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腔解剖生理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是理论课程的重要支撑,通过开展灵活多样、具有实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口腔医学人才。
关键词: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效果;思考;体会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口腔解剖生理学(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颌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是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联系的纽带。重点讲解牙体解剖生理、颌面部骨口颌面颈部肌肉、血管、淋巴、神经的分布和走向,由于其目的在于阐述口腔、颅、颌、面、颈部的層次和器官形态,辨识其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掌握其功能活动原理、发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紧密的联系临床实践,故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然而,学院为了推行教学改革,近些年将此课程的课时数下调,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只能挑重点章节讲解,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语数,这样便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点了解的不全面,理解的不够透彻,有些前沿的知识接触不到。
1.2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讲解的抽象,不易理解
我国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依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只能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缺乏三维立体的空间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到老师所传达的具体含义,这对于解剖学教学来说一直是一个有待突破的瓶颈。例如在讲解三叉神经的分支和分布时,由于其走形复杂,毗邻关系众多,管辖的范围难以界定,老师讲解过程中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在听老师讲解完了也是晦涩难懂,不知其所以然,失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1.3学生缺乏综合运用口腔生理解剖学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在听老师讲授完知识点以后,不能及时的巩固复习,对课堂上不懂得知识点不加以思考或者羞与向同学们请教,向老师咨询不方便。导致学生不能将知识点串接起来,达到整合理解的目标。课后,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不能将理论应用与实践中去。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解剖课上适当穿插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低年级学生对临床知识比较陌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我们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疾病及手术案例出发,紧密联系临床实践,适时地把解剖特点和临床操作相结合,引出我们要讲的解剖知识点。这样既发挥临床医生的特长,产生授课的激情,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颌下区解剖时,利用一个简单的颌下三角清扫手术,利用幻灯片展示手术图片,从手术切口设计的解剖学依据,到手术操作的层次和标志性结构,再到颌下区内容物的切除,使学生对颌下三角的境界、层次结构及内容和毗邻关系都有一个充分、透彻的理解,结合手术图片,使学生获得对所讲解内容的感性认识。
2.2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其主动性和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性差。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理论课上,多准备一些教学实体模型,让学生多看,在讲解后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老师和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补充和纠正,这样让同学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另外我们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好,做几张简单的 PPT 在课堂上讲解一下,然后老师再进行引导和深入讲解,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授课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幻灯片课件甚至视频资料,通过形象化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使难以理解的牙的生长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视频演示可以让复杂的解剖结构变得简单明了,而且更好地与临床结合。这样将理论授课与多媒体、模型、标本等综合运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和三维方向理解和掌握纷繁复杂的解剖关系。
2.3重视实验教学,充分联系临床实践
百闻不如一见,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医学生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成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平面的教学很难达到立体的效果,只有在实验课上,亲自对标本进行解剖,才能理解解剖结构的确切位置和彼此的立体关系。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学效果的体会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时可以充分结合临床。利用授课老师是颌面外科医生的优势,多制作一些手术幻灯,再结合实体标本,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知识传输,顺利实现抽象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的知识迁移,使解剖课不再枯燥、乏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乐趣,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授课过程中联系临床时,要注意联系临床要贴切、适度,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多占用上课时间,影响理论授课的内容,必须做到对讲解知识点的系统化和中心化。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上,加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导模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在教学手段的改进上,要充分借助幻灯、DV 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工具,变枯燥乏味为形象生动,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掌握好口腔解剖生理学对口腔相关临床学科后续学习非常重要。但因解剖课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仅凭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口腔解剖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韦荣耀,凌雁武,浦洪琴,舒方义,杨园园,廉春容,黄静.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120-121.
[2]韩冰,孙春彦.《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新西部,2018(18):160+159.
关键词: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效果;思考;体会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口腔解剖生理学(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颌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是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联系的纽带。重点讲解牙体解剖生理、颌面部骨口颌面颈部肌肉、血管、淋巴、神经的分布和走向,由于其目的在于阐述口腔、颅、颌、面、颈部的層次和器官形态,辨识其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掌握其功能活动原理、发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紧密的联系临床实践,故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然而,学院为了推行教学改革,近些年将此课程的课时数下调,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只能挑重点章节讲解,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语数,这样便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点了解的不全面,理解的不够透彻,有些前沿的知识接触不到。
1.2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讲解的抽象,不易理解
我国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依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只能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缺乏三维立体的空间感,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到老师所传达的具体含义,这对于解剖学教学来说一直是一个有待突破的瓶颈。例如在讲解三叉神经的分支和分布时,由于其走形复杂,毗邻关系众多,管辖的范围难以界定,老师讲解过程中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在听老师讲解完了也是晦涩难懂,不知其所以然,失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1.3学生缺乏综合运用口腔生理解剖学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在听老师讲授完知识点以后,不能及时的巩固复习,对课堂上不懂得知识点不加以思考或者羞与向同学们请教,向老师咨询不方便。导致学生不能将知识点串接起来,达到整合理解的目标。课后,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不能将理论应用与实践中去。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解剖课上适当穿插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低年级学生对临床知识比较陌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我们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疾病及手术案例出发,紧密联系临床实践,适时地把解剖特点和临床操作相结合,引出我们要讲的解剖知识点。这样既发挥临床医生的特长,产生授课的激情,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颌下区解剖时,利用一个简单的颌下三角清扫手术,利用幻灯片展示手术图片,从手术切口设计的解剖学依据,到手术操作的层次和标志性结构,再到颌下区内容物的切除,使学生对颌下三角的境界、层次结构及内容和毗邻关系都有一个充分、透彻的理解,结合手术图片,使学生获得对所讲解内容的感性认识。
2.2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其主动性和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性差。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理论课上,多准备一些教学实体模型,让学生多看,在讲解后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老师和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补充和纠正,这样让同学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另外我们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好,做几张简单的 PPT 在课堂上讲解一下,然后老师再进行引导和深入讲解,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授课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幻灯片课件甚至视频资料,通过形象化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使难以理解的牙的生长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视频演示可以让复杂的解剖结构变得简单明了,而且更好地与临床结合。这样将理论授课与多媒体、模型、标本等综合运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和三维方向理解和掌握纷繁复杂的解剖关系。
2.3重视实验教学,充分联系临床实践
百闻不如一见,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医学生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成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平面的教学很难达到立体的效果,只有在实验课上,亲自对标本进行解剖,才能理解解剖结构的确切位置和彼此的立体关系。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学效果的体会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时可以充分结合临床。利用授课老师是颌面外科医生的优势,多制作一些手术幻灯,再结合实体标本,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知识传输,顺利实现抽象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的知识迁移,使解剖课不再枯燥、乏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乐趣,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授课过程中联系临床时,要注意联系临床要贴切、适度,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多占用上课时间,影响理论授课的内容,必须做到对讲解知识点的系统化和中心化。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上,加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导模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在教学手段的改进上,要充分借助幻灯、DV 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工具,变枯燥乏味为形象生动,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掌握好口腔解剖生理学对口腔相关临床学科后续学习非常重要。但因解剖课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仅凭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口腔解剖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韦荣耀,凌雁武,浦洪琴,舒方义,杨园园,廉春容,黄静.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120-121.
[2]韩冰,孙春彦.《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新西部,2018(18):16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