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歌舞片中的音乐:商业与艺术统一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的歌舞片风靡一时,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类型片之一。当时,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十分严格,歌舞片避开了“暴力”、“色情”,以歌舞作为迎合观众欣赏品味的商业元素,取得了成功。好莱坞的歌舞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电影观众受到歌舞文化的影响,迷恋上了“舞厅”,导致城市文化生活的转变;与此同时,电影创作者们也注意到了“音乐”为影片带来的魅力和商业价值。
  一、中国早期歌舞片的商业性
  在世界音乐史上,音乐的娱乐性早已被人关注:基督教音乐的功利性与娱乐性曾经发生过冲突,音乐家和艺术家各执一词,反对音乐娱乐化的人们认为这样有悖于宗教信仰。然而文艺复兴时代,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自然影响到了音乐领域。这一时期,世俗复调音乐取得支配性地位。世俗复调音乐的特征是娱乐性,16世纪,这种音乐形式渐渐渗透进宗教音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肯定了音乐固有的娱乐本质。
  中国早期歌唱片将音乐的娱乐性表现到极致。方沛霖被称为中国早期歌舞片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歌舞片。方沛霖导演的歌唱片虚化了城市政治和社会背景,制造出欢乐愉悦的氛围,显示了电影音乐的娱乐性。《化身姑娘》是方沛霖作为导演拍摄的第一部歌舞片,这部影片以歌舞场面串联,变现富家女化身男子后经历的爱情。1936年,国内政治形势十分紧张,《化身姑娘》对于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的逃避使其获得了种种批判,这部影片也被称为是当时“软性电影”的代表。
  虽然在思想上遭到批评,但是《化身姑娘》在票房上却获得巨大成功,“大大叫座”。当时,有文章报道了《化身姑娘》票房的火爆:
  艺华最近拍完了《化身姑娘》一片,当局担忧着公映时不能赚钱,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包租办法。首先把在在上海的开映权包给一个片商,代价是五千元,其后又以二千五百元的代价把江浙两省的开映权售给一家恒远洋行。不料该片在金城首映,连日便收回六七千金,包租的人只此一次,老本便已回来,而且还有盈余。[1]
  于是,艺华公司决定拍摄《化身姑娘》的续集,并且完全掌握发行权。据资料显示,《化身姑娘》“一连拍了四集”,让艺华公司彻底扭亏为盈[2],可谓是“挽救了当时的票房危局”。
  事实上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艺华公司已经开始转摄“软性电影”,从1935年推出《花柱之夜》开始,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为止,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共拍摄19部影片,大多数都是喜剧片、爱情片和侦探片。《化身姑娘》的商业成功更加坚定了艺华公司走“娱乐路线”的决心。
  40年代,方沛霖再次获得拍摄歌舞片的机会,其大多数的歌舞片都是在1942-1947年之间拍摄的,如《万紫千红》、《凤凰于飞》、《莺飞人间》、《假面女郎》、《青青河边草》、《花外流莺》、《歌女之歌》。
  40年代的歌舞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而存在,通过不断复制影片创作模式,达到同样的商业效果。美国电影史学家蒂诺·帕利奥(Tino Balio)在研究好莱坞大电影公司时认为,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每个电影公司都必须拍摄适应“花钱观众的趣味”的类型电影,从而“在市场获得立足之地”。既然想要生产一部必然成为票房冠军的电影是不可预测的,那么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电影公司不断复制一部已经获得成功的电影,并尽量在观众市场形成一种稳定的趣味取向[3]。
  无疑,歌舞片中的歌唱片段是吸引观众的最主要原因。固然,音乐具有娱乐化特性,但历史空间中观众的审美倾向也是决定影片成功的关键。蒂诺的观点可以被接受,但是所谓的“趣味倾向”的形成与其说是“创造出来”的,不如说是“观众内心渴望”与“电影类型模式”共同作用的产物。处于30、40年代的电影观众,在通过观看抗战电影抒发爱国热情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使自己的感官获得慰藉,暂时脱离压抑的情绪。歌舞片恰恰是迎合了这种观众的需求,以“心灵的沙发椅”的身份出现,凸显出强大的商业价值。
  二、中国早期歌舞片的艺术性
  早期的中国歌舞片不仅引起了商业的轰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音乐构成歌舞片重要的审美要素,增添了影片的藝术性。有学者指出:“在电影中,空灵境界和意境的推出,除了镜头、画面的调度将起重要作用外,音乐、音响的有机配合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4]
  在《花外流莺》中,周璇扮演具备歌唱天赋的饭店老板周莺,周璇天真、活泼,她的歌声充满了快乐的气息。周莺与严化扮演的大学生到山上游玩,周莺唱起《桃李春风》,山上的景色春光明媚,给观众带来自由、洒脱之感,周莺与大学生边唱边舞,歌声、音乐与景色交织,体现出导演方沛霖情境交融、声画结合的功力。《桃李春风》在此片中多次出现,积极乐观的歌词唱出了年轻人心中的希望:“我们要奋发图强,做新中国的栋梁。合爱精诚,消除惆怅,并肩携手争取辉煌。”
  歌曲《桃李春风》为影片带来的是“自然之美”。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钟嵘《诗品序》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物”是一个抽象程度极高的美学范畴,在美学领域,它指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自然事物的外显形象。自然的“律动”才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刘勰称之为“物色”。所谓“物色”,是以宇宙自然的生命律动为基础形成的外显形象,在这一形象中,同时展现出美的形式。
  《桃李春风》这首歌曲便具有自然的律动感,将春天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春天来了,青年们在山坡上踏青玩耍,共同抒发奋发图强的信念。“春风吹襟袖,桃李满门墙;负笈来四方,聚首在一堂···让温暖的春风,吹送着桃李芬芳,让弦歌的声浪,追随着春风飞扬。”影片中,自然与音乐合二为一,形成“优美”的视听感受。“弦歌的声浪”与自然的律动达成一致的节拍,使得影片《花外流莺》充满了美感,其间包含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除了影片中的插曲,《花外流莺》这部影片几乎自始至终都伴随着音乐。当丁求实吃面条时,周莺向面条里放了很多辣椒,此时的音乐是紧张的弦乐,在紧张中又包含戏谑风格。当周莺与丁求实清晨隔窗聊天,饭店伙计偷看,音乐是调皮的。当周莺想要为求实交学费而遭到拒绝,跑步离开,此时的音乐是小提琴的追逐感。音乐与歌曲奠定了《花外流莺》的欢快氛围,虽然剧情中存在误会,但是音乐为影片打下了愉悦的基调,让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喜剧片。值得一提的是,《花外流莺》除了演员的精彩表现和导演的出色指导,作曲阵容也十分强大,包括姚敏、金钢、候湘、林枚等当时知名作曲家都参与了歌曲和音乐创作,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与其他类型影片不同的是,在歌唱片中,作曲家的意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注释:
  [1]耶:《严春堂算盘打错化身姑娘看人赚钱》,《娱乐》1936年第二卷第36期,第476页。
  [2]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台北: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中华民国七十五年,第210页。
  [3]Tino Balio,“Columbia Picture: The Making of a Modern Motion Picture Major, 1930-1943”, David Bordwell,
  [4] Carroll:Post-Theory: 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6, 419-426.
  [5]周月亮,韓骏伟:《电影现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与人类的需要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大范围的语言使用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女性语言呈现出自身的独特之处。对于女性语言的研究,有利于整个社会以及语言的发展。本论文从电影《公主日记》出发去阐述女性语言的基本特征,从语音学,词汇学和句法学三个大方面进行举例论证。  【关键词】:女性语言;特征;《公主日记》  一、前言  许多语言学,心理学和言语交流领域的著名学者越来越关注语言中的性别
期刊
【摘要】:张天翼,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坛的一名主将,他的童话作品透露着强烈的道德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独树一帜地屹立在中国文坛。1932年他发表的第一部童话《大林和小林》,借童话形式来讽喻、针砭社会现实,深受读者欢迎。本文以《大林和小林》为研究对象,从教化性、荒诞性、幽默性和游戏性四个方面阐述了作品的童话特征。  【关键词】:张天翼;教化性;荒诞性;幽默性;游戏性  一、张天翼和《大林和小林》
期刊
秦文(沈阳市大东区望花街第一小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当今的伦理道德发展呈现出来三种轨迹,分别是问题轨迹、互动轨迹、以及转型轨迹。由此就可以发现两个精神哲学预警,伦理型文化预警以及伦理分化预警,其中前者是形成关于伦理道德发展的自觉文明,后者为问题自觉,并以此衍生出了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分别分别为伦理律、一体律以及精神律。  【关键词】:中国
期刊
昨日收到一封情书,来自岁月笔底的承诺,夹着沧桑与惆怅诉说着曾经的悲凉,心的跳动奔涌出炽热的激情,然而,渐渐地,时间抹拭着那曾经清新的面孔,那灵动的眸子悄然平添了几分多愁善感,诉写着伤与愁、爱与忧,冉冉若袅袅炊烟萦绕心头,心绪亦然乘着时间的流回溯到过往的种种里回忆这情书。  表白的字句不经意地脱口而出,饱含情谊却又夹裹着泪水的苦涩与痛楚,在岁月的笔记里铭刻着每一次的心动,于那沧桑又略显厚重的扉页间镌
期刊
岁月枯黃了日记,  我的笔间没有了你,  墨迹尚未凝干,  可你去了哪里?  孤身怀着思念流浪,  开始在时间的海里寻觅,  终于,你背对着我哭泣,  不料咫尺之距却无边无际。  蝉鸣喧闹着记忆,  我在灯影里拾起  你夏日留下的笑语,  纵然朦胧不清晰。  你的面颊为何沧桑?  既然饱经风霜,  莫不要沉默不语,  你融在我眼里的是美丽。  翻阅每个黑夜晨曦,  倾听你的所有哀曲,  待到花开烂
期刊
你走过荒凉的沙漠中细细的黄昏,走过燎燎大漠里粗犷的烈风,你停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饥渴难耐。她出现,递给你一杯水,冰凉的玻璃被水一下一下打温,贴合着你的手掌里日积月累的老茧。水细细划过你的喉咙,你听到所有的毛孔舒张的声音和咚咚的心跳。你想,你是爱上这个人的。  你停留在这里,做着相传的长相厮守。她,微笑是你眼中的儒雅,不笑则又是端庄,一颦一笑,让你心甘情愿忍下不合口味的饭菜,穿着碍手的长袍,手上的
期刊
岁月如歌,人生若行途,沿途伴着花香弥漫,抑或是艰涩拙劣,行旅的脚步却不曾停歇,只有一直走才能饱览美景,心中默念的美好曾经,不会因为谁的古道热肠而倒退重演,新的梦想永远只出现于脚下,只有永不停歇地奔跑才有看盡世间绝景的机会,如若驻足不前,即便是身立峰顶也终究困惑于无妄的得失,禁足于身前身后的方寸之地,视野开阔与否取决于胸襟是否阔达,生活给人的最深切感受就在于她的真实,只有经历了才能无愧于心,坦荡于人
期刊
【摘要】:散文是激发情感的媒介,而情感是美感的本质。朱光潜曾说“翻译绕不开美学”,散文的翻译尤其如此。约瑟夫·艾迪生的《旁观者自述》是一篇的自传性质的记人叙事散文,表达了作者愿以“一得之愚”倾其所知,以飨世人、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本文从语言结构美、情感意蕴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对刘炳善先生翻译的《旁观者自述》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美学;翻译批评;《旁观者自述》中译  《旁观者自述》是一篇自传性质
期刊
【摘要】:1902年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小说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小说界革命”的重要理论文章,引起了当时文学界巨大的反响。本文以《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基础,探讨文中所体现出的梁启超先生关于小说的见解。  【关键词】: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观  1902年,梁启超先生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引起了文学界的巨大反响,此文被视为近代“小说界革命”的重要理论,在文
期刊
【摘要】: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敏感心细、多愁善感的柔弱女子,也时常表现出尖酸刻薄、素喜猜忌,复杂多变的情绪。幼年丧母、少年丧父让寄居贾府的黛玉变得十分敏感,体弱多病和睡眠不足让她抑郁非常,在对待与宝玉的爱情的时候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自信和焦虑,而贾母和宝玉对黛玉的纵容则放大了她的情绪问题。  【关键词】:林黛玉;红楼梦;情绪障碍;抑郁  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尖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