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效的安慰会伤害亲子关系
一女孩从小在少年儿童中心学习舞蹈,跳得也很好。一次,中央电视台去中心选小舞蹈演员,小女孩踌躇满志地去参选,却没有被选上。原因是节目组需要长头发的孩子,而小女孩刚刚剪了短发。
女孩非常伤心。妈妈问,该如何安慰女儿?
通常父母的安慰方式是:“有什么好难过的。”但是孩子会想:我就是难过啊。也有父母会说:“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但是孩子会想:以后的机会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总之,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
让孩子“别难过”无法让孩子坚强
安慰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人的“阴暗面”就是来自童年的负面感受不被成人接纳。因为不被接受,孩子就会压抑,然而压抑引起反弹,往往在关键时刻出来捣乱,使人无法自行控制,痛苦不堪。
孩子的难过如果被否定,孩子会认为脆弱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让内心变强大,只会在外表慢慢建立起一个坚硬的壳,真正脆弱的部分被包裹起来,变得更加的脆弱。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必须让自己看上去非常强势,无法接受自己处于弱势、或者不如别人,也不能接受失败,甚至不能接受自己普通,他们必须处处占上风、压着别人才有安全感,人际关系常常非常糟糕。而一旦真的处于弱势或者失败,他们就崩溃了。
否定孩子的感受是因为自己脆弱
父母为什么不能接纳孩子的难过?因为他们不接纳自己的脆弱,他们从小也是用屏蔽和压抑的方式处理痛苦。
父母都希望自己小时候的伤痛不要让孩子再受,有一个原因是不愿意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各种受挫感,孩子的痛苦会让自己再次重温那份痛苦,出于爱子之心,这是他们不愿忍受的。为了避免重温,有些父母甚至会给孩子过度的保护,孩子一旦遇到难过的事,他们马上转移话题或避免谈及此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到难以忍受,“凭什么你就可以不用像我当年一样?”
正如一部分挨打长大的父母认为打孩子是理所应当,小时候感受没被接纳的父母,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竟然失败了还夸夸其谈。
每一份感受都是呼唤
事实上,一份感受没有好坏,换一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呼唤。比如,嫉妒,呼唤公平;无聊,呼唤意义;空虚,呼唤充实;迷茫,呼唤了解……
把感受表现出来会有情绪。情绪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对客人能以礼相待,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客人就会走了。相反,就像一个送快递的,怕你收不到一趟趟地送,因为你关着门,他怕你听不到就敲门、砸门甚至撞门,白天你不开门,他晚上再来。那就是你做梦的时候,你的保安(理性)下班以后。
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只要有好坏的评判,必然有压抑。
悲伤包含着疗愈。不要制止一个悲伤的人,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哭吧,哭吧,这真的是让人难过。看着他哭个够,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他在充分的悲伤过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开始新的生活。
尊重孩子的感受有很多形式,重要的是你内心不害怕
孩子落选了,该怎么安慰她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难受。尊重感受,表现形式有很多,但关键是内心真的尊重,要相信她难受就是她难受。
你可以重复孩子的感受,“我看到你真的是很难过”,这是一种办法。
还有一种办法是默默的陪伴,去抱抱她,或者和她坐在一起,倾听她,给她擦眼泪。我曾经看过一部关于邓小平的纪录片,孙女哭了,他什么都不做,就拿出手帕来给她擦眼泪,非常好啊。还有美国的安慰大赛,获得冠军的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别人问她,你是怎么安慰隔壁的老奶奶的?那个小女孩说,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爬到她的膝盖上帮她哭。多好的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办法,你可以仅仅带着慈悲去关注他,陪他,也可以告诉他,你看到了他的悲伤,但是重要的是,你内心不害怕,也没有担心,你只是去关怀。
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心态是分享而不是强加
当孩子在情绪当中时,先允许他情绪流露,孩子的情绪都是相对自然的,先尊重。等他的情绪过去之后,再和他说:“刚才你很难过,现在你可以为自己做什么呢?”还有一种方式是问他:“你现在愿意听听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吗?”而这时表达看法的要点是:只是分享,不强加于孩子。
比如:
“我觉得你没被选上一点不影响你跳得好。”
“人生当中需要学习的一件事或许就是我们会有遗憾和失落。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你没有这次机会可能有下次机会。”
当然,也会涉及到价值观,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分享这样的价值观:“我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机会表现自己是一个方面,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是另外一方面,我更看重后者。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有能力,他就总会有机会。”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选择分享其它建议。
一女孩从小在少年儿童中心学习舞蹈,跳得也很好。一次,中央电视台去中心选小舞蹈演员,小女孩踌躇满志地去参选,却没有被选上。原因是节目组需要长头发的孩子,而小女孩刚刚剪了短发。
女孩非常伤心。妈妈问,该如何安慰女儿?
通常父母的安慰方式是:“有什么好难过的。”但是孩子会想:我就是难过啊。也有父母会说:“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但是孩子会想:以后的机会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总之,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
让孩子“别难过”无法让孩子坚强
安慰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人的“阴暗面”就是来自童年的负面感受不被成人接纳。因为不被接受,孩子就会压抑,然而压抑引起反弹,往往在关键时刻出来捣乱,使人无法自行控制,痛苦不堪。
孩子的难过如果被否定,孩子会认为脆弱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让内心变强大,只会在外表慢慢建立起一个坚硬的壳,真正脆弱的部分被包裹起来,变得更加的脆弱。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必须让自己看上去非常强势,无法接受自己处于弱势、或者不如别人,也不能接受失败,甚至不能接受自己普通,他们必须处处占上风、压着别人才有安全感,人际关系常常非常糟糕。而一旦真的处于弱势或者失败,他们就崩溃了。
否定孩子的感受是因为自己脆弱
父母为什么不能接纳孩子的难过?因为他们不接纳自己的脆弱,他们从小也是用屏蔽和压抑的方式处理痛苦。
父母都希望自己小时候的伤痛不要让孩子再受,有一个原因是不愿意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各种受挫感,孩子的痛苦会让自己再次重温那份痛苦,出于爱子之心,这是他们不愿忍受的。为了避免重温,有些父母甚至会给孩子过度的保护,孩子一旦遇到难过的事,他们马上转移话题或避免谈及此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到难以忍受,“凭什么你就可以不用像我当年一样?”
正如一部分挨打长大的父母认为打孩子是理所应当,小时候感受没被接纳的父母,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竟然失败了还夸夸其谈。
每一份感受都是呼唤
事实上,一份感受没有好坏,换一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呼唤。比如,嫉妒,呼唤公平;无聊,呼唤意义;空虚,呼唤充实;迷茫,呼唤了解……
把感受表现出来会有情绪。情绪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对客人能以礼相待,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客人就会走了。相反,就像一个送快递的,怕你收不到一趟趟地送,因为你关着门,他怕你听不到就敲门、砸门甚至撞门,白天你不开门,他晚上再来。那就是你做梦的时候,你的保安(理性)下班以后。
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只要有好坏的评判,必然有压抑。
悲伤包含着疗愈。不要制止一个悲伤的人,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哭吧,哭吧,这真的是让人难过。看着他哭个够,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他在充分的悲伤过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开始新的生活。
尊重孩子的感受有很多形式,重要的是你内心不害怕
孩子落选了,该怎么安慰她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难受。尊重感受,表现形式有很多,但关键是内心真的尊重,要相信她难受就是她难受。
你可以重复孩子的感受,“我看到你真的是很难过”,这是一种办法。
还有一种办法是默默的陪伴,去抱抱她,或者和她坐在一起,倾听她,给她擦眼泪。我曾经看过一部关于邓小平的纪录片,孙女哭了,他什么都不做,就拿出手帕来给她擦眼泪,非常好啊。还有美国的安慰大赛,获得冠军的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别人问她,你是怎么安慰隔壁的老奶奶的?那个小女孩说,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爬到她的膝盖上帮她哭。多好的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办法,你可以仅仅带着慈悲去关注他,陪他,也可以告诉他,你看到了他的悲伤,但是重要的是,你内心不害怕,也没有担心,你只是去关怀。
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心态是分享而不是强加
当孩子在情绪当中时,先允许他情绪流露,孩子的情绪都是相对自然的,先尊重。等他的情绪过去之后,再和他说:“刚才你很难过,现在你可以为自己做什么呢?”还有一种方式是问他:“你现在愿意听听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吗?”而这时表达看法的要点是:只是分享,不强加于孩子。
比如:
“我觉得你没被选上一点不影响你跳得好。”
“人生当中需要学习的一件事或许就是我们会有遗憾和失落。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你没有这次机会可能有下次机会。”
当然,也会涉及到价值观,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分享这样的价值观:“我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机会表现自己是一个方面,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是另外一方面,我更看重后者。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有能力,他就总会有机会。”
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选择分享其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