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生存、发展与保护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当代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不仅是做好儿童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还是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有关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的信息散在政府部门统计年鉴及高校研究机构研究报告中,有待进一步整合。为此,中国儿童中心组织全国妇联、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儿童研究所、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多学科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了《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一书。该书广泛收集了近5年来教育部、卫生部、民政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国家计生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和多家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公开发表的统计或调查数据,按照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全书共包括五部分,其中总论“中国:为所有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聚焦于当代儿童的数量以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则分别从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三个阶段分析了该时期儿童在卫生、教育、权利保护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且专题讨论了儿童健康、教育、权利保护的热点、焦点问题。
该书内容翔实丰富、形式新颖、可读性强,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对其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其中,有关儿童成就与进展包括:
1.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法》通过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为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净化儿童生长的社会环境、向困难儿童进行社会援助等提供社会支持和制度保证。
2.婴幼儿死亡率持续降低,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儿童卫生监测和调查数据表明,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常见病患病率显著下降。特别是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下降显著,碘缺乏病防治成就辉煌,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显示,2002年大部分省份儿童平均智商在100以下,2005年我国儿童平均智商达到103.5,已处于正常水平。我国碘防治成果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3.义务教育大力推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朝着均衡方向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教师合格率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辍学率在不断降低。特别值得关注女童与男童的入学率差距在逐渐缩小。
4.特殊和弱势儿童群体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受到关注,未就学适龄残疾儿童人数不断减少。通过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和采取社会救助措施,孤残儿童、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和女童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特殊和弱势儿童群体有一个宽松、有利的生存和成长环境。
问题与挑战包括:
1.儿童健康的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明显。儿童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内地高于沿海,边远地区高于内地;农村和边远地区儿童添加辅食不够、微量元素缺乏严重、生长发育落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优良资源过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农村、边远地区卫生资源匮乏,发展严重滞后。
2.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在时间上长期失衡且程度日益加剧;在空间上,失衡地区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失衡严重;随着孩次的递增,出生性别比急剧上升。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已经演变成全国性的重大人口问题,给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风险。
3.特殊儿童群体值得关注,流动儿童问题影响全局。流动儿童初级医疗保健服务享有率相对较低;流动儿童超龄入学,中途辍学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年龄的增大,失学比例逐渐上升,大龄流动儿童出路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经费来源有限,发展极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4.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依然显著,随着国家向西部地区的投入倾斜和扶持力度加大,义务教育出现了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形。城乡在教育经费、教师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始终显著,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农村初中辍学率的居高不下,出现反弹。
5.未成年人犯罪不容乐观,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13-17岁未成年人网瘾比例最高,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尤为严重。
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校外教育全面落实中央八号文件和四号文件精神的重要时期,中国儿童中心组织多学科专家和学者组成课题组,精心设计、反复论证,合作完成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一书,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有专家认为,全书具有权威可信、综合全面和重点突出的显著特点,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儿童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还有专家认为,该书博采众长、采用全方位多视角的方法,客观辩证地展示了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是一项很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为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并且为政府制定儿童政策提供了相关依据。
多年来,有关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的信息散在政府部门统计年鉴及高校研究机构研究报告中,有待进一步整合。为此,中国儿童中心组织全国妇联、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儿童研究所、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多学科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了《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一书。该书广泛收集了近5年来教育部、卫生部、民政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国家计生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和多家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公开发表的统计或调查数据,按照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全书共包括五部分,其中总论“中国:为所有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聚焦于当代儿童的数量以及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则分别从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三个阶段分析了该时期儿童在卫生、教育、权利保护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且专题讨论了儿童健康、教育、权利保护的热点、焦点问题。
该书内容翔实丰富、形式新颖、可读性强,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对其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其中,有关儿童成就与进展包括:
1.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法》通过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为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净化儿童生长的社会环境、向困难儿童进行社会援助等提供社会支持和制度保证。
2.婴幼儿死亡率持续降低,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儿童卫生监测和调查数据表明,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常见病患病率显著下降。特别是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下降显著,碘缺乏病防治成就辉煌,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显示,2002年大部分省份儿童平均智商在100以下,2005年我国儿童平均智商达到103.5,已处于正常水平。我国碘防治成果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3.义务教育大力推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朝着均衡方向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教师合格率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辍学率在不断降低。特别值得关注女童与男童的入学率差距在逐渐缩小。
4.特殊和弱势儿童群体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受到关注,未就学适龄残疾儿童人数不断减少。通过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和采取社会救助措施,孤残儿童、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和女童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特殊和弱势儿童群体有一个宽松、有利的生存和成长环境。
问题与挑战包括:
1.儿童健康的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明显。儿童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内地高于沿海,边远地区高于内地;农村和边远地区儿童添加辅食不够、微量元素缺乏严重、生长发育落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优良资源过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农村、边远地区卫生资源匮乏,发展严重滞后。
2.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在时间上长期失衡且程度日益加剧;在空间上,失衡地区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失衡严重;随着孩次的递增,出生性别比急剧上升。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已经演变成全国性的重大人口问题,给社会的未来发展带来风险。
3.特殊儿童群体值得关注,流动儿童问题影响全局。流动儿童初级医疗保健服务享有率相对较低;流动儿童超龄入学,中途辍学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年龄的增大,失学比例逐渐上升,大龄流动儿童出路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经费来源有限,发展极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4.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依然显著,随着国家向西部地区的投入倾斜和扶持力度加大,义务教育出现了中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形。城乡在教育经费、教师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始终显著,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农村初中辍学率的居高不下,出现反弹。
5.未成年人犯罪不容乐观,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13-17岁未成年人网瘾比例最高,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尤为严重。
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校外教育全面落实中央八号文件和四号文件精神的重要时期,中国儿童中心组织多学科专家和学者组成课题组,精心设计、反复论证,合作完成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一书,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有专家认为,全书具有权威可信、综合全面和重点突出的显著特点,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儿童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还有专家认为,该书博采众长、采用全方位多视角的方法,客观辩证地展示了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是一项很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为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并且为政府制定儿童政策提供了相关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