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解释:北方俗叫“蛐蛐儿”,西南方俗称“蛐蛐”。属于有害的昆虫,身体黑褐色,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
蟋 蟀
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
得意之时多失意,三五成群捉蛐蛐。
(张志真)
蟋蟀,无脊椎动物。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上、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雌性个体较大,针孔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形态特征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各足跗节3节,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內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两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一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两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但是只有雄的才会发出声音,它是利用翅膀磨擦发声的。他们的生活史是卵-> 若虫-> 成虫,属不完全变态。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成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蟋蟀文化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有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等,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10月底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约400多名蟋蟀爱好者参加。此次蟋蟀大赛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北京市大约有近10万名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一千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经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如今,北京的蟋蟀越来越少了,于是北京的蟋蟀爱好者争相跑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宁阳县购买。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使玩蟋蟀者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蛐蛐的叫声。近些年,冬季里繁育蟋蟀的行当在天津火热起来。北京官园等虫市里的蛐蛐儿大部分是来自天津。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
(施施整理)
蟋 蟀
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
得意之时多失意,三五成群捉蛐蛐。
(张志真)
蟋蟀,无脊椎动物。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上、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雌性个体较大,针孔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形态特征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各足跗节3节,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內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两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一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两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但是只有雄的才会发出声音,它是利用翅膀磨擦发声的。他们的生活史是卵-> 若虫-> 成虫,属不完全变态。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成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蟋蟀文化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有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等,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10月底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约400多名蟋蟀爱好者参加。此次蟋蟀大赛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北京市大约有近10万名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一千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经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如今,北京的蟋蟀越来越少了,于是北京的蟋蟀爱好者争相跑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宁阳县购买。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使玩蟋蟀者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蛐蛐的叫声。近些年,冬季里繁育蟋蟀的行当在天津火热起来。北京官园等虫市里的蛐蛐儿大部分是来自天津。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
(施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