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观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割裂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生活化的教学观念,觉得数学与生活不存在关系。对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把握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抓住生活化教学内涵,切实地内化生活化的教学观念。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使小学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了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该理念的提出推动着数学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基于课标要求,为了改进传统教学不足,笔者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应用如下策略将“生活”融入其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使小学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課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十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论是哪一科目,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如何,而是能否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小学生唯有以兴趣为前提,才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小学数学还有大量的数字及数学符号等抽象知识和概念,大部分小学生很难轻松地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就成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难 题。此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它能帮助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合理地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切西瓜的生活情境,即小明买了一块西瓜,邀请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吃。他想买的西瓜平均分成了八块,小华吃了一块,小芳也吃了一块,小亮吃了两块儿,那么请问小华,小芳和小亮总共吃了西瓜的多少? 这个西瓜还剩下多少呢? 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转换成了趣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且进行解答,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兴趣,也能够培养起他们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不再头 疼 数 学,而 是 爱 上 数 学,用 好数学。
2丰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形式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随意创设生活情境,创建生活情境时,一定需要在两个前提下进行。首先,教师一定要事先经行科学研判,要在小学生认知水平范围内创设生活情境,同时改生活情境必须符合生活实际,并且还要灵活巧妙地蕴含着课本知识。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丰富化、多元化,不能将一个生活情境运用到多个课时的学习当中。如果教师在多个章节的教学当中了套用同一个生活场景,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使得学生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再度消散。这是教师教学的大忌,会妨碍小学生对课本中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妨碍学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3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逐渐开始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适当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可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数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拟人的小鸡、小鸭等可爱生动形象的小动物作为多媒体课件主角,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比较”的学习。课件开始播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草地,草地上的鸡妈妈带领一群小鸡在草地上玩得十分开心。此时学生会因为有趣的卡通形象集中了注意力,继而课件中走来了一只鸭妈妈带领一群小鸭子,鸡妈妈对鸭妈妈讲:“我的小鸡宝宝比你的小鸭宝宝多。”但是鸭妈妈却认为:“你说得不对,我的小鸭宝宝比你的小鸡宝宝多。”接下来,教师可通过“究竟鸡妈妈和鸭妈妈谁的宝宝多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比较”的学习中。接下来,课件中的鸭妈妈和鸡妈妈分别将小鸡宝宝和小鸭宝宝进行排队,然后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即可明显地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了“比较”这一学习重点。因此,教师将多媒体有效利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4设置开放性问题,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在学习、吸收和理解数学概念上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开放型的问题,并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进行提问,这不但有利于促使每名学生参与学习,同时给了学生更加宽阔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给出一些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水果箱里有 30 个苹果”“小明和家人平均每天吃6个”“吃了4个”“吃了24个”根据这四项已知条件学生即可提出很多不同角度的问题,比如“一箱苹果原来有30个,平均每天吃6个,可以吃几天?”或者“小明和家人平均每天吃6个苹果,吃了4天,一共吃了多少个?”等不同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思维碰撞中培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放性的问题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将起到有效作用。
结论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家庭作业这些方式将生活素材融入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的丰富,同时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切实地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屈小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以分数的意义为例[J].考试周刊,2021(17):78-79.
[2]顾燕华.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6):89-90.
[3]尉爱英.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J].智力,2021(06):103-10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了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该理念的提出推动着数学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基于课标要求,为了改进传统教学不足,笔者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应用如下策略将“生活”融入其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使小学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課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十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论是哪一科目,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如何,而是能否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小学生唯有以兴趣为前提,才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小学数学还有大量的数字及数学符号等抽象知识和概念,大部分小学生很难轻松地进行理解和掌握,这就成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须解决的难 题。此时,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它能帮助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合理地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切西瓜的生活情境,即小明买了一块西瓜,邀请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吃。他想买的西瓜平均分成了八块,小华吃了一块,小芳也吃了一块,小亮吃了两块儿,那么请问小华,小芳和小亮总共吃了西瓜的多少? 这个西瓜还剩下多少呢? 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转换成了趣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且进行解答,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兴趣,也能够培养起他们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不再头 疼 数 学,而 是 爱 上 数 学,用 好数学。
2丰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形式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随意创设生活情境,创建生活情境时,一定需要在两个前提下进行。首先,教师一定要事先经行科学研判,要在小学生认知水平范围内创设生活情境,同时改生活情境必须符合生活实际,并且还要灵活巧妙地蕴含着课本知识。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丰富化、多元化,不能将一个生活情境运用到多个课时的学习当中。如果教师在多个章节的教学当中了套用同一个生活场景,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使得学生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再度消散。这是教师教学的大忌,会妨碍小学生对课本中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妨碍学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3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深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逐渐开始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师适当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可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数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拟人的小鸡、小鸭等可爱生动形象的小动物作为多媒体课件主角,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比较”的学习。课件开始播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草地,草地上的鸡妈妈带领一群小鸡在草地上玩得十分开心。此时学生会因为有趣的卡通形象集中了注意力,继而课件中走来了一只鸭妈妈带领一群小鸭子,鸡妈妈对鸭妈妈讲:“我的小鸡宝宝比你的小鸭宝宝多。”但是鸭妈妈却认为:“你说得不对,我的小鸭宝宝比你的小鸡宝宝多。”接下来,教师可通过“究竟鸡妈妈和鸭妈妈谁的宝宝多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比较”的学习中。接下来,课件中的鸭妈妈和鸡妈妈分别将小鸡宝宝和小鸭宝宝进行排队,然后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即可明显地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了“比较”这一学习重点。因此,教师将多媒体有效利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4设置开放性问题,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在学习、吸收和理解数学概念上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开放型的问题,并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进行提问,这不但有利于促使每名学生参与学习,同时给了学生更加宽阔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给出一些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水果箱里有 30 个苹果”“小明和家人平均每天吃6个”“吃了4个”“吃了24个”根据这四项已知条件学生即可提出很多不同角度的问题,比如“一箱苹果原来有30个,平均每天吃6个,可以吃几天?”或者“小明和家人平均每天吃6个苹果,吃了4天,一共吃了多少个?”等不同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思维碰撞中培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放性的问题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将起到有效作用。
结论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家庭作业这些方式将生活素材融入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的丰富,同时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切实地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屈小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以分数的意义为例[J].考试周刊,2021(17):78-79.
[2]顾燕华.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6):89-90.
[3]尉爱英.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J].智力,2021(0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