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思维,让学习走向“深度”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ongk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但是在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面尚有不足。思维教育理论认为,思维是通过判断和推理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的教条,思维教育不能停留在把有关思维的定义、概念、特性等陈述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层次上,而是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实践活动,并从中理解、体悟和摸索。南京师范大学李艺、钟柏昌教授以内化水平为依据,将核心素养划分为学科思维、问题解决、双基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以问题解决来引领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桥梁让学习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让学习走向“深度”。下面笔者以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调整幻灯片并设置背景》一课为例,来解析如何面向思维教学来设计学习活动。
  ● 问题设计求“真”——激发深度参与
  思维教学首先是内容问题,它需要对具体学科知识内容深入、透彻的分析,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从教材知识与技能、应用软件的价值体现、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全情投入,深度参与学习过程。
  《调整幻灯片并设置背景》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编辑演示文稿、插入图片等基础上,通过浏览视图对幻灯片进行移动、复制、删除等操作来调整幻灯片,运用“背景”对话框和“设计模板”对幻灯片背景进行美化,从而制作出完整、美观的演示文稿。本课在“演示文稿”单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又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什么问题既趣味十足,又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呢?细思本课的知识点是调整和美化幻灯片,也就是给学生的幻灯片是顺序错乱、不完善的,联系“WPS演示”软件所能实现的作品,笔者想到了调整连环画作品。具体内容如何设计?翻阅学生语文教材,牧童和狼、滥竽充数、李广射虎、哪吒闹海……那么多故事,一个个都耳熟能详,生动有趣,于是笔者确定了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路。
  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看故事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部用“WPS演示”制作的故事连环画,我们一起来观看下,好吗?
  教师播放配有声音的演示文稿作品《牧童和狼》(如上页图1)。
  学生纷纷发现问题。
  ● 问题解决需“思”——促发深度思考
  学习活动的展开要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和领悟思维过程,达到“知识—技能—思维”多向度联结的目标要求。
  1.技術学习,始于解决问题的需求
  教师应把本课的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在问题解决中,技术学习应始于解决问题的需求,这样才能不落技能训练的窠臼,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然学生的思维火花。
  例如,笔者教学“认识视图”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让学生找一找、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每种视图的特点,为接下来调整幻灯片做好准备,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认识视图环节:
  师:这份演示文稿存在哪些问题呢?
  学生发现在普通视图下很难找出演示文稿哪里有问题。(教师提供的半成品中幻灯片张数较多)
  师:如何方便地查看呢?老师先要送给大家三个宝贝(屏幕出示视图按钮),看!它们就在窗口的右下角,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牧童和狼”演示文稿,先找找这三个宝贝,然后试试看,观察窗口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体验。
  师生交流,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每一种视图的特点。
  师:我们要调整幻灯片,大家认为要切换到哪一种视图方式比较方便呢?
  生:幻灯片浏览视图。
  2.思维导图,助力问题分解
  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到的计算思维,认为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想好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然后运用专业技术能力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反观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遇到问题大都直接操作,很少有思考的过程。这虽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关注思维层面的缺失。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有序引导学生,以抽象为基础,再运用分类的方法把问题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问题,逐步攻克,直到获得明确答案。在教学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把思考的路径通过图示,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步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考虑问题更全面,思路清晰,培养学生的分解思维能力。
  分解问题环节:
  学生浏览幻灯片后找出问题。
  生:幻灯片次序很乱。
  生:第2、第3张幻灯片重复了,还缺少了幻灯片。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三大问题(次序乱,重复,缺少),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如图2)。
  师:你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是的,这部作品还不够完善,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观察一下哪些幻灯片的次序要调整呢?
  生:……
  3.究根觅本,把握问题核心
  学生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学会某种操作技能,也不仅是能解决当前问题。会操作并不表示真正掌握,这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的核心是通过问题的解决了解技术的适用性,体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告知,而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去体验。要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过去的经验和新经验加以重组,运用迁移规律概括出新知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复制幻灯片环节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复制这一操作,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和操作经验,自学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更深一层次的概括,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能将知识活学活用。   复制幻灯片环节:
  师:观察一下,还少了什么幻灯片呢?
  生:第二次小孩又骗村民,大叫“狼来了,狼来了。”这儿还少了“第二次大叫”的幻灯片。
  师:对!我们一起来把它补上去,怎么补呢?
  生:可以插入新幻灯片后,再制作一张。
  师:想一想,这张幻灯片和“第一次大叫”幻灯片有点儿类似,以前我们在WPS文字或画图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没有更便捷的方法呢?
  生:是不是可以复制幻灯片后,再修改上面的文字?
  师:是的,如果有些幻灯片类似,那我们只要用复制的方法做就可以了。我们先把第3张幻灯片复制到第5张后面,如何复制呢?请同学们拿出键盘下的学习材料,先自学复制幻灯片这部分内容,然后试一试。
  指名学生演示,教师小结步骤。
  4.不同学法,突破问题解决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仔细考虑解决问题时每一步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支持,哪些是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学情,给予学生不同的学法指导,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和成果的创新性。
  笔者在教学《调整幻灯片并设置背景》一课时,就根据知识的难易和充分考虑学情后,给予学生不同的学法指导。该课重点是学会移动、删除、复制幻灯片和使用背景、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的方法。其中删除和移动幻灯片最简单,采用直接尝试法。复制幻灯片稍难,教材中虽有清晰的步骤,但因内容不同,学生不易自学,因此教师自编学习材料,学生自学探究,从而让学习更有针对性。“背景”对话框较复杂,是本课难点,但考虑到学生已有WPS文字中设置自选图形填充颜色的经验,所以教师演示找到“填充效果”对话框后,学生尝试探究。设计模板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非常容易出错,因此这部分采用教师指导法,并辅以微视频逐步解决。
  5.以疑启思,不断发现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开始。在新授环节解决问题时,所有问题不是一下子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作品展示、故设障碍、课堂生成等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持续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从问题分解到方法选用,完成的先后顺序,如本案例中要先调整后美化幻灯片等,教师都不能简单地直接告知,而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体验— 感悟—概括—运用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体验信息技术的内在方法特征,发展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如用“背景”对话框设置背景环节,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用“背景”对话框设置背景环节:
  学生解决“缺少幻灯片”问题后又发现新问题:复制过来的幻灯片没有背景。
  师:这张幻灯片应该设置什么背景呢?
  生:天空可以设置从深蓝色到浅蓝色的渐变效果。
  师:如何设置这种渐变色背景呢?教师演示右击幻灯片后,单击“背景”命令,找到“填充效果”对话框,引导学生先观察“填充效果”对话框中各部分组成。“想一想这个对话框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
  学生尝试为第7张幻灯片设置渐变色背景。
  指名学生演示。
  引导学生比较“应用”和“全部应用”按钮的区别,概括出不同之处。
  师:完成的同学为第8张“狼来了”幻灯片也设计一个合适的背景吧。老师为它添加了好多种效果,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教师出示制作好的效果图)
  学生深入探究“填充效果”对话框的其他功能,为第8张幻灯片设计背景。
  教师展示作品,师生评价作品。
  ● 迁移应用要“联”——延伸深度实践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指出,计算思维是一个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特点之一是要将该问题的求解过程进行推广并移植到更广泛的问题中。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还要设计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这时的问题不只是新授环节问题的简单重复,而要多方联系来设计。这里的“联”,不仅指与学生的生活相联,学生还要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设计作品,不仅是课堂教学内容主题的延续,更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这一环节教师要提供支架式的学习工具,如范例作品,或学案、微视频等,鼓励学生寻求变异,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综合运用环节,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综合运用环节:
  师:在“设计室”里还有几部好看的连环画,有滥竽充数、李广射虎、哪吒闹海,让我们点击一页页幻灯片,走进这些美好的故事里。不过这些作品还不够完善,同学们可以选择一部你最喜欢的连环画,用我们所学的本领把它调整、美化好。注意幻灯片顺序要正确,色彩搭配要协调哦。
  学生制作,教师屏幕上播放成品供学生参考。
  ● 成果评价要“活”——启迪深度智慧
  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完成的作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时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学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审视和调整。教师要根据情况灵活地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進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笔者在展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自评和互评,教师指导学生的关注点从技能层面走向设计层面。
  用“背景”对话框设置背景环节:
  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狼来了”幻灯片作品。
  生:我运用了大红色到深红色的渐变效果。
  师:你运用了“背景”对话框的哪个选项来实现的呢?
  生:我用了“渐变”中的“从标题”底纹样式。
  师:你能大胆地去尝试不同的功能,勇于探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看了后感觉如何?
  生:看了让人感觉有点儿怕怕的,好像感到狼真的来了。
  师:这位同学用红色作为背景,烘托出一种恐怖的氛围,背景的设计能很好地表达主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是非常快的,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是信息技术的学科思维。我们应让学生在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创新与发展。
其他文献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微课都是用电脑制作的,然而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却另辟蹊径,在“活力课堂 互联网”课改实践中,广泛采用“智能手机 各种APP”的方式来录制“移动微课”。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师生录制微课的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也为师生由“关注技术”向“关注内容”转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H5是指第5代HTML语言,也指用H5语言制作的一切数字产品。通
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走进教室学习,这些教室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几十个孩子,几排桌椅,教师站在黑板前讲课,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课。而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5)班的学生在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这个单元时体验了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学习。  镜头一: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计算机机房,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学习平台,进入《统计表和统计图(二)》第一课时,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教学
人类历史的早期,充满了神话。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最后到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中国古人从母系到父系终于治得了水。当大禹的妻子女娇化作石头后,大禹向女娇要孩子启,一声巨响,更应该理解成父系和母系争夺人口的一场战争。古代人讲授历史,总是用神话故事讲述,而故事的走向之所以变成神话,是因为神话比事实更逼近人类想象力的真实、更符合技术进步的趋势,情节是虚构的,意义却保留下最本真的东西。  除了治水外,中国古代一
编者按:“一块泥土和一块金子,谁都知道它们的价值。但是,如果给你一粒种子,让你去培育,泥土和金子谁更有价值呢?”这是作为国内语文教育大V的李海林教授一直很欣赏的一句话。对于这句话,李教授过去的解读主要是基于文史层面,作为大学教授,他有时也会将其提升到哲学层面;然而,在重新担纲校长一职之后,尤其是出任国际双语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新建学校的校长之后,他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品悟,借用艺术术语来说,那就是感知
2015年下半年,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中国电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远程培训,专家的讲座及部分中小学校长关于创客教育的经验分享,使我对学校创客教育有了新认识。尽管我认为创客教育及创客文化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听说国内许多学校为开展好创客教育投入数十乃至数百万人民币用于建设创客空间,购置机器人、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高端设备,我只能望洋兴叹。因为学校拿不出这么多的资金投入建设,而且又缺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计算思维,它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
摘要: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本文提出的基于综合实验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采用了任务驱动、翻转课堂[1]、六段式教学法、学生互评等“学、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及MOOC和综合实验平台等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了导学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突出了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对整
摘要:作者从应用方向、工具、资源、平台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互联网 学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并基于近两年使用钉钉的情况,以案例研究方式思考大资源时代如何借力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钉钉;学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9-0093-03  ● “互联网 学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建设了基础网
摘要:本文分析了SPOC模式的基本组成,调研了翻转课堂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应用,提出了MOOC SPOC 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了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SPOC;混合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8-0098-04●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应该在学校里搭建一些平台,让学生对新技术有所接触。我在境外教学的过程中,就如何落实新技术的内容,也做了一些尝试。  学生做老师,讲解更详细。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新技术比我更加了解和熟悉。我就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做小老师,给同学介绍和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讲解得很详细,不仅学生受益,作为老师的我,也学到了很多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