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千金周湘琦的别样人生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湘琦亲历“长沙大轰炸”
  2013年在香港太古城一栋面向美丽的维多利亚海湾的高层寓所中,我见到了梳着当年香港影星夏梦式发型的周湘琦(现名周薇)女士。周女士亲切、热情,讲话声轻柔动听,我们一见如故。来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位从不言败的坚强女性,也是一个有着别样人生的将门之后。
  现年84岁的周女士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周游的次女,周游是黄埔四期的学生,同届的有刘志丹、谢晋元、林彪、陶铸、张灵甫等人。毕业考试时他因学科第一名而获得蒋介石特别奖励的金怀表,并引起当时黄埔军校的教育总长方鼎英将军的注意,方将其引荐给好友魏祝民,周游后来成为魏的女婿。结婚三天后,他即告别新娘魏静农参加了北伐。其间任国民党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负责部队军需。1934年,周游因反对蒋介石而避之香港。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有信息给他说既往不咎,要其马上回部队,于是周游携全家从香港经广州回到家乡湖南,在长沙安顿好家眷后去武汉参加了武汉保卫战。
  1937年11月,回到长沙的周家正好遇上了震惊中外的“长沙大轰炸”。当时周家人租住在长沙火车站对面的一栋小洋房里,事先长沙市里并没有拉响警报。四颗重达500磅的炸弹呼啸着投向长沙城,周家在这次惨祸中被炸死三人,周湘琦当时只有四岁,她只记得混乱中,母亲拉着姐姐往外跑,怀孕的房东王太拉着她躲在院子的围墙边,炸弹在花园里爆炸,震塌的围墙压死了房东,在房东身下的湘琦腿受了伤,被瓦砾压住动弹不得,只能在黑暗废墟中声嘶力竭地哭喊着,从瓦砾废墟的光亮缝隙中,她看到了一双毛茸茸的腿向她奔来,那是附近的一位木匠。是他发现了还活着的周湘琦,并奋力挖开瓦砾救出了她,使她捡回了一条命,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母亲被弹片擦伤了脖子,幸而性命无虞。
  湘琦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惨烈的画面:照顾她的保姆杨嫂找不到头的身体血肉模糊、肠子流了一地;在她家工作的李妈倒在大门边,只看见她的一双小脚;一个穿灰军装的军人惨白的脸上满是血痕,找不到皮带以下的身体了,两条腿飞得老远;被断双腿的曾嫂坐在弹坑里恸哭;还有那被炸到大门上滴血的耳朵、碎肉……她在轰炸中被救出后,一位盟军的医生替她接上了骨折的腿。这是周湘琦人生经历中的第一个噩梦,保姆生前红红的脸庞,一双放大的小脚,至今她仍清晰地记得,这次长沙大轰炸共有21个人被夺取了生命。
  关于国民党将领周游传说的真相
  1949年国民党跑到台湾去的时候,周游并没有去,而是去了香港,为什么呢?关于外界对她父亲周游的传说,周湘琦回忆了她所经历的一些场景以答复我的几个询问。
  第一,关于1949年负责前国军部队军需的中将周游卷走军饷避至香港的传说。周湘琦叙述了她了解的真相:1949年8月,那时她只有十几岁,有一天放学回来,听到父亲在书房里对着电话大声地说:子良兄(陈明仁,毕业于广州市军政部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他曾是蒋介石麾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著名的抗日将领),你要的东西,那怕掉脑袋我也会给你送到!湘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居然要掉脑袋,心里一阵紧张。接着她闻到一股麻袋的臭味,然后看到一堆麻袋把老房子房间里的地板都压弯了。一会儿,她的姨丈匆匆地来了,只见父亲对着这位在他手下当军需副处长的妹夫说,飞机已准备好,立刻出发,一定要把东西亲自护送到陈司令那儿,对谁都保密,包括军需处长。
  后来姨丈绘声绘色地给湘琦讲了事情的经过,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那笔军饷,当时李宗仁已下令给周游,湖南长沙陈明仁部的军饷停止发放,让周游带着军饷撤往台湾,而周游正是让妹夫立即秘密飞往长沙送去这笔军饷。湘琦的姨丈说,他押运这批装着“袁大头”银元的麻袋在长沙军用机场降落后,打开机舱门,只见陈明仁将军已亲自站在面前,瞬间士兵就把麻袋一搬而空。本来姨丈还想趁机回家探亲一下,没料到陈将军让他立马原机返回。飞机在长沙上空盘旋了一圈,刚刚往回飞行,只听到广播里传出,程潜、陈明仁率部起义,弃暗投明。
  周游曾告诉女儿,他早就知道程潜、陈明仁亲共产党,所以冒险把这笔军饷依旧发放过去。而周游因为这笔军饷只能背着卷逃的罪名,经部下协助,从海南逃往香港避居,因为蒋介石曾放言要毙了他。
  第二,是关于1966年11月,林彪、陶铸密派黄埔四期同学萧正仪赴香港秘密会晤了同是黄埔四期的周游,希望其代向蒋介石致意之事。周湘琦确认是有此事。
  第三,关于廖承志1942年在韶关附近乐昌县城被捕,何香凝前往周游家暂住,请周游出面营救。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曾是周游的老师,何香凝又与周游的夫人魏静农家关系很好。周游因师母所托,自然义不容辞。他先找到当时的广东省主席李汉魂与七战区司令余汉谋拿到了他们同意释放的字条,但他们都表示关键是要“校长”同意,于是周游专程飞去重庆见蒋介石,由于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基于多种考虑后,同意放人。何香凝在周家期间,画了一幅牡丹梅花图送给周夫人魏静农,并抄上了周游写的小诗。
  周湘琦说,她的父亲周游是个重情义爱国家的军人,所以一直以来他对女儿们的爱國举动并不反对。周湘琦的姐姐周湘玟从小聪慧,被称为“神童”的她,十二岁开始就偷偷翻阅马列的书,她出口成章,还经常学写诗歌,10岁时,她的诗就曾被登载在桂林的《大光报》上。湘玟思想进步,一心想投身革命,报效国家,1945年,她考上了当时风起云涌的中山大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她高举标语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的照片至今珍藏在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
  姐姐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影响了妹妹湘琦,6年后的1951年,湘琦紧跟姐姐的足迹,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转学到中山大学。当时学校生活艰苦,学生报到后需自己去领一块床板,而传奇的是当湘琦在领到的床板上铺被时,赫然发现床板后背有毛笔写着的姐姐的名字,原来这是姐姐用过的床板,激动万分的湘琦相信这是老天的安排,这块似乎还保留着姐姐体温的床板,预示了她们姐妹俩与中山大学的不解之缘。在校期间,湘琦积极参加广东省的土改运动,和土改干部一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门千金对贫苦农民的艰苦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1953年广东遇水灾,她把家里寄来没舍得用积攒下来的生活费三千万元(旧币,合新币三千元)全部捐给了灾区。1954年毕业时,如不是母亲生病住院她只能回香港侍奉,那她可能也会像姐姐一样留在内地工作了。   姐妹俩的悲喜爱情故事
  1952年湘琦的姐姐湘玟与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年轻将领汪洋相爱结合的浪漫爱情故事,对湘琦无疑是一个崇高爱情的理想模板。姐夫当年是率领志愿军最先突破三八线,攻克汉城的116师师长,勇敢善战,文武双全,而且对爱情亦忠贞不渝(曾经因姐夫担任军队重任,而姐姐有个国民党将军的父亲被部队要求分开,最后经组织调查后,总政治部结论周游为“爱国军人”,汪洋与周湘玟结婚是叶剑英批准的),所以姐姐姐夫始终是湘琦心中的偶像。可惜1956年,湘琦回国探望姐姐以后,国内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作为国民党将门之后的湘琦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大陆了。
  1957年,她在英国碰到了一位心仪的男人,是个华裔医生,细聊下来两家的父母还认识,因此1959年医生决定返回香港与湘琦结婚后再一起去加拿大工作,两家举办了隆重的订婚仪式,并准备在当年圣诞节举行一个浪漫派对,婚纱也做好了。那天上午未婚夫还在他家商讨派对细节,因感不适就回家休息一下,说好晚上来她家吃饭,结果到了晚上八点却等来了他在家里卫生间不慎摔倒意外去世的消息。这是湘琦人生中的第二个噩梦。打这以后,湘琦不愿听到圣诞歌声,一到圣诞节就不由得悲从中来。
  为了走出这个巨大的阴影,湘琦开始周游世界。她先是在欧洲经营一个小小的画廊,做些艺术品和工艺品的买卖,虽然没赚什么钱,却获得了不少做生意的知识和积累了很多人际关系。其间,她也试着重新寻找爱情,可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她再也无法排解对结婚的恐惧感。就这样她的恋人变成了忘我的工作,变成全身心投入的创业。
  最早与内地合作做生意的港商周湘琦
  1978年,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改革开放。湘琦第一时间回国参加了广交会,成为第一批与国内有合作项目的港商。她与交易会合作,通过她在香港的公司,组织美商到中国展销各种先进产品,这是美国产品第一次在中国亮相;她与北京中科院合作,引进外国先进医疗器械及通信器材;她又到营口市投资,荣获营口市“荣誉市民”称号。生意越做越多,她又有了跟泰国、俄罗斯、越南等不同国家做生意的丰富经历。
  现在回想这些,湘琦想到的不是生意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自己享受了这个有惊有喜,有苦有乐,有挫折有收获的传奇过程,并且诧异自己竟有这样的潜力和胆量去做这些从前想也想不到的事情。
  湘琦还给我讲了这样几件事:1987年,她和一些港商去当时的苏联考察,寻找商机,发现商店里东西很少,副食品奇缺,肉铺里只挂着两条老肥肉。同去的一位港商见到一个军人抱着一个长长的干面包,就用随身所带的相机拍了下来,不料被军人发现,狠狠踹了他一脚,相机也被夺去摔在地上。因为苏联人很不愿意外国人看到他们的窘况。旅程虽然很惊险,但是他们了解到了当地缺少轻工业产品的现状。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湘琦他们与俄方某市场签订了以纺织品服装等换木材的合约,结果俄方付不出钱,没给到他们木材,而是给了一堆卖不出去的修路机,最后只好送给当地的企业。
  有熟人请湘琦帮忙教她的空姐朋友学普通话,沒想到其中的一位空姐若干年后成了泰国的总理夫人,后来湘琦去泰国做生意时她俩又相遇了,总理夫人请她去清迈别墅住了几天,并推荐她与越南做生意。她自己也想不到竟然有这样的胆子,一个人跑到胡志明市,当时飞机上只有五个中国人,除了被邀请去的她,另一个来自香港,三个来自台湾。胡志明市的物资局长亲自到机场迎接免签证的湘琦,介绍她与水产、木材、能源等各部门的负责人认识,期待通过她将越南的木材、大米、无烟煤等产品销到国外赚取外汇。当时的越南总书记是阮文灵,他非常希望越南也能像中国一样改革开放,吸引外商去投资。
  1989年越南妇女会在胡志明市成立,湘琦被邀请出席,开会那天,坐在她身边的一位妇女气质高雅,穿一件米色的越南长袍,见到湘琦,就跟她打招呼,寒暄之间说:“你们中国有一位女英雄叫刘胡兰很了不起。”湘琦马上回答她:“我也非常钦佩越南女英雄,1954年在《新晚报》上,曾经看到介绍一位越南姑娘的文章和照片,据介绍,一位法国军舰的艇长看上了这位美丽的越南姑娘,邀请她上舰艇参加烛光晚会,于是非常英勇的她腰绑炸弹来到舰艇,在晚餐之际,这位越南美女引爆炸弹,炸死了艇长,炸沉了军舰……”那位越南女士非常惊讶湘琦居然知道这样的故事,而且描述得这么详细,于是马上带她来到二楼的女英雄榜前,湘琦在看到第五张照片时,认出了那炸舰的姑娘。优雅女士激动地拥抱湘琦,连声说,你是越南人民真正的朋友!原来那位优雅女士就是当时的第一夫人——越共总书记阮文灵的夫人阮吴氏慧。湘琦在这次会上向越南妇联捐赠了三千美元,并和第一夫人结下了友谊。
  1991年,湘琦来到河内,接待她的官员说要带她去见一个人。车子开到密林深处,一个人站在一栋房子的台阶上迎接他,有人介绍他是奠边府战役中的著名越南将领武元甲大将。湘琦知道他是越南击败法国的功臣,是越南老一辈革命家。武元甲亲切地与她交谈,希望她能带动更多的人来越南投资。湘琦很愿意为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牵线搭桥,有一次她带了两个中国企业的老总去越南考察,他们看中了胡志明市政府旁边的一地块,想在那儿建一个五星级酒店,但是那儿有一个最高人民法院的大楼,老总们觉得拿到地的希望不大。湘琦把这一情况跟第一夫人说了后,第一夫人当即表示:最高人民法院楼在哪里都是最高人民法院,可是引进投资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是当务之急,她是可以答应的。可惜当时我方与越方的关系较微妙,最后是我方政府没有通过此方案而作罢。
  湘琦身上发生的传奇故事,一下子讲也讲不完,尽管她现在仍是孤身一人,且已是耄耋之年,可是当她讲述这些故事时,眼中闪烁的完全是青春的光芒,我遗憾这次来香港的时间太短,希望下次还有续集。
其他文献
2018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每当我们上海的一些支青回忆起他,总觉得他犹在眼前。  响应号召,报名参加支疆建设  1963年起至1966年,先后有八万五千多名上海青年学生,报名参加支援新疆建设,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意志。他们被俗称为支青。支青有别于上山下乡知青,虽然都属于响应党的号召,但区别在于上海支青发生的年代早,于“文革”前,指到人烟稀少的边疆,支援祖国建设。知青则广义指知识青年,他
期刊
屈指算来,距离2005年4月10日那个日子,陈逸飞先生离世已经整整13年了。  二十年前,我还是一名文艺记者,数年间和陈逸飞先生有过几次比较近距离的接触。他先后拍摄的电影《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理发师》等都请了记者做宣传,或到拍摄地采访、或参加新闻发布会、或参加电影首映式,因工作的关系,我忝列其中。每次他面对媒体都是客气而尊重、和气又周到,显得彬彬有礼、淡定儒雅,非常有修养,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期刊
纳扎尔巴耶夫其人  “岁月如梭,今年纳氏75岁,卡氏己77岁高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所系的哈萨克族是历史上的游牧民族,牧民传统的特点是驰骋辽阔大草原,居高临下选择目标后奔向最佳草场;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总统属于农耕民族,农民传统的特点是勤劳耕耘自家的3分地,渴盼着老天开恩风调雨顺。他们两位都是古突厥后裔,都起家于重工业,都是当时苏共政治局委员,1990年均由共和国第一书记当选首任总统,都是苏解体后独
期刊
林纾不懂外文,他依靠与人合作的方式,竟成了百年前著名的小说翻译家。他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其译作也畅行天下。关于林纾的研究论著已有不少,但论述多围绕其译作,其实还有些相关记载散见于近代报刊易被忽略,撷取考察,亦可对林纾及其翻译有更多的了解。  一、林纾对稿酬大为惶恐  不懂外语的林纾与小说翻译结缘带有点偶然性。光绪二十四年,林纾的妻子病故,为帮他排解悲痛,其友王寿昌提议合作翻译法国小
期刊
我是专门做刑事辩护的律师,一般不办民商事案子。但是,在1998年,我却做了一次轰动全国的“屈臣氏搜身案”中屈臣氏方的代理人,算是我律师生涯中的一次例外吧。  屈臣氏搜身案引广泛关注  1998年7月8日上午10点左右,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女大学生钱缘带着她的小侄子走进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当钱缘离开时,店门口警报器鸣响,女保安走出来查看,看到钱缘手里提了一个马甲袋。于是,女保安就拦住了钱
期刊
在广东文化界,韩英是个名人,他才华横溢著作丰硕。他曾经是官员,退休前当过佛山市委副书记、佛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是作家,业余写作出版了多部小说集、散文集。  我对韩英之所以有所了解,主要来源于我的两位好朋友:谢常青与黄落尘。谢常青,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退休后定居佛山,他和韩英合作写过书;黄落尘,佛山市老作家,他与韩英相交数十年,惺惺相惜感情深厚。他们给我讲述过韩英许多故事,令我对这个学
期刊
台湾自从1979年元旦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后,对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寻找未来的出路与生路,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岛内“保守派”与“开明派”之间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斗争,双方互不相让,激烈的程度,超出外界所能想象的范畴。  其实,所谓“保守派”与“开明派”之间的区别,一言以蔽之,差别就在“安定”与“进步”两者,究竟以何为先、为重。  “保守派”的立场,总是祭出“台湾安全与安定”高于一切的大旗,坚持
期刊
江青亲口向戚本禹等人讲述廖沫沙对其有非分之想  在上海,我跟戚本禹见过两次,听他回忆史事。时间虽短促,但感到他记忆力强,连细节都表述清晰,独具价值。所以一听说《戚本禹回忆录》在他辞世之际于香港出版,就尽快找来读了。  政治人物回忆录大概都难免争议的吧,何况戚本禹经历如此奇特复杂。这一回,我的眼光停留在第二部分的一段——  “文革”中有一次江青对我、王力、关锋、文元和穆欣几个人,谈过她的早年历史,穆
期刊
1933年的5月15日,上海《申报》等几家报纸不约而同地刊发了一条《无名男人,坠楼殒命》的消息:“昨天下午四时许,在昆山路昆山花园后面通到海宁路的一条小弄内,有无名男由四层高楼跌下身亡。身穿灰色哔叽纱长衫,内衣上有怀表同一枚小指南针……那人高高瘦瘦,右额破碎,肠子流出,当场死亡。”  这位坠楼身亡者,就是左联作家、诗人应修人。  缘 由  应修人(1900—1933)浙江慈溪人,原名应麟德,字修士
期刊
光阴似箭,时光如飞,舅舅王元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  2008年5月初,舅舅已经躺在瑞金医院病床上多日了,听说他情况不好,许多人都赶来看他。那天等到人们离去,直至傍晚,我才陪着九十多岁、步履艰难的母亲来到医院探望,只见舅舅十分疲惫,但姐弟相见情绪激动,母亲强忍住泪水,不愿多打扰他,叮咛了几句,流着眼泪就匆匆地移步离开病房,我赶忙前去搀扶,这时突然听见舅舅大叫了声:“乡乡!”我赶紧跑回舅舅床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