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当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已经摆在了首要位置。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扎实有效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语文课堂应是生活的课堂,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让语言文字感染每个学生,在心与心的感受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悟出表达的方法,从而运用学到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实效性;课堂教学;探析
所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学情,制定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有效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教少学多的目的。
一、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是说,要使语文学科完成其工具学科的使命,根本目的应该落实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上,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重视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的有效积累,强调“多读”,要“博览”;重视工具的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强调“熟读”,要“多写”。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目标体系,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应该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书本教材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媒介,又是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中介,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阅读效果如何;阅读之后交流阅读体会,听与说既可成为阅读的延伸,反过来又可评价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定位于阅读。
三、实行大语文教学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把学生困于教室一隅,局囿于语文教材,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的积累,是无论如何搞不好语文教学的。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开辟语文教学新的途径。不要只依赖于课堂35分钟,仅有课堂35分钟是学不好语文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精神的需要,使语文学习变得充满活力。可以大搞课外阅读,可以创办文学刊物,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可以搞朗诵,可以演课本剧,可以组织辩论赛;可以猜灯谜,可以对对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们必须致力于强化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贫乏是学习语文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仅靠课内是办不到的,必须强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处理、教学任务的制定,命题取材的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务必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对教材中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教,可以只教基本篇目与非基本篇目中的精美文章,另选范文加强积累。只有量达到了,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还可以读促写。教师要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学期末,召开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
五、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果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对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会要善于发现偏差、纠正误区、找准对策,做到在反思中前进,为小学语文新课改健康、持续、高效地推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金成林等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实效性;课堂教学;探析
所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学情,制定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最有效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教少学多的目的。
一、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是说,要使语文学科完成其工具学科的使命,根本目的应该落实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上,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重视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的有效积累,强调“多读”,要“博览”;重视工具的熟练操作和灵活运用,强调“熟读”,要“多写”。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目标体系,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应该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书本教材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媒介,又是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中介,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阅读效果如何;阅读之后交流阅读体会,听与说既可成为阅读的延伸,反过来又可评价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定位于阅读。
三、实行大语文教学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把学生困于教室一隅,局囿于语文教材,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的积累,是无论如何搞不好语文教学的。课内要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开辟语文教学新的途径。不要只依赖于课堂35分钟,仅有课堂35分钟是学不好语文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精神的需要,使语文学习变得充满活力。可以大搞课外阅读,可以创办文学刊物,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可以搞朗诵,可以演课本剧,可以组织辩论赛;可以猜灯谜,可以对对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四、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们必须致力于强化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贫乏是学习语文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仅靠课内是办不到的,必须强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处理、教学任务的制定,命题取材的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务必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对教材中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教,可以只教基本篇目与非基本篇目中的精美文章,另选范文加强积累。只有量达到了,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还可以读促写。教师要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学期末,召开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
五、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果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对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会要善于发现偏差、纠正误区、找准对策,做到在反思中前进,为小学语文新课改健康、持续、高效地推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金成林等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