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下,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儿童的社会发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村留守儿童依然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学龄前阶段人格发展问题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研究的范畴,本文依托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通过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的生命周期特征,将其人格特征归纳为依赖型、懦弱型、孤僻型、暴力型四种类型,并从制度、家庭及社会组织角度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人格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人格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
一、关注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该定义的内涵,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群体,他们的人格发展是符合一般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也具备一般儿童早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次,留守儿童是未成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其早期生活中父母的缺席使其人格发展又存在一定的特性,因此,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根据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可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6100万,其中学龄前留守儿童[1](0-5岁)2342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38.37%,其增长快速,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学龄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
笔者通过对现有关于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研究的分析与理解,将其人格发展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依赖型人格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务工都会将其留给爷爷奶奶抚养或者寄养在其他亲戚家中,由于其现实中的监护人碍于面子等原因不敢放开手脚管教孩子,怕村里人说闲话认为其虐待孩子,可能会出现溺爱儿童现象,尤其是爷爷奶奶抚养孩子,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主要表现为孩子的每件事都由监护人亲力亲为,使孩子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型人格,表现出自私自利、无理取闹、遇事退缩、害怕承担责任、缺乏自主探索能力等人格特征。
(二)懦弱型人格
学龄期留守儿童出现懦弱型人格主要原因在于专断独裁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比如体罚、语言侮辱、严厉苛责、冷暴力等现象的出现,遇到事情以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为缘由很少与其商量或沟通,孩子由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只能服从监护人的命令,特别是寄养在亲戚家中的儿童,假如亲戚家原本就有孩子,这样的情况会更普遍,而这些儿童自知父母不在身边,不敢违抗专断独裁式的命令,更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懦弱型人格,主要表现出凡事畏首畏尾、自卑、缺乏自主判断能力等人格特征。
(三)孤僻型人格
孤僻型人格的产生源于监护人的放任不管。被寄养在亲戚家中的留守儿童常常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由于监护人忙于工作、交际或者缺乏责任心等原因,他们只能照顾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其心理情感上的关心和行为习惯上的引导、管教,特别是如果监护人有诸如赌博、酗酒、性格暴躁等不良嗜好时,会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产生恶劣影响,这样的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型人格,主要表现出交际能力差、消极、孤僻、冷漠、爱无能等人格特征。
(四)暴力型人格
以上三种人格的形成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暴力型人格,原因在于长期压抑无法释放,未能及时调适,最后可能出现欺凌弱小、怨恨父母、反社会等行为,最终导致未成年犯罪。
三、基于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对策
父母缺席以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成为造成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主要成因,因此,笔者从改变父母缺席状态和发展恰当的教育方式两方面提出建议,以此来预防和解决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
(一)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环境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学龄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主要依赖于父母,特别是第一阶段中儿童需要通过与父母的互动来判断外界的可信度,从而建立儿童对外界环境及他人的信任,因此,学龄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的关键在于,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环境,并建立良好的亲子互惠模式。
1.政府应积极鼓勵发展乡镇产业,为农村父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能够在保证经济收入的同时留在孩子身边。城市中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成为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鼓励发展乡镇产业,为儿童成长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外部环境。
2.改革户籍制度,为进城务工父母带子女进城和子女入学创造条件。很多情况下,农村父母进城务工不是不愿意带上子女,而且所存在的一些资源享有的不均等化以及父母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不愿意让孩子跟着受苦,特别是因为农村户籍的限制,为孩子跟随父母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医保、教育等问题,因此,国家应积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市壁垒,为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二)建立适度亲子关系,培养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
在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陪伴孩子成长,但依然有责任去建立和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度的亲子互动关系,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
建立适度亲子关系,培养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的途径包括:1.不应过于溺爱。父母因长期不能陪伴孩子而感到愧疚,通常在与孩子一起生活时比较容易出现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更应该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的事,从而培养其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人格品质。2.不宜过于严苛。父母的权威性使其在与孩子沟通中容易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特别是在孩子因无知而犯错时,很多农村父母不注重教育引导,而以斥责、打骂等简单粗暴地方式来解决,这不利于儿童自信心和主动性的培养。3.不可放任不管。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父母不仅应该关心其生活状况,更应该关注其心理情感上的需求,从而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依托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策略
1.吸纳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留守儿童服务机构的工作成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了解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特点,运用个案介入、小组游戏、社区照顾与支持等专业方法和技巧引导和协助已有人格问题的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
2.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班,引导其学习适度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是影响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最重要因素,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时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本身,更要加强与其监护人的沟通,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使其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以适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教。
总而言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强调早期童年经历和外界环境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学龄前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指导,有助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关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特征,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尽可能的做到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对于已经产生人格发展问题的留守儿童,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联合家庭,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注释:
[1] 学龄前留守儿童指未到法定义务教育年龄,即0~5岁的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贾盼盼.父母缺席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32-34.
[2]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5).
[3]陈红艳,梁彦红等.论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J].商洛学院学报.2014(4):78-81.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人格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各方面原因,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人格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
一、关注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该定义的内涵,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群体,他们的人格发展是符合一般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也具备一般儿童早期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次,留守儿童是未成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其早期生活中父母的缺席使其人格发展又存在一定的特性,因此,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根据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可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6100万,其中学龄前留守儿童[1](0-5岁)2342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38.37%,其增长快速,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学龄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
笔者通过对现有关于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研究的分析与理解,将其人格发展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依赖型人格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务工都会将其留给爷爷奶奶抚养或者寄养在其他亲戚家中,由于其现实中的监护人碍于面子等原因不敢放开手脚管教孩子,怕村里人说闲话认为其虐待孩子,可能会出现溺爱儿童现象,尤其是爷爷奶奶抚养孩子,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主要表现为孩子的每件事都由监护人亲力亲为,使孩子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型人格,表现出自私自利、无理取闹、遇事退缩、害怕承担责任、缺乏自主探索能力等人格特征。
(二)懦弱型人格
学龄期留守儿童出现懦弱型人格主要原因在于专断独裁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比如体罚、语言侮辱、严厉苛责、冷暴力等现象的出现,遇到事情以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为缘由很少与其商量或沟通,孩子由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只能服从监护人的命令,特别是寄养在亲戚家中的儿童,假如亲戚家原本就有孩子,这样的情况会更普遍,而这些儿童自知父母不在身边,不敢违抗专断独裁式的命令,更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懦弱型人格,主要表现出凡事畏首畏尾、自卑、缺乏自主判断能力等人格特征。
(三)孤僻型人格
孤僻型人格的产生源于监护人的放任不管。被寄养在亲戚家中的留守儿童常常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由于监护人忙于工作、交际或者缺乏责任心等原因,他们只能照顾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其心理情感上的关心和行为习惯上的引导、管教,特别是如果监护人有诸如赌博、酗酒、性格暴躁等不良嗜好时,会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产生恶劣影响,这样的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型人格,主要表现出交际能力差、消极、孤僻、冷漠、爱无能等人格特征。
(四)暴力型人格
以上三种人格的形成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暴力型人格,原因在于长期压抑无法释放,未能及时调适,最后可能出现欺凌弱小、怨恨父母、反社会等行为,最终导致未成年犯罪。
三、基于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对策
父母缺席以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成为造成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主要成因,因此,笔者从改变父母缺席状态和发展恰当的教育方式两方面提出建议,以此来预防和解决学龄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
(一)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环境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学龄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主要依赖于父母,特别是第一阶段中儿童需要通过与父母的互动来判断外界的可信度,从而建立儿童对外界环境及他人的信任,因此,学龄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的关键在于,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环境,并建立良好的亲子互惠模式。
1.政府应积极鼓勵发展乡镇产业,为农村父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能够在保证经济收入的同时留在孩子身边。城市中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成为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鼓励发展乡镇产业,为儿童成长创造父母在场的良好外部环境。
2.改革户籍制度,为进城务工父母带子女进城和子女入学创造条件。很多情况下,农村父母进城务工不是不愿意带上子女,而且所存在的一些资源享有的不均等化以及父母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不愿意让孩子跟着受苦,特别是因为农村户籍的限制,为孩子跟随父母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医保、教育等问题,因此,国家应积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市壁垒,为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二)建立适度亲子关系,培养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
在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陪伴孩子成长,但依然有责任去建立和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度的亲子互动关系,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
建立适度亲子关系,培养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的途径包括:1.不应过于溺爱。父母因长期不能陪伴孩子而感到愧疚,通常在与孩子一起生活时比较容易出现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更应该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的事,从而培养其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人格品质。2.不宜过于严苛。父母的权威性使其在与孩子沟通中容易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特别是在孩子因无知而犯错时,很多农村父母不注重教育引导,而以斥责、打骂等简单粗暴地方式来解决,这不利于儿童自信心和主动性的培养。3.不可放任不管。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父母不仅应该关心其生活状况,更应该关注其心理情感上的需求,从而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依托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策略
1.吸纳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留守儿童服务机构的工作成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了解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特点,运用个案介入、小组游戏、社区照顾与支持等专业方法和技巧引导和协助已有人格问题的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
2.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班,引导其学习适度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是影响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最重要因素,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时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本身,更要加强与其监护人的沟通,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使其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以适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教。
总而言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强调早期童年经历和外界环境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学龄前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指导,有助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关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特征,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尽可能的做到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对于已经产生人格发展问题的留守儿童,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联合家庭,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注释:
[1] 学龄前留守儿童指未到法定义务教育年龄,即0~5岁的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贾盼盼.父母缺席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32-34.
[2]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5).
[3]陈红艳,梁彦红等.论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J].商洛学院学报.2014(4):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