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是著名的“云游诗人”。他一生云游天下,在不少地方留下过诗篇。
在李白生活的时代,陆路交通条件简陋,水路交通虽然相对便捷,但也总是受限于地理环境。,李白之所以能“干里江陵一8还”,就是因为起点和终点正好都在长江沿岸。
走,我们也学着李白的样子,来一场古代云游,怎么样?
回避、肃静
云游天下,咱们先从城市出发。
古代城市的道路,多用青石板铺成,并按照“三横两纵”的形式修建。
“三横”,就是道路横着分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个板块,利于将积水排到路边的沟渠中;“两纵”则是三个板块之间的两条纵向分隔线。
可别小看这“三横两纵”,古代城市的交通规则就暗藏其中。要是不小心走错了道,咱们的古代云游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古代城市的交通规则,简单说来就是“贱避贵、少避长、人避车、去避来”。道路中间,要留给身份尊贵的人、长者、车辆或是进城的人。如果不按规矩乱走,就会被巡路的衙役抓去官府吃板子。
瞧,电视剧里的官老爷出行,不就在“回避”和“肃静”两块开路牌子的引导下,大摇大摆地走在道路中央吗?
为何需要“车同轨”
出了城,地广人稀,咱们开跑吧!等等,还是先选一个交通工具吧。我们首选马车一快捷、舒适,困了还能打个盹儿。可要是一出门就遇到坑洼不平的道路,坐在车里还不被颠得七荤八素的?没关系,秦始皇已经帮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谈到秦始皇的功绩,我们往往会提到“车同轨”。倒是听说过火车有轨道,古时候只有马车或牛车,难道它们也要在轨道上行驶吗?说起来,还真是。
现代道路都会用混凝士或沥青硬化,为的是让路面更加平整。古代多是土路,如果车轮间的距离不统一,道路上就会被压出多条车辙,也就会因此变得坑洼不平,颠簸难行。“车同轨”就是统一车轮间的距离。这样一来,车辆就能压着同一条车辙走,久而久之就能压出一条平整的轨道来。行驶在平整的轨道上,乘车人也就少了簸之苦。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不过,咱乱跑可不行,中国那么大,万一迷路可就糟了。还好,古代路少,还分了级别。要是在大路上奔驰,总能遇到城镇的。
古代的道路都是以都城为起点,然后辐射全国。清代就将道路分为三等。一等是“官马大道”,由北京通往各个省城;二等是“大路”,从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等是“小路”,由大路或重要城市延伸到其他市镇。
这样的交通模式,也起源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下令将全国的道路加以修整和连接,还修建了遍布全国的驰道。驰道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它们被铁杵夯实,以方便车辆通行。同时,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一条长约1400千米的直道,连通边塞和都城。这样的道路就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奔驰在上面一定非常畅快。
利用辐射全国的道路,古人建立起强大的情报传递系统——驿站。传递情报的官员可以在驿站休息,或者直接换人换马继续将情报传递下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利用驿站系统,将四川地区的荔枝,马不停蹄地送到长安。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哎呀,前面高山阻挡,马车没地方走了!
是的,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修建笔直的大路,特别是在山区。还好,古人早已想出了办法,比如修建栈道。
栈道,简单说就是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险道,帮助人们跨越山脉和谷地。首先,人们会用火焚烧岩壁,然后浇上冷水,如此反复之后,岩壁就会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逐渐破碎;接着,人们再在岩壁上凿出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为上、中、下三排,并分别插入木桩;最后,中排的木桩上会铺上木板作为道路,上排木桩搭起能遮风挡雨的棚子,下排木樁则会架起柱子以作支撑。
栈道多见于四|盆地周围。这里群山环绕,出行不易,栈道成为古人进出四|盆地的重要通道。NI当汉中王时,刘邦就曾用烧毁栈道的方式,来向项羽表明自己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也才有了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云游天下,怎能不去西域看看?听说,有一条大路直通西域,还有个好听的名字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确存在,它是连通中原和西域的特别通道。不过,它可不是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的杰作。河西走廊大致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因位于黄河西边而得名。它南接青藏高原,北抵内蒙古高原,东西分别连接黄土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形状就像一条狭长的走廊。数亿年前,在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下,欧亚板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脉隆起,祁连山脉北麓的平地就形成了后来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千米,地势相对低洼而平坦。在祁连山雪水的哺育下,河西走廊满是绿洲和草原。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商旅和军队通行。
而阳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汉朝时是防御西北游牧民族的重要关隘,更是往来西域和中原的必经之路,因此成为古代边塞的象征。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走完陆路,该走水路了。李白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是无比写意和畅快。可要是想逆流而上,古代没有靠机械力推进的轮船,该如何对抗奔腾的流水呢?
这个时候,就只有找能人帮忙了。他们就是纤夫。
纤夫是古时候专门以拉船为生的人。当船只遇到滚滚逆流或是险滩恶水的时候,他们就会出马,用绳子拉住船只,然后在岸上靠着人力拉船逆行。
如今,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里保存着几块来自三峡地区的纤夫石。石头上面如同管子一样的痕迹,就是千百年来纤夫们用拉船的绳子磨出来的。
尽道隋亡为此河
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因此很多河流也就从西流向东,天然的南北水路交通相对就少见多了。要是咱们想乘船南下或北上,该怎么办呢?
天然没有,人工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开凿运河,将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几大水系联系起来。为了开凿从京城洛阳到涿郡(今北京)和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隋炀帝动用了上百万人,弄得人们怨声载道,甚至因此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那么,为什么隋炀帝非要开凿运河不可呢?
这是因为水路的运输能力更强,既省力又省钱,能够将江南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运河还能将军粮运往北方,为军队作战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中国地大物博,要云游个遍还真不容易。古人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开辟了道路。今天,建设者们还在继续这份伟大的事业,让中国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是著名的“云游诗人”。他一生云游天下,在不少地方留下过诗篇。
在李白生活的时代,陆路交通条件简陋,水路交通虽然相对便捷,但也总是受限于地理环境。,李白之所以能“干里江陵一8还”,就是因为起点和终点正好都在长江沿岸。
走,我们也学着李白的样子,来一场古代云游,怎么样?
回避、肃静
云游天下,咱们先从城市出发。
古代城市的道路,多用青石板铺成,并按照“三横两纵”的形式修建。
“三横”,就是道路横着分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个板块,利于将积水排到路边的沟渠中;“两纵”则是三个板块之间的两条纵向分隔线。
可别小看这“三横两纵”,古代城市的交通规则就暗藏其中。要是不小心走错了道,咱们的古代云游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古代城市的交通规则,简单说来就是“贱避贵、少避长、人避车、去避来”。道路中间,要留给身份尊贵的人、长者、车辆或是进城的人。如果不按规矩乱走,就会被巡路的衙役抓去官府吃板子。
瞧,电视剧里的官老爷出行,不就在“回避”和“肃静”两块开路牌子的引导下,大摇大摆地走在道路中央吗?
为何需要“车同轨”
出了城,地广人稀,咱们开跑吧!等等,还是先选一个交通工具吧。我们首选马车一快捷、舒适,困了还能打个盹儿。可要是一出门就遇到坑洼不平的道路,坐在车里还不被颠得七荤八素的?没关系,秦始皇已经帮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谈到秦始皇的功绩,我们往往会提到“车同轨”。倒是听说过火车有轨道,古时候只有马车或牛车,难道它们也要在轨道上行驶吗?说起来,还真是。
现代道路都会用混凝士或沥青硬化,为的是让路面更加平整。古代多是土路,如果车轮间的距离不统一,道路上就会被压出多条车辙,也就会因此变得坑洼不平,颠簸难行。“车同轨”就是统一车轮间的距离。这样一来,车辆就能压着同一条车辙走,久而久之就能压出一条平整的轨道来。行驶在平整的轨道上,乘车人也就少了簸之苦。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不过,咱乱跑可不行,中国那么大,万一迷路可就糟了。还好,古代路少,还分了级别。要是在大路上奔驰,总能遇到城镇的。
古代的道路都是以都城为起点,然后辐射全国。清代就将道路分为三等。一等是“官马大道”,由北京通往各个省城;二等是“大路”,从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等是“小路”,由大路或重要城市延伸到其他市镇。
这样的交通模式,也起源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下令将全国的道路加以修整和连接,还修建了遍布全国的驰道。驰道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它们被铁杵夯实,以方便车辆通行。同时,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一条长约1400千米的直道,连通边塞和都城。这样的道路就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奔驰在上面一定非常畅快。
利用辐射全国的道路,古人建立起强大的情报传递系统——驿站。传递情报的官员可以在驿站休息,或者直接换人换马继续将情报传递下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利用驿站系统,将四川地区的荔枝,马不停蹄地送到长安。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哎呀,前面高山阻挡,马车没地方走了!
是的,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修建笔直的大路,特别是在山区。还好,古人早已想出了办法,比如修建栈道。
栈道,简单说就是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险道,帮助人们跨越山脉和谷地。首先,人们会用火焚烧岩壁,然后浇上冷水,如此反复之后,岩壁就会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逐渐破碎;接着,人们再在岩壁上凿出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为上、中、下三排,并分别插入木桩;最后,中排的木桩上会铺上木板作为道路,上排木桩搭起能遮风挡雨的棚子,下排木樁则会架起柱子以作支撑。
栈道多见于四|盆地周围。这里群山环绕,出行不易,栈道成为古人进出四|盆地的重要通道。NI当汉中王时,刘邦就曾用烧毁栈道的方式,来向项羽表明自己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也才有了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云游天下,怎能不去西域看看?听说,有一条大路直通西域,还有个好听的名字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确存在,它是连通中原和西域的特别通道。不过,它可不是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的杰作。河西走廊大致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因位于黄河西边而得名。它南接青藏高原,北抵内蒙古高原,东西分别连接黄土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形状就像一条狭长的走廊。数亿年前,在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下,欧亚板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脉隆起,祁连山脉北麓的平地就形成了后来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千米,地势相对低洼而平坦。在祁连山雪水的哺育下,河西走廊满是绿洲和草原。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商旅和军队通行。
而阳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汉朝时是防御西北游牧民族的重要关隘,更是往来西域和中原的必经之路,因此成为古代边塞的象征。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走完陆路,该走水路了。李白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是无比写意和畅快。可要是想逆流而上,古代没有靠机械力推进的轮船,该如何对抗奔腾的流水呢?
这个时候,就只有找能人帮忙了。他们就是纤夫。
纤夫是古时候专门以拉船为生的人。当船只遇到滚滚逆流或是险滩恶水的时候,他们就会出马,用绳子拉住船只,然后在岸上靠着人力拉船逆行。
如今,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里保存着几块来自三峡地区的纤夫石。石头上面如同管子一样的痕迹,就是千百年来纤夫们用拉船的绳子磨出来的。
尽道隋亡为此河
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因此很多河流也就从西流向东,天然的南北水路交通相对就少见多了。要是咱们想乘船南下或北上,该怎么办呢?
天然没有,人工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开凿运河,将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几大水系联系起来。为了开凿从京城洛阳到涿郡(今北京)和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隋炀帝动用了上百万人,弄得人们怨声载道,甚至因此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那么,为什么隋炀帝非要开凿运河不可呢?
这是因为水路的运输能力更强,既省力又省钱,能够将江南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运河还能将军粮运往北方,为军队作战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中国地大物博,要云游个遍还真不容易。古人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开辟了道路。今天,建设者们还在继续这份伟大的事业,让中国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