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莱阳市农田水利的现状,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机制管理
一、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严重下降,难以支撑
新中国成立之前,莱阳市农田水利工程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利用每年冬春的农闭时机,发动组织农民,以自力更生为主,辅以国家支持持续不断的兴修农田水利。
我市的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固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有的甚至已到50年)运行,现在大多数工程已经到了设计年限,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难以支撑。据统计198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2.72万亩,修建小(一)型小库18座,小(二)型水库67座,塘坝725座,机电井2965眼,排灌机械拥有量6998台,配套功率82730.88kw,全市粮食单产487kg。扭转了粮食短缺的局面,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伟大成就。据统计2008年全市66.2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实际灌溉面积只有36.8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仅有52.82万亩,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平均完好率仅为40%左右。经调查,多数60%塘坝淤积严重,存在坝坡陡,漏水等问题,蓄水能力下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抽水泵站,大部分都报废了,大部分水浇地又变成了旱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的严重局面,任其自由发展,将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需要改变
莱阳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生产队农民积极高涨。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每户土地1~5亩,而且还要分1~3等地,土地分割零碎,加上种粮效益低,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劳动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2004年取消农民的两工后,每年投劳修水利的数量急剧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施工基本上施行机械化专业化,在工程建设中真正需要农民投工、投劳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以农民投工投劳的传统方式兴修水利,既不经济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视不够
在“重大轻小”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从社会舆论到具体措施,往往对大江大河,大型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强调的多,关心的多,投入的多,连“农村水利”也主要大谈大中型工程。重视大型工程是必要的,但小型农田水利亦不应忽视,应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近几年虽然引起重视,但与实际相比,实属是杯水车薪。
四、中小灌区财政紧张,水管单位运行艰难,人才流失
多年来,我市中小型灌区水价高却难低于运行成本,管理单位的生存空间束缚着其服务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农民增收困难,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免税、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另一方面,管理单位提供服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收费水费,尽管水费同化肥、农药、良种一样是农业生產的必需成本,但农民始终认为别的都在补钱,水费则在收钱,交费抵触情绪大。单位运行艰难,高素质人才流失。
五、投入体制机制不健全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水利投入资金逐年下滑,近几年虽有增加,但由于国家财政农水资金多头管理,标准不一,投资不一,长此下去,受害的是水利公益事业,影响的是社会稳定,牺牲的是农民的利益。
六、管理薄弱运行困难
在农田水利管理上,存在产权不明晰,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困难等问题。农田水利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站管理,由于收缴水费困难,小型灌区、联办站被撤消。目前,莱阳市乡镇水利站由乡镇政府管理,包村驻片,加上人员少,影响水利的本职工作,不能全心全意地为小型农田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服务。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是农民用水户协会,现在多数村庄尚未建立。灌溉用水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机制管理
一、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严重下降,难以支撑
新中国成立之前,莱阳市农田水利工程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利用每年冬春的农闭时机,发动组织农民,以自力更生为主,辅以国家支持持续不断的兴修农田水利。
我市的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固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有的甚至已到50年)运行,现在大多数工程已经到了设计年限,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难以支撑。据统计1987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2.72万亩,修建小(一)型小库18座,小(二)型水库67座,塘坝725座,机电井2965眼,排灌机械拥有量6998台,配套功率82730.88kw,全市粮食单产487kg。扭转了粮食短缺的局面,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伟大成就。据统计2008年全市66.2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实际灌溉面积只有36.8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仅有52.82万亩,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平均完好率仅为40%左右。经调查,多数60%塘坝淤积严重,存在坝坡陡,漏水等问题,蓄水能力下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抽水泵站,大部分都报废了,大部分水浇地又变成了旱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的严重局面,任其自由发展,将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需要改变
莱阳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生产队农民积极高涨。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每户土地1~5亩,而且还要分1~3等地,土地分割零碎,加上种粮效益低,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劳动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2004年取消农民的两工后,每年投劳修水利的数量急剧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施工基本上施行机械化专业化,在工程建设中真正需要农民投工、投劳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以农民投工投劳的传统方式兴修水利,既不经济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视不够
在“重大轻小”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从社会舆论到具体措施,往往对大江大河,大型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强调的多,关心的多,投入的多,连“农村水利”也主要大谈大中型工程。重视大型工程是必要的,但小型农田水利亦不应忽视,应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近几年虽然引起重视,但与实际相比,实属是杯水车薪。
四、中小灌区财政紧张,水管单位运行艰难,人才流失
多年来,我市中小型灌区水价高却难低于运行成本,管理单位的生存空间束缚着其服务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农民增收困难,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免税、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另一方面,管理单位提供服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收费水费,尽管水费同化肥、农药、良种一样是农业生產的必需成本,但农民始终认为别的都在补钱,水费则在收钱,交费抵触情绪大。单位运行艰难,高素质人才流失。
五、投入体制机制不健全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水利投入资金逐年下滑,近几年虽有增加,但由于国家财政农水资金多头管理,标准不一,投资不一,长此下去,受害的是水利公益事业,影响的是社会稳定,牺牲的是农民的利益。
六、管理薄弱运行困难
在农田水利管理上,存在产权不明晰,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困难等问题。农田水利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站管理,由于收缴水费困难,小型灌区、联办站被撤消。目前,莱阳市乡镇水利站由乡镇政府管理,包村驻片,加上人员少,影响水利的本职工作,不能全心全意地为小型农田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服务。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是农民用水户协会,现在多数村庄尚未建立。灌溉用水价格高,农民承担不起,存在“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