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老公吵架了,两年了,我竟然在家里朝他发火了。”
“我老公都被我吓到了,因为我之前从没跟他发过脾气。”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反正就是一刻也不想忍受了,我已经忍了够久了,都憋出内伤了!”
朋友小华打电话来向我倾诉,说自己总是顺应老公的脾气和习惯,哪怕是不良的负面情绪和应该改正的坏习惯。她一直忍着不去表达愤怒,忍到今天突然感觉自己已经没有自我了,感觉自己特别卑微和受伤。
我问她:“你发火之后是什么感觉?”
小华说:“简直太爽了!我现在觉得神清气爽,一身轻松!”
我又问她:“那你之前生气的时候为什么一直忍呢?”
小华思考了一会儿,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好像从小到大都有忍耐愤怒的习惯,总是想发火而不敢发,最后都自我消化掉了。”
为什么说出“我生气了”这么难?
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上,很多人都会像小华一样选择压抑,将其指向于内,自我消化。这是为什么呢?
1被教育“喜怒不形于色”。中国人性格多数比较含蓄内敛,讲究“以和为贵”,我们从小就被长辈、学校教育要有涵养、要平和、要喜怒不形于色,这些要求压抑了我们表达的欲望。
2认为愤怒是坏的、没用的。小时候,如果我们发脾气、闹情绪的话,随之而来的是指责,甚至惩罚,很少有人会主动了解我们发怒的原因。这会让我们以为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无用的情绪。
3处于无法发泄愤怒的环境或关系中。有的环境是难以容纳愤怒的环境,有的关系是表达愤怒就会导致糟糕后果的关系。比如在公共场所,或者面对自己的领导、父母、长辈时,由于我们认为在该环境或该人面前表达愤怒,有可能导致糟糕的后果,我们便选择了逃离意识到的危险,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让之躲入安全之处。
4仅仅是因为不会表达。心理学博士丽贝卡·普罗斯特发现,一个人之所以害怕发火,可能是因为无法识别、感受自己的情绪。如果这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上面的3种情况,那么他的自我价值感也会比较低,会更认为自己的愤怒是不合理的、无意义的,他最终可能会变成“习得性无助”—即使我表达愤怒,也没什么用,什么都不会改变的。
愤怒到底要不要表达?
当然要。
愤怒是在人的身体、大脑和精神里活跃着的能量。如果这股能量以恰当的方式排出,不仅释放愤怒的人会感到精力倍增,其他人也不会受到伤害。如果这股生命力被恐吓、压抑、隐藏,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弹效应和消极后果。
彼得·莱文在《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愈本能》一书中说:“未被处理和释放的能量残渣会被困于神经系统中,它们伺机报复,会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产生严重破坏。”内化的愤怒不仅不会真正从内心消失,反而会成为影响我们健康的隐患,对我们的免疫系统造成消极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莉迪亚·提摩萧等人在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对癌症的影响时,曾提出C型人格概念—即常常过分忍耐、压抑愤怒、回避冲突,习惯将情绪积累下来,具有极高容忍度的一种人格。一些人正因为这样的人格特征,而罹患癌症。
但,也有不少研究发现不当或过度的愤怒表达会导致身心健康下降、破坏人际关系、影响问题的解决。
所以,学会如何接纳愤怒、表达愤怒,比“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更重要!
承认愤怒的存在
我的朋友小华从小到大都有忍耐愤怒的习惯,导致了她一直以来的隐忍与唯唯诺诺。而当她承认愤怒的存在,让自己对引发愤怒的对象生出一些“敌意”来,她反而觉得轻松许多。
所以,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情绪化一些,遇到情绪不要逃,不要告诉自己“忍忍就过去了”,而是先确认它“嗯,是愤怒没错了”。允许愤怒的存在,要先于了解消灭它的方式。
找到愤怒的真正原因
愤怒的“开关”有很多,有可能由当下的某一事件引发,也可能被过往的历史事件唤醒,你首先要分清这个。
我们会愤怒,多数时候是因为一个人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导致你想改变对方的行为和想法,比如孩子想玩耍,妈妈希望他去学习,那妈妈或许就会以发怒的方式迫使孩子改变。如果妈媽改变孩子的行为失败了,她会感到挫败,并继续愤怒,直到她成功控制孩子的思想—“我一发怒,你就要去写作业。”
有时,愤怒是对爱的渴望。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宠爱,他长大后就会用愤怒的方式向伴侣索要爱,即“你必须要同意我,必须向我妥协,必须让我感到被宠爱,我才满意。”
以上只是两个例子,顺着这样的思路去了解内在的自我,有助于我们找到愤怒的真正原因。
找到相对安全的发泄环境
当我们处在无法容纳愤怒的不安全环境中,往往会隐藏愤怒。而心理咨询室的环境相对安全,我们可以放下顾虑、敞开心扉,释放压抑已久的能量,通过接受关心、共情,逐渐增加自我价值感。
除了通过心理咨询来倾诉,也可以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私人空间,对着想象中的人或者照片,说出你的感受,哭泣和吼叫都可以。
表达愤怒,不是愤怒表达
极度夸张地宣泄愤怒和刻意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都不利于愤怒情绪的缓解和调节,建议采用中性的方式,在你感到愤怒的时候,第一时间严肃又冷静地告知对方你生气了。这样做对方会敬畏你,而且尊重你。
不含敌意且坚定地表达愤怒是需要练习的,具体你可以这样练:
说“我”而不是说“你”,避免指责式沟通;
说“事实+感受+期望”。比如,“现在是休息时间(事实),你们太吵了(感受),请你们安静下来(期望)。”“我给你发了短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复(事实),我心里真的很着急,也特别担心你的情况(感受),希望你以后能及时给我反馈。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请告诉我。有什么困难,我也愿意提供帮助(期望)。”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其实也是一种自尊的表现。希望我们都能慢慢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