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517441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经历了若干年漫长岁月积累而成的文化成果。任何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都是在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法律语自身的文化属性
  著名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有过这样的观点:“事实上,‘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团体的语言习惯之上的。绝没有两种语言在表现同一个社会现实时是被视为完全相同的。不同的社会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不只是贴上标签的同一個世界”。他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直接构成了人类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构成了语言所属文化背景的构成特征。他在这里所强调的,应该是语言的民族性特征,因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我国语言研究源远流长,古代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对于语言的诠释和描写,几乎都与经典释义相通,这就自然形成了汉语的一种通过语词意义标示人文性的独特文化观。申小龙先生在他的《汉语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在论述了欧洲语言的文化视界和美洲语言文化的视界后,提纲性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如果说欧洲语言人文主义是在思辨中展开的,美洲语言人文主义是在人类学调查实践中展开的,那么中国语言人文主义则是在对经典的阐释中展开的。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传说。所谓‘小学’是‘通经之学’,传说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都与经典释义联系在一起,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渗透语言学的血脉,从而形成一种语言学的文化通观”。申先生的这段话语,旨在说明汉语是一种与文化血肉相连的语言,古人把它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限定在对经典文献的解读上,认为揭示经典的“大义”,才是语言学的“本职”所在:这段话还告诉人们:中国语言学孕育于古籍经典的诠释之中,因此,汉语把自己的注意力全放在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上。对于汉语的“文化”性,我们仅从语序和词义两个方面说明之。
  二、法律语言的法文化符号系统
  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显”与“隐”的关系。法律语言是具体的,既有视觉感又有听觉感,而法律文化,虽然无所不在,“在天上,在地下,在物质,在精神”,可它既看不见又听不着,它必须通过法律语言才能表现出来。当我们说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的关系时,实际上说的是法律语言个别词语以及作为一个体系所蕴含的法律文化内容。换句话说,法律语言无论作为个体或者体系,它们实质上是法律文化的符号系统。
  “法律文化”也如“文化”一样,其概念观点难以尽数,我们比较赞成这样的认识:法律文化“包括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两个方面。法律意识又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思想学说等内容。法律心理是指对法律现象的一种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法律思想是指对法律现象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法律制度包括法律规范(如法典、规章)、法律设施(如立法、司法机构)等等。在法律文化中,法律意识是深层结构,法律制度是其表层结构。法律意识尤其是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通常对法律制度起主导作用,它往往决定了法律制度的特色和样态。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儒家法律思想无疑是其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基础,而且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状和风貌”。也就是说,法律文化的核心是它的意识。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核心之核心却是儒家的法律思想;而儒家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以“亲亲”为内核的伦理观念。这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词:“礼”。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作为社会秩序基础的是“礼”而不是法,法不过是实现“礼”的手段、工具而已。“礼”在成为社会普遍适用的规范和调整各种关系的准则的同时,就自然具有了“法”的意义。北宋思想家李觏说:“礼者,圣人之法制也。……有仁义智信,然后有法制”,明代哲学家方孝儒也说:“推仁义而寓之于法,使吾之法行而仁义亦阴行其中”,从这两人的话语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便是:法律只不过是实现道德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已。在周代刑法是包含在周礼之中的,就连当时的司法官——司寇的设置,也是在《周礼》中规制的:“惟王治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由于礼与法的关系极为紧密,以至于有些学者就认为,周代是无刑罚的“礼”的天下,美国著名法学家昂格尔就认定“礼是主导性的并且是几乎唯一的正当行为的标准”。汉代礼与法几乎一体,形成“礼为体,法为用,失礼则入于法。礼者,民之防,刑者,礼之表,二者相须犹口与舌”。这种一体化在《唐律疏议》中被凝练为两句名言:“德礼为政教治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尊“礼”为文教德化之根本,降律“法”为治国安民之工具。这便是后代各朝立法时“一准于唐”的主要缘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介绍说:“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故宋世多采用之,元时断狱亦每引为据。明洪武初,命儒臣同刑官进讲唐律。后命刘惟谦等详定明律,其篇目一准于唐。”董建辉先生认为,后代的法律仅在一些具体条文上作过不大的变化,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核心“以刑弼教”、“修刑以复礼”的宗旨却恪守不渝,“礼”所涵盖的家庭、伦理与社会的等级差序成为法典的基本内容。历来学者们都把语言作为对历史认识和重构的重要依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就是通过语言的研究,来了解、描述美国印第安人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面貌的。语言的问题,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度,都不可能只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对法文化的渗透力和控制力,它是以“最精细微妙的方式向人们施加力量并且最不容人們抗拒的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的法律语言,研究的是以汉语为文本的各种涉法的语言活动,因为汉语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剥离它与法律文化的相形相随的关系;对于以汉语为载体的法律语言研究,法律文化丰富而独特的意义,是它本质显现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他文献
【摘要】:2004年云大学生马加爵暴力杀害四人,近年不断爆出大学生暴力犯罪致死的案件,据查证这些学生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有心理障碍。学校理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事实上该环节被忽视或忽略,笔者从心理课程的设置着手提出建议,希望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降低由此引发的暴力犯罪提供借鉴。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校园暴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暴力犯罪  清华校长梅贻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
期刊
【摘要】:未成年人股东通过继承、受赠、投资等行为所获取的股东资格应当进行区别对待,对于不同路径下的身份认定和权利享有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应遵从主客观相统一的角度。肯定未成年人股东的财产权利,但是对于其股东身份的认定应该要尊重公司其他股东的合意。我国目前立法在未成年人股东方面并不完善,因此建立一系列从信息公开制度到监管制度对未成年人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其他股东和公司的利益都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我国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转向内陆,对内陆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建设讨论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的根据法律制度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了贵州在当前发展中法律服务水平的实际水平,讨论其当下法律服务水平的不足,提出建言如何建立新型的法律服务制度。  【关键词】:法律法务;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法律制度建设  一、法律服务成果展示  2016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
期刊
我国精神障碍者责任能力的判定采用的是医学标准和法学标准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实际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时,必须将法学标准和医学标准联系起来一同衡量,这是因为离开了医学标准,单纯去评判一个人在行为时是否丧失或减弱了辨认力和控制力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医学诊断是基础,当已诊断某人患有某种严重精神障碍时,往往由于精神功能的异常,使其实质性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丧失。这时再从法学条件上加以检验,力求做到两者一致
期刊
【摘要】: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为了解决民事纠纷而设计、构建起来的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各种程序、制度的有机联系整体、完善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对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决定了我们在考察、研究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同时,对少数民族社会也应加以关注,这样才能全方位收集资料和积累经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制进展。新疆是一个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
期刊
【摘要】:虚拟财产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出现的新型财产,虚拟财产权的法律性质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和比较各学说的核心观点,抓住虚拟财产权的本质属性,从而确定其在法律上的属性.在本文中,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从而明确了虚拟财产权的法律属性,然后为其立法建立支撑。  【关键词】:虚拟财产权;法律属性;新型物权  引言  虚拟财产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模拟现实环境中的财产形态,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的
期刊
【摘要】: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环境危机和世界性的能源紧缺危机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已经成为了各国的共识。新能源汽车不仅会对经济和环境同时产生巨大的效益,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压力,也是全球汽车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方向。所以,世界各国均大力扶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完成了商业化生产的第一步。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价格过高、尚未突破核心
期刊
【摘要】:享有充分且有保障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虽然宪法明文规定要严格地维护每个人所享有的人权,但实际的司法对维护人权方面依旧有着不足之处。司法是从应然人权向实然人权转化的最重要方式,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应该以法治思维导引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实现人权司法公信与人权司法自信的统一,实体权利、程序权利和综合性权利的统一,统一司法职业准入标
期刊
【摘要】: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宣告了“拆迁时代”的终结,开启了全新的“征收时代”。本文认为,只有办理了房屋租赁登记,承租人的租赁权便可直接对抗征收中的受让主体——国家。因此承租人也可获得征收关系人的法律地位,成为征收补偿的主体。如果房屋租赁没有办理租赁登记,承租人则只能通过租赁合同来获得法律救济。  一、房屋征收的基本内涵  房屋征收指为保障国家安全
期刊
【摘要】:“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使得租赁权具有了物权化的一些性质,其本质是对弱势承租人的一种特殊保护,体现了法律从侧重保护所有权到平衡保护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理念的转变。从各国立法和实践来看,“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主要适用于不动产,我国立法虽未明确这一点,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也不外乎此。由于“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的特殊性,学界对这一规则存在债权说、物权说和债权物权化说三种观点。此外,引入租赁登记对抗效力,似乎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