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围绕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文章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教学双方的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改革;高职教学
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学上还是本科教育的缩影: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这与我国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存在巨大缺口产生矛盾。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总的说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研究。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大都局限在对课堂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讨论和研究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教与学双方的监督等方面,则没有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研究。我们试图在这些方面作些研究。主要应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的实施应以学期为单位,期初要制订学习计划和指导计划,期末要有学习总结和指导总结。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充分发挥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其在长期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师德风范在青年教师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向他们传授教学的艺术技巧,尽快使青年教师成长。由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按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制订出导师制计划,指导青年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鼓励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鼓励教师掌握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
有的学校只是凭借自己长期的优势专业进行办学,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严重脱离社会实际。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有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则因学校没有或设置很少而无法向社会提供,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状况。为了切实解决“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一突出问题,贯彻落实教师联系企业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实施可如下操作:(1)要求到企业进行锻炼的教师,由本人向所在分院提出申请。分院审核后,报学院审批。(2)学院有关职能部门或分院必须为下派教师落实好对口企业和挂职岗位,向企业说明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与企业签订有关协议。(3)教师在实践期间要自觉履行相关职责,向企业相关人员虚心请教学习,要遵守所在单位的有关管理制度,保持与学院的联系,并主动向学院汇报自己的实践情况。(4)学院也要及时掌握教师在企业的情况,做好与企业的沟通联络工作,及时了解教师在企业的工作、学习情况。(5)教师与企业之间不发生直接的经济关系。只有通过教师下企业,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方式才能与实践更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组织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应按“备前准备──形成教案──教案调整──实施教学──教后反思总结”几个环节进行。
(1)按照教材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主讲教师安排表,以便每位教师尽早做好准备。(2)为确保集体备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实行提前备课,主讲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要求作深入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结构。(3)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对备课初稿进行讨论,其他教师认真领会主讲教师的教案设计意图后,提出教案调整意见,进行补充修正,形成最佳教学方案。主讲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的意见进行整理,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本人特点和本班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4)主讲教师要对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案提出的亮点和不足加以整理总结,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开展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与企业建立广泛密切联系及合作关系,广泛开展“订单式”教学,根据企业需要安排教学计划;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培养和任职锻炼;在企业建立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较早地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缩短教学与企业的距离。二是可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双赢,边生产边学习,企业还可以降低成本。三是依托主干专业兴办产业,鼓励企业到学校兴办对口产业,实现工学合作的培养人才格局,并引导企业到学校建立研发中心。
参考文献
[1]许华春.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
[2]劉向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3]谈慧.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1)
[4]李新,等.“转型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质结构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3)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改革;高职教学
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学上还是本科教育的缩影: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这与我国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存在巨大缺口产生矛盾。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总的说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研究。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大都局限在对课堂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讨论和研究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教与学双方的监督等方面,则没有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研究。我们试图在这些方面作些研究。主要应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的实施应以学期为单位,期初要制订学习计划和指导计划,期末要有学习总结和指导总结。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充分发挥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其在长期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师德风范在青年教师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向他们传授教学的艺术技巧,尽快使青年教师成长。由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按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制订出导师制计划,指导青年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鼓励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鼓励教师掌握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
有的学校只是凭借自己长期的优势专业进行办学,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严重脱离社会实际。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有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则因学校没有或设置很少而无法向社会提供,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状况。为了切实解决“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这一突出问题,贯彻落实教师联系企业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实施可如下操作:(1)要求到企业进行锻炼的教师,由本人向所在分院提出申请。分院审核后,报学院审批。(2)学院有关职能部门或分院必须为下派教师落实好对口企业和挂职岗位,向企业说明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与企业签订有关协议。(3)教师在实践期间要自觉履行相关职责,向企业相关人员虚心请教学习,要遵守所在单位的有关管理制度,保持与学院的联系,并主动向学院汇报自己的实践情况。(4)学院也要及时掌握教师在企业的情况,做好与企业的沟通联络工作,及时了解教师在企业的工作、学习情况。(5)教师与企业之间不发生直接的经济关系。只有通过教师下企业,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方式才能与实践更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组织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应按“备前准备──形成教案──教案调整──实施教学──教后反思总结”几个环节进行。
(1)按照教材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主讲教师安排表,以便每位教师尽早做好准备。(2)为确保集体备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实行提前备课,主讲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要求作深入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结构。(3)每周抽出固定的时间对备课初稿进行讨论,其他教师认真领会主讲教师的教案设计意图后,提出教案调整意见,进行补充修正,形成最佳教学方案。主讲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的意见进行整理,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本人特点和本班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4)主讲教师要对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案提出的亮点和不足加以整理总结,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开展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是可与企业建立广泛密切联系及合作关系,广泛开展“订单式”教学,根据企业需要安排教学计划;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培养和任职锻炼;在企业建立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较早地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缩短教学与企业的距离。二是可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双赢,边生产边学习,企业还可以降低成本。三是依托主干专业兴办产业,鼓励企业到学校兴办对口产业,实现工学合作的培养人才格局,并引导企业到学校建立研发中心。
参考文献
[1]许华春.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
[2]劉向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3]谈慧.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1)
[4]李新,等.“转型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质结构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3)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