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产生、发展和转变都和当时的社会思想息息相关。20世纪70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后现代的科技文明、当代政治以及后现代多元文化等等,首先在美国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本文以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和莫里森的《宠儿》为例,探析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和叙事结构之表征,揭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小说;叙事风格;叙事结构
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时代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它通过文字和语句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映射着过往的思维意识和时代精神。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产生、发展和转变都和当时的社会思想息息相关。小说的发展总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传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及新现实主义小说。“在文学作品中,从传统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转变也是巨大的,一条“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故事发展线索已经无法满足叙述纷繁复杂的事件了,从而传统线性的因果结构被现代同时性的空间及多线索的事件偶合所替代,再发展到后现代多元的且不确定的立体时空结构。归根结底,文学叙事方式的这种变化,反映的是文学观念的变化,更深刻的来讲,其实也是思想、时代精神和審美趣味的直接写照。
20世纪70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培育了良好的成长温床——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后现代的科技文明、当代美国政治以及后现代多元文化等等,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现实主义”一词最早由贝尔贡西提出,约翰·巴思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吸取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之后才完成对其的超越。”这时期的作家们在坚守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表现荒诞、虚无和不确定等的意识的的实现手法及许多艺术特点,正如王守仁在其编著的《新编美国文学史》一书中提到,这时期的作品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对传统真实观和叙述模式进行革新的同时,注意保存情节的完整性、叙述的连贯性和故事的可读性”。 他们尝试以作品探索解决各种现实社会问题及矛盾焦点,重新审视美国历史,探寻各种矛盾的根源,以避免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冲突的加剧。一如罗斯的《反美阴谋》,如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如多克特罗的《但以理书》、奥茨的《大瀑布》、沃克《敞开心扉的时刻》等等,新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有社会问题小说、政治题材小说、种族问题小说以及战争题材小说等内容。
从叙事风格上来讲,除了上述的多种风格综合,更突出的是其地域性特征,即“在展示某个地域地方色彩的同时,更强调该地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对小说人物的影响。”更有人说,如果小说环境被移除了,整个作品也就毁坏了。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也有这样的特点,而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在某个典型的地域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这个时期回归传统的一个标志,也是其区别去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受经济个全球化的影响,模糊了地域性特征,然而此时的多元化的观念的传播刺激和激励一部分人们不断强化地域意识,引起人们对地域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重视,寻求家园归属感,因此,称其为“后现代美国之书”。例如多克特罗的作品《上帝之城》、菲利普·罗斯的《反美阴谋》、唐·德里罗的《地下世界》都是此时期的代表作。科马克·麦卡锡是当时美国西部和边境叙事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描写的是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历史上西部边疆拓展过程被地方政府州长雇佣的一帮亡命之徒残忍驱赶和虐杀印第安人的骇人场面,揭露黑暗的人性,还原了美国西部运动历史上真实的西部图景。这部作品以血腥的场面描写展现了美国历史上向西开拓疆土过程中美国梦的另一面,以驱赶和杀戮为主要手段的白人“美国梦”最终成为土著印第安人的噩梦。
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言,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19世纪的传统小说“空间往往被当作是将死的、刻板的、非辨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开头——中间——结尾”式的小说叙事概念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家写作遵循的法则,比如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一个注重情节结构完整的典型作品。时间顺序上,马克·吐温通过讲述寄养在姑妈家的少年汤姆成长的一系列事件,塑造了一个顽皮、叛逆、勇敢、心地善良、情窦初开、具有冒险精神、充满正义感的美国南方少年形象。
直至后现代主义小说才颠覆了这个“逻各斯”中心式的秩序,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家们看来,“现实生活并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描绘的那样有条不紊、泾渭分明,而是错综复杂、难以捉摸的”。这使得后现代实验小说家们放弃单一的线性叙事方式,转而强调如何讲故事,在其小说叙事中主义故事讲述的多视角变换、时空并置以及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呈现碎片式的拼贴和时空并置,故事和情节被不断淡化,语言成为小说的真正事件和中心角色。之所以引发了“小说危机”,但是其在叙事结构上的大胆尝试给一味遵循讲故事的传统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其叙事结构艺术实现了情节结构完整性和创作技巧的完美统一,以灵活的叙事技巧凸显小说的故事性。莫里森在1987年出版的小说《宠儿》,是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现代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技巧和手段。全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说的重心,以母亲塞思杀婴为主要事件,运用了闪回、多视角叙事、时空变换、意识流、超现实等技巧,这样看似与后现代小说无异,然而我们发现,它与后现代小说不同的是它与社会历史现实紧密相关。这部小说的发表使莫斯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显示出新现实主义小说在世界文坛取得瞩目的成就。
在叙事结构上,新现实主义小说巧妙缝合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完整性情节和后现代实验小说的碎片式拼贴技巧,凸显小说的故事性,兼顾传统与后现代实验,不仅仅是现实体验的模仿式再现,而且还是依据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逻辑的叙事结构组织,形成独特的小说结构艺术。这就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组织之所以成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亮点。
总而言之,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偏于外部事件,关注的是事物的“表象规律”,适合于宏观鸟瞰;现代的结构主义小说偏于内心感受,关注事物的“本体结构”,更加适合于微观分析,而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小说则关注人们的知觉体验,旨在揭示事物的复杂存在;而后现代之后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既擅长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技巧,又跨越前两种风格。但是,有几点值得声明的是:首先,从西方小说发展脉络上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平行、交错和迭盖的,现代主义的高潮是20年代,后现代主义是60年代,而且现实主义也并未绝迹,很多作家是对以上不同的叙事类型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到了20世纪末流行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以上多种叙事并存的叙事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新編美国文学史(1945-2000)(第4卷),第149页
[2](美)托尼·莫里森.宠儿.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一版
[3]佘军.苏州大学.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2012年12月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小说;叙事风格;叙事结构
小说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时代发展的忠实记录者,它通过文字和语句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映射着过往的思维意识和时代精神。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产生、发展和转变都和当时的社会思想息息相关。小说的发展总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传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及新现实主义小说。“在文学作品中,从传统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转变也是巨大的,一条“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故事发展线索已经无法满足叙述纷繁复杂的事件了,从而传统线性的因果结构被现代同时性的空间及多线索的事件偶合所替代,再发展到后现代多元的且不确定的立体时空结构。归根结底,文学叙事方式的这种变化,反映的是文学观念的变化,更深刻的来讲,其实也是思想、时代精神和審美趣味的直接写照。
20世纪70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培育了良好的成长温床——后现代消费主义思潮、后现代的科技文明、当代美国政治以及后现代多元文化等等,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现实主义”一词最早由贝尔贡西提出,约翰·巴思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在吸取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之后才完成对其的超越。”这时期的作家们在坚守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表现荒诞、虚无和不确定等的意识的的实现手法及许多艺术特点,正如王守仁在其编著的《新编美国文学史》一书中提到,这时期的作品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对传统真实观和叙述模式进行革新的同时,注意保存情节的完整性、叙述的连贯性和故事的可读性”。 他们尝试以作品探索解决各种现实社会问题及矛盾焦点,重新审视美国历史,探寻各种矛盾的根源,以避免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方面冲突的加剧。一如罗斯的《反美阴谋》,如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如多克特罗的《但以理书》、奥茨的《大瀑布》、沃克《敞开心扉的时刻》等等,新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有社会问题小说、政治题材小说、种族问题小说以及战争题材小说等内容。
从叙事风格上来讲,除了上述的多种风格综合,更突出的是其地域性特征,即“在展示某个地域地方色彩的同时,更强调该地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对小说人物的影响。”更有人说,如果小说环境被移除了,整个作品也就毁坏了。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也有这样的特点,而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在某个典型的地域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这个时期回归传统的一个标志,也是其区别去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受经济个全球化的影响,模糊了地域性特征,然而此时的多元化的观念的传播刺激和激励一部分人们不断强化地域意识,引起人们对地域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重视,寻求家园归属感,因此,称其为“后现代美国之书”。例如多克特罗的作品《上帝之城》、菲利普·罗斯的《反美阴谋》、唐·德里罗的《地下世界》都是此时期的代表作。科马克·麦卡锡是当时美国西部和边境叙事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描写的是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历史上西部边疆拓展过程被地方政府州长雇佣的一帮亡命之徒残忍驱赶和虐杀印第安人的骇人场面,揭露黑暗的人性,还原了美国西部运动历史上真实的西部图景。这部作品以血腥的场面描写展现了美国历史上向西开拓疆土过程中美国梦的另一面,以驱赶和杀戮为主要手段的白人“美国梦”最终成为土著印第安人的噩梦。
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言,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19世纪的传统小说“空间往往被当作是将死的、刻板的、非辨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开头——中间——结尾”式的小说叙事概念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家写作遵循的法则,比如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一个注重情节结构完整的典型作品。时间顺序上,马克·吐温通过讲述寄养在姑妈家的少年汤姆成长的一系列事件,塑造了一个顽皮、叛逆、勇敢、心地善良、情窦初开、具有冒险精神、充满正义感的美国南方少年形象。
直至后现代主义小说才颠覆了这个“逻各斯”中心式的秩序,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家们看来,“现实生活并不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描绘的那样有条不紊、泾渭分明,而是错综复杂、难以捉摸的”。这使得后现代实验小说家们放弃单一的线性叙事方式,转而强调如何讲故事,在其小说叙事中主义故事讲述的多视角变换、时空并置以及叙事语言,叙事结构呈现碎片式的拼贴和时空并置,故事和情节被不断淡化,语言成为小说的真正事件和中心角色。之所以引发了“小说危机”,但是其在叙事结构上的大胆尝试给一味遵循讲故事的传统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小说,其叙事结构艺术实现了情节结构完整性和创作技巧的完美统一,以灵活的叙事技巧凸显小说的故事性。莫里森在1987年出版的小说《宠儿》,是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现代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技巧和手段。全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说的重心,以母亲塞思杀婴为主要事件,运用了闪回、多视角叙事、时空变换、意识流、超现实等技巧,这样看似与后现代小说无异,然而我们发现,它与后现代小说不同的是它与社会历史现实紧密相关。这部小说的发表使莫斯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显示出新现实主义小说在世界文坛取得瞩目的成就。
在叙事结构上,新现实主义小说巧妙缝合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完整性情节和后现代实验小说的碎片式拼贴技巧,凸显小说的故事性,兼顾传统与后现代实验,不仅仅是现实体验的模仿式再现,而且还是依据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逻辑的叙事结构组织,形成独特的小说结构艺术。这就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组织之所以成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亮点。
总而言之,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偏于外部事件,关注的是事物的“表象规律”,适合于宏观鸟瞰;现代的结构主义小说偏于内心感受,关注事物的“本体结构”,更加适合于微观分析,而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小说则关注人们的知觉体验,旨在揭示事物的复杂存在;而后现代之后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既擅长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技巧,又跨越前两种风格。但是,有几点值得声明的是:首先,从西方小说发展脉络上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平行、交错和迭盖的,现代主义的高潮是20年代,后现代主义是60年代,而且现实主义也并未绝迹,很多作家是对以上不同的叙事类型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到了20世纪末流行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以上多种叙事并存的叙事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新編美国文学史(1945-2000)(第4卷),第149页
[2](美)托尼·莫里森.宠儿.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一版
[3]佘军.苏州大学.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