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观察之詹文格篇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 军 20世纪70年代生,笔名楚些。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散文批评家,现居开封。曾策划全国农民散文专辑、河南青年散文专辑、女性散文专辑、小众公号河南散文专辑等,曾任孙犁散文奖双年奖、何景明文学奖评委。
  “皇天后土”一词高度浓缩了农业时代人们对待土地的态度,有敬畏、热爱的情感态度,有持之以恒的劳作方式,有生生不息繁衍的寄托。直到新世纪之后,大批乡村劳动力进城,社会流动方式、居留方式、劳动方式等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动之后,“皇天后土”的观念体系方走向离散。在我看来,对土地的放弃与远离祖坟,这两件事比之留守问题、教育问题、支付方式等,在生活方式的代变上更具有标志性。因为祖坟涉及中國人情感信仰结构中的祖先信仰,即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土地则构成了我们依靠什么而活的内容。尽管在全球化进程中,关于土地而形成的议题具备了全球性和普适性的特征,比如土壤污染、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土地开荒带来的水土流失及在此境况下生成的生态主义观念等。但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农业历史的大国,必然携带自身特殊的经验。在当前情况下,特殊的经验包括,二代打工者作为青年劳动力,已然普遍丧失耕作经验,在文化和情感认同上,宗亲关系呈耗散情状,而老乡观念却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另外则是土地的权属问题。
  土壤构成了人们生存的依据,在生态危机全面围城之际,土壤问题作为这场危机的主体内容,正以其多样性面貌向着我们的生活逼近。读甘南王小忠的《黄河源笔记》,可知在黄河源头所在地,过去的湿地景象如今正面临过度沙漠化的问题。这是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因为土地承载量的过大,导致了土壤的沙化或者流失,而在土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为了解决越来越盛大的人类欲望需求,提高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产量,不得不加大化肥、农药的投入,土壤污染由此而加剧,利用与保护之间也进入到恶性循环的通道。如同马克思阐述的那样,批判的武器无法取代武器的批判,文学在大历史的进程中,无法阻挡车轮的翻滚。不过,文学的意义在于揭示、在于唤醒。生态文学的奠基之作《寂静的春天》很明显地就承担了这一功能,这本书不仅唤醒了北美地区的土壤保护意识,还推动了农业部门废止大部分剧毒农药和杀虫剂的生产与使用的行动。本期散文新观察推出的詹文格的生态散文作品《自然笔记》,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植入了自我经验的因素,在胃肠记忆及对土地的感念下,自我躬身于菜地的经营之上,然而在庞大的虫类的进攻之下,田园生活由精致的幻象坠入现实的破碎之中。这一章节为典型的散文式的表达,精练的语言、情思凝聚的形状、个体的思绪,营造出鲜明的场景。而第二章节则以论说和思辨为主,以数据和实例来表达自我的忧思。虽然笔调和风格不够统一,但在主题指向上却异常集中,聚焦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之上,并给出了作为作家的关怀的颜色。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这世界上但凡是免费的东西都是最美的,比如阳光、空气、水,当然也应该包括我们脚下的大地。
  责任编辑 韦 露
其他文献
我能记住的,远比忘记的多得多  有一些如墨块,遇上水才能磨碎洇开  行走于丛林,前后枝繁叶茂  身边脚下,总如洪水肆虐过后的河滩  孤独人眼里的稀疏,以及杂乱无章的脚步  过去和未来之间,无论怎样的奔跑  其实都是静止,生活  只是把心中的想象扑打成记忆  揉成尘埃,抛于风中  坐在岸边,一阵晕眩  匆匆的流水,天地间唯一的真实  忽略田野看远山  许多人走在黄昏里,回家或远行  想不起,这是哪一
期刊
朝阴的时候,后背  海一般的阳光  飞鸟巨大的翅膀下,居住  大地的火焰和人世间的自由  潮湿,簇拥内心的嫩芽  我们从不缺少坚硬的外壳,柔软  常在烈日下干枯  疼痛早在欲望中死去,无葬身之地  可以熟悉,可以学会与黑暗相处  喜阴喜暗之后,自己就是光  不担心失去,阳光将会到来  逆光时,总看不远  无法注视自己的影子  在那里,有白天里如夢的夜晚  坐在宁静之上,清醒如初
期刊
秋風再也搬动不了什么  石头仍旧在原野。溪水虽缓慢了很多  但仍流向远方  远方多么未知  又是多么的虚无  秋风里,我身体的叶片  已经落光  和身旁的山毛榉毫无二致  即便秋风再猛一些  “我们也不愿主动放弃人间的悲欢”  如果有谁经过这里  请留下来,我们一起面对苍白的落日  给秋天最盛大的挽留
期刊
→ 吴祖丽 江苏金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作品刊于《作家》《长江文艺》《清明》《雨花》《福建文学》《鸭绿江》《散文·海外版》等。出版散文集《花要开了》。  1  曲静拎着行李箱上船坐下。船很小,是那种木质装饰的游艇,十来个座位坐着七八个人。有人低声说,前面那个,就是我们要去的岛吧。她侧身望去,远处湖上一笔绿影,夕阳洒下金色的光芒,四周有淡淡的雾气萦绕,某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仿佛疼痛般在
期刊
→ 车海朋 广西百色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刊于《广西文学》《青年作家》《湖南文学》《作品》等杂志。2018年3月被组织选派为某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  一  桂西地区,驮娘江流域遍布壮族村,八芒村即是一个。跟其他村别无二致,八芒村口也建了个窄窄的候车亭,那亭大概不大使用,有些荒凉,茅草探头探脑长进亭里来。经过一上午的颠簸,我们乘坐的面包车终于驶入村口,日头当空,路上无人,只亭里有个妇人,穿着男装
期刊
昨天晚上一只蚊子在耳边整夜嗡鸣  时而盘旋,时而俯冲  有时则是突然攀升  尽管它一次次在我的手掌下逃脱  但稍显迟缓的反应让我相信  在我笔下的文字  獲得某种“晚期风格”之前  蚊子已经率先进入它必然的晚年  从浅浅的睡梦中,我一次次被惊醒  像那些突然到来的空难  让我反复抓住你  和一个动词一起练习跳伞  我几乎怀疑这就是昨天早晨把守在厕所门把手上  比门卫更忠诚的那只长脚蚊  或者雪白的
期刊
看见在山间捡柴火的人。  不是捡,是在严冷中挥砍  一种无名的静立,肃穆而  耗尽,四处的声光都被  小小的山谷收纳在枯枝和  人工寺庙天然叠合的屏障里。  夕光渐晚了,登山者绕开大路  从旁的石阶上,一步一步  向山顶空置的楼台走去。  参差的人上来,年轻父亲  拉着女儿,对着冷空气里  落单的麻雀吹口哨。突然它们  从泥土和藤葛的丛笼里  啸聚起来,在山坳里  发出扑簌扑簌、仿佛不会  终止的
期刊
我从来没有嗅到过  他发汗的身体里  后悔、潮湿的气味。  很年轻的,男人们  回来,黄昏时  院子里干草堆上的  木屑,薄薄一层  铺在他们金色  羽毛般光洁的  躯干上。早晨  出门的时候  已经扬起了  一些尘土,在  太阳光里,几乎是  全新的,柴火稼穑里  挠人的忧愁,好像  没那么紧,发出  小鹿般撒欢儿、漫不  经心的叫声。在  林地边缘,虹色的  霓霞那样轻缓地  覆在他的身上。 
期刊
安静,慢慢长成的黑蘑菇  苇草上,蝴蝶晾晒着单衣  捡石头的人,三三两两到了河的对岸  他们之间  有我曾经认识的人  他们留在此岸的影子,被一只蚂蚁  扛着其中的一小块  慢腾腾地拐进一道裂缝  时日尚早  我还有足够的时间  打听彼岸的事情  ——临河静静地流淌  它似乎没有倦怠和困頓  我和一棵山毛榉,以及悬空的鹊巢  此刻,感觉不到  荒凉和寂寞  但两个到水底看石头的人  至今还没有浮出
期刊
与诸多90后诗人将写作向度聚焦在神性的殿堂或是象征的森林不同,砂丁着力构造一种专属其身的叙事结构,用他自己的话说,结构就是一首诗的身体。像《凤凰岭》等作品那般整饬、均齐的视觉结构,不由让人缅想起孙大雨的《自己的写照》等名篇。诗人惯于将大量蒙茸的事态意象融入话语空间,让生活的琐碎汁液流进缪斯的体内,其诗歌结构仿若隐形的血管网络,把外物的节奏纳入文本的秩序里,使芜杂的要素在透彻的语词间得以化解,并趋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