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我们发现,要从研究政治哲学为主转向研究政治科学为主,必须更加注重专业性、强化操作性、探讨规律性,最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们不能自我陶醉,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要用中国人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思考未来,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成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
第一,准确把握新历史起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九大指出,“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出坚定步伐,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新的历史起点,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这一科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动力源泉,看待这一科学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第二,准确把握新主要矛盾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来,我国社会的需求和生产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产力有了历史性飞跃,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与之相比较,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是一条主线,这一思想的基本框架、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都是围绕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来展开的。正是因为找准并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才更有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才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第三,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接连推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明确当前我国还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认识到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社会环境、现实条件和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就越会发生深刻变化,就越需要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第四,准确把握新宏伟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准时间表、精确路线图。这种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速度上都是超乎寻常、难以想象的,也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明确这个宏伟目标和伟大征程,深刻认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生动实践。
第五,准确把握新国际环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在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世界期待中国方案,希望听到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奋力开拓、阔步前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谱写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新的辉煌篇章。我们坚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成功举办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彰显了我国深度参与塑造全球治理的实力和能力,我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第六、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启示
总书记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就要求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负时代、不辱使命。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以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总书记要求“为人民做学问”,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搞研究,做学问,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好务,永远站稳人民的立场。和人民在一起,做学问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具体到学校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重视实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应对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中国国情,着力破解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社会带来更多公平正义。 总书记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需要发达的自然科学,也离不开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和艰辛探索,每一个领域总结概括起来都是一门大学问,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自信、高远的志向,从中国出发、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研究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更加坚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切实履行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总书记的讲话明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清楚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他讲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刻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着力改变实际工作中对哲学社会科学不够重视的倾向。总书记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就要求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负时代、不辱使命。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以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总书记要求“为人民做学问”,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搞研究,做学问,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好务,永远站稳人民的立场。和人民在一起,做学问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具体到学校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重视实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应对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中国国情,着力破解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想提出了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让世界知道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想在全世界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法,而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統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时代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成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
第一,准确把握新历史起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九大指出,“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出坚定步伐,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新的历史起点,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这一科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动力源泉,看待这一科学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第二,准确把握新主要矛盾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来,我国社会的需求和生产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产力有了历史性飞跃,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与之相比较,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是一条主线,这一思想的基本框架、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都是围绕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来展开的。正是因为找准并抓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才更有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才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第三,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接连推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明确当前我国还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认识到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社会环境、现实条件和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就越会发生深刻变化,就越需要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格,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第四,准确把握新宏伟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准时间表、精确路线图。这种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速度上都是超乎寻常、难以想象的,也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明确这个宏伟目标和伟大征程,深刻认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生动实践。
第五,准确把握新国际环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在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世界期待中国方案,希望听到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高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奋力开拓、阔步前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谱写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新的辉煌篇章。我们坚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成功举办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彰显了我国深度参与塑造全球治理的实力和能力,我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第六、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启示
总书记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就要求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负时代、不辱使命。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以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总书记要求“为人民做学问”,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搞研究,做学问,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好务,永远站稳人民的立场。和人民在一起,做学问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具体到学校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重视实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应对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中国国情,着力破解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社会带来更多公平正义。 总书记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需要发达的自然科学,也离不开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和艰辛探索,每一个领域总结概括起来都是一门大学问,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自信、高远的志向,从中国出发、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研究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更加坚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切实履行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总书记的讲话明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清楚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他讲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刻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着力改变实际工作中对哲学社会科学不够重视的倾向。总书记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就要求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负时代、不辱使命。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以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总书记要求“为人民做学问”,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学问。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搞研究,做学问,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好务,永远站稳人民的立场。和人民在一起,做学问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具体到学校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重视实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应对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中国国情,着力破解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想提出了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让世界知道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想在全世界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法,而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任务、新要求。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統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时代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