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生机勃勃,但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的现象。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教师转变角色是前提;允许学生出错是心理基础;突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保证;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是关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贯严谨的数学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热闹的场景,不但众多的示范课和研讨课都在“热闹”中度过,就连普通的常规课、随堂课,也生机勃勃,大家都在努力追求一个“动”字,似乎课堂已经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体现,但静下心来分析这些轰轰烈烈的场面便会发现:数学课堂在许多时候虽然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的互动,但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即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形”动而“神”未动。那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呢?
1、教师转变角色是实现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前提
1.1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1.2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1.3赏识学生
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2、允许学生出错是实现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心理基础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唯恐学生“噎”着,就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摔”着,就搭好梯子再让学生爬。所以在课堂中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总是急急忙忙地为他修正,甚至都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结论,就毫不留情地否定了他,结果学生缺少主动思维,会习惯沿着老师设定的思路想问题,而没有真正开动脑筋,真正的动也就越来越少了。
在最初教学时,对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我都是反复强调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可结果发现,每次总有不少学生还是做错,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照着我反复强调不应该那样做的去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后来我想,是不是我们老师考虑太多,包办太多,生怕学生出错,所以他们反而出错了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出错呢?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在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级做了一个试验(两个班级在平时的考试中相差不大),其中一个稍好的班级我仍照原来的方法教,另一个稍差的班级则是先放手让学生做,在出现问题了再由学生本人或大家一起纠正,结果一个章节下来,试验班级的成绩第一次超过了未试验的班级。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试验,就更坚定了课堂中应该允许学生出错的想法。
例如,在利用根的判别式来求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字母系数的值或范围时,学生常常会忘记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这一条件而导致错误:“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 kx 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总有学生在列出“4-4 k>0后就结束了本题,在其中一个班级教学时,我在事前就反复强调要记得检验二次项系数,当仍有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时,马上就被我否定了;而在另一个班级,一开始没有强调这一点,当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时,我也没有立即否认他,让学生出错,然后让学生自己再读一遍题,学生在读完题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有注意到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条件,自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学生通过反思找出错因比教师反复强调印象更深刻,测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笔者认为真正有效互动的课堂,至少应该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想法和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出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同时,把学生学习中的差错当成宝贵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这也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体现。
3、突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保证
课堂互动的成效关键在于互动的“首席”——教师。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是互动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帮助者。要有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教师要做到: (1)作为设计者, 要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形式,选择媒体并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效果评价;(2)作为组织者和调控者,要利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学,要宏观把握,及时调控学生的活动;(3)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在参与中学习,如何获取、利用和处理信息。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例题教学时, 应突出解题关键, 作为教师, 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在课堂上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使枯燥无味的概念焕发了生机。
4、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是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成败的关键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些话都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这一点在一些性质定理的推导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们总认为,只要学生会用这些性质就可以了,至于这些定理是怎么得到的并不重要,其实不然。笔者在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教学中,不是直接把這些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操作猜想它们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这比平时我们简单地将这些性质告诉学生,然后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记住这些性质更能让学生理解,而且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深刻。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逐渐形成一种爱钻研、爱探索、爱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精神。
参考文献:
张雪婷.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J ].当代教育论坛,2010,(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贯严谨的数学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热闹的场景,不但众多的示范课和研讨课都在“热闹”中度过,就连普通的常规课、随堂课,也生机勃勃,大家都在努力追求一个“动”字,似乎课堂已经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体现,但静下心来分析这些轰轰烈烈的场面便会发现:数学课堂在许多时候虽然进行了多层面、多维度的互动,但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即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形”动而“神”未动。那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呢?
1、教师转变角色是实现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前提
1.1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1.2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1.3赏识学生
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2、允许学生出错是实现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心理基础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唯恐学生“噎”着,就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摔”着,就搭好梯子再让学生爬。所以在课堂中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总是急急忙忙地为他修正,甚至都没有耐心听完学生的结论,就毫不留情地否定了他,结果学生缺少主动思维,会习惯沿着老师设定的思路想问题,而没有真正开动脑筋,真正的动也就越来越少了。
在最初教学时,对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我都是反复强调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可结果发现,每次总有不少学生还是做错,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照着我反复强调不应该那样做的去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后来我想,是不是我们老师考虑太多,包办太多,生怕学生出错,所以他们反而出错了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出错呢?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在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级做了一个试验(两个班级在平时的考试中相差不大),其中一个稍好的班级我仍照原来的方法教,另一个稍差的班级则是先放手让学生做,在出现问题了再由学生本人或大家一起纠正,结果一个章节下来,试验班级的成绩第一次超过了未试验的班级。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试验,就更坚定了课堂中应该允许学生出错的想法。
例如,在利用根的判别式来求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字母系数的值或范围时,学生常常会忘记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这一条件而导致错误:“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 kx 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总有学生在列出“4-4 k>0后就结束了本题,在其中一个班级教学时,我在事前就反复强调要记得检验二次项系数,当仍有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时,马上就被我否定了;而在另一个班级,一开始没有强调这一点,当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时,我也没有立即否认他,让学生出错,然后让学生自己再读一遍题,学生在读完题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有注意到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条件,自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学生通过反思找出错因比教师反复强调印象更深刻,测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笔者认为真正有效互动的课堂,至少应该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想法和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出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同时,把学生学习中的差错当成宝贵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这也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体现。
3、突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保证
课堂互动的成效关键在于互动的“首席”——教师。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是互动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帮助者。要有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教师要做到: (1)作为设计者, 要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形式,选择媒体并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效果评价;(2)作为组织者和调控者,要利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学,要宏观把握,及时调控学生的活动;(3)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在参与中学习,如何获取、利用和处理信息。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例题教学时, 应突出解题关键, 作为教师, 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在课堂上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使枯燥无味的概念焕发了生机。
4、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是数学教学有效互动的成败的关键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些话都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这一点在一些性质定理的推导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他们总认为,只要学生会用这些性质就可以了,至于这些定理是怎么得到的并不重要,其实不然。笔者在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教学中,不是直接把這些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操作猜想它们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这比平时我们简单地将这些性质告诉学生,然后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记住这些性质更能让学生理解,而且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深刻。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逐渐形成一种爱钻研、爱探索、爱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精神。
参考文献:
张雪婷.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J ].当代教育论坛,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