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飞鹅山III号滑坡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办大门社区飞鹅山西南侧山坡中部,在暴雨的作用下,于2008年6月下旬开始产生剧烈下滑,对坡脚厂房产生很大威胁,经应急治理后,滑体处于暂时稳定状态,为后续的永久治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本文对III号滑坡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防治措施,为该类滑坡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飞鹅山滑坡特征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a)-0127-01
1 引言
飞鹅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办大门社区,其西南侧山坡于2006年已出现两次滑坡,滑坡规模为小~中等。2008年6月下旬,在暴雨的作用下,飞鹅山西南侧中部坡体再次出现下滑(飞鹅山III号滑坡),潜在滑坡体积约70万m3,严重威胁到坡脚附件的厂房和输油管线。灾害险情发现后,当地政府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治理,有效制止了滑坡的继续滑移和发展,为后续治理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气候温和湿暖,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干湿分明。全年总雨量在1400~2200mm之间,月降雨量最大值为662.0mm(1959年6月),日最大降雨量311.7mm(2008年6月25日)。
2.2 地形地貌
飞鹅山呈北西走向,呈垅背状山岗,最高海拔高程101.15m,平均坡度约30°。东北侧山坡开辟为永久墓园,植被较稀疏;西南侧山坡大部分为原始地形,原始坡体植被比较发育,乔木、灌木和植被兼有,局部山脚被人工挖掘,形成陡坎;除局部平台种植有乔木外,无植被覆盖,岩体直接裸露,岩体风化强烈。
III号滑坡位于飞鹅山西南侧山坡中段、山坡两小沟谷之间的隆起山坡,两侧小沟谷在主山脊附近消失,滑体以隆起山坡为主,滑坡区坡脚被开挖,形成台阶状陡坎,陡坎坡度50°~80°。坡脚为厂区,属三角洲平原区,地形开阔、平坦,海拔高程多在6m以下。
2.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滑坡区及周边大部分为第四系,出露地表的基岩为早白垩世百足山组,分布于勘查区所在的飞鹅山及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岩性为暗红、淡红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少量凝灰质砂岩。厚度>369.7m。区域上岩层总体上较平缓,倾向南西210°~230°,倾角12°~17°,但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局部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区内发现一条北西向断裂,该断裂为顺德断裂的分支断裂,其中Ⅲ号滑坡的次级滑动面主要是沿该断裂的次一级低角度断面进行滑移的。岩层中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极破碎。
3 滑坡基本特征
飞鹅山III号滑坡主要发育一个中型滑坡,该滑坡以深层滑面构成的中型深层滑坡为主,称为主滑坡,滑坡体积约70万m3;同时深层滑坡体上又发育有一个中型中层滑坡,称为次滑坡,滑坡体积约26万m3。
主滑坡在平面上的形状为圈椅状,后缘滑壁成抛物线型,位于86~92m等高线一带,以坡体最高一条拉张裂缝为界,该裂缝距离山顶水平距离30~50m,地表特征为一近似弧形的曲折拉张裂缝,长约120m,裂缝张开宽度0~13cm,裂缝两侧高差(破裂壁)0~0.2m,后壁较新鲜,并与北西侧剪切裂缝断开遥望,共同形成近似弧形的滑坡后壁和西侧周界;而南东侧则处于沟谷,剪切裂缝不明显,推测以沟谷为界;滑坡前缘以坡脚鼓丘及附近建筑物出现的损害为基本特征,其最外缘的连线形成滑坡前缘。滑坡后壁和前缘最大高差约85m,滑体纵向(南西向)最大长度约220m,横向(北西向)最大长度约230m,总面积约3.5万m2,滑坡体最大厚度约32m,滑坡体积约70万m3,为中型深层滑坡。
主滑坡上的次滑坡在平面上的形状也为圈椅状。后缘滑壁也成近似抛物线型,位于斜坡中下部,27~75m等高线一带,距离第一滑坡壁约40m,地表特征为一近似弧形的曲折拉张裂缝,从山脊顶部附近(高程约75m)向西北一直延伸到坡脚附近(高程约27m),长约180m,裂缝张开宽度0~10cm,裂缝两侧高差(破裂壁)0~1.3m,后壁较新鲜,属于滑坡后壁和西北侧壁的组合;与深层滑坡相似,南东侧壁则处于沟谷,剪切裂缝不明显;滑坡前缘为坡脚陡坎处岩体剪出口,从西北部的32m高程处,逐渐过渡到东南部的6m高程处。滑坡后壁和前缘最大高差约70m,滑体纵向(南西向)最大长度约120m,横向(北西向)最大长度约220m,总面积约1.7万m2,滑坡体最大厚度约15.5m,滑坡体积约26万m3,为中型中层滑坡。
4 形成机理
4.1 形成机理
III号滑坡的形成与较软的岩土体、发育的节理裂隙、较陡的地形和充足的降雨以及人工开挖等因素有关,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2 稳定性分析
从滑坡的监测结果及其对附近建筑的损害来看(2008年6月~10月),滑坡的发展主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1)缓慢发育阶段:2008年6月之前为滑坡的缓慢发育阶段,滑坡特征不明显。(2)快速发展阶段。(3)暂时稳定阶段
5 防治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知,飞鹅山III号滑坡属于以暴雨为主要触发因素的新形成的中~深层中型牵引式缓慢滑坡。其发生发展经历了缓慢滑动、快速滑动、暂时稳定三个阶段,相应的对其治理,也采取了应急措施、临时治理措施和永久治理措施,具体如下:
(1)应急措施。
险情发现后,当地政府立刻成立应急指挥部,召集地质灾害专家进行考察,最终采用坡脚堆载法进行初步的应急治理。
(2)临时治理措施。
暴雨停止,滑坡滑动缓慢时,及时展开临时治理措施:修建临时截排水沟、覆盖防水塑料布和卸荷压脚等措施,取得一些效果,坡体处于暂时稳定状态。
(3)永久治理措施。
采取临时治理措施后,滑坡体处于暂时稳定状态,但滑坡岩土体为软质岩,遇水易软化,受地下水影响较大,遇长期降雨或地震等不利作用可能引起再次滑动,针对该滑坡特点,治理工程拟采取如下措施。
①再次对坡体进行削方等减压卸荷措施;削方土体可就近运往有需要的填筑工程使用。
②采用锚杆(索)+格构梁+预应力锚拉抗滑桩作抗滑措施,阻止滑移面发生进一步的滑移;
③坡面采取挂三维网喷播植草绿化,设置截排水沟等防渗排水措施。
④为确保抗滑桩桩间土不发生滑溜,需加设毛石挡墙支护。
参考文献
[1] 马威,刘建雄,黄芝惠,等.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飞鹅山III号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广东省佛山地质局,2008.
[2] 张建河,刘鹏,等.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飞鹅山Ⅲ号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报告.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2008.
[3] 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00~122.
[4]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关键词:飞鹅山滑坡特征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a)-0127-01
1 引言
飞鹅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办大门社区,其西南侧山坡于2006年已出现两次滑坡,滑坡规模为小~中等。2008年6月下旬,在暴雨的作用下,飞鹅山西南侧中部坡体再次出现下滑(飞鹅山III号滑坡),潜在滑坡体积约70万m3,严重威胁到坡脚附件的厂房和输油管线。灾害险情发现后,当地政府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治理,有效制止了滑坡的继续滑移和发展,为后续治理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气候温和湿暖,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干湿分明。全年总雨量在1400~2200mm之间,月降雨量最大值为662.0mm(1959年6月),日最大降雨量311.7mm(2008年6月25日)。
2.2 地形地貌
飞鹅山呈北西走向,呈垅背状山岗,最高海拔高程101.15m,平均坡度约30°。东北侧山坡开辟为永久墓园,植被较稀疏;西南侧山坡大部分为原始地形,原始坡体植被比较发育,乔木、灌木和植被兼有,局部山脚被人工挖掘,形成陡坎;除局部平台种植有乔木外,无植被覆盖,岩体直接裸露,岩体风化强烈。
III号滑坡位于飞鹅山西南侧山坡中段、山坡两小沟谷之间的隆起山坡,两侧小沟谷在主山脊附近消失,滑体以隆起山坡为主,滑坡区坡脚被开挖,形成台阶状陡坎,陡坎坡度50°~80°。坡脚为厂区,属三角洲平原区,地形开阔、平坦,海拔高程多在6m以下。
2.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滑坡区及周边大部分为第四系,出露地表的基岩为早白垩世百足山组,分布于勘查区所在的飞鹅山及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岩性为暗红、淡红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少量凝灰质砂岩。厚度>369.7m。区域上岩层总体上较平缓,倾向南西210°~230°,倾角12°~17°,但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局部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区内发现一条北西向断裂,该断裂为顺德断裂的分支断裂,其中Ⅲ号滑坡的次级滑动面主要是沿该断裂的次一级低角度断面进行滑移的。岩层中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极破碎。
3 滑坡基本特征
飞鹅山III号滑坡主要发育一个中型滑坡,该滑坡以深层滑面构成的中型深层滑坡为主,称为主滑坡,滑坡体积约70万m3;同时深层滑坡体上又发育有一个中型中层滑坡,称为次滑坡,滑坡体积约26万m3。
主滑坡在平面上的形状为圈椅状,后缘滑壁成抛物线型,位于86~92m等高线一带,以坡体最高一条拉张裂缝为界,该裂缝距离山顶水平距离30~50m,地表特征为一近似弧形的曲折拉张裂缝,长约120m,裂缝张开宽度0~13cm,裂缝两侧高差(破裂壁)0~0.2m,后壁较新鲜,并与北西侧剪切裂缝断开遥望,共同形成近似弧形的滑坡后壁和西侧周界;而南东侧则处于沟谷,剪切裂缝不明显,推测以沟谷为界;滑坡前缘以坡脚鼓丘及附近建筑物出现的损害为基本特征,其最外缘的连线形成滑坡前缘。滑坡后壁和前缘最大高差约85m,滑体纵向(南西向)最大长度约220m,横向(北西向)最大长度约230m,总面积约3.5万m2,滑坡体最大厚度约32m,滑坡体积约70万m3,为中型深层滑坡。
主滑坡上的次滑坡在平面上的形状也为圈椅状。后缘滑壁也成近似抛物线型,位于斜坡中下部,27~75m等高线一带,距离第一滑坡壁约40m,地表特征为一近似弧形的曲折拉张裂缝,从山脊顶部附近(高程约75m)向西北一直延伸到坡脚附近(高程约27m),长约180m,裂缝张开宽度0~10cm,裂缝两侧高差(破裂壁)0~1.3m,后壁较新鲜,属于滑坡后壁和西北侧壁的组合;与深层滑坡相似,南东侧壁则处于沟谷,剪切裂缝不明显;滑坡前缘为坡脚陡坎处岩体剪出口,从西北部的32m高程处,逐渐过渡到东南部的6m高程处。滑坡后壁和前缘最大高差约70m,滑体纵向(南西向)最大长度约120m,横向(北西向)最大长度约220m,总面积约1.7万m2,滑坡体最大厚度约15.5m,滑坡体积约26万m3,为中型中层滑坡。
4 形成机理
4.1 形成机理
III号滑坡的形成与较软的岩土体、发育的节理裂隙、较陡的地形和充足的降雨以及人工开挖等因素有关,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2 稳定性分析
从滑坡的监测结果及其对附近建筑的损害来看(2008年6月~10月),滑坡的发展主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1)缓慢发育阶段:2008年6月之前为滑坡的缓慢发育阶段,滑坡特征不明显。(2)快速发展阶段。(3)暂时稳定阶段
5 防治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知,飞鹅山III号滑坡属于以暴雨为主要触发因素的新形成的中~深层中型牵引式缓慢滑坡。其发生发展经历了缓慢滑动、快速滑动、暂时稳定三个阶段,相应的对其治理,也采取了应急措施、临时治理措施和永久治理措施,具体如下:
(1)应急措施。
险情发现后,当地政府立刻成立应急指挥部,召集地质灾害专家进行考察,最终采用坡脚堆载法进行初步的应急治理。
(2)临时治理措施。
暴雨停止,滑坡滑动缓慢时,及时展开临时治理措施:修建临时截排水沟、覆盖防水塑料布和卸荷压脚等措施,取得一些效果,坡体处于暂时稳定状态。
(3)永久治理措施。
采取临时治理措施后,滑坡体处于暂时稳定状态,但滑坡岩土体为软质岩,遇水易软化,受地下水影响较大,遇长期降雨或地震等不利作用可能引起再次滑动,针对该滑坡特点,治理工程拟采取如下措施。
①再次对坡体进行削方等减压卸荷措施;削方土体可就近运往有需要的填筑工程使用。
②采用锚杆(索)+格构梁+预应力锚拉抗滑桩作抗滑措施,阻止滑移面发生进一步的滑移;
③坡面采取挂三维网喷播植草绿化,设置截排水沟等防渗排水措施。
④为确保抗滑桩桩间土不发生滑溜,需加设毛石挡墙支护。
参考文献
[1] 马威,刘建雄,黄芝惠,等.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飞鹅山III号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广东省佛山地质局,2008.
[2] 张建河,刘鹏,等.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飞鹅山Ⅲ号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报告.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2008.
[3] 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00~122.
[4]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