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说唱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传统艺术一样,曲艺想要继续发展,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还需要适应当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创新改革。大学生这一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有强大后发力量的群体,应当得到极大的重视。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曲艺艺术有着复苏和重新繁荣的势头,并且随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曲艺与大学生教育逐渐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本文以位于“曲艺之乡”——天津的南开大学为例,针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与曲艺发展现状,试图探索曲艺在大学生中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曲艺创作要贴近大学生活,充分利用课堂、社团活动、课外讲座、新媒体技术等形式扩大曲艺影响力。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是时代前进的一面旗,它反映着民族的风貌和时代的风气。一件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水乳交融,是寄托于审美情趣共鸣上对社会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曲艺作为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通过多种多样的说唱表演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精神,在寓教于乐之中承载着大众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变化发展。
当今时代,更多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新生的文化娱乐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更加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民众审美观念日益多元化,曾经占据文娱生活重要地位的曲艺艺术如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生存挑战。中华传统艺术的振兴离不开新鲜血液的灌注,继承传统艺术遗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大学生对曲艺的关注程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爱美的天然倾向,但是这种倾向需要幼年、青年时期的保护和加强,一个人的审美趣味需要精心开发和培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当代大学生的幼年、青年阶段的美育体验中,曲艺等传统艺术严重缺乏的这一事实,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关于曲艺艺术欣赏和创作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同时我们應该注意到,传承和发扬曲艺艺术的重要环节在于曲艺的创作。而曲艺创作又与创作者和受众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一方面,曲艺创作反映着创作者和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取向,另一方面,曲艺创作又塑造和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观念。
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是社会现状、社会现象的折射,其审美取向源于现实而又不局限于现实:新时代的烙印在青年审美观念中处处可见,多元传媒与信息的传播冲击着当代青年的审美取向,导致其呈现出多元、自由并向往新兴流行事物的特征,这与曲艺艺术的传统性不免发生碰撞。虽然曲艺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改良和适应的步伐,在受众的要求、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要求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改良和被动改良,但是作为中华传统艺术,曲艺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审美趣味,其经典内容和艺术形式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在探讨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和曲艺创作的关系时,新时代与传统的碰撞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喜欢曲艺的同学,都是在幼年受到家人或周围环境熏陶,逐渐形成了对曲艺的亲切感,并逐渐具备了曲艺的欣赏能力。天津的广播电台颇具天津特色,相声广播 FM92.1,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制作播出相声娱乐节目为主的专业化广播媒体,每天播出20个小时,收听范围广;文艺广播FM104.6 中也有《曲苑大观》曲艺节目,甚至名列全国十佳栏目之首。广播电台成为曲艺传播的另一大途径,多数大学生接触广播电台是在童年时期,在私家车中收听,但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收听电台的机会较少,在信息爆炸、全民娱乐的时代里,很少会有大学生愿意主动在网络上搜索曲艺并将其作为自己休闲娱乐的方式,与众多综艺节目、影视剧相比,曲艺仍然缺乏十足的竞争力。
根据网易云音乐APP发布的2017年高校数据盘点,南开大学用户在2017年收听“相声类音乐”的比例高于其它学校,《卖面茶》这样的冷门相声作品在南开大学的收听比例高于其他学校。天津本地学生升入南开大学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天津是“曲艺重镇”,也是学生口中的“哏都”,在某种程度上,这影响和塑造了南开大学学生的审美情趣。
曲艺教育在南开大学的发展现状
课程开设对曲艺传播的促进作用
目前开设曲艺相关课程的高校远远不能满足通过高等教育传播曲艺文化的需要。根据2016年的数据统计,全国有8所高等院校开展曲艺本科教育,8所高职院校开展曲艺大专教育,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鉴赏相关课程或开展了曲艺研究。
南开大学开设有《中国曲艺史》《曲艺经典赏析》《评书、相声鉴赏与实践》等曲艺相关的通识选修课程。另外,《中国音乐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涵盖以课时为单位的曲艺专题。
与其他高校略有不同的是,南开大学于 2016 年对通识选修课程进行了改革,开创性地采用社会“招标”通识选修课的方式,例如《评书、相声鉴赏与实践》选修课的教师为天津本土演员,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在讲授评书、相声鉴赏知识的同时,更能给予专业的表演指导,这对于“曲艺进校园”“曲艺进课堂”是一种创新式的启发。
如果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如何开展也是重要问题,曲艺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固然必要,但对于有表演实践需求的同学来讲,让专业的相声艺人进入课堂、校园,开设相关的通识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更加符合曲艺“口授”的传统教学特点,也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面向留学生开展了曲艺学习的相关课程,这对留学生来讲,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汉语的一种途径,留学生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无独有偶,沈阳大学面向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曲艺通识课程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说明,曲艺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说唱艺术,向外发展具有的极强生命力。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讲,由于多少接触过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曲艺并不神秘,从欣赏开始,再到产生表演的冲动,往往缺乏契机和动力,也丧失了可能继承、发展曲艺艺术的机会。 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曲艺传播中大有可为
学生社团聚集了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切磋的平台,有助于继续凝聚这部分群体。目前南开大学有国乐相声协会、评书曲艺传习社等曲艺相关的官方学生社团。以南开国乐相声协会为例,该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蓬勃发展了16年,其间,热爱相声表演艺术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自发举办交流活动和汇报演出,并且邀请到南开大学的老师进行表演。在定期举办的演出中,一部分大学生“票友”在大学校园内观看到相声表演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社团的宣传和表演也吸引了新鲜的观众群体,扩大了相声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我们听的不是相声,而是自己的生活。”不少学生这样评价。这就说明国乐相声协会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元素、南开的特色元素加到相声创作及表演中去,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只有当一门艺术越来越贴近观众,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它才有可能被普及并发扬。对其他曲艺种类来说,也是如此。
学生社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线上公众号发布相关的活动信息,由于学生对同龄人心理的了解,可以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并且可以以社团为单位,与天津大学北洋相声社、天津财经大学博乐相声社等进行对接,交流学习,在相声的演出、创作方面互相借鉴。目前,相声社团地域联盟化成为新的趋势,并且推动了高校相声的发展。曲艺社团依据地区特色,抱团行动,将更有利于曲艺传承与发展。
当代大学生曲艺创新与创作方向
鼓励曲艺创作取材大学生活
大学生曲艺创作贴近大学生活将会带来更好的效果。例如南开大学的军训新生表演会上,一段调侃新生军训的相声亲近学生,笑料十足,就取得了热烈反响。大学生活正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样的曲艺创作,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易于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可能进行曲艺创作的学生的范围。许多曲艺作品的唱词本身就设有门槛,一些古文基础不好的同学,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尽管古文的唱词给曲艺增添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曲艺的唱词在古代其实是当时较为通俗易懂的“白话”,而当下对曲艺唱词内容进行再创作,仍然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仍然要立足广大群众。对于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曲艺创作面向的群体是大学生,那么取材于大学生活的曲艺作品,必然受到更大欢迎。
扩大曲艺的传播范围
我们不得不承认,曲艺的欣赏应该“从娃娃抓起”,幼年时期是接受曲艺的黄金时期,通过电台、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渠道,扩大曲艺的传播范围,依然不可忽视。
大学生从小接触曲艺渠道较少,仍然是阻碍曲艺在大学生中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前文对高校曲艺发展情况的论述,目前扩大曲艺传播的途径,一是要继续坚持“曲艺进校园”“曲艺进课堂”,当然,这也要靠现有教学体系、模式的改革作支撑,重视中国传统曲艺教育,“不拘一格降人才”,从社会吸纳曲艺教学力量等。
二是要大力鼓励曲艺社团发展,在地区范围内结成联盟,定期举行交流展示活动,要给对曲艺有兴趣的大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吸引大学生参与的兴趣。
利用新媒体,促进艺术形式和业态不断创新
曲艺艺术不但要扎根于传统的现场演出、广播电视传播,同时还要主动进军网络平台,将传统说唱艺术的优秀基因与新媒体、自媒体有机融合,有效拓展受众群体。网络视频的弹幕,直播平台的即时沟通,可以成为曲艺艺人与受众无罅隙的供需渠道。新媒体平台上,曲艺艺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空限制,曲艺艺术从业者不再满足于既有的传统作品形式与内容,而是积极进行有益的形式探索与尝试。而新媒体受众群体多为九〇 后新生代,曲艺艺术的新媒体平台内容拓展,将传统评书、相声、快板和民间说唱等形式与当代时尚生活深度结合,可以有效吸引青年受众,扩大曲艺的影响范围。
坚持曲艺传统特质,引导观众审美情趣创新
曲艺发展不代表要讨好观众,曲艺之所以一直以来拥有一批稳定的观众源,并且还吸引着留学生的兴趣,正是在于曲艺本身的传统特质。
近些年,新兴的相声力量崛起,让一大批观众逐渐了解、接受相声,但这种相声经过了结构体系的简化,以密集抖包袱为特点,这种做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让一批新观众涌入,为相声发展带来新鲜力量,但另一方面,这也提高了观众的兴奋阈值,传统的相声发展更加艰难,只有包袱越来越密集、结构越来越简单才能生存,这对于本身有知识性、结构复杂精妙的传统相声是一种打击。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通过创新先吸引一批观众,之后再通过优秀作品逐渐引导观众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有耐心欣赏传统相声,在层层铺陈迂回之中,感受相声魅力,而不只是把目光停留在类似于“微博段子”的笑料上。这样的矛盾背后隐含的是对相声创作者的高要求,既要满足现代观众的心理期待,又要保持传统相声的特质,打磨出精良而适应当代的相声作品。
对于其他曲艺类型也是如此,面对这样的矛盾,大学生来创作曲艺剧本就有了十足的理由,优秀的曲艺创作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创新意识,高校大学生身上将肩负着坚持曲艺传统特质,创新创作曲艺作品的时代使命。
结语
传统艺术的审美体验对大学生精神素质、价值体系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曲艺艺术拥有丰富的内容、独具特色的形式和经久不衰的创作材料——口头语言,能够打开当代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体验传统艺术的大门,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包罗万象的曲艺艺术具有其丰富多彩的美,这种美,不应因时代变迁而尘封,而应随着时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打动观众的审美,触动观众的内心,才能让曲艺之美与观众产生共鸣。大学生对曲艺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既能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又能够为曲艺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带动整个社会艺术审美潮流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今曲艺传承仍面临诸多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责任编辑/邓科)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是时代前进的一面旗,它反映着民族的风貌和时代的风气。一件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水乳交融,是寄托于审美情趣共鸣上对社会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曲艺作为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通过多种多样的说唱表演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精神,在寓教于乐之中承载着大众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变化发展。
当今时代,更多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新生的文化娱乐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更加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下民众审美观念日益多元化,曾经占据文娱生活重要地位的曲艺艺术如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生存挑战。中华传统艺术的振兴离不开新鲜血液的灌注,继承传统艺术遗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大学生对曲艺的关注程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爱美的天然倾向,但是这种倾向需要幼年、青年时期的保护和加强,一个人的审美趣味需要精心开发和培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当代大学生的幼年、青年阶段的美育体验中,曲艺等传统艺术严重缺乏的这一事实,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关于曲艺艺术欣赏和创作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同时我们應该注意到,传承和发扬曲艺艺术的重要环节在于曲艺的创作。而曲艺创作又与创作者和受众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一方面,曲艺创作反映着创作者和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取向,另一方面,曲艺创作又塑造和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观念。
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是社会现状、社会现象的折射,其审美取向源于现实而又不局限于现实:新时代的烙印在青年审美观念中处处可见,多元传媒与信息的传播冲击着当代青年的审美取向,导致其呈现出多元、自由并向往新兴流行事物的特征,这与曲艺艺术的传统性不免发生碰撞。虽然曲艺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从未停止过改良和适应的步伐,在受众的要求、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要求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改良和被动改良,但是作为中华传统艺术,曲艺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审美趣味,其经典内容和艺术形式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在探讨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和曲艺创作的关系时,新时代与传统的碰撞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喜欢曲艺的同学,都是在幼年受到家人或周围环境熏陶,逐渐形成了对曲艺的亲切感,并逐渐具备了曲艺的欣赏能力。天津的广播电台颇具天津特色,相声广播 FM92.1,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制作播出相声娱乐节目为主的专业化广播媒体,每天播出20个小时,收听范围广;文艺广播FM104.6 中也有《曲苑大观》曲艺节目,甚至名列全国十佳栏目之首。广播电台成为曲艺传播的另一大途径,多数大学生接触广播电台是在童年时期,在私家车中收听,但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收听电台的机会较少,在信息爆炸、全民娱乐的时代里,很少会有大学生愿意主动在网络上搜索曲艺并将其作为自己休闲娱乐的方式,与众多综艺节目、影视剧相比,曲艺仍然缺乏十足的竞争力。
根据网易云音乐APP发布的2017年高校数据盘点,南开大学用户在2017年收听“相声类音乐”的比例高于其它学校,《卖面茶》这样的冷门相声作品在南开大学的收听比例高于其他学校。天津本地学生升入南开大学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天津是“曲艺重镇”,也是学生口中的“哏都”,在某种程度上,这影响和塑造了南开大学学生的审美情趣。
曲艺教育在南开大学的发展现状
课程开设对曲艺传播的促进作用
目前开设曲艺相关课程的高校远远不能满足通过高等教育传播曲艺文化的需要。根据2016年的数据统计,全国有8所高等院校开展曲艺本科教育,8所高职院校开展曲艺大专教育,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鉴赏相关课程或开展了曲艺研究。
南开大学开设有《中国曲艺史》《曲艺经典赏析》《评书、相声鉴赏与实践》等曲艺相关的通识选修课程。另外,《中国音乐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涵盖以课时为单位的曲艺专题。
与其他高校略有不同的是,南开大学于 2016 年对通识选修课程进行了改革,开创性地采用社会“招标”通识选修课的方式,例如《评书、相声鉴赏与实践》选修课的教师为天津本土演员,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在讲授评书、相声鉴赏知识的同时,更能给予专业的表演指导,这对于“曲艺进校园”“曲艺进课堂”是一种创新式的启发。
如果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如何开展也是重要问题,曲艺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固然必要,但对于有表演实践需求的同学来讲,让专业的相声艺人进入课堂、校园,开设相关的通识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更加符合曲艺“口授”的传统教学特点,也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面向留学生开展了曲艺学习的相关课程,这对留学生来讲,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汉语的一种途径,留学生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无独有偶,沈阳大学面向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曲艺通识课程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说明,曲艺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说唱艺术,向外发展具有的极强生命力。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讲,由于多少接触过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曲艺并不神秘,从欣赏开始,再到产生表演的冲动,往往缺乏契机和动力,也丧失了可能继承、发展曲艺艺术的机会。 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曲艺传播中大有可为
学生社团聚集了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切磋的平台,有助于继续凝聚这部分群体。目前南开大学有国乐相声协会、评书曲艺传习社等曲艺相关的官方学生社团。以南开国乐相声协会为例,该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蓬勃发展了16年,其间,热爱相声表演艺术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自发举办交流活动和汇报演出,并且邀请到南开大学的老师进行表演。在定期举办的演出中,一部分大学生“票友”在大学校园内观看到相声表演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社团的宣传和表演也吸引了新鲜的观众群体,扩大了相声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我们听的不是相声,而是自己的生活。”不少学生这样评价。这就说明国乐相声协会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元素、南开的特色元素加到相声创作及表演中去,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只有当一门艺术越来越贴近观众,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它才有可能被普及并发扬。对其他曲艺种类来说,也是如此。
学生社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可以通过线上公众号发布相关的活动信息,由于学生对同龄人心理的了解,可以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并且可以以社团为单位,与天津大学北洋相声社、天津财经大学博乐相声社等进行对接,交流学习,在相声的演出、创作方面互相借鉴。目前,相声社团地域联盟化成为新的趋势,并且推动了高校相声的发展。曲艺社团依据地区特色,抱团行动,将更有利于曲艺传承与发展。
当代大学生曲艺创新与创作方向
鼓励曲艺创作取材大学生活
大学生曲艺创作贴近大学生活将会带来更好的效果。例如南开大学的军训新生表演会上,一段调侃新生军训的相声亲近学生,笑料十足,就取得了热烈反响。大学生活正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样的曲艺创作,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易于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可能进行曲艺创作的学生的范围。许多曲艺作品的唱词本身就设有门槛,一些古文基础不好的同学,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尽管古文的唱词给曲艺增添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曲艺的唱词在古代其实是当时较为通俗易懂的“白话”,而当下对曲艺唱词内容进行再创作,仍然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仍然要立足广大群众。对于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曲艺创作面向的群体是大学生,那么取材于大学生活的曲艺作品,必然受到更大欢迎。
扩大曲艺的传播范围
我们不得不承认,曲艺的欣赏应该“从娃娃抓起”,幼年时期是接受曲艺的黄金时期,通过电台、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渠道,扩大曲艺的传播范围,依然不可忽视。
大学生从小接触曲艺渠道较少,仍然是阻碍曲艺在大学生中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前文对高校曲艺发展情况的论述,目前扩大曲艺传播的途径,一是要继续坚持“曲艺进校园”“曲艺进课堂”,当然,这也要靠现有教学体系、模式的改革作支撑,重视中国传统曲艺教育,“不拘一格降人才”,从社会吸纳曲艺教学力量等。
二是要大力鼓励曲艺社团发展,在地区范围内结成联盟,定期举行交流展示活动,要给对曲艺有兴趣的大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吸引大学生参与的兴趣。
利用新媒体,促进艺术形式和业态不断创新
曲艺艺术不但要扎根于传统的现场演出、广播电视传播,同时还要主动进军网络平台,将传统说唱艺术的优秀基因与新媒体、自媒体有机融合,有效拓展受众群体。网络视频的弹幕,直播平台的即时沟通,可以成为曲艺艺人与受众无罅隙的供需渠道。新媒体平台上,曲艺艺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空限制,曲艺艺术从业者不再满足于既有的传统作品形式与内容,而是积极进行有益的形式探索与尝试。而新媒体受众群体多为九〇 后新生代,曲艺艺术的新媒体平台内容拓展,将传统评书、相声、快板和民间说唱等形式与当代时尚生活深度结合,可以有效吸引青年受众,扩大曲艺的影响范围。
坚持曲艺传统特质,引导观众审美情趣创新
曲艺发展不代表要讨好观众,曲艺之所以一直以来拥有一批稳定的观众源,并且还吸引着留学生的兴趣,正是在于曲艺本身的传统特质。
近些年,新兴的相声力量崛起,让一大批观众逐渐了解、接受相声,但这种相声经过了结构体系的简化,以密集抖包袱为特点,这种做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让一批新观众涌入,为相声发展带来新鲜力量,但另一方面,这也提高了观众的兴奋阈值,传统的相声发展更加艰难,只有包袱越来越密集、结构越来越简单才能生存,这对于本身有知识性、结构复杂精妙的传统相声是一种打击。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通过创新先吸引一批观众,之后再通过优秀作品逐渐引导观众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有耐心欣赏传统相声,在层层铺陈迂回之中,感受相声魅力,而不只是把目光停留在类似于“微博段子”的笑料上。这样的矛盾背后隐含的是对相声创作者的高要求,既要满足现代观众的心理期待,又要保持传统相声的特质,打磨出精良而适应当代的相声作品。
对于其他曲艺类型也是如此,面对这样的矛盾,大学生来创作曲艺剧本就有了十足的理由,优秀的曲艺创作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创新意识,高校大学生身上将肩负着坚持曲艺传统特质,创新创作曲艺作品的时代使命。
结语
传统艺术的审美体验对大学生精神素质、价值体系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曲艺艺术拥有丰富的内容、独具特色的形式和经久不衰的创作材料——口头语言,能够打开当代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体验传统艺术的大门,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包罗万象的曲艺艺术具有其丰富多彩的美,这种美,不应因时代变迁而尘封,而应随着时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打动观众的审美,触动观众的内心,才能让曲艺之美与观众产生共鸣。大学生对曲艺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既能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又能够为曲艺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带动整个社会艺术审美潮流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今曲艺传承仍面临诸多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