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中学语文活动课,因袭着两种教学模式:一是语文课的继续,在活动课上继续语文课的一般教学;二是自习课的转移,在活动课上学生自由地看看课外书或写写作业。其实,按照新课程的标准与要求,这是不规范的。以下是笔者关于中学语文活动课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对语文活动课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之所以在语文活动课中会出现两极化的做法,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对这门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前者将它看作语文课,后者视之为自习课。于我看来,这是一堂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获得语文知识,锻炼并提高语文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课。这是学生巩固复习课堂语文知识并进行运用、拓展、创新的极好的实践机会,是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平台,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索、学会生存的有效途径,当然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绝佳时刻。它切实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的根本理念。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求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迎接未来科技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专家李吉林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就如同鸟儿插上了翅膀。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1、关注所有的学生。语文活动课是一种开放性课堂,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教学课堂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得到发挥。因为在语文活动的时候,当学生听到或注意到别人不同的想法及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也在接受激烈和深入的碰撞,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寻求创新。
2、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是创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语文活动中,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求知活动过程中,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将个人的创新意识通过小组的合作上升为创新成果。而这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小组成员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又从组员那里获得了灵感。例如在《如果我主办校刊》的活动中,学生们8人为一个小组,在明确了办报的宗旨后,大伙共同策划设计、分工合作,然后画图的画图,找资料的找资料,当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们捧着一张张散发着笔墨清香,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而成的作品的时候,脸上都写满了兴奋。
3、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活动能让人产生兴趣,而语文活动则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活动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因此,没有令人跃跃欲试的活动设计,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活动课。活动最热烈的时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最强、收益最大的时候。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鼻、耳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等方面全面动起来,积累创新体验,训练敏捷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我当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活动课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持的话题大到乌克兰局势、钓鱼岛问题,小到学校旁边的KTV营业,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學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眉宇间透露出电视台名嘴似的沉着与冷静。通过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包括台下听众的亲和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4、重视语文活动课与其它课程的交互、延伸。语文活动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往往在活动的过程中,渗透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此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并做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而且在活动交流中,学生们有着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其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存在不足,哪些是新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但还不深透,凡此种种,都使得语文活动课延伸到课外,这样就使得学生自觉地将创新精神贯穿至他学习的课上与课外,在不断的争鸣中得以强化,在相互的交流中受到启迪、借鉴而领悟。例如,在《我当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活动课上,学生们对话题的把握,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敏感性,体现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并实践着他们不同的知识积累,通过互相间语言的碰撞,学生们了解了更多的除了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并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思考,促使他们不断拓宽新的、更广泛的知识层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5、在语文活动课中要有教师的激励。活动课上组织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语文活动课的意义在于日渐积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并在活动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创新的品格和能力,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课堂的激励,激励是强化创造兴趣的原动力。
三、语文活动课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连贯性
学生是发展的人,语文活动课的设置也要体现新课程的学生观念。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的,不仅是知识逐渐得到提升,而且他的道德、人格也在逐步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在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连贯性,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这样,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比如,在某学期语文活动课的四次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依次进行了“青春诗歌朗诵会”、“三分钟即兴演讲赛”、“我当新闻节目主持人”、“访问爱国广义教育基地”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应变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精神面貌也健康积极地向前发展。
当然,语文活动课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淡化,只不过是教师个人表现的时空少了,指导学生活动创新的责任多了,课内讲的东西少了,但课外要储备的知识多了。这是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的鞭策。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新的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义振军(1971-8),男,瑶族,湖南省永州市人,江华县职业中专学校,425500,湖南省永州市,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师。
一、教师对语文活动课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之所以在语文活动课中会出现两极化的做法,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对这门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前者将它看作语文课,后者视之为自习课。于我看来,这是一堂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获得语文知识,锻炼并提高语文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课。这是学生巩固复习课堂语文知识并进行运用、拓展、创新的极好的实践机会,是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平台,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索、学会生存的有效途径,当然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绝佳时刻。它切实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的根本理念。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求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迎接未来科技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专家李吉林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就如同鸟儿插上了翅膀。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1、关注所有的学生。语文活动课是一种开放性课堂,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教学课堂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得到发挥。因为在语文活动的时候,当学生听到或注意到别人不同的想法及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也在接受激烈和深入的碰撞,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寻求创新。
2、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是创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语文活动中,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求知活动过程中,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将个人的创新意识通过小组的合作上升为创新成果。而这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小组成员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又从组员那里获得了灵感。例如在《如果我主办校刊》的活动中,学生们8人为一个小组,在明确了办报的宗旨后,大伙共同策划设计、分工合作,然后画图的画图,找资料的找资料,当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们捧着一张张散发着笔墨清香,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而成的作品的时候,脸上都写满了兴奋。
3、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活动能让人产生兴趣,而语文活动则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活动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因此,没有令人跃跃欲试的活动设计,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活动课。活动最热烈的时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最强、收益最大的时候。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鼻、耳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等方面全面动起来,积累创新体验,训练敏捷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我当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活动课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持的话题大到乌克兰局势、钓鱼岛问题,小到学校旁边的KTV营业,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學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眉宇间透露出电视台名嘴似的沉着与冷静。通过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包括台下听众的亲和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4、重视语文活动课与其它课程的交互、延伸。语文活动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往往在活动的过程中,渗透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此时教师要予以肯定并做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而且在活动交流中,学生们有着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其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存在不足,哪些是新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但还不深透,凡此种种,都使得语文活动课延伸到课外,这样就使得学生自觉地将创新精神贯穿至他学习的课上与课外,在不断的争鸣中得以强化,在相互的交流中受到启迪、借鉴而领悟。例如,在《我当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活动课上,学生们对话题的把握,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敏感性,体现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并实践着他们不同的知识积累,通过互相间语言的碰撞,学生们了解了更多的除了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并激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思考,促使他们不断拓宽新的、更广泛的知识层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5、在语文活动课中要有教师的激励。活动课上组织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语文活动课的意义在于日渐积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并在活动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创新的品格和能力,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课堂的激励,激励是强化创造兴趣的原动力。
三、语文活动课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连贯性
学生是发展的人,语文活动课的设置也要体现新课程的学生观念。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的,不仅是知识逐渐得到提升,而且他的道德、人格也在逐步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在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连贯性,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这样,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比如,在某学期语文活动课的四次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依次进行了“青春诗歌朗诵会”、“三分钟即兴演讲赛”、“我当新闻节目主持人”、“访问爱国广义教育基地”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应变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精神面貌也健康积极地向前发展。
当然,语文活动课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淡化,只不过是教师个人表现的时空少了,指导学生活动创新的责任多了,课内讲的东西少了,但课外要储备的知识多了。这是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的鞭策。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新的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义振军(1971-8),男,瑶族,湖南省永州市人,江华县职业中专学校,425500,湖南省永州市,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