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就是学习,抚触、爬行很重要
冯:是的,可以这么说。对大人来说,运动只会在工作之余,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而对婴儿来说,运动就是学习,运动不仅可以使他们身体健康,动作灵活,还能刺激他们的大脑,使他们更聪明。当孩子活动他的手脚时,每一个动作都能刺激大脑相应的区域,帮助建立神经联系。运动越多,就意味着建立了越多的神经联系,也就意味着孩子完成了更多的学习。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就取决于他是不是有丰富的学习经验。
冯:抚触和爬行。抚触可以丰富宝宝的身体感觉,触觉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条途径。此外,抚触还可以让他感受到爱和关怀,这可以说是孩子成长的“心灵鸡汤”。爬行对宝宝的心智成长也特别重要,因为这是宝宝第一次成功地移动身体,从此,他就有了把内心愿望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自我、自主性开始形成。另外,爬行的时候需要全身肌肉骨骼的配合,这种协调性是学习其它一切动作的基础。不仅如此,爬行对前庭器官也有刺激,使宝宝的平衡感得到锻炼。
我国学者曾经对出生后6个月的孩子进行抚触和动作训练,当孩子12个月大时,进行过抚触和动作训练的孩子体重、身高均高于没有进行训练的孩子。此外,前者的适应性、运动能力、语言及个人社交能力都明显比后者强。
上海的研究者王辉等人发现,孩子身高、体重的生长发育与爬行水平密切相关。爬行好的孩子,生长发育良好的占一半以上,达到了56.8%,而爬行较差的孩子中,生长发育较好的仅有20%,生长发育较差的则高达70%。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爬行水平的高低对孩子的动作水平和观察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3岁前是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冯:当然有。孩子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运动技能的发展,3岁以前是关键期。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孩子有充分的动作练习,比如爬、翻滚、走、跑、跳、攀、转圈这些大动作练习,还有抓取物品、扔东西、拍球等精细动作的练习,他的身体协调性就好,手脚灵活,很容易学会一个动作,将来也就很容易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如果这个时期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让他爬,不让他翻滚,怕他摔跤不让他跑,怕脏不让他玩沙玩水玩泥巴玩石头,孩子就会出现由于运动和身体刺激不够导致的各种问题,比如动作不协调,学运动技能慢,甚至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注意力缺失等发展障碍。到那时再来让孩子补爬、补动作学习就已经来不及了。
中外宝宝运动PK?悬!
冯: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家孙云晓曾对一个夏令营中的中日儿童进行过观察比较,写成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一书,认为我们的孩子娇气、怕苦、独立性差,未来未必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当时曾引起国人极大的反省。虽然我们缺少对中西方宝宝运动水平的比较研究数据,但很多现象还是让我们非常担忧。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呵护过度,总是抱着、牵着孩子,对孩子有太多的“不可以”。不像西方父母,总是放手让孩子们去活动。看看我们的孩子,戴眼镜的多,弱不禁风的多,不爱运动的多。如果真让小宝宝们来场奥运会,PK的结果不容乐观。
像西方人一样重视运动
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父母对儿童身心成长过程的规律缺乏了解,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小时候的动作练习会对孩子的整个身心发展产生那么重要的影响,缺乏运动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发展障碍。二是观念的差异。中国父母自古以来都认为会读书才有出息,重智轻体,管运动能力强的人叫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从小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不重视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而西方人则非常欣赏运动能力强的人。在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里,最受欢迎的永远是那些体育“明星”。
冯:东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婴幼儿的身体和动作技能发展。日本早在1948年,就在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把“健康”列为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1964年更在有关的政府文件中明确要求“培养孩子对各种运动的兴趣并积极参加”,寒冷的冬天也会让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户外运动;德国人有在冬天让孩子在户外冷空气里午睡的习惯;美国人非常注重让孩子在宽松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英国的心理学家明确建议婴儿每天至少要爬200米。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采访附记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冯教授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动作、运动训练,孩子长达后运动技能出色,篮球、高尔夫球都打得很好,10岁时参加全国青少年高尔夫球赛就拿了冠军。现年12岁的他已获得国外一所高尔夫学校的奖学金,目前在该校就读。
冯:是的,可以这么说。对大人来说,运动只会在工作之余,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而对婴儿来说,运动就是学习,运动不仅可以使他们身体健康,动作灵活,还能刺激他们的大脑,使他们更聪明。当孩子活动他的手脚时,每一个动作都能刺激大脑相应的区域,帮助建立神经联系。运动越多,就意味着建立了越多的神经联系,也就意味着孩子完成了更多的学习。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就取决于他是不是有丰富的学习经验。
冯:抚触和爬行。抚触可以丰富宝宝的身体感觉,触觉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条途径。此外,抚触还可以让他感受到爱和关怀,这可以说是孩子成长的“心灵鸡汤”。爬行对宝宝的心智成长也特别重要,因为这是宝宝第一次成功地移动身体,从此,他就有了把内心愿望转化为行动的能力,自我、自主性开始形成。另外,爬行的时候需要全身肌肉骨骼的配合,这种协调性是学习其它一切动作的基础。不仅如此,爬行对前庭器官也有刺激,使宝宝的平衡感得到锻炼。
我国学者曾经对出生后6个月的孩子进行抚触和动作训练,当孩子12个月大时,进行过抚触和动作训练的孩子体重、身高均高于没有进行训练的孩子。此外,前者的适应性、运动能力、语言及个人社交能力都明显比后者强。
上海的研究者王辉等人发现,孩子身高、体重的生长发育与爬行水平密切相关。爬行好的孩子,生长发育良好的占一半以上,达到了56.8%,而爬行较差的孩子中,生长发育较好的仅有20%,生长发育较差的则高达70%。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爬行水平的高低对孩子的动作水平和观察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3岁前是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冯:当然有。孩子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运动技能的发展,3岁以前是关键期。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孩子有充分的动作练习,比如爬、翻滚、走、跑、跳、攀、转圈这些大动作练习,还有抓取物品、扔东西、拍球等精细动作的练习,他的身体协调性就好,手脚灵活,很容易学会一个动作,将来也就很容易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如果这个时期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让他爬,不让他翻滚,怕他摔跤不让他跑,怕脏不让他玩沙玩水玩泥巴玩石头,孩子就会出现由于运动和身体刺激不够导致的各种问题,比如动作不协调,学运动技能慢,甚至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注意力缺失等发展障碍。到那时再来让孩子补爬、补动作学习就已经来不及了。
中外宝宝运动PK?悬!
冯: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家孙云晓曾对一个夏令营中的中日儿童进行过观察比较,写成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一书,认为我们的孩子娇气、怕苦、独立性差,未来未必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当时曾引起国人极大的反省。虽然我们缺少对中西方宝宝运动水平的比较研究数据,但很多现象还是让我们非常担忧。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呵护过度,总是抱着、牵着孩子,对孩子有太多的“不可以”。不像西方父母,总是放手让孩子们去活动。看看我们的孩子,戴眼镜的多,弱不禁风的多,不爱运动的多。如果真让小宝宝们来场奥运会,PK的结果不容乐观。
像西方人一样重视运动
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父母对儿童身心成长过程的规律缺乏了解,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小时候的动作练习会对孩子的整个身心发展产生那么重要的影响,缺乏运动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发展障碍。二是观念的差异。中国父母自古以来都认为会读书才有出息,重智轻体,管运动能力强的人叫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从小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不重视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而西方人则非常欣赏运动能力强的人。在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里,最受欢迎的永远是那些体育“明星”。
冯:东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婴幼儿的身体和动作技能发展。日本早在1948年,就在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把“健康”列为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1964年更在有关的政府文件中明确要求“培养孩子对各种运动的兴趣并积极参加”,寒冷的冬天也会让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户外运动;德国人有在冬天让孩子在户外冷空气里午睡的习惯;美国人非常注重让孩子在宽松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英国的心理学家明确建议婴儿每天至少要爬200米。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采访附记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冯教授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动作、运动训练,孩子长达后运动技能出色,篮球、高尔夫球都打得很好,10岁时参加全国青少年高尔夫球赛就拿了冠军。现年12岁的他已获得国外一所高尔夫学校的奖学金,目前在该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