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奈保尔的父亲为原型,真实地再现了他父亲在印度母系社会和大的殖民社会的双重包围下苦苦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故事。小说以房子为隐喻,深刻地刻画了毕斯沃斯的生存困境,杯出毕斯沃斯对房子的寻求不仅象征他对个人身份的追求,也象征性地反映了作家本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焦虑感。毕斯沃斯至死也没有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也说明了对于奈保尔这样的具有复杂文化身份的殖民地人来说,想要追求文化身份是无望的。
【关键词】房子 隐喻 身份 文化身份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加勒比海岛国特立尼达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奈保尔的父亲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在特立尼达生活的印度婆罗门一毕司沃斯先生一生寻求一幢属于自己房子的艰辛历程。这本小说在奈保尔心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曾深切地回忆道“在所有我的著作中,这本书(《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最贴近我的。它最具有个人化的经历,书中讲述的是孩提时代所见所感。”小说以房子为隐喻,深刻地刻画了毕斯沃斯的生存困境,指出毕斯沃斯对房子的寻求不仅象征他对个人身份的追求,也象征性地反映了作家本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焦虑感。
一、房子——作为身份的隐喻
布鲁斯·金曾说过:“在奈保尔的小说里,房子、花园、家庭聚会常常是象征,因为它们象征了秩序、社会、文明、成就或至少他们的潜力或理想,即使实际上是幻灭。”在《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毕斯沃斯先生一生都在追求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从小说内容上不难看出,毕斯沃斯对房子的执着追求实际上是对身份,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理想的家,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是人们的避风港。但是毕斯沃斯先生的家里却总是充满着冲突,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是非之地”。毕斯沃斯先生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因为生有六指和胎位不正而被视为不祥的人。因为他的贪玩害死了父亲。他父亲死后,他和家人各奔东西,不得不离开他父亲的房子,“他唯一有些权力的房子,在以后的35年里,他只得成为一个漂泊者,辗转在没有一处他可以成为是自己的地方”。他和妈妈住在富有的姨妈家的小木屋里。在那里,周围的人都是陌生的,甚至于他自己的母亲也总是羞于表示对他的喜爱与关心。父爱和母爱的缺失让他失去了孩提时代的安全,寄人篱下的毕斯沃斯曾经对母亲愤怒地说:“我自己会找份工作。我将来有一天会有自己的房子”。入赘到图尔斯家族后,图尔斯家族的啥奴曼大宅成了他第二个“暂居地”,但却不是属于他的真正的房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座监狱,“在图尔斯太太的女儿女婿和孩子们的包围下,他有一种被吞没的、无足轻重的甚至是害怕的感觉”。同时,在这个按印度教所建立起来的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毕斯沃斯先生处于权力的最下层,他既没有属于个人或小家庭的空间,更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他只是图尔斯家族的廉价的劳工,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然而他不会放弃反抗,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寻房之路”。因为“对于毕斯沃斯先生来说,房子不仅仅是一个避风避雨之所,更是一个安身立命之地,是他的身份、地位、尊严和人格独立的物质象征。……能否拥有自己房子,成为他的却之不去的、难以摆脱的心里情结”。毕司沃斯先生试图自己建房子,彻底摆脱图尔斯家族的束缚,可是两次都失败了。他在绿谷建的房子被甘蔗种植园上的劳工纵火烧毁,他在矮山建的第二座房子又被他自己烧荒的火所损坏。最后他很幸运的在西班牙港当上了记者,买了一座房子。可是为了这座房子,他上了别人的当,付了太多的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即使最后锡金街的房子极其简陋,但是他和他的家人还是很快就习惯了房子的种种缺点,开始引以为豪,并有了“家”的感觉。拥有了房子,就意味着他拥有了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私人空间,拥有了在这一空间中随心所欲活动的权利和自由,这对毕斯沃斯先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意味着身份、独立和自我尊严的复得。
纵观全篇,房子是贯穿小说的一个中心意象。主人公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由于始终没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毕斯沃斯先生一直在流浪。在他所居住过的每一座房子中,他都没有支配权。也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对房子的渴求已经不仅仅是对一个住所的追求,而是混合了对于安全、归属和自我以及身份的追求。
二、房子——作为V.S.奈保尔文化身份的隐喻
奈保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居无定所的,所以对房子有着一种难解的情结。这种情结在其小说中都可以看见影子。这样,作家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归属难题,不是直接加以表现或论证,而是以更文学化、美学化的手法,采用象征或隐喻来做到。小说的开头就清楚地点出了毕斯沃斯从童年时代就未享有在自己房子里的滋味。毕司沃斯先生渴望房子和追求房子的一生表达了印度移民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和归属感的渴望。毕司沃斯先生的处境是那个时代特立尼达印度移民处境的象征,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对文化身份的追求。
与其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作者奈保尔本人有着复杂的文化身份。特立尼达是他的故乡,印度是他的祖籍。英国是他现在的定居地,奈保尔无疑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因此其身份是混杂的。奈保尔在这三处地方都找不到文化认同,他成了一个边缘人,一个局外人。一个文化上的“杂种”。失去了文化身份的奈保尔,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异化感和流放感。多重文化的影响和身份的混杂造成了像奈保尔这样的后殖民主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们对自己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和生存意义的认识十分困惑,并使之成为文化上和社会地位上双重的“无根边缘人”。毕斯沃斯先生苦苦追求房子和自己的家园。这也象征性地反映出作家所面I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由此带来的焦虑感。特立尼达是英属殖民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生活在后殖民社会或国家的毕斯沃斯先生及其迁移到特立尼达的祖先们的文化身份早己注定为是兼有三种不同文化特征的混雜性质的,所以无法彻底而独立地拥有哪一种文化身份。殖民地人民的无家园感、无归属感、边缘感和文化身份认同危机,都是由殖民文化造成的。
从后殖民批评角度看,毕斯沃斯对房子的追求不仅象征他对自己身份的寻求,更象征了作者本人的文化认同危机。毕司沃斯先生至死也没有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寻找的每一所房子都不能给他以真正的家的感觉,说明了他融入主流社会和追求事业成功的种种努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也说明了对于奈保尔这样的具有复杂文化身份的殖民地人来说,想要追求文化身份是无望的。这种无望无助的虚空感似乎已经成为殖民地知识分子不可摆脱的宿命,正如艾勒克·博埃默所说,“穿着借来的袍子而要成为真正的自我是无比艰难的。”
【关键词】房子 隐喻 身份 文化身份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加勒比海岛国特立尼达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奈保尔的父亲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在特立尼达生活的印度婆罗门一毕司沃斯先生一生寻求一幢属于自己房子的艰辛历程。这本小说在奈保尔心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曾深切地回忆道“在所有我的著作中,这本书(《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最贴近我的。它最具有个人化的经历,书中讲述的是孩提时代所见所感。”小说以房子为隐喻,深刻地刻画了毕斯沃斯的生存困境,指出毕斯沃斯对房子的寻求不仅象征他对个人身份的追求,也象征性地反映了作家本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焦虑感。
一、房子——作为身份的隐喻
布鲁斯·金曾说过:“在奈保尔的小说里,房子、花园、家庭聚会常常是象征,因为它们象征了秩序、社会、文明、成就或至少他们的潜力或理想,即使实际上是幻灭。”在《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毕斯沃斯先生一生都在追求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从小说内容上不难看出,毕斯沃斯对房子的执着追求实际上是对身份,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理想的家,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是人们的避风港。但是毕斯沃斯先生的家里却总是充满着冲突,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是非之地”。毕斯沃斯先生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因为生有六指和胎位不正而被视为不祥的人。因为他的贪玩害死了父亲。他父亲死后,他和家人各奔东西,不得不离开他父亲的房子,“他唯一有些权力的房子,在以后的35年里,他只得成为一个漂泊者,辗转在没有一处他可以成为是自己的地方”。他和妈妈住在富有的姨妈家的小木屋里。在那里,周围的人都是陌生的,甚至于他自己的母亲也总是羞于表示对他的喜爱与关心。父爱和母爱的缺失让他失去了孩提时代的安全,寄人篱下的毕斯沃斯曾经对母亲愤怒地说:“我自己会找份工作。我将来有一天会有自己的房子”。入赘到图尔斯家族后,图尔斯家族的啥奴曼大宅成了他第二个“暂居地”,但却不是属于他的真正的房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座监狱,“在图尔斯太太的女儿女婿和孩子们的包围下,他有一种被吞没的、无足轻重的甚至是害怕的感觉”。同时,在这个按印度教所建立起来的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毕斯沃斯先生处于权力的最下层,他既没有属于个人或小家庭的空间,更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他只是图尔斯家族的廉价的劳工,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然而他不会放弃反抗,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寻房之路”。因为“对于毕斯沃斯先生来说,房子不仅仅是一个避风避雨之所,更是一个安身立命之地,是他的身份、地位、尊严和人格独立的物质象征。……能否拥有自己房子,成为他的却之不去的、难以摆脱的心里情结”。毕司沃斯先生试图自己建房子,彻底摆脱图尔斯家族的束缚,可是两次都失败了。他在绿谷建的房子被甘蔗种植园上的劳工纵火烧毁,他在矮山建的第二座房子又被他自己烧荒的火所损坏。最后他很幸运的在西班牙港当上了记者,买了一座房子。可是为了这座房子,他上了别人的当,付了太多的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即使最后锡金街的房子极其简陋,但是他和他的家人还是很快就习惯了房子的种种缺点,开始引以为豪,并有了“家”的感觉。拥有了房子,就意味着他拥有了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私人空间,拥有了在这一空间中随心所欲活动的权利和自由,这对毕斯沃斯先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意味着身份、独立和自我尊严的复得。
纵观全篇,房子是贯穿小说的一个中心意象。主人公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由于始终没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毕斯沃斯先生一直在流浪。在他所居住过的每一座房子中,他都没有支配权。也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对房子的渴求已经不仅仅是对一个住所的追求,而是混合了对于安全、归属和自我以及身份的追求。
二、房子——作为V.S.奈保尔文化身份的隐喻
奈保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居无定所的,所以对房子有着一种难解的情结。这种情结在其小说中都可以看见影子。这样,作家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归属难题,不是直接加以表现或论证,而是以更文学化、美学化的手法,采用象征或隐喻来做到。小说的开头就清楚地点出了毕斯沃斯从童年时代就未享有在自己房子里的滋味。毕司沃斯先生渴望房子和追求房子的一生表达了印度移民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和归属感的渴望。毕司沃斯先生的处境是那个时代特立尼达印度移民处境的象征,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对文化身份的追求。
与其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作者奈保尔本人有着复杂的文化身份。特立尼达是他的故乡,印度是他的祖籍。英国是他现在的定居地,奈保尔无疑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因此其身份是混杂的。奈保尔在这三处地方都找不到文化认同,他成了一个边缘人,一个局外人。一个文化上的“杂种”。失去了文化身份的奈保尔,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异化感和流放感。多重文化的影响和身份的混杂造成了像奈保尔这样的后殖民主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们对自己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和生存意义的认识十分困惑,并使之成为文化上和社会地位上双重的“无根边缘人”。毕斯沃斯先生苦苦追求房子和自己的家园。这也象征性地反映出作家所面I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由此带来的焦虑感。特立尼达是英属殖民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生活在后殖民社会或国家的毕斯沃斯先生及其迁移到特立尼达的祖先们的文化身份早己注定为是兼有三种不同文化特征的混雜性质的,所以无法彻底而独立地拥有哪一种文化身份。殖民地人民的无家园感、无归属感、边缘感和文化身份认同危机,都是由殖民文化造成的。
从后殖民批评角度看,毕斯沃斯对房子的追求不仅象征他对自己身份的寻求,更象征了作者本人的文化认同危机。毕司沃斯先生至死也没有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寻找的每一所房子都不能给他以真正的家的感觉,说明了他融入主流社会和追求事业成功的种种努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也说明了对于奈保尔这样的具有复杂文化身份的殖民地人来说,想要追求文化身份是无望的。这种无望无助的虚空感似乎已经成为殖民地知识分子不可摆脱的宿命,正如艾勒克·博埃默所说,“穿着借来的袍子而要成为真正的自我是无比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