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已经逐步分化为这几种形式,即民间自然传衍下来的传统民间原生态舞蹈、民间自娱自乐的舞蹈和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家加工、创造的学院民间舞蹈教材和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其中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已成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现的主要形式。要编创、发展表演类民族民间舞蹈我总结了要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发起对舞蹈“创造性”思维的思考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过程中要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杨丽萍打造的《云南映像》能在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与她正视民族文化的变化,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舞蹈语言探索的积极性和民族文化美感本质、性格本质的表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倡导研究风气、鼓励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动作语言创新之“量”和“度”,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创新时要不断注意:
首先:在舞蹈表现形式的创新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在舞蹈创作中音乐、服饰、舞美、灯光等等对现代流行元素的充分运用,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更加的绚丽多彩,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舞蹈形式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创编手法上的提高,打破了传统民间舞蹈固有的队形变换和表演程式,以简约、明快为主线,充分表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多彩。
其次,在舞蹈表现内容上的创新上,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都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分不开的,关注政治、服务政治是历史中舞蹈艺术的导向。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关注社会发展,服务政治的同时更加注重当代人审美标准,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表现更加丰富的新主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舞蹈艺术屹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的法宝,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只有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以时代的审美变迁为导向,把握总体风格的同时再融入现代的创作技法,才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二、着手编创时要回归文化本质
首先,以自然文化为出发点。编创民族民间舞蹈,要尊重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我们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所使用的艺术再创造时也要根据现实地理情况。我们任何人再编创舞蹈作品时,民族民间舞的自然文化特色是映入人脑的第一映像,把握自然文化特征的大框是首要关键。地理环境影响了劳作方式,劳作方式则影响了服装式样,而服装式样又影响了典型舞畴的动作类型。这种递次的作用,有时又是历时的。
其次,以人文文化为着重点。对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重点在于对人文文化的把握上,民族民间舞蹈所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境,所以我们现在再对它进行加工、改编时,除了注意当时人文环境生活状态,像婚假、丧礼、礼节的舞蹈表现外,还要发现当下我们生活环境的新特点:在那些地域物质文化并不发达的地区,其文化发展的条件就不够充分,并由此导致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缓慢、落后,或者停滞,使得其民间舞蹈文化由于因袭保守反而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为此基于传统的继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却保持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统性。相形之下,在那些物质文化丰富、文化发展条件充分的地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就表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由于发展之强势,就必然会表现出稳定性减弱的态势,而呈现出自发渐进增强的态势。
再次,以深层次剖析为支撑。我们曾有一段时间将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仅仅局限地理解为对于千百年来舞蹈遗产的外在风格的继承上。实际上,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舞蹈文化交流的开展,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舞蹈是一个涵盖了从精神到身体的大系统。当前,繼承舞蹈文化遗产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来进行,特别是应该做好传统文化的深度开发工作,深度开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我们即使对最常见的一些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也是大大不够充分的,应该大力提倡对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全面的、系统的、深层的研究。例如对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朝鲜族舞蹈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之舞蹈文化,应该大力进行从动作语言到深层内涵的多种研究,需要形成独到的、成系统的理性认识,达到对民族舞蹈语言体系的表现方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如果现在的我们不强求80后舞蹈编创者要拿出怎样的成绩,只是希望在有天才出现打破现状的同时,利用年轻状态着眼当下舞蹈传播现状,吸收当下活跃于社会的新鲜事物,转弊为利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就像红遍全球的骑马舞,它的流传速度和广度就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那可想我国具有相同动作元素的蒙族舞何时可以达到这样的接受程度呢。深入的剖析动作元素的利用程度,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渠道,协调舞蹈动作与文化观念的利用程度,形成可观的艺术发掘状态,罗斌就在《“两类三层”说与中国民间舞的当代走向》中说“当下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与国际接轨的人类共通的文化观念渐趋普及,未来发展的良性机制有望形成”。所以只有积极地开展深层剖析全面挖掘的研究工作,形成良性利用的民族文化意识,才是民族舞蹈发展创作的无限源泉。
最后,以流传普及为终极目的。当下的民族民间舞还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们观赏的局限性较大,来自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吸引力度较小,普及程度低,人们日常生活中能信手拈来翩翩起舞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学术的高度上需要作出榜样走出第一步,就像在一个民族民间舞蹈动作中的抬起手臂这个动作,或许一开始是弯曲的抬起,但在流传过程中艺术化的演变为伸直的抬起,舞蹈本身就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可能照搬生活动作,民族民间舞更应该是这样,那时反应生活动作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是高于那时生活动作的,所以抬手动作的弯曲还是仲直,就显得不会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抬手。我们现在在编创时可否在完成抬手这个终极目标是过程中加入手臂的弯曲和仲直来加强美化,加强肢体线条感,所有的艺术要接受和包容,接受改编的过程,包容主流和大众,再从专业的角度组织作品,加强人们的认知程度。所以当代民间舞蹈发展就应利用传统普及传统总结传统发展传统,继承传统超越传统,让传统成为现在,让现在成为传统,传统与现在相互融合,服务于当下,流传于当下。
参考文献:
[1]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发起对舞蹈“创造性”思维的思考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过程中要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杨丽萍打造的《云南映像》能在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与她正视民族文化的变化,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舞蹈语言探索的积极性和民族文化美感本质、性格本质的表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倡导研究风气、鼓励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动作语言创新之“量”和“度”,处理好“保持”与“创造”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创新时要不断注意:
首先:在舞蹈表现形式的创新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在舞蹈创作中音乐、服饰、舞美、灯光等等对现代流行元素的充分运用,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更加的绚丽多彩,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舞蹈形式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创编手法上的提高,打破了传统民间舞蹈固有的队形变换和表演程式,以简约、明快为主线,充分表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多彩。
其次,在舞蹈表现内容上的创新上,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都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分不开的,关注政治、服务政治是历史中舞蹈艺术的导向。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关注社会发展,服务政治的同时更加注重当代人审美标准,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表现更加丰富的新主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舞蹈艺术屹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的法宝,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只有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以时代的审美变迁为导向,把握总体风格的同时再融入现代的创作技法,才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二、着手编创时要回归文化本质
首先,以自然文化为出发点。编创民族民间舞蹈,要尊重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我们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所使用的艺术再创造时也要根据现实地理情况。我们任何人再编创舞蹈作品时,民族民间舞的自然文化特色是映入人脑的第一映像,把握自然文化特征的大框是首要关键。地理环境影响了劳作方式,劳作方式则影响了服装式样,而服装式样又影响了典型舞畴的动作类型。这种递次的作用,有时又是历时的。
其次,以人文文化为着重点。对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重点在于对人文文化的把握上,民族民间舞蹈所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境,所以我们现在再对它进行加工、改编时,除了注意当时人文环境生活状态,像婚假、丧礼、礼节的舞蹈表现外,还要发现当下我们生活环境的新特点:在那些地域物质文化并不发达的地区,其文化发展的条件就不够充分,并由此导致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缓慢、落后,或者停滞,使得其民间舞蹈文化由于因袭保守反而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为此基于传统的继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却保持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统性。相形之下,在那些物质文化丰富、文化发展条件充分的地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就表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由于发展之强势,就必然会表现出稳定性减弱的态势,而呈现出自发渐进增强的态势。
再次,以深层次剖析为支撑。我们曾有一段时间将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仅仅局限地理解为对于千百年来舞蹈遗产的外在风格的继承上。实际上,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舞蹈文化交流的开展,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舞蹈是一个涵盖了从精神到身体的大系统。当前,繼承舞蹈文化遗产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来进行,特别是应该做好传统文化的深度开发工作,深度开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我们即使对最常见的一些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也是大大不够充分的,应该大力提倡对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全面的、系统的、深层的研究。例如对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朝鲜族舞蹈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之舞蹈文化,应该大力进行从动作语言到深层内涵的多种研究,需要形成独到的、成系统的理性认识,达到对民族舞蹈语言体系的表现方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如果现在的我们不强求80后舞蹈编创者要拿出怎样的成绩,只是希望在有天才出现打破现状的同时,利用年轻状态着眼当下舞蹈传播现状,吸收当下活跃于社会的新鲜事物,转弊为利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就像红遍全球的骑马舞,它的流传速度和广度就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那可想我国具有相同动作元素的蒙族舞何时可以达到这样的接受程度呢。深入的剖析动作元素的利用程度,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渠道,协调舞蹈动作与文化观念的利用程度,形成可观的艺术发掘状态,罗斌就在《“两类三层”说与中国民间舞的当代走向》中说“当下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与国际接轨的人类共通的文化观念渐趋普及,未来发展的良性机制有望形成”。所以只有积极地开展深层剖析全面挖掘的研究工作,形成良性利用的民族文化意识,才是民族舞蹈发展创作的无限源泉。
最后,以流传普及为终极目的。当下的民族民间舞还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们观赏的局限性较大,来自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吸引力度较小,普及程度低,人们日常生活中能信手拈来翩翩起舞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学术的高度上需要作出榜样走出第一步,就像在一个民族民间舞蹈动作中的抬起手臂这个动作,或许一开始是弯曲的抬起,但在流传过程中艺术化的演变为伸直的抬起,舞蹈本身就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可能照搬生活动作,民族民间舞更应该是这样,那时反应生活动作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是高于那时生活动作的,所以抬手动作的弯曲还是仲直,就显得不会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抬手。我们现在在编创时可否在完成抬手这个终极目标是过程中加入手臂的弯曲和仲直来加强美化,加强肢体线条感,所有的艺术要接受和包容,接受改编的过程,包容主流和大众,再从专业的角度组织作品,加强人们的认知程度。所以当代民间舞蹈发展就应利用传统普及传统总结传统发展传统,继承传统超越传统,让传统成为现在,让现在成为传统,传统与现在相互融合,服务于当下,流传于当下。
参考文献:
[1]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