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思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课程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小学生认识水平十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而任何良好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教材中有些观点和规范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很强的重现力和表现力,可以清晰地展示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在生动、感人的环境中用情感打动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去体验、感悟那些枯燥、抽象的道德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分析,学会做一个讲道理的人。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自主建构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道德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我设计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一个小孩在认真做作业,而另一个小朋友学习用品乱丢乱放不做作业,却在操场上玩耍。通过观看这样一组画面,让学生自主评议,并进行自我对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又如《保持环境卫生》一课的教学,先呈现在整洁、优美的环境(教室、校园、公园、餐馆)中人们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与又脏又乱的各种环境对比,使学生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而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接着出现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种良好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其中穿插了“显微镜下一口痰中蠕动的细菌”的特写镜头,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相关卫生常识,也知道了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点行为要求。最后,呈现三组行为对比:一个人随地吐痰,一个少先队员上前劝阻;一个人乱扔香蕉皮,一个少先队员捡起来投入果皮箱;墙上有乱画的印痕,几个少先队员在擦拭。通过分析、判断,让学生在这种开放的活动环境中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
二、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小学生正处于从看外部结果转变为考虑行为动机的阶段,那么如何把相互对立的观念向学生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道德判断力呢?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在课堂的“导入”“提问”“探究”过程中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的声、形、色中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谦让》一课时,我把课后的儿歌改编制作成“两只小山羊过独木桥”的动画,导入新课,同时提出问题“相对的两只小山羊怎样才能过独木桥”,并让学生自己操纵电脑鼠标,看看小山羊怎样才能过独木桥。这样,通过形象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果两只小山羊互不谦让,那就只能都掉进河里,造成两败俱伤,反之互相谦让才能顺利通过独木桥。学生受到启迪,从而明白了“谦让”的道理。又如《按时上学》一课的教学,用三张幻灯片:晚上9点钟,一个小朋友甲按时睡觉,另一个小朋友乙仍在看电视;第二天早晨6点半,小朋友甲按时起床,小朋友乙还在睡觉,奶奶叫她也不起来;上课铃响了,小朋友甲已经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小朋友乙刚来到校门口,她迟到了。借助幻灯片,可以引导学生做横向对比分析,判断正误,也可以启发学生从纵向看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而懂得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才能按时上学的道理。
三、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化
思品教育重在感悟,重在对教育目标的内化。而教育与生活又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脱离生活的教育是形而上学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关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一)挖掘校园资源
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环境,存在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把这些资源挖掘出来,就可以成为鲜明的主题,使教育更贴近生活实际。例如,针对学校部分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不讲卫生,不爱惜花草树木的现象,我们学校思品教研组确立了以“环保”为主题的校本课题,每个星期学校安排一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课程。在进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时,我利用从网上收集的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设计制作了一个“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重大灾害”的课件,以“情”导入,以此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了解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开展校内外环保宣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从爱护一草一木、保护身边的环境、减少污染做起,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优化网络资源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呢?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为学生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自主上网收集学习资料的能力。例如,在《国旗,国旗,我爱你》这课教学时,我把从网上下载的几幅激动人心的场景展示给大家:开国大典时,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起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奥运会的领奖台上,荣获世界冠军的我国运动员,眼含热泪仰望着祖国的国旗徐徐升起;晨曦中,天安门广场上,国旗班的战士将五星红旗和太阳同时升起,在场的群众肃立、敬礼;民航机上的国旗,万吨巨轮上的国旗,南极村的国旗,国庆节那天大街小巷的国旗……然后让学生出示自己从网上下载的资料,这些真情实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产生爱国情感共鸣。
(三)活用电影资源
多媒体与教科书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和互补关系。它能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场景和事例,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可以展现在屏幕上。在思品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根据学生思维具有形象直观性的特点,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学校资源库的许多电影录像片,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我要读书》这部影片,讲的是高玉宝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给地主打长工,累死累活,病倒在床上,全家人吃不饱、穿不暖,没钱供孩子上学读书,高玉宝只好给地主家去放猪。配合这篇课文的录音,伴着动人心弦的乐曲,由著名的儿童艺术剧院演员以感人的语气,讲述了高玉宝“我要读书”的故事。教学录像片使学生亲眼见到在万恶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无衣、无食、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悲惨情景;不满十岁的童工干着繁重的体力活,骨瘦如柴,劳劳碌碌,在痛苦和死亡线上挣扎。见此情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旧社会的同龄小朋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活生生的事实向他们进行了“知道过去苦,珍惜今日甜”的教育;而《白雪公主》则让学生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善良。丰富的电影资源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与之同悲同喜,同欢同乐,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不断得到感染、启迪和升华,从而达到了实现教育目标内化的目的。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
自主建构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道德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想品德。例如教《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我设计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一个小孩在认真做作业,而另一个小朋友学习用品乱丢乱放不做作业,却在操场上玩耍。通过观看这样一组画面,让学生自主评议,并进行自我对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又如《保持环境卫生》一课的教学,先呈现在整洁、优美的环境(教室、校园、公园、餐馆)中人们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与又脏又乱的各种环境对比,使学生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而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接着出现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种良好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其中穿插了“显微镜下一口痰中蠕动的细菌”的特写镜头,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相关卫生常识,也知道了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点行为要求。最后,呈现三组行为对比:一个人随地吐痰,一个少先队员上前劝阻;一个人乱扔香蕉皮,一个少先队员捡起来投入果皮箱;墙上有乱画的印痕,几个少先队员在擦拭。通过分析、判断,让学生在这种开放的活动环境中进行道德情感的体验。
二、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小学生正处于从看外部结果转变为考虑行为动机的阶段,那么如何把相互对立的观念向学生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道德判断力呢?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在课堂的“导入”“提问”“探究”过程中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的声、形、色中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谦让》一课时,我把课后的儿歌改编制作成“两只小山羊过独木桥”的动画,导入新课,同时提出问题“相对的两只小山羊怎样才能过独木桥”,并让学生自己操纵电脑鼠标,看看小山羊怎样才能过独木桥。这样,通过形象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果两只小山羊互不谦让,那就只能都掉进河里,造成两败俱伤,反之互相谦让才能顺利通过独木桥。学生受到启迪,从而明白了“谦让”的道理。又如《按时上学》一课的教学,用三张幻灯片:晚上9点钟,一个小朋友甲按时睡觉,另一个小朋友乙仍在看电视;第二天早晨6点半,小朋友甲按时起床,小朋友乙还在睡觉,奶奶叫她也不起来;上课铃响了,小朋友甲已经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小朋友乙刚来到校门口,她迟到了。借助幻灯片,可以引导学生做横向对比分析,判断正误,也可以启发学生从纵向看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而懂得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才能按时上学的道理。
三、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化
思品教育重在感悟,重在对教育目标的内化。而教育与生活又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脱离生活的教育是形而上学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关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一)挖掘校园资源
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环境,存在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把这些资源挖掘出来,就可以成为鲜明的主题,使教育更贴近生活实际。例如,针对学校部分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不讲卫生,不爱惜花草树木的现象,我们学校思品教研组确立了以“环保”为主题的校本课题,每个星期学校安排一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课程。在进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时,我利用从网上收集的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设计制作了一个“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重大灾害”的课件,以“情”导入,以此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了解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开展校内外环保宣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从爱护一草一木、保护身边的环境、减少污染做起,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优化网络资源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呢?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为学生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自主上网收集学习资料的能力。例如,在《国旗,国旗,我爱你》这课教学时,我把从网上下载的几幅激动人心的场景展示给大家:开国大典时,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起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奥运会的领奖台上,荣获世界冠军的我国运动员,眼含热泪仰望着祖国的国旗徐徐升起;晨曦中,天安门广场上,国旗班的战士将五星红旗和太阳同时升起,在场的群众肃立、敬礼;民航机上的国旗,万吨巨轮上的国旗,南极村的国旗,国庆节那天大街小巷的国旗……然后让学生出示自己从网上下载的资料,这些真情实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产生爱国情感共鸣。
(三)活用电影资源
多媒体与教科书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和互补关系。它能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场景和事例,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可以展现在屏幕上。在思品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根据学生思维具有形象直观性的特点,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学校资源库的许多电影录像片,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我要读书》这部影片,讲的是高玉宝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给地主打长工,累死累活,病倒在床上,全家人吃不饱、穿不暖,没钱供孩子上学读书,高玉宝只好给地主家去放猪。配合这篇课文的录音,伴着动人心弦的乐曲,由著名的儿童艺术剧院演员以感人的语气,讲述了高玉宝“我要读书”的故事。教学录像片使学生亲眼见到在万恶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无衣、无食、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悲惨情景;不满十岁的童工干着繁重的体力活,骨瘦如柴,劳劳碌碌,在痛苦和死亡线上挣扎。见此情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旧社会的同龄小朋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活生生的事实向他们进行了“知道过去苦,珍惜今日甜”的教育;而《白雪公主》则让学生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善良。丰富的电影资源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与之同悲同喜,同欢同乐,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不断得到感染、启迪和升华,从而达到了实现教育目标内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