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犹如沐浴春风,逐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最令人欣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初步确立和不断完善,使得课程教学改革走向了越发活跃的良性发展轨道。笔者意欲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显现学习主体地位,努力增强双边教学的互动功能;一方面要坚持以各类专题活动为载体,在积极开展趣味教学的同时,有效组织和吸纳小学生自觉参与语文学习的应用实践之中,从而不断提升语文学用的能力和素养,为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试对此作一些粗浅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各类专题教学 学生素养 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62-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口语交际和阅读习作为主的专题教学活动,既是教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实践衡量标准。然而从现实中发现,许多教师把更多的教学精力投入到速成快效的基础训练之中,而对于比较慢热的专题实践活动则是一般性的应付状态,如习作是众所周知的重、难点内容,但由于“来势很慢”和“高消耗、低产出”等属性特征,执教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给予其更多关注的往往体现在口头而非实际行动上。对此本文认为,积极开展语文教学专题活动,不仅能迎合小学生活泼善动的性格心理,有效激发和集聚他们的学习欲望,还能不断促进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为深化教学效果提供不绝的活性支撑。
一、引导学生资料搜集,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直接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信息资料的搜集、梳理、分析和提取等能力,也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在科技网络支撑教学的今天,这种能力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越俎代庖,总认为学生太小还让人很不放心,其实质是变相疏于对学生进行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课前围绕某些方面搜寻相关信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小学生为了完成这种学习任务,势必要对课文内容及其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势必要注重搜集与之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并对之进行相应地甄别筛选和分类提炼。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和能力锻炼。经过如此反复,学生对所学内容就进行有效地触摸和感知。如教学《梦圆飞天》前,笔者交代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一是了解航天飞船的基本资料;二是了解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三是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如无人驾驶的航天飞船与载人航天飞船,还有航天员迈出船舱走向太空等情况。许多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到大量的相关资料,甚至有些学生还写出了激情四溢的读后感。其中一些精彩语句令人感同身受和赞叹不绝。
二、组织主题辩讨活动,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化理解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处于知之甚少的儿童时期,其思维发展速度最快,探究欲望最强,凡事总是喜欢追根刨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对于学习中存在歧义的内容,无需直接给出答案或是作出立时评判,而是放手让小学生去努力探究,如引发他们进行自由热烈的辩论。俗话说:道理越辨越明,引而不发跃如也。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辩讨活动,促使小学生在思维的强烈碰撞中来加深理解和消化巩固。比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学生们对于像孙大圣那样能够克隆自身的本领谈兴十足,课堂上有学生忽然抛出问题——如果把这种科学技术加以普遍运用的话,会不会给早已“气喘吁吁”的地球造成更大压力呢?对此有些学生不以为然,而有些学生对克隆技术还真的表现出很大担忧,双方当堂“唇枪舌战”起来。笔者当即以此为辩题,因势利导地组织双方展开有序辩论。一方坚持认为克隆技术打破了地球上生物界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发展运用起来,将会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则列举了克隆技术在生物研究和医学用途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认为克隆技术的确有着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持欢迎的态度。笔者告诉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讲求一分为二,即使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人类,关键是要能够学会并做好如何合理控制与有效引导。学生们由此对克隆技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加强阅读习作指导,有效加大语文素养的深沉积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质量,难以形成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积淀。而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底蕴,对于习作来说,就自然成了“无米之炊”。实践表明,丰富的阅读能有效提升写作素养,而较高的写作水平又能有效促进阅读能力;阅读与写作正如吸收输入和倾吐输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只是提出量的要求,至于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却很少去深入探究。本文认为,有效阅读既讲求质也讲求量,它与习作之间形成相互通融、相互映衬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当阅读达到了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厚度,习作也就成了“功到自然成”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加强小学生的读写指导呢?笔者的成功做法是——“努力把生活变成学生的语文书,努力把实践变成学生的试剑石”。一是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的阅读感悟,在扩大词量储存之时,注重提升遣词造句能力,努力完成读写素养的原始积累。二是通过对文本读物的深切感受,让学生在与作者和文本“对话”之中获取熏陶,从中完成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三是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剖析和评价,逐步学会多变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完成学习思维的变异拓展。四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写实践中进行有效迁移和促进提升。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了非常清晰的文章结构,随后组织学生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写法,自拟题目仿创一篇习作。这种趁热打铁的读写学用方式,既能促进对课文教学的阅读感悟,还能于一举两得和知行统一之中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读写兴致和学用信心。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各类专题教学 学生素养 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62-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口语交际和阅读习作为主的专题教学活动,既是教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实践衡量标准。然而从现实中发现,许多教师把更多的教学精力投入到速成快效的基础训练之中,而对于比较慢热的专题实践活动则是一般性的应付状态,如习作是众所周知的重、难点内容,但由于“来势很慢”和“高消耗、低产出”等属性特征,执教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给予其更多关注的往往体现在口头而非实际行动上。对此本文认为,积极开展语文教学专题活动,不仅能迎合小学生活泼善动的性格心理,有效激发和集聚他们的学习欲望,还能不断促进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为深化教学效果提供不绝的活性支撑。
一、引导学生资料搜集,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直接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信息资料的搜集、梳理、分析和提取等能力,也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在科技网络支撑教学的今天,这种能力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越俎代庖,总认为学生太小还让人很不放心,其实质是变相疏于对学生进行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课前围绕某些方面搜寻相关信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小学生为了完成这种学习任务,势必要对课文内容及其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势必要注重搜集与之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并对之进行相应地甄别筛选和分类提炼。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和能力锻炼。经过如此反复,学生对所学内容就进行有效地触摸和感知。如教学《梦圆飞天》前,笔者交代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一是了解航天飞船的基本资料;二是了解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三是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如无人驾驶的航天飞船与载人航天飞船,还有航天员迈出船舱走向太空等情况。许多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到大量的相关资料,甚至有些学生还写出了激情四溢的读后感。其中一些精彩语句令人感同身受和赞叹不绝。
二、组织主题辩讨活动,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化理解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处于知之甚少的儿童时期,其思维发展速度最快,探究欲望最强,凡事总是喜欢追根刨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对于学习中存在歧义的内容,无需直接给出答案或是作出立时评判,而是放手让小学生去努力探究,如引发他们进行自由热烈的辩论。俗话说:道理越辨越明,引而不发跃如也。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辩讨活动,促使小学生在思维的强烈碰撞中来加深理解和消化巩固。比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学生们对于像孙大圣那样能够克隆自身的本领谈兴十足,课堂上有学生忽然抛出问题——如果把这种科学技术加以普遍运用的话,会不会给早已“气喘吁吁”的地球造成更大压力呢?对此有些学生不以为然,而有些学生对克隆技术还真的表现出很大担忧,双方当堂“唇枪舌战”起来。笔者当即以此为辩题,因势利导地组织双方展开有序辩论。一方坚持认为克隆技术打破了地球上生物界的自然发展规律,一旦发展运用起来,将会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则列举了克隆技术在生物研究和医学用途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认为克隆技术的确有着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持欢迎的态度。笔者告诉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讲求一分为二,即使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人类,关键是要能够学会并做好如何合理控制与有效引导。学生们由此对克隆技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加强阅读习作指导,有效加大语文素养的深沉积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没有形成一定的阅读质量,难以形成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积淀。而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底蕴,对于习作来说,就自然成了“无米之炊”。实践表明,丰富的阅读能有效提升写作素养,而较高的写作水平又能有效促进阅读能力;阅读与写作正如吸收输入和倾吐输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只是提出量的要求,至于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却很少去深入探究。本文认为,有效阅读既讲求质也讲求量,它与习作之间形成相互通融、相互映衬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当阅读达到了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厚度,习作也就成了“功到自然成”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加强小学生的读写指导呢?笔者的成功做法是——“努力把生活变成学生的语文书,努力把实践变成学生的试剑石”。一是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的阅读感悟,在扩大词量储存之时,注重提升遣词造句能力,努力完成读写素养的原始积累。二是通过对文本读物的深切感受,让学生在与作者和文本“对话”之中获取熏陶,从中完成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三是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剖析和评价,逐步学会多变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完成学习思维的变异拓展。四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写实践中进行有效迁移和促进提升。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了非常清晰的文章结构,随后组织学生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写法,自拟题目仿创一篇习作。这种趁热打铁的读写学用方式,既能促进对课文教学的阅读感悟,还能于一举两得和知行统一之中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读写兴致和学用信心。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