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启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意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一、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创新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对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社会课与思品课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可见,思品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应百花齐放,教师也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真正的目的。
在思品与社会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和创新素质呢?
三、引起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美国创造教育家托兰斯认为,要使创造教育成功,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往往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通过设计悬念、表演小品、游戏、电教手段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实质就是矛盾。问题所提示的矛盾越深刻、越尖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造性就越高。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要采取有效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尤其是当学生想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之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去探究,使他们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以及问题的解决者。尤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更要激起学生思想上的道德冲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做出正确判断,融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如讲《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通过学生表演折木棒,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木棒一根一根地折断,捆成捆就折不断呢?”让学生自己得出“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探索精神的表现,这是任何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如讲《自强不息的宋涛》一课,开讲时教师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提出问题,讲课结束前,教师问:“你找到你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思维活跃,效果好。
六、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研讨,扶植和巩固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的愿望。课堂上,根据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思想观点,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讲《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一课,出示这样一道辨析题:小丽在小学的路上拣到100元钱,周围根本没人看见,小丽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联想,分析做出正确的回答。出示这样的辨析题,以疑激思,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思品与社会课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一个人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思想品德课对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能够发现并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开展创造性教学。作为一个创造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把握和处理教材,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要创造性把握和处理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主意和构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乐于从事创造活动,让自己的头脑敏捷,使其具备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捷的观察力、精细的思维力、精深的创新能力。教师只有成为能够发现并不断开发自身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发现并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没有瓦特,你的冷严中没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没有爱迪生”。这就是说,教师的绝对权威、灌输、专制、训斥、讽刺、打击。惩罚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极大阻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心情舒畅,没有压抑感,才能思维自由奔放,展开想象的翅膀。
七、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质疑求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善于诱导学生发现疑难,提出疑问,抓住疑点,深入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其实,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为提出一个有意义的新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诱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精心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发人之未发,敢于独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而不是人云亦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力求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由教师口中“和盘而出”,而是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概括总结出来。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德才兼备的人。
一、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创新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对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社会课与思品课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可见,思品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应百花齐放,教师也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真正的目的。
在思品与社会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和创新素质呢?
三、引起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美国创造教育家托兰斯认为,要使创造教育成功,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往往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通过设计悬念、表演小品、游戏、电教手段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实质就是矛盾。问题所提示的矛盾越深刻、越尖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造性就越高。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要采取有效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尤其是当学生想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之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去探究,使他们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以及问题的解决者。尤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更要激起学生思想上的道德冲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做出正确判断,融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如讲《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课,通过学生表演折木棒,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木棒一根一根地折断,捆成捆就折不断呢?”让学生自己得出“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探索精神的表现,这是任何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如讲《自强不息的宋涛》一课,开讲时教师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提出问题,讲课结束前,教师问:“你找到你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思维活跃,效果好。
六、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研讨,扶植和巩固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的愿望。课堂上,根据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思想观点,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讲《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一课,出示这样一道辨析题:小丽在小学的路上拣到100元钱,周围根本没人看见,小丽应该怎么办?让学生联想,分析做出正确的回答。出示这样的辨析题,以疑激思,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思品与社会课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一个人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思想品德课对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能够发现并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开展创造性教学。作为一个创造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把握和处理教材,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要创造性把握和处理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主意和构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乐于从事创造活动,让自己的头脑敏捷,使其具备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捷的观察力、精细的思维力、精深的创新能力。教师只有成为能够发现并不断开发自身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发现并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没有瓦特,你的冷严中没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没有爱迪生”。这就是说,教师的绝对权威、灌输、专制、训斥、讽刺、打击。惩罚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极大阻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心情舒畅,没有压抑感,才能思维自由奔放,展开想象的翅膀。
七、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质疑求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善于诱导学生发现疑难,提出疑问,抓住疑点,深入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其实,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为提出一个有意义的新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诱导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精心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发人之未发,敢于独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而不是人云亦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力求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由教师口中“和盘而出”,而是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概括总结出来。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