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要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就应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本文就此尝试着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求和同仁们进一步交流探讨,共求进步。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教学 和谐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73-02
中学语文课堂是学生一生中获取知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习环境,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美呢?笔者就本人的教学点滴,谈谈体会。
一、教学氛围的和谐美
1.平等对话,创设和谐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师生在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分开放和民主的空间中自由吐纳,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论,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让学生说说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我的一个学生很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项羽的悲剧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他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与哈姆莱特一样一生充满了悲剧,但不同的是他的悲剧是性格与命运的夹击下双重悲剧。他的失败与自身的鲁莽、多勇少谋、刚愎自用等有关,直接导致了他的溃败;但也许这就是命运——宿命论,在英雄众多的历史长河中命运选择放弃了他,为的是成就今后历史的灿烂与辉煌,从刘邦统一中国之后,老百姓在很长时间内不再流离失所,为战争所痛苦,身体和心声都得到了抚慰·……”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掌声阵阵。让同学们由衷的佩服他的丰富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大家的激情、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当然,这跟我们平时的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否则,学生即便有再好的想法,也不敢大胆地说出来。因此,在平时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2.激发情感,营造和谐美。
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她具有多样的情感,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的文章中找到一条情感肌理,就拿亲情线而言,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充满浓浓情怀的《陈情表》,必修4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亲情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等等,教师如能切实抓住这条主线,创设温馨和谐课堂氛围,并且将之一以贯之地引领学生走下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领悟亲情力量的巨大,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
语文课是形象加情感的课。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这就要求教师激发情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让理趣与情趣交相辉映。可以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都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课堂变成了轻松和谐的生活乐园。
3.课堂教学中气氛美还体现在“张”与“驰”的巧妙配合。中国有句古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驰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堂课就像一出戏一样,要有使人平心静气的舒缓场面,也要有使人紧张振奋的高潮。就是这种平缓与高潮的交替出现,才能扣人心弦,产生真正的节奏。课堂中,如果整个40分钟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舒缓气氛,学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无精打采。相反,如果整节课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奋,学生也会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教学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才能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美,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例如,建立生动的激励机制,推动课堂气氛,将原本就好胜心强的 学生调动起来,给于适当的表扬和褒奖,不但树立起了他们的自信心,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 学生能集中起精神,把注意放在了课堂上。
二、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有序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流畅有序的。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再根据教材内容,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读课文,共同探究。这样,学生的读、问、思、悟、解——整个过程和谐流畅。
我们应鼓励学生通过读书发现一些问题,而且应当场把所提问题加以组织整理,必要时还给予一些启发,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有序。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就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用功夫。如学习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时,学生提出: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比较大。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必定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大打折扣。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这样的编排,就把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不避险阻、不卑不亢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了。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不言而喻,“教学”,教学,还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合作学习,有利于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搞好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有时发现当老师布置完讨论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什么。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第5课《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到底是怎样具体写荷塘的,先由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划一划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再读读划了的部分。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刚才读、划过的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读、划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不会出现讨论时没话说,不知说什么好的现象,让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好朋友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就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可以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不错,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三)老师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一块参与到学习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
如果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通过多层次、多层面、多形式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悟出新知,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总之,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我们在新课改中,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性情。
参考文献:
[1]饶玲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
[2]阎立钦等主编:《21世纪素质教育探索之路》,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杨九俊等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教学 和谐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73-02
中学语文课堂是学生一生中获取知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习环境,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美呢?笔者就本人的教学点滴,谈谈体会。
一、教学氛围的和谐美
1.平等对话,创设和谐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师生在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充分开放和民主的空间中自由吐纳,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论,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让学生说说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我的一个学生很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项羽的悲剧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他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与哈姆莱特一样一生充满了悲剧,但不同的是他的悲剧是性格与命运的夹击下双重悲剧。他的失败与自身的鲁莽、多勇少谋、刚愎自用等有关,直接导致了他的溃败;但也许这就是命运——宿命论,在英雄众多的历史长河中命运选择放弃了他,为的是成就今后历史的灿烂与辉煌,从刘邦统一中国之后,老百姓在很长时间内不再流离失所,为战争所痛苦,身体和心声都得到了抚慰·……”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掌声阵阵。让同学们由衷的佩服他的丰富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大家的激情、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当然,这跟我们平时的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否则,学生即便有再好的想法,也不敢大胆地说出来。因此,在平时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2.激发情感,营造和谐美。
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她具有多样的情感,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的文章中找到一条情感肌理,就拿亲情线而言,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充满浓浓情怀的《陈情表》,必修4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亲情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等等,教师如能切实抓住这条主线,创设温馨和谐课堂氛围,并且将之一以贯之地引领学生走下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领悟亲情力量的巨大,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
语文课是形象加情感的课。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这就要求教师激发情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让理趣与情趣交相辉映。可以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都会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课堂变成了轻松和谐的生活乐园。
3.课堂教学中气氛美还体现在“张”与“驰”的巧妙配合。中国有句古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驰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堂课就像一出戏一样,要有使人平心静气的舒缓场面,也要有使人紧张振奋的高潮。就是这种平缓与高潮的交替出现,才能扣人心弦,产生真正的节奏。课堂中,如果整个40分钟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舒缓气氛,学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无精打采。相反,如果整节课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奋,学生也会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教学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才能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美,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例如,建立生动的激励机制,推动课堂气氛,将原本就好胜心强的 学生调动起来,给于适当的表扬和褒奖,不但树立起了他们的自信心,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 学生能集中起精神,把注意放在了课堂上。
二、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有序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流畅有序的。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再根据教材内容,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读课文,共同探究。这样,学生的读、问、思、悟、解——整个过程和谐流畅。
我们应鼓励学生通过读书发现一些问题,而且应当场把所提问题加以组织整理,必要时还给予一些启发,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有序。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就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用功夫。如学习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时,学生提出: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比较大。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必定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大打折扣。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这样的编排,就把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深明大义、义无返顾、不避险阻、不卑不亢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了。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不言而喻,“教学”,教学,还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合作学习,有利于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搞好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有时发现当老师布置完讨论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什么。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第5课《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到底是怎样具体写荷塘的,先由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划一划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再读读划了的部分。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刚才读、划过的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读、划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不会出现讨论时没话说,不知说什么好的现象,让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好朋友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就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可以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不错,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三)老师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一块参与到学习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
如果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通过多层次、多层面、多形式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悟出新知,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总之,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我们在新课改中,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性情。
参考文献:
[1]饶玲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
[2]阎立钦等主编:《21世纪素质教育探索之路》,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杨九俊等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