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庶民百姓,过去的日子过得很是简单。只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按时完税纳粮,便可一了百了。国家大事,自有“大老爷”张罗,小民无需也不得操心。孔老先生对此说得明白:“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大老爷”操持国事,也需要了解国情,耳目闭塞难免坏事。因此,自周朝起,中国便有了邮驿制度,从各地到京城之要道,沿途接续设立驿站,负责接待来往官员,同时传递官方公文特别是军事报告。驿站既然专为治国安邦设置,小民若想在此歇个脚捎封信什么的,自然没门儿——虽然驿站的花销全是他们完的税纳的粮。
公家人借驿站办点私事倒是可以通融。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便曾利用邮驿开办“特快专递”,为杨贵妃运送新鲜水果,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佳话。唐代的水陆邮驿共有一千六百多处,朝廷对公文传递有着严格要求,马每天要走七十里,驴五十里,车三十里。遇有紧急事情,驿马一天则要疾驰三百里以上,因此,倒腾点荔枝到京城不成问题。不过,待到唐玄宗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看到从范阳飞驰而来的驿马时,就有些麻烦了,因为安禄山已经起兵杀向长安。尽管这一消息仅用六天便从范阳(今天的北京)送到了玄宗驻跸的潼关,但老李头仍旧应对乏策,最后爱妃被缢不说,自己也光荣地当了太上皇。官家信息再灵通,碰上个风流老大,也难保国运昌隆。
宋代公文的传递速度也不低。据《梦溪笔谈》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岳飞一天接到朝廷下令撤兵的十二道金牌,就是这种金字牌急脚递。
中国沿袭数千年的邮驿制度,到了清末终于式微,这主要是受到了电报的冲击。马腿再快,到底跑不过电波。1881年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收发公私电报。此后,官方公文传送便渐渐远离了邮驿。电报的开通和允许一般人等收发电报,更为媒体刊登新闻提供了条件。当时上海即有报纸在京城聘人搜集朝廷消息,然后坐火车到天津发至申城。由此,普通百姓也可及时知悉国家大事,未免违背圣人遗训。
此后,京沪之间也有了电报线路,传播时政大事更加便捷。据《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载,清末上海诸报中,首创每天刊登北京专电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倡办的《时报》,此举还引起了一番轰动。当时的电报分为四等,一等二等是官电,具有优先权;三等四等才是民电。新闻专电大都为四等,要等到所有电报发完后才能发出,送抵报馆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钟了。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特意规定,新闻电报每字三分钱,较过去大为优惠。但优惠从来要有代价,新闻必须经过官方检查方可发出。因此,一些驻京记者撰写的敏感稿件,大都邮寄至沪作为特约通信发表,以避开检查。其时黄远庸、邵飘萍等人,就是以这类报道成名的。
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之后,新闻电报检查制度依然如故。不过其时记者也有应对之策。1930年春天,《大公报》记者徐铸成先生在太原采访时便用过一招。
当时西北军的领导人冯玉祥将军因反蒋战败,被阎锡山请到山西“作客”。蒋欲拉冯反阎,而阎又想联冯倒蒋,因而冯将军的一举一动,对时局影响甚大。一次,徐铸成获悉冯已悄悄离晋,赶赴潼关集结部队,不日将联阎反蒋。为了让报社了解这一动向,他发出了一份电报:“天津四面钟对过胡霖表兄鉴:二舅真晚西逝。但请勿告外祖,以免过悲。寿。”
这封讣闻,实则另有说道。“四面钟对面”,是《大公报》的地址,“胡霖”是报社负责人之一胡政之的姓名,外人一般很少知道;“二舅”则指冯玉祥,因他当时是第二集团军的头儿;“真”是十一日的韵目代号;“西逝”,也可作“西去”解;“勿告外祖”,是说此事不宜公开。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实在是绝,看过电报,在次日要闻版的突出位置刊登了一条短讯:“北京电话:据太原来人谈,冯玉祥于十一日起,不见客”。如此,既没有泄露冯玉祥的行踪,也为报纸预留了后路。当读者得悉冯阎联手反蒋的消息后,再去翻览前几天的报纸,自会明白《大公报》其实早已掌握内情,只是不便披露而已。
在今天的一些报纸的老总看来,《大公报》此举纯粹是“冒傻气”。
“大老爷”操持国事,也需要了解国情,耳目闭塞难免坏事。因此,自周朝起,中国便有了邮驿制度,从各地到京城之要道,沿途接续设立驿站,负责接待来往官员,同时传递官方公文特别是军事报告。驿站既然专为治国安邦设置,小民若想在此歇个脚捎封信什么的,自然没门儿——虽然驿站的花销全是他们完的税纳的粮。
公家人借驿站办点私事倒是可以通融。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便曾利用邮驿开办“特快专递”,为杨贵妃运送新鲜水果,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佳话。唐代的水陆邮驿共有一千六百多处,朝廷对公文传递有着严格要求,马每天要走七十里,驴五十里,车三十里。遇有紧急事情,驿马一天则要疾驰三百里以上,因此,倒腾点荔枝到京城不成问题。不过,待到唐玄宗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看到从范阳飞驰而来的驿马时,就有些麻烦了,因为安禄山已经起兵杀向长安。尽管这一消息仅用六天便从范阳(今天的北京)送到了玄宗驻跸的潼关,但老李头仍旧应对乏策,最后爱妃被缢不说,自己也光荣地当了太上皇。官家信息再灵通,碰上个风流老大,也难保国运昌隆。
宋代公文的传递速度也不低。据《梦溪笔谈》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岳飞一天接到朝廷下令撤兵的十二道金牌,就是这种金字牌急脚递。
中国沿袭数千年的邮驿制度,到了清末终于式微,这主要是受到了电报的冲击。马腿再快,到底跑不过电波。1881年12月24日,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收发公私电报。此后,官方公文传送便渐渐远离了邮驿。电报的开通和允许一般人等收发电报,更为媒体刊登新闻提供了条件。当时上海即有报纸在京城聘人搜集朝廷消息,然后坐火车到天津发至申城。由此,普通百姓也可及时知悉国家大事,未免违背圣人遗训。
此后,京沪之间也有了电报线路,传播时政大事更加便捷。据《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载,清末上海诸报中,首创每天刊登北京专电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倡办的《时报》,此举还引起了一番轰动。当时的电报分为四等,一等二等是官电,具有优先权;三等四等才是民电。新闻专电大都为四等,要等到所有电报发完后才能发出,送抵报馆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钟了。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特意规定,新闻电报每字三分钱,较过去大为优惠。但优惠从来要有代价,新闻必须经过官方检查方可发出。因此,一些驻京记者撰写的敏感稿件,大都邮寄至沪作为特约通信发表,以避开检查。其时黄远庸、邵飘萍等人,就是以这类报道成名的。
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之后,新闻电报检查制度依然如故。不过其时记者也有应对之策。1930年春天,《大公报》记者徐铸成先生在太原采访时便用过一招。
当时西北军的领导人冯玉祥将军因反蒋战败,被阎锡山请到山西“作客”。蒋欲拉冯反阎,而阎又想联冯倒蒋,因而冯将军的一举一动,对时局影响甚大。一次,徐铸成获悉冯已悄悄离晋,赶赴潼关集结部队,不日将联阎反蒋。为了让报社了解这一动向,他发出了一份电报:“天津四面钟对过胡霖表兄鉴:二舅真晚西逝。但请勿告外祖,以免过悲。寿。”
这封讣闻,实则另有说道。“四面钟对面”,是《大公报》的地址,“胡霖”是报社负责人之一胡政之的姓名,外人一般很少知道;“二舅”则指冯玉祥,因他当时是第二集团军的头儿;“真”是十一日的韵目代号;“西逝”,也可作“西去”解;“勿告外祖”,是说此事不宜公开。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实在是绝,看过电报,在次日要闻版的突出位置刊登了一条短讯:“北京电话:据太原来人谈,冯玉祥于十一日起,不见客”。如此,既没有泄露冯玉祥的行踪,也为报纸预留了后路。当读者得悉冯阎联手反蒋的消息后,再去翻览前几天的报纸,自会明白《大公报》其实早已掌握内情,只是不便披露而已。
在今天的一些报纸的老总看来,《大公报》此举纯粹是“冒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