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教学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但现在的很多音乐课却缺少音乐美感、情感魅力,枯燥、乏味、不轻松、不愉悦。一些音乐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精辟分析,却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怎样使音乐教学,特别是职校的欣赏教学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应呢?
一、教师要把自己融入音乐,创设音乐情境
罗曼·罗兰说:“要把阳光散布到别人心里,必须自己有阳光。”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普高、中专筛下的,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学习成绩差强人意,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以一颗博爱之心去热爱、接近、融入学生的心灵,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富有激情,这是对学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情感效应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
上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作品,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音乐作品情感的传播者。比如引导学生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伴随着优美的音调,通过极富情感的语气、语调,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的爱情故事,及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营造一种音乐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教学之中,努力通过自身的情感充分投入,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活动之中。
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不能随意曲解作曲家的情感意图,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指出:听赏者“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
二、要让学生走进音乐,参与实践,丰富情感体验
职校学生喜欢音乐,但大多只限于通俗音乐、流行歌曲,这其中虽有好的作品,但内容单调、格调低下的作品也不少。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音乐鉴赏水平,就应该用高雅音乐去熏陶学生,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就要从较小音乐作品开始,逐步扩展到富于变化,较为复杂的作品。而怎样使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呢?
我们民族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类作品能充分诱发学生内在的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极有力的鼓舞作用,通过欣赏作品,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们从这些优秀作品中,不断丰富和积累不同的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大调式常表现明朗热情的情感,小调式表现柔和暗淡的色彩。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去听,主动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传输。只有教师真正的把音乐交给学生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趋于完善的。
三、参与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对音乐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有了自身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发并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如让学生自己演唱欣赏过的曲目,或让学生根据欣赏所学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一个爱好音乐的人,若能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并积极参与关于音乐的各种创作,则必定会推动他的求知欲望。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课的纽带,是音乐欣赏课的生命线。只有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学生才能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
(作者单位:淄川职教中心)
一、教师要把自己融入音乐,创设音乐情境
罗曼·罗兰说:“要把阳光散布到别人心里,必须自己有阳光。”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普高、中专筛下的,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学习成绩差强人意,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以一颗博爱之心去热爱、接近、融入学生的心灵,在音乐课上教师要富有激情,这是对学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情感效应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
上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作品,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音乐作品情感的传播者。比如引导学生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伴随着优美的音调,通过极富情感的语气、语调,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的爱情故事,及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营造一种音乐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教学之中,努力通过自身的情感充分投入,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活动之中。
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不能随意曲解作曲家的情感意图,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指出:听赏者“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
二、要让学生走进音乐,参与实践,丰富情感体验
职校学生喜欢音乐,但大多只限于通俗音乐、流行歌曲,这其中虽有好的作品,但内容单调、格调低下的作品也不少。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音乐鉴赏水平,就应该用高雅音乐去熏陶学生,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就要从较小音乐作品开始,逐步扩展到富于变化,较为复杂的作品。而怎样使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呢?
我们民族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类作品能充分诱发学生内在的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起到极有力的鼓舞作用,通过欣赏作品,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们从这些优秀作品中,不断丰富和积累不同的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大调式常表现明朗热情的情感,小调式表现柔和暗淡的色彩。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去听,主动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传输。只有教师真正的把音乐交给学生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趋于完善的。
三、参与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对音乐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有了自身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发并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如让学生自己演唱欣赏过的曲目,或让学生根据欣赏所学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一个爱好音乐的人,若能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并积极参与关于音乐的各种创作,则必定会推动他的求知欲望。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课的纽带,是音乐欣赏课的生命线。只有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学生才能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
(作者单位:淄川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