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交际是表达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带有一定指向性的活动。对于听话人来讲,交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听话人需要通过说话人表达的信息,结合交流语境,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在一般的语言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本应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同一性,有问必答,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设置一定程度的关联障碍,让听话人选择不回答,甚至回避、回绝,或答非所问,意图传递出言语之外极为丰富的信息,借以获得别样的艺术效果。
蒋勋先生认为,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读。对于读者而言,理解作品中人物话语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信息关联的过程,了解文中双方的认知语境,从而领会话语中暗含的意图。如果在较小范围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大一些的语境,通过关联情节的展开让他们逐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每个人物的语境信息,揭开“所答非所问”的面纱。这样那些看起来答非所问的对话在读者的认知语境里都可以建立起最佳关联,并有利于看清话语背后的隐含意图,从而完成文本和读者的互动。文学作品中的话语在这个特定语境中具有特殊语境效果。虽然语境效果与关联性成正比,但是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与关联性却成反比。一般来说,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反之,关联性越小,所需努力越大,好处是获得的成功感也会越强烈。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答非所问”现象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艺术效果。
一、问答之中悟真意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为听话人的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借以寻找关联回答。如《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喝酒的人们看似询问,其实句末用的是感叹号,根本没有留给孔乙己回答的余地。语用学提醒我们,来自不同背景的话语双方通常会按自己的文化观来评判对方的行为。作为嘲笑方,短衣帮尽可能给出明示刺激,把交际的信息意图展示给交际对象,并为孔乙己推理提供了理据:即孔乙己脸上有新伤疤。孔乙己推理便知,短衣帮们明摆着是借这新伤疤嘲笑自己“偷东西挨打”这一事实。
接着,孔乙己看似不回答,回避,其实恰恰做了回答,甚至可以看作一种反击。一个自我定位为读书人的人,被众人嘲笑(嘲笑主体竟然还是孔乙己自己从骨子里瞧不起的短衣帮——皆下品的短衣帮),迂腐却并不傻的孔乙己选择了这样的要酒要菜排钱的回击方式。“因为一般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孔乙己的潜台词是:我买两碗,我还要一碟茴香豆,我排出九文大钱给你们这些下品人看看,咱不差钱,我品行比你们好,从不拖欠一文钱的。可惜的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更何况“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呢。孔乙己的语言明示没有人愿意去推理,遭来的是短衣帮更放肆的嘲笑。看孔乙己的笑话是无聊生活的片刻快活,更恐怖的是这种短时快乐已像毒品一样麻醉了他们的同情心,次次上演,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在这“问答”之中得以强化。
二、问答之中感真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致微”,看似无关联的语言中,有时却闪烁着真情的亮光,蕴含着一语传情的艺术魅力,生动而鲜活。
请看《甜甜的泥土》中,在学校门口没有等到孩子的妈妈与门卫大爷的对话:
“叫什么?”
“王小亮。”
“幾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岁生日。”
好久未见,但母亲是不可能忘记孩子的。孩子八岁生日之际,母亲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寒风中长久等待并带上了孩子最喜欢的奶糖,现实的难言之隐,阻挡不住母爱深沉而恒久的脚步。母亲却不知道儿子在几年级几班,从另一方面也暗示王小亮这样一个勤劳可爱的孩子,失去母爱好久了。继续读下去,联系后文语境可知,在这样一个生日,在孩子眼中,生日是多么重要呀?他竟然没有回家吃饭,也没有人关心他的温饱。寒冷的积雪融化的时节,八岁的王小亮中午独自留在学校,吃块冷馍充饥,而这,是他生活的常态,生日也不例外。在孩子亲情极度缺失的荒野上,哪怕一缕爱的春风,也会带来整个春天啊。简洁的言语交际,感情蕴含其中,自然真实,不做作,不矫情,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弊病,读起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三、问答之中品真心
问答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一定言语动因的驱动下作出的选择。既是问话人的活动,也是答话人参与的活动;问与答的话语选择并非总是完全有意识的,在这无意识或随意的言语问答选择之中,我们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语言与人物内心的某种关联。
请看《台阶》一文中新台阶造好之后的一段对话。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邻居问有没有吃其实真不重要,仅仅是个寒暄语,客套话罢了,打个招呼而已,但此时特殊语境是:父亲努力了大半辈子的台阶造好了,他内心深处迫切需要检验一下台阶的价值——是否能助力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邻居这样的问法,是多么令父亲沮丧啊,父亲的台词已在心中默默的演绎了不知道多少遍。演练中别人的台词应该是:“乖乖,多气派,多雄伟的台阶呀!老哥,你真了不起啊!”然后父亲憨厚地笑着说:“哪里哪里。”但现实是,邻居居然没将这件“伟大的工程”当回事,这该多么的有失尊严啊。寒暄语言在随意中完全脱离于现实语境,完全在父亲的预设回答之外,一下子就让父亲答错了。这样的问答真像一根导火索,瞬间燃烧并一下子将父亲内心的对于尊严的期待炸得粉碎。
四、问答之中识真相
答非所问有时还会给读者造成悬念,而悬念又常常会成为作者创作时激发读者兴趣的催化剂。读者需要结合语境,先得出前提(包括隐含前提),然后推导出隐含意义,最终实现语言关联,完成故事拼图,明白言语真相。请看《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楚王问:“做什么的人?”手下人按照常识应该回答:“此人犯了偷窃罪。”手下人竟答非所问:“齐国人。”结合文段语境可知,晏子是作为齐国使者出使楚国的,代表的是齐国的形象,楚王“吾欲辱之”,意图是通过羞辱晏子,来达到羞辱齐国的目的,君臣问答的用心真的狡猾。后面的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一个“视”,读者可以想象楚王明知却故作疑惑,想笑又故作庄重的神态。而作为习辞者的晏子,当然一眼看出真相,但人家楚王没有明说,你作为使者也不好直接揭示,于是晏子避其语言锋芒,靠船下篙,用“南橘北枳”类比,得出结论——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一个乾坤大挪移,打了个楚王措手不及,高下立分。楚王也是答非所问,采用回避方式,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自我解嘲之际,一顶高帽送出,化解场面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掩饰真相,还捞了个尊贤的美名。楚王也是封建政坛老手,道行颇深,非泛泛之辈。两人表面的和谐,仔细品味,却让读者看到了外交言辞的波兴浪涌,看到了微言背后的真相。
五、问答之中见真人
著名戏剧艺术家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人用以说话的语言就是一把了解他性格的钥匙。”答非所问的语言描写有时会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错位之中蕴含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
《梵天寺木塔》一文中,当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时,喻皓笑着回答说“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问的是原因,这里提供的是方法,也是明显的答非所问。梵天寺木塔是一重大工程,才两三级,钱帅就亲自登上木塔视察,可见重视程度和工程地位非同一般。照理说这样的“形象工程”,选用的匠师肯定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所以“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时,匠师回答“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似乎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谁料布瓦后“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四字我们可以想象匠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为了给钱帅一个交代,为了不砸自己的招牌,绞尽脑汁,愁眉不展,甚至狼狈不堪。办法想尽,只有“密”使妻子拜见喻皓之妻,赠送“金钗”,礼物的贵重与问题的轻重也是一致的。匠师死了无数脑细胞想要弄懂的“塔动之因”,喻皓一听就直接笑着说“此易耳”,含着对这一难题的胸有成竹与举重若轻,接着说出了木塔晃动的解决方法。实践证明,“塔遂定”,效果奇佳。至此,读者才长吁了一口气。喻皓的从容淡定和匠师的无可奈何形成强烈的对比。喻皓的答非所问,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把一个才华横溢、真实可信的喻皓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此处答非所问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篇幅短小,却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由“塔动”出发,解决之道曲折坎坷,一波三折,最终“匠师如其言,塔遂定”,才解开悬念,喻皓解决难题的方法原来是“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这样处理避免了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让读者领略到《梦溪笔谈》散发出的迷人文学魅力。
语言交际千变万化,如果我们教者能引领孩子于答非所问处闻弦外之音,悟言外之意,品文外之趣,学生阅读素养必然会得到提升,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也就更近了一步。
蒋勋先生认为,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读。对于读者而言,理解作品中人物话语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信息关联的过程,了解文中双方的认知语境,从而领会话语中暗含的意图。如果在较小范围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大一些的语境,通过关联情节的展开让他们逐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每个人物的语境信息,揭开“所答非所问”的面纱。这样那些看起来答非所问的对话在读者的认知语境里都可以建立起最佳关联,并有利于看清话语背后的隐含意图,从而完成文本和读者的互动。文学作品中的话语在这个特定语境中具有特殊语境效果。虽然语境效果与关联性成正比,但是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与关联性却成反比。一般来说,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反之,关联性越小,所需努力越大,好处是获得的成功感也会越强烈。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答非所问”现象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艺术效果。
一、问答之中悟真意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为听话人的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借以寻找关联回答。如《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喝酒的人们看似询问,其实句末用的是感叹号,根本没有留给孔乙己回答的余地。语用学提醒我们,来自不同背景的话语双方通常会按自己的文化观来评判对方的行为。作为嘲笑方,短衣帮尽可能给出明示刺激,把交际的信息意图展示给交际对象,并为孔乙己推理提供了理据:即孔乙己脸上有新伤疤。孔乙己推理便知,短衣帮们明摆着是借这新伤疤嘲笑自己“偷东西挨打”这一事实。
接着,孔乙己看似不回答,回避,其实恰恰做了回答,甚至可以看作一种反击。一个自我定位为读书人的人,被众人嘲笑(嘲笑主体竟然还是孔乙己自己从骨子里瞧不起的短衣帮——皆下品的短衣帮),迂腐却并不傻的孔乙己选择了这样的要酒要菜排钱的回击方式。“因为一般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孔乙己的潜台词是:我买两碗,我还要一碟茴香豆,我排出九文大钱给你们这些下品人看看,咱不差钱,我品行比你们好,从不拖欠一文钱的。可惜的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更何况“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呢。孔乙己的语言明示没有人愿意去推理,遭来的是短衣帮更放肆的嘲笑。看孔乙己的笑话是无聊生活的片刻快活,更恐怖的是这种短时快乐已像毒品一样麻醉了他们的同情心,次次上演,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在这“问答”之中得以强化。
二、问答之中感真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致微”,看似无关联的语言中,有时却闪烁着真情的亮光,蕴含着一语传情的艺术魅力,生动而鲜活。
请看《甜甜的泥土》中,在学校门口没有等到孩子的妈妈与门卫大爷的对话:
“叫什么?”
“王小亮。”
“幾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岁生日。”
好久未见,但母亲是不可能忘记孩子的。孩子八岁生日之际,母亲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寒风中长久等待并带上了孩子最喜欢的奶糖,现实的难言之隐,阻挡不住母爱深沉而恒久的脚步。母亲却不知道儿子在几年级几班,从另一方面也暗示王小亮这样一个勤劳可爱的孩子,失去母爱好久了。继续读下去,联系后文语境可知,在这样一个生日,在孩子眼中,生日是多么重要呀?他竟然没有回家吃饭,也没有人关心他的温饱。寒冷的积雪融化的时节,八岁的王小亮中午独自留在学校,吃块冷馍充饥,而这,是他生活的常态,生日也不例外。在孩子亲情极度缺失的荒野上,哪怕一缕爱的春风,也会带来整个春天啊。简洁的言语交际,感情蕴含其中,自然真实,不做作,不矫情,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弊病,读起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三、问答之中品真心
问答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一定言语动因的驱动下作出的选择。既是问话人的活动,也是答话人参与的活动;问与答的话语选择并非总是完全有意识的,在这无意识或随意的言语问答选择之中,我们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语言与人物内心的某种关联。
请看《台阶》一文中新台阶造好之后的一段对话。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邻居问有没有吃其实真不重要,仅仅是个寒暄语,客套话罢了,打个招呼而已,但此时特殊语境是:父亲努力了大半辈子的台阶造好了,他内心深处迫切需要检验一下台阶的价值——是否能助力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邻居这样的问法,是多么令父亲沮丧啊,父亲的台词已在心中默默的演绎了不知道多少遍。演练中别人的台词应该是:“乖乖,多气派,多雄伟的台阶呀!老哥,你真了不起啊!”然后父亲憨厚地笑着说:“哪里哪里。”但现实是,邻居居然没将这件“伟大的工程”当回事,这该多么的有失尊严啊。寒暄语言在随意中完全脱离于现实语境,完全在父亲的预设回答之外,一下子就让父亲答错了。这样的问答真像一根导火索,瞬间燃烧并一下子将父亲内心的对于尊严的期待炸得粉碎。
四、问答之中识真相
答非所问有时还会给读者造成悬念,而悬念又常常会成为作者创作时激发读者兴趣的催化剂。读者需要结合语境,先得出前提(包括隐含前提),然后推导出隐含意义,最终实现语言关联,完成故事拼图,明白言语真相。请看《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楚王问:“做什么的人?”手下人按照常识应该回答:“此人犯了偷窃罪。”手下人竟答非所问:“齐国人。”结合文段语境可知,晏子是作为齐国使者出使楚国的,代表的是齐国的形象,楚王“吾欲辱之”,意图是通过羞辱晏子,来达到羞辱齐国的目的,君臣问答的用心真的狡猾。后面的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一个“视”,读者可以想象楚王明知却故作疑惑,想笑又故作庄重的神态。而作为习辞者的晏子,当然一眼看出真相,但人家楚王没有明说,你作为使者也不好直接揭示,于是晏子避其语言锋芒,靠船下篙,用“南橘北枳”类比,得出结论——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一个乾坤大挪移,打了个楚王措手不及,高下立分。楚王也是答非所问,采用回避方式,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自我解嘲之际,一顶高帽送出,化解场面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掩饰真相,还捞了个尊贤的美名。楚王也是封建政坛老手,道行颇深,非泛泛之辈。两人表面的和谐,仔细品味,却让读者看到了外交言辞的波兴浪涌,看到了微言背后的真相。
五、问答之中见真人
著名戏剧艺术家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人用以说话的语言就是一把了解他性格的钥匙。”答非所问的语言描写有时会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错位之中蕴含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
《梵天寺木塔》一文中,当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时,喻皓笑着回答说“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问的是原因,这里提供的是方法,也是明显的答非所问。梵天寺木塔是一重大工程,才两三级,钱帅就亲自登上木塔视察,可见重视程度和工程地位非同一般。照理说这样的“形象工程”,选用的匠师肯定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所以“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时,匠师回答“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似乎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谁料布瓦后“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四字我们可以想象匠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为了给钱帅一个交代,为了不砸自己的招牌,绞尽脑汁,愁眉不展,甚至狼狈不堪。办法想尽,只有“密”使妻子拜见喻皓之妻,赠送“金钗”,礼物的贵重与问题的轻重也是一致的。匠师死了无数脑细胞想要弄懂的“塔动之因”,喻皓一听就直接笑着说“此易耳”,含着对这一难题的胸有成竹与举重若轻,接着说出了木塔晃动的解决方法。实践证明,“塔遂定”,效果奇佳。至此,读者才长吁了一口气。喻皓的从容淡定和匠师的无可奈何形成强烈的对比。喻皓的答非所问,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把一个才华横溢、真实可信的喻皓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此处答非所问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篇幅短小,却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由“塔动”出发,解决之道曲折坎坷,一波三折,最终“匠师如其言,塔遂定”,才解开悬念,喻皓解决难题的方法原来是“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这样处理避免了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让读者领略到《梦溪笔谈》散发出的迷人文学魅力。
语言交际千变万化,如果我们教者能引领孩子于答非所问处闻弦外之音,悟言外之意,品文外之趣,学生阅读素养必然会得到提升,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也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