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平淡似乎是中学生作文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它就像噩梦一般困扰着我们,使我们在写作教学和写作训练的道路上深深地迷茫着、困惑着。这是绝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因而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作文平淡的方面
其实,一篇平淡无奇的作文,无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平淡。一篇习作语言缺乏美感,不能感染读者,缺乏张力,没有跳跃性,因而乏善可陈,毫无艺术性,所以不能吸引读者。这也是中学生作文最大的通病之一。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阅读在学习生活中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感悟能力欠缺,因而不能很好地驾驭语言。
二是内容平淡。文章内容陈旧,素材缺乏新鲜感,让读者如咀嚼即将变质的馒头,食之无味,弃之不甘。比如,写到“奉献”这一主题,大多数学生所引用的材料都是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尽管具有典型意义,但缺乏新鲜感。这种后果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漠不关心所导致的。
三是主题平淡。文章立意不够高远,不够新奇,并且陷入了陈旧的思维模式,比如《时间》《青春》这样的标题与立意就属此类。还有一部分作文立意大而不当,超出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论人生》这样的立意,就显得大而不当。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得文章在主题方面平庸不堪。
二、如何让作文走出平淡的阴影
首先需要锤炼语言。语言表达是文章的门面,流畅的语言、优美的文笔是习作成功的一半。中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课外阅读量,通过阅读大师的作品锤炼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文章形成或朴实而准确,或优美而幽默的语言风格。另外,恰当地引用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经典作品中的经典句段会使习作锦上添花。当然,锤炼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教育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杜绝写作中的抄袭现象,敢于动笔,勇于表述,这样才能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另外,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写作,坚持发表作品,让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作家型教师”和“诗人型教师”,用自己的优雅气质、优美语言引领学生成长。
其次是变换写法。很多学生的习作以平铺直叙为主,根本不懂得“迂回战术”,这样就使文章走向了平淡无奇的道路。要想写出好作文,就必须变换写法,果断地抛弃平铺直叙,实现写作手法的华丽转身。要实现写作手法的转型,首先需要完成的还是思维方式的转换,让大脑“活”起来,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使习作大放光彩。我们一直习惯于线性思维,比如,写记叙文时很多学生都习惯于顺叙的写法,尽管有条不紊,但显得太直白。实际上,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还包括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它们。假如是写散文作品,還可以用到诸如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等一系列手法,让作文锦上添花。
再次,尝试写新文体。文学创作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而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对文体的应用显得非常单一,从初中阶段的以记叙文为主到高中阶段以议论文为主,都是为了适应一定的考试方式和年龄特点而产生的。要想使文章写出不一样的精彩,还需要尝试着运用新的文体。文学因多样而精彩,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工程,未来的作家与诗人来源于今日的教育,因而,教会学生使用多种文体的写作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显得非常有必要。一定的文体是为了适应一定的写作题材,换句话说,写作题材的特质决定着文章所适用的文体。例如,“双眼皮”、“王婆卖瓜”这样的题目就非常适合写小小说,而“脸为什么这样红”则非常适合写作话剧,等等。遇到类似的问题,教师就要尝试着引导学生走出陈旧的思维模式,运用全新的文体来写作,从而进入写作的“星光大道”。
最后是名言警句的恰当运用。一篇文章是不是名言警句越多越好呢?笔者认为,应适可而止。在我们的阅读经历中,似乎莫言、贾平凹、余华、苏童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中是很少运用什么名言警句的。所以,文章中对名言警句的引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当是适量、谨慎地引用。写文章,名言警句能少用则尽量少用,能不用则尽量不用。大量引用所谓的名言警句其实是写作中的一种极不自信的表现。中学生最可贵的品质在于能够独立思考,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成果,好的文章应该是独立思考的结晶,是自由思想的精华,所以,对“名言”之类的东西应敬而远之。
中学作文教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让学生的作文走出平淡的阴影,谈谈容易,实则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作文平淡的方面
其实,一篇平淡无奇的作文,无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平淡。一篇习作语言缺乏美感,不能感染读者,缺乏张力,没有跳跃性,因而乏善可陈,毫无艺术性,所以不能吸引读者。这也是中学生作文最大的通病之一。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阅读在学习生活中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感悟能力欠缺,因而不能很好地驾驭语言。
二是内容平淡。文章内容陈旧,素材缺乏新鲜感,让读者如咀嚼即将变质的馒头,食之无味,弃之不甘。比如,写到“奉献”这一主题,大多数学生所引用的材料都是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尽管具有典型意义,但缺乏新鲜感。这种后果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漠不关心所导致的。
三是主题平淡。文章立意不够高远,不够新奇,并且陷入了陈旧的思维模式,比如《时间》《青春》这样的标题与立意就属此类。还有一部分作文立意大而不当,超出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论人生》这样的立意,就显得大而不当。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得文章在主题方面平庸不堪。
二、如何让作文走出平淡的阴影
首先需要锤炼语言。语言表达是文章的门面,流畅的语言、优美的文笔是习作成功的一半。中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课外阅读量,通过阅读大师的作品锤炼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文章形成或朴实而准确,或优美而幽默的语言风格。另外,恰当地引用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经典作品中的经典句段会使习作锦上添花。当然,锤炼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教育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杜绝写作中的抄袭现象,敢于动笔,勇于表述,这样才能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另外,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写作,坚持发表作品,让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作家型教师”和“诗人型教师”,用自己的优雅气质、优美语言引领学生成长。
其次是变换写法。很多学生的习作以平铺直叙为主,根本不懂得“迂回战术”,这样就使文章走向了平淡无奇的道路。要想写出好作文,就必须变换写法,果断地抛弃平铺直叙,实现写作手法的华丽转身。要实现写作手法的转型,首先需要完成的还是思维方式的转换,让大脑“活”起来,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使习作大放光彩。我们一直习惯于线性思维,比如,写记叙文时很多学生都习惯于顺叙的写法,尽管有条不紊,但显得太直白。实际上,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还包括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它们。假如是写散文作品,還可以用到诸如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等一系列手法,让作文锦上添花。
再次,尝试写新文体。文学创作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而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对文体的应用显得非常单一,从初中阶段的以记叙文为主到高中阶段以议论文为主,都是为了适应一定的考试方式和年龄特点而产生的。要想使文章写出不一样的精彩,还需要尝试着运用新的文体。文学因多样而精彩,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工程,未来的作家与诗人来源于今日的教育,因而,教会学生使用多种文体的写作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显得非常有必要。一定的文体是为了适应一定的写作题材,换句话说,写作题材的特质决定着文章所适用的文体。例如,“双眼皮”、“王婆卖瓜”这样的题目就非常适合写小小说,而“脸为什么这样红”则非常适合写作话剧,等等。遇到类似的问题,教师就要尝试着引导学生走出陈旧的思维模式,运用全新的文体来写作,从而进入写作的“星光大道”。
最后是名言警句的恰当运用。一篇文章是不是名言警句越多越好呢?笔者认为,应适可而止。在我们的阅读经历中,似乎莫言、贾平凹、余华、苏童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中是很少运用什么名言警句的。所以,文章中对名言警句的引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当是适量、谨慎地引用。写文章,名言警句能少用则尽量少用,能不用则尽量不用。大量引用所谓的名言警句其实是写作中的一种极不自信的表现。中学生最可贵的品质在于能够独立思考,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成果,好的文章应该是独立思考的结晶,是自由思想的精华,所以,对“名言”之类的东西应敬而远之。
中学作文教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让学生的作文走出平淡的阴影,谈谈容易,实则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