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开罗国际机场大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味道,能见度更是让人犹如雾里看花,那感觉像雾霾非常严重似的,让人对这个国度既感到兴奋,又有些许无奈。按之前做好的功课,我找寻着机场外开往解放广场的356路公交车。这时才发现,面前路过的公交车上没有一辆标有“阿拉伯数字”,全都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数字,对我而言就是天书。
解放广场位于开罗的市中心,比邻尼罗河畔。广场面积开阔,四周商铺林立,交通便利,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游玩、购物,也有很多上班族在南面的政府大厦工作或办事。这里是近年来埃及诸多政治事件的发生地,到达时能零星看到几辆装甲车和警车停靠在路边。不过,让我们这些老外来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临近广场的那座不太显眼的埃及博物馆。
這座由法国著名考古学家玛利埃特设计建造的博物馆距今已有100多年,看上去既很埃及又掺杂着股欧洲味。当时建造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发掘出来的埃及文物流往国外,如今这里已经收藏的各种文物有30多万件,但真正能陈列展出的只有几万件而已。
一层开阔的中央大厅里摆满了古埃及各个时期的文物,从五千多年前的古王国时期到公元五六世纪罗马统治时期依次排列。不少石雕像直接摆放在地上,并无隔离线或玻璃罩的保护,游客可轻易触摸到这些动辄便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物。被玻璃罩供奉起来的文物,要么是年代更加久远的文物,要么是精品中的精品。任何带着民族文化自信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都会不由自主地变得谦逊起来,在惊叹于古埃及文化灿烂的同时,也为它的突然消失感到惋惜。
文物中大多展示的是法老们和王公贵族们的雕像以及他们的生活用品,林林总总不下上万件,看多了难免产生视觉疲劳,文物旁的注释简短,看过后也是一知半解。有两件文物让人耳目一新,一件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木雕胖村长,他手持一根手杖正欲阔步向前,极富动感,村长的眼睛是水晶制造的,在光线照射下显得炯炯有神。另一件是位盘腿而坐的瘦书记官,这尊雕像距今也有4000多年,书记官身上的颜色依旧鲜艳,他左手握着卷轴,右手执笔写字,算得上是那时的白领。不少游客会拿着手中200面额的埃及镑与他合影,因为纸币上印有这位书记员的坐像,可见它在埃及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博物馆二楼有不少镇馆之宝。其中一间陈列室里摆放的是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人形金棺、黄金御座……不大的陈列物被游客层层包围。二楼还有一间陈列室专门用于存放新王国时期国王及后妃们的木乃伊,但观者寥寥。陈列室内灯光暗淡,几十具木乃伊静静地躺着,肃穆而沉寂,其中最著名的是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这个在位67年拥有无数嫔妃的法老,一共生了100多个儿女,享尽人世间富贵。
见识过法老们的真容,曾经安放过他们的金字塔自然也不可错过。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仅距开罗市区十多公里,或许是因为太近的缘故,缺少了路途上的期待感,当它们很快出现在面前时,感觉很不真实,似乎这样的世界应该是远离尘嚣的。
4500多年前的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在狮身人面像的带领下依次排开,它们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其历史,更是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高度。游客虽多,但在130多米高的金字塔的衬托下,却显得稀疏。外行们除了惊叹于金字塔的壮观,恐怕很难看出太多的新意。如若想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单独买票进入胡夫金字塔的墓室参观。
进还是不进,让人犯难。法老胡夫曾留下咒语“不论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降临在他头上。”如果不进,空留遗憾,可如果进去,法老的咒语难免萦绕心头。金字塔的周围除了沙漠和随意摆放的石块,便是无处不在的小商贩们,有贩卖纪念品的,也有拉游客骑骆驼的,其中一位年轻的商贩告诉我,如果我多付些钱,他能偷偷带我进入别的墓道,对于这样的诱惑,我还是没敢尝试。这些商贩多半是住在金字塔附近的居民,他们与当年建造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在血缘上完全没有关系,金字塔对他们而言恐怕与我这个外人无异,很难在文化与情感上建立起天然的联系。
对当地人而言,清真寺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与金字塔一墙之隔,可以看到星罗密布的伊斯兰建筑,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了这片土地,随后埃及开始伊斯兰化,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埃及总人口的八成以上信仰伊斯兰教,每天去清真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开罗的众多清真寺中,侯赛因清真寺人气最高,也是当地政要最爱来的地方。
人气如此之旺,是因为这里安放了什叶派穆斯林领袖穆罕默德·阿里次子侯赛因的头盖骨。公元680年,侯赛因在与伍麦叶王朝的战争中不幸战死,1153年,他的头盖骨被运回开罗并安放在此处。清真寺一间屋内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银制棺椁,侯赛因的头盖骨便安放在里面,不少虔诚信徒走到棺椁前不停地祈祷。
与清真寺一街之隔的是著名的哈利利市场,算得上是开罗的最大集市之一。与庄严、沉闷的清真寺相比,这里更具人间烟火气。沿街的商贩们,看到我会分别用日语、中文和韩语向我打招呼,只要你一接招,便会拉着你推销个不停。市场上还遇到不少来购物的当地女孩,其中一些并不佩戴头巾,她们可能是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不知道是法老们的魔力还是临近欧洲的文化沾染,很难想到,这个国家还有10%的人信仰基督教。
开罗老城的科普特区是基督徒的聚集地,科普特人被认为是在一世纪时皈依基督教的古埃及人的后裔,在埃及的很长一段历史上,基督教是绝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随着中世纪阿拉伯人的占领,信仰基督教的科普特人渐渐成了少数族裔。科普特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这里还曾出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这样的名人。
科普特区历史最悠久的是圣母玛利亚教堂,也被当地人称为悬空教堂。这座建于公元3至4世纪的教堂看上去实在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堂,外墙被涂染成与金字塔相近的黄色调,极具伊斯兰风格的大门上若不是有十字架会误以为要进入的是一座清真寺。教堂的面积不大,却很精致,除了基督教堂的传统布置外,墙壁上的花纹图案明显受到伊斯兰风格的影响。几名神职人员正带领着信徒们做着祷告,这样的仪式似乎千百年来未曾改变过。
悬空教堂不远处还有一座始建于9世纪的本·埃兹拉犹太教堂,教堂内部建筑颇为立体,其装饰明显具有伊斯兰和罗马风格。坐在教堂内的长凳上,看着墙壁上犹太教的标志大卫之星,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我到底身处在何方,是古老的埃及,还是被欧洲人征服的土地,又或是阿拉伯人的世界。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文明走过后,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并不断感染着一代代的继任者,这或许正是埃及在宗教上显得更加包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