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关“课前策动”的词义解释
课前策动是指在上课之前通过一种有目的的谋划,发动学生围绕特定学习内容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社会访谈等活动来完成有关的课前“作品”,做好充分的课堂资源准备,并通过课内的展示、整合与运用,更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理想的效果形态,正如我市教研员陈老师所描述的“四动”教学模型:课前策动——学生心动——课堂互动——课后行动。
二、在思想品德专题复习课中进行课前策动的必要性
专题复习课作为在九年级为应考而产生的复习课型,一般出现在“第二轮”复习中,具有课堂容量大,目标集成度高的特点,往往不容易上好,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倾向两个极端:要么是倾向于一种知识再认再现的“炒冷饭”, 只是多一些主观题型的训练,成为变相的“巩固知识”。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形,其结果往往会让学生因感到“简单重复”而厌烦。要么可能会在网撒开后只是由教师作为主角泛泛而谈,缺失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和体验。知识运用和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灌输”而不是生成的结果,其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更谈不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升华。有效的课前策动则有助于防止这两种倾向的产生,能在调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在课前做好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活动准备,实现更高的课堂效益。
三、在专题复习课中运用课前策动的特点
不同的课型,课前策动的方式、重点和方向当有所不同。在新授课中,课前策动的方向应该侧重于发动学生通过搜集或制作各种有效的资源,通过有组织的课堂展示和运用,去体现或说明或得出某个或某些观点。其基本途径是“材料准备(包括非文本材料)→课堂活动→结论生成”。而在专题复习课中,由于相关观点是学生已经学习和证明过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其基本途径是“已知观点→材料组织→课堂活动→能力提升”的流程,更加突出“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意图。
四、专题复习课中课前策动方案的基本框架及案例
1.导语
导语部分主要是指出本专题内容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意义,以及本专题在考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考核方式,提出激励性的期望。这一环节主要起激发兴趣、激起重视、激励士气的作用。
2.课内知识储备与归纳整理
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与本专题有关的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记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相互联系的知识群。这一环节是进行专题复习的基础。
3.素材收集
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相关的知识,提供方式和途径去搜集相关时政或其他鲜活素材(文本、图片、视频、调查问卷及结果等)。这是课前策动最核心的环节,是课前策动的主要步骤,也是学生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
4.搭建素材与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素材与自己储备的知识通过图表、连线或其他方式进行初步联系,搭建“事”与“理”的桥梁。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前期思考和发散思维。
5.自主设问
指引学生围绕自己所搜集的一两个典型素材和本专题涉及的相关知识,根据学生自己的“被考”经验,设计若干个合理的问题,并自己拟定基本答案,为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作准备。这一环节以学生对材料和知识都有较全面而准确的认知为前提,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与考查,可以“选做”为标准。
以下是以专题“锤炼心理品质,延伸生命价值”为例设计的课前策动方案,可以体现上述的基本框架。
《锤炼心理品质 延伸生命价值》课前策动方案
一、导语
同学们,本专题主要涉及情绪调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正确应对挫折、磨砺坚强意志、珍爱生命等内容,学习、掌握和践行本专题内容将有利于实现我们一辈子的幸福!它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而且经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再现,掌握好它,将意味着为中考加分!希望大家能认真按照下列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加油!
二、课内知识储备——熟读、理解或背诵以下知识
1.情绪的影响;调控情绪的方法;
2.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含义、重要性及实现途径(做法);
3.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应对挫折的不同态度及不同结果;战胜挫折的方法;
4.坚强意志的重要性;如何磨砺坚强意志;
5.怎样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怎样对待不同的社会影响;
6.人的生命独特性的表现;生命的重要性;怎样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
三、素材准备——根据要求收集相关资料
1.描述自己的或通过同学访谈了解到的一件因情绪失控导致不良结果的事例;
2.通过网络收集孟佩杰、刘伟等一些自立自强、勇于面对挫折和磨难、意志坚强的典型人物事迹(可以包括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
3.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搜集了解“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珍爱生命的典型人物事迹;收集了解郭明义、胡忠和谢晓君夫妇等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可以包括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
4.了解一些典型的漠视生命、戕害社会的反面事例(如“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
四、填写下表——说说材料与知识的关联
五、自主设问——我来出题考大家
背景材料:
我的设问:
我的参考答案:
五、效果与反思
从实践效果看,由于学生的参与延伸到课前,在课堂上手中“有料”,使得整个复习过程不再是教师为主角,而是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显。学生在完成课前策动任务时,不仅回顾了知识,也动脑思考了知识的运用,熟悉了有关素材,与没采用课前策动的课堂相比较,其知识的内化程度更高,课堂参与度更广,知识运用能力更强。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我们注意:一是课前策动要求学生有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和基本的搜集资料的条件,这对正处于紧张复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难以保证的,必须事先做好调查和铺垫;二是对学生的动员必须到位,否则会由于部分学生“不买账”而导致指定的动作落实不到位,使课堂教学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知照顾哪部分学生好;三是在学生经过课前策动已经有较好准备的前提下,教师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以“组织者”的角色出现,做好充分预案,让学生认真准备的东西得以充分运用,才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责任编辑 袁 妮)
课前策动是指在上课之前通过一种有目的的谋划,发动学生围绕特定学习内容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社会访谈等活动来完成有关的课前“作品”,做好充分的课堂资源准备,并通过课内的展示、整合与运用,更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理想的效果形态,正如我市教研员陈老师所描述的“四动”教学模型:课前策动——学生心动——课堂互动——课后行动。
二、在思想品德专题复习课中进行课前策动的必要性
专题复习课作为在九年级为应考而产生的复习课型,一般出现在“第二轮”复习中,具有课堂容量大,目标集成度高的特点,往往不容易上好,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倾向两个极端:要么是倾向于一种知识再认再现的“炒冷饭”, 只是多一些主观题型的训练,成为变相的“巩固知识”。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形,其结果往往会让学生因感到“简单重复”而厌烦。要么可能会在网撒开后只是由教师作为主角泛泛而谈,缺失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和体验。知识运用和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灌输”而不是生成的结果,其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更谈不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升华。有效的课前策动则有助于防止这两种倾向的产生,能在调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在课前做好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活动准备,实现更高的课堂效益。
三、在专题复习课中运用课前策动的特点
不同的课型,课前策动的方式、重点和方向当有所不同。在新授课中,课前策动的方向应该侧重于发动学生通过搜集或制作各种有效的资源,通过有组织的课堂展示和运用,去体现或说明或得出某个或某些观点。其基本途径是“材料准备(包括非文本材料)→课堂活动→结论生成”。而在专题复习课中,由于相关观点是学生已经学习和证明过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其基本途径是“已知观点→材料组织→课堂活动→能力提升”的流程,更加突出“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意图。
四、专题复习课中课前策动方案的基本框架及案例
1.导语
导语部分主要是指出本专题内容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意义,以及本专题在考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考核方式,提出激励性的期望。这一环节主要起激发兴趣、激起重视、激励士气的作用。
2.课内知识储备与归纳整理
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与本专题有关的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记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建立相互联系的知识群。这一环节是进行专题复习的基础。
3.素材收集
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相关的知识,提供方式和途径去搜集相关时政或其他鲜活素材(文本、图片、视频、调查问卷及结果等)。这是课前策动最核心的环节,是课前策动的主要步骤,也是学生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
4.搭建素材与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素材与自己储备的知识通过图表、连线或其他方式进行初步联系,搭建“事”与“理”的桥梁。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前期思考和发散思维。
5.自主设问
指引学生围绕自己所搜集的一两个典型素材和本专题涉及的相关知识,根据学生自己的“被考”经验,设计若干个合理的问题,并自己拟定基本答案,为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作准备。这一环节以学生对材料和知识都有较全面而准确的认知为前提,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与考查,可以“选做”为标准。
以下是以专题“锤炼心理品质,延伸生命价值”为例设计的课前策动方案,可以体现上述的基本框架。
《锤炼心理品质 延伸生命价值》课前策动方案
一、导语
同学们,本专题主要涉及情绪调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正确应对挫折、磨砺坚强意志、珍爱生命等内容,学习、掌握和践行本专题内容将有利于实现我们一辈子的幸福!它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而且经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再现,掌握好它,将意味着为中考加分!希望大家能认真按照下列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加油!
二、课内知识储备——熟读、理解或背诵以下知识
1.情绪的影响;调控情绪的方法;
2.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含义、重要性及实现途径(做法);
3.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应对挫折的不同态度及不同结果;战胜挫折的方法;
4.坚强意志的重要性;如何磨砺坚强意志;
5.怎样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怎样对待不同的社会影响;
6.人的生命独特性的表现;生命的重要性;怎样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
三、素材准备——根据要求收集相关资料
1.描述自己的或通过同学访谈了解到的一件因情绪失控导致不良结果的事例;
2.通过网络收集孟佩杰、刘伟等一些自立自强、勇于面对挫折和磨难、意志坚强的典型人物事迹(可以包括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
3.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搜集了解“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珍爱生命的典型人物事迹;收集了解郭明义、胡忠和谢晓君夫妇等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可以包括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
4.了解一些典型的漠视生命、戕害社会的反面事例(如“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
四、填写下表——说说材料与知识的关联
五、自主设问——我来出题考大家
背景材料:
我的设问:
我的参考答案:
五、效果与反思
从实践效果看,由于学生的参与延伸到课前,在课堂上手中“有料”,使得整个复习过程不再是教师为主角,而是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显。学生在完成课前策动任务时,不仅回顾了知识,也动脑思考了知识的运用,熟悉了有关素材,与没采用课前策动的课堂相比较,其知识的内化程度更高,课堂参与度更广,知识运用能力更强。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我们注意:一是课前策动要求学生有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和基本的搜集资料的条件,这对正处于紧张复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难以保证的,必须事先做好调查和铺垫;二是对学生的动员必须到位,否则会由于部分学生“不买账”而导致指定的动作落实不到位,使课堂教学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知照顾哪部分学生好;三是在学生经过课前策动已经有较好准备的前提下,教师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以“组织者”的角色出现,做好充分预案,让学生认真准备的东西得以充分运用,才能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