场强方程和场势方程。凭空想出来的非实验方程—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没有物理意义,等效原理不成立和广义相对性原理没有实验基础,所以广义相对论不成立。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不符合洛伦兹协变性不能动摇万有引力定律,该协变性没有普遍性和物理意义。
6.4 爱因斯坦对相对论思考的错误,使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对他的评价“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不成立,使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值得商榷。牛顿发现牛顿第二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他才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世界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迄今为止无人能超过牛顿)
7、后语
中国大陆十年浩劫将科学严冬的温度降到极低(为历史之最)。改革开放的科学春天给中国大陆知识分子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使梁氏可能在科学史长河中留下足迹而显示人生价值,果真,祖先保佑下梁氏幸运地发现了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并创立了牛顿——梁氏力学和梁氏相对论(总称为梁氏理论)。梁氏还幸运地发现了梁氏猜想并利用梁氏方法解答之(见文献[9])。本文和文献[1],向文献[2][3][4][5][7]的编著者及其支持者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文献[9]给中国数学界带来了刺激和思考。中国科学界及社会各界能响应习近平号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响应白春礼号召——“要创造一个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社会环境”,就应该评价或报导梁氏理论与梁氏猜想,沉默不好吧?历史证明腐败只能暂时阻碍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尺峰,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思考的错误,《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2014年第6期。
[2]A·爱因斯坦,杨润殷译,《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
[3]北京大学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普通物理学》力学部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43-56。
[4]程守诛、江之永主编(上海市高等工业院校物理学编写组),《普通物理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119-132。
[5]蔡伯濂,《狭义相对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9-74。
[6]梁尺峰,怎样解决加速运动领域的力学问题和相对论问题,载于郝建宇等主编《时空理论新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99-107。
[7]张元仲,《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8]梁尺峰,梁氏理论要改写科学史及物理教科书,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论坛交流论文(2013,台北);《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2013年第10期,55-56。
[9]梁尺峰,利用质数表解答哥德巴赫猜想、欧拉猜想和梁氏猜想,第五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交流论文(2013,太原),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论坛交流论文(2013,台北)。 梁尺峰,男,生于1942年10月,广西桂平市人,汉族,1966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广西桂平市下湾一中退休教师,改革开放才有机会研究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重力论以寻找人生价值,发表论文几十篇,写有一本专著——《牛顿——梁氏力学与梁氏相对论》(时机成熟才能出版),要用牛顿—梁氏定律改写牛顿力学,要用梁氏变换改写爱因斯坦相对论。
●上述论文《爱因斯坦对相对论思考的错误》及其参考文献〔1〕,反映了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和相对论思考的基础性错误,反映了梁氏在物理学上的辉煌成就。上述论文之参考文献〔9〕,用梁氏方法解答已有270年的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反映了梁氏在数学上的成就。上述论文及文献〔1〕,向北京大学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上海市高等工业院校物理学编写组、北京大学物理系蔡伯濂教授及陈熙谋等四人写作组(该写作组为《物理教学的理论思考》之作者)、中科院物理所张元仲,就经典力学或相对论问题对他们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梁氏希望他们或其支持者公开反击梁氏的挑战。值得指出:否定牛顿——梁氏定律的关键是否定 ;否定梁氏变换的关键是否定低速梁氏变换。中国科学家想拥有一条方程或定理或原理或定律属于自己且有希望进入世界大中学教科书,确实比登天还难。一个乡村教师的牛顿——梁氏定律和梁氏变换要改写世界科学史及世界大中学物理教科书,强烈地刺激了中国科学家及知识分子。梁氏利用质数表解答哥德巴赫猜想,对中国数学家也够刺激。梁氏为自己的理论而死,比一些人为他人的理论(例如哥白尼日心说)而死,显然更合算。改革开放了,还要迷信权威和经典著作,真有些可悲!一些人愿被惯性力束缚死,愿被洛伦兹协变性束缚死,愿为他人之观点而死,那是他们的自由。权威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对科学发现的无知,注定他们成为科学发展的反动派,历史会谴责他们。牛顿——梁氏定律与梁氏变换是否是真理?是否能改写世界科学史及世界大中学物理教科书?在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的情况下,让历史去判断吧!
●梁氏理论与梁氏猜想给人的刺激和思考
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撰文说:“如果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求过原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有机会追求原理了。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牛顿——梁氏力学和梁氏相对论,显示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重大进步且令世界瞩目,中国人要改写世界科学史。
1685年牛顿发表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300多年来人们想不到牛顿第一、三定律不是经典力学基本定律,想不到牛顿——梁氏定律才是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想不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想不到如何摆脱惯性系和惯性力的束缚。牛顿——梁氏定律要修正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第一个完整的理论——牛顿力学,它必然要进入世界中学物理教科书,填补了在世界中学自然科学教科书中没有中国人的方程或原理或定律或理论之空白。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至今109年来,人们想不到有比洛伦兹变换更普遍的梁氏变换,想不到有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想不到如何摆脱洛伦兹协变性的束缚。梁氏变换要修正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它必然要进入世界大学物理教科书,于是改写近代现代科学史。人们一旦接受钟慢尺缩的力学机理,相对论的神秘性就消失了。
2012年梁氏提出梁氏猜想:任何一个正整数(偶数不小于6而奇数不小于9)都可以写成质数之和(为偶数个质数之和或奇数个质数之和)。2009年梁氏发现利用质数表可以将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写成2个质数之和,称为梁氏方法。利用梁氏方法可解答哥德巴赫猜想(“1+1+1”)、欧拉猜想(“1+1”)和梁氏猜想。例如利用15万以内的质数表可以将29万以内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整数都写成质数之和而无反例。因此,梁氏显浅易懂地解答了已有270年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2005年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培养的大师相比。”其实,这些大师的学术成就不能同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梁氏理论相比,他们的学术成就不可能进入世界中学教科书和世界科学史。钱老看过梁氏论文,但对梁氏的科学发现与创新理论不表态。
共和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突破是“中国梦”之科学梦。共和国的院士和教授以及博士没有可竞争诺贝尔科学奖的原理性突破之成果;一个乡村教师的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梁氏理论显然可为共和国竞争诺奖,中国科学界官员和科学家为什么沉默了?嘲笑梁氏的专家和无知者,其实自己才可笑。
陈景润证明“1+2”曾被中国媒体和科学界大力宣传。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梁氏变换和牛顿——梁氏定律,划时代的创新理论——梁氏理论,中国媒体不敢作为科学新闻予以报导;梁氏猜想及其解答,比证明“1+2”好许多,中国媒体不敢报导。可见,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
狭义相对论问世不到十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即开设相对论课程。现在,该系的教授们在讲授相对论课时,敢向学生介绍梁氏变换与梁氏相对论吗?罗兰和钱学森上述的话不能否定吗?
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一定证明梁氏理论是中华文化与中华科学十分辉煌的篇章,也是世界科学史划时代的里程碑。请中国科学家、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朋友评论梁氏理论,以吸引全世界关注梁氏理论,谢谢大家!
●梁氏理论与梁氏猜想给人的刺激和思考
1883年美国科学家罗兰在美国《科学》杂志撰文说:“如果停止科学的进步,只留意其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应用,却从未追求过原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有机会追求原理了。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牛顿——梁氏力学和梁氏相对论,显示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重大进步且令世界瞩目,中国人要改写世界科学史。
1685年牛顿发表划时代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300多年来人们想不到牛顿第一、三定律不是经典力学基本定律,想不到牛顿——梁氏定律才是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想不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想不到如何摆脱惯性系和惯性力的束缚。牛顿——梁氏定律要修正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第一个完整的理论——牛顿力学,它必然要进入世界中学物理教科书,填补了在世界中学自然科学教科书中没有中国人的方程或原理或定律或理论之空白。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至今109年来,人们想不到有比洛伦兹变换更普遍的梁氏变换,想不到有梁氏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想不到如何摆脱洛伦兹协变性的束缚。梁氏变换要修正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它必然要进入世界大学物理教科书,于是改写近代现代科学史。人们一旦接受钟慢尺缩的力学机理,相对论的神秘性就消失了。
2012年梁氏提出梁氏猜想:任何一个正整数(偶数不小于6而奇数不小于9)都可以写成质数之和(为偶数个质数之和或奇数个质数之和)。2009年梁氏发现利用质数表可以将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写成2个质数之和,称为梁氏方法。利用梁氏方法可解答哥德巴赫猜想(“1+1+1”)、欧拉猜想(“1+1”)和梁氏猜想。例如利用15万以内的质数表可以将29万以内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整数都写成质数之和而无反例。因此,梁氏显浅易懂地解答了已有270年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2005年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培养的大师相比。”其实,这些大师的学术成就不能同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梁氏理论相比,他们的学术成就不可能进入世界中学教科书和世界科学史。钱老看过梁氏论文,但对梁氏的科学发现与创新理论不表态。
共和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突破是“中国梦”之科学梦。共和国的院士和教授以及博士没有可竞争诺贝尔科学奖的原理性突破之成果;一个乡村教师的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梁氏理论显然可为共和国竞争诺奖,中国科学界官员和科学家为什么沉默了?嘲笑梁氏的专家和无知者,其实自己才可笑。
陈景润证明“1+2”曾被中国媒体和科学界大力宣传。划时代的科学发现——梁氏变换和牛顿——梁氏定律,划时代的创新理论——梁氏理论,中国媒体不敢作为科学新闻予以报导;梁氏猜想及其解答,比证明“1+2”好许多,中国媒体不敢报导。可见,社会缺乏公平和正义。
狭义相对论问世不到十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即开设相对论课程。现在,该系的教授们在讲授相对论课时,敢向学生介绍梁氏变换与梁氏相对论吗?罗兰和钱学森上述的话不能否定吗?
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一定证明梁氏理论是中华文化与中华科学十分辉煌的篇章,也是世界科学史划时代的里程碑。请中国科学家、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朋友评论梁氏理论,以吸引全世界关注梁氏理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