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考这一转折性考试中,高中语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在考试中,在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语文处处可见,所以学生掌握好语文的知识非常关键,但是随着对教学的深入,发现同学们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并没有过多的学习兴趣,出现抵触语文的消极态度,结合笔者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问题方法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好多同学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例行考试,应付老师,在高考和老师监督的双重压力下,学生们抱着不得不学语文的态度来学习语文,上课时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课上以及课后均不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延伸,对考点格外关注,对知识的掌握次要关注,认为这样已经算是对“语文”负责,对自己负责。
很多同学对语文这一科目不够重视,在课堂上并不集中精力去听课,而是很随意的听课或不听课,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对于语文功底比较差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对语文失去兴趣,认为语文知识是需要日积月累而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学的会的,所以自甘堕落,语文成了他们学习的软肋,而对于语文功底比较好的学生认为考前突击便可以,不必将大量时间花在上面,所以漠视语文。
还有一部分学习已经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必要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起步晚,语文功底差,或者是学习方法不适当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这类学生很焦虑很急切,但却不知所措,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做笔记,课后也经常回顾背诵,但是考试成绩提高却不明显,便导致他们对学习语文很胆怯,对语文提不起兴趣,每次考前都会极度焦虑,多次考试成绩公布后都有挫败感,很失望。
第二,从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忽视语文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知比较浅薄。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的,零零碎碎的知识,或者是不着边际的阅读考点,通过考试的内容对语文这门学科进行认识和定义,但是实际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目标是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对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平日里对词语、阅读、写作的不断锻炼和积累,积塔成山,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知比较浅薄,认为两耳不闻天下事,只是闷头做练习题,听老师讲课便可以取得好成绩,那是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语文来源于生活,是需要对生活里的人、事、物不断观察和思考,运用自己匠心独运的视角去体会生活,最终考察的也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字词句,由于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知比较浅薄,导致语文得不到高度重视,或者重视语文的学习但学习效果不奏效。
其次,学生无法均衡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权重,不能够运筹帷幄。高中不同于小学和中学,科目繁多,知识更深入,所以给同学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很多同学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不能够均衡学习每个科目的时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偏科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倾向于“重理倾文”的现象,因为语文与其他理科科目相比更加繁琐,答案模糊,而理科科目的答案标准单一,透明度高,用做一篇作文的时间可以做很多道理科题,而且写出的文章没有标准答案,自己无法评估分数的高低,相反,做出的理科题可以直观准确的判断出正确与否以及解题思路,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而且得到提高,所以很多学生宁愿花时间来做理科题而不愿意来潜心做语文题,加上高三课业繁重,语文就被大家抛在脑后,成为了“有时间再练习”的科目。
第三,对语文教学现状改进的方法
首先,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同学们的能动性和目的性。针对学生对语文学习状态的怠慢,归根结底其原因是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很多同学都认为接触语文十几年对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很可观的想象了,所以可以花时间在其他学科上,所以鉴于这种心理提出对策——培养同学们的能动性和目的性,有目标才有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对语文知识掌握的不足,并且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便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设情境,合理利用流行元素引人入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是关键,如果教师单从教材上所呈现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巩固,语文便会显得乏味枯燥,同学们的兴趣也会降低,所以可以合理利用流行元素进入课堂,巧设情境,引人入胜,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同学们展示古今中外的缤纷世界,感受不同的环境,教师根据每篇文章所述内容和风格不同,来创设不同的情景,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同学们也会在此情此景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更大程度的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可以将目前盛行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例如张学友的《我真的受伤了》:“窗外阴天了,灯光也暗了,音乐低声了,口中的棉花糖也融化了……”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渲染一种低沉的气氛更能表现主题,而且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最后,将大问题化小,小问题化了。很多学生重理轻文是因为在做理科题目时可以体会到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而语文题的繁琐和答案模糊让同学们体会不到这种感觉,所以可以抓住同学们这一心理作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将繁琐复杂的问题分解,分解成很多小问题,再逐一解答,依照“大问题化小,小问题化了”的原则来为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树立信心,通过这样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教会同学们如何分解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吴松年、王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2]刘水强.高中语文教学慎用模式、远离套式[J].语文教学之友,2011(10),14-15
[3]魏志军.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透析[J].中学语文:下旬,2011(9),12-13
[4]顾琴.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后有效评价策略[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9),12-1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问题方法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好多同学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例行考试,应付老师,在高考和老师监督的双重压力下,学生们抱着不得不学语文的态度来学习语文,上课时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课上以及课后均不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延伸,对考点格外关注,对知识的掌握次要关注,认为这样已经算是对“语文”负责,对自己负责。
很多同学对语文这一科目不够重视,在课堂上并不集中精力去听课,而是很随意的听课或不听课,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对于语文功底比较差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对语文失去兴趣,认为语文知识是需要日积月累而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学的会的,所以自甘堕落,语文成了他们学习的软肋,而对于语文功底比较好的学生认为考前突击便可以,不必将大量时间花在上面,所以漠视语文。
还有一部分学习已经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必要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起步晚,语文功底差,或者是学习方法不适当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这类学生很焦虑很急切,但却不知所措,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做笔记,课后也经常回顾背诵,但是考试成绩提高却不明显,便导致他们对学习语文很胆怯,对语文提不起兴趣,每次考前都会极度焦虑,多次考试成绩公布后都有挫败感,很失望。
第二,从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忽视语文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知比较浅薄。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的,零零碎碎的知识,或者是不着边际的阅读考点,通过考试的内容对语文这门学科进行认识和定义,但是实际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目标是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对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平日里对词语、阅读、写作的不断锻炼和积累,积塔成山,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知比较浅薄,认为两耳不闻天下事,只是闷头做练习题,听老师讲课便可以取得好成绩,那是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语文来源于生活,是需要对生活里的人、事、物不断观察和思考,运用自己匠心独运的视角去体会生活,最终考察的也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字词句,由于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知比较浅薄,导致语文得不到高度重视,或者重视语文的学习但学习效果不奏效。
其次,学生无法均衡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权重,不能够运筹帷幄。高中不同于小学和中学,科目繁多,知识更深入,所以给同学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很多同学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不能够均衡学习每个科目的时间,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偏科现象,大部分同学都倾向于“重理倾文”的现象,因为语文与其他理科科目相比更加繁琐,答案模糊,而理科科目的答案标准单一,透明度高,用做一篇作文的时间可以做很多道理科题,而且写出的文章没有标准答案,自己无法评估分数的高低,相反,做出的理科题可以直观准确的判断出正确与否以及解题思路,让学生更有成就感,而且得到提高,所以很多学生宁愿花时间来做理科题而不愿意来潜心做语文题,加上高三课业繁重,语文就被大家抛在脑后,成为了“有时间再练习”的科目。
第三,对语文教学现状改进的方法
首先,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同学们的能动性和目的性。针对学生对语文学习状态的怠慢,归根结底其原因是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很多同学都认为接触语文十几年对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很可观的想象了,所以可以花时间在其他学科上,所以鉴于这种心理提出对策——培养同学们的能动性和目的性,有目标才有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同学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对语文知识掌握的不足,并且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便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设情境,合理利用流行元素引人入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是关键,如果教师单从教材上所呈现出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巩固,语文便会显得乏味枯燥,同学们的兴趣也会降低,所以可以合理利用流行元素进入课堂,巧设情境,引人入胜,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同学们展示古今中外的缤纷世界,感受不同的环境,教师根据每篇文章所述内容和风格不同,来创设不同的情景,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同学们也会在此情此景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更大程度的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可以将目前盛行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例如张学友的《我真的受伤了》:“窗外阴天了,灯光也暗了,音乐低声了,口中的棉花糖也融化了……”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渲染一种低沉的气氛更能表现主题,而且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最后,将大问题化小,小问题化了。很多学生重理轻文是因为在做理科题目时可以体会到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而语文题的繁琐和答案模糊让同学们体会不到这种感觉,所以可以抓住同学们这一心理作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将繁琐复杂的问题分解,分解成很多小问题,再逐一解答,依照“大问题化小,小问题化了”的原则来为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树立信心,通过这样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教会同学们如何分解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吴松年、王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2]刘水强.高中语文教学慎用模式、远离套式[J].语文教学之友,2011(10),14-15
[3]魏志军.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透析[J].中学语文:下旬,2011(9),12-13
[4]顾琴.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后有效评价策略[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