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襟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e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产党员是人民的服务员,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社会多做贡献是无尚光荣的。
   ——摘自主人公讲话稿
  在我国农村千千万万村干部中,有一个始终牢记入党宣誓,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8年没拿一分钱的工资,以饱满的热情奉献青春的人,被市委、市政府荣记三等功,他就是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于家村副主任,党支部委员于世乐。
  
  一
  
  于世乐,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生在淄川区罗村镇于家村,父亲于成敏是淄博矿务局洪山煤矿副所长。自幼受父亲为人正直,心胸坦荡,乐于助人的熏陶和影响。从读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1965年,他初中毕业后回村担任民办小学教师,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他恪尽职守,认真工作。执鞭教学,在讲台上他严格师表形象,扎实授课;课堂之外,他关心学生,走访家长,掌握学生的校外表现,性格脾气,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教学成绩突出。
  1968年,他作为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报名应征,站出来让祖国挑选。他积极响应祖国召唤的热情被公社武装部部长感动了,带兵的首长相中了。通过查体、政审,终于拿到了入伍通知书。
  就在这一年的3月份,他穿上“国防绿”,到69师6230部队,成为一名炮手。在部队他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杀敌本领,甭管是内务还是军事训练,他都是样样第一,连续3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嘉奖2次,多次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并被列为预备党员。
  1971年光荣退伍回乡,党员转正。继续担任教师。不久,担任了于家小学校长。由于他工作积极,大胆管理,各项工作走在前头,被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学校也被评为全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1973年,因工作需要,他离开学校担任了村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团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到太河水库施工,担任太河水库罗村民兵连连长兼指导员,在当时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
  自从离开母亲的怀抱,踏入人生的旅途,他曾是“三好学生”、“五好战士”、“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一路凯歌。曾经令同学们羡慕、村民敬重、领导常识。风风光光,尝受过做人的潇洒。
  
  二
  
  火以炼金,逆境磨炼人。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1975年,是“十年动乱”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于世乐做梦也没想到他会遭到灭顶之灾。祸从天降。
  10月20日,区公安局将他骗至局里将其抓捕。使用手铐铐起双手,送往收容所,由分局预审科审理。
  为啥遭此厄运,于世乐本人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逮捕他,后来才知道有人举报他是马鞍山游击队政委,有颠覆的言行。这使他感到莫名其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那还了得起,于是采取刑讯逼供,让他招认。于世乐面对讯问和污辱性的语言,没有丝毫畏惧,在审讯室把手铐在办公桌上摔得咔咔响,义正言辞:“我出身矿工家庭,扛枪保卫祖国,是共产党员啥时候成了游击队政委?你们有什么证据?他个性倔强,没有的事强加于他,他是不听套的。于是天天审,他天天与公安讲理。最后强行游街,40天后被定“现行反革命”,他誓死不服,要求上诉。上级司法部门认为定性准确,驳回上诉、维持原结论。
  在于世乐被捕期间,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女儿在教室被老师打过,曾经两次哭着跑回家,更有所谓的“好心人”劝他爱人与其划清界限,劝她与其离婚。他爱人天天泪流满面,但她坚信丈夫没有错,是被坏人陷害。于世乐的母亲不相信自己当过兵的儿子是反革命;于世乐的岳母说,我女婿是个好人,他怎么会成为反革命,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咋也不相信于世乐成了反革命。
  1976年,于世乐被定为反革命后,决定将他押送回村,让村民揪斗,他坚持不搞清楚不回来,他认为自己是冤屈的,不能戴着反革命的帽子回去见父老乡亲们。最后还是撵出大门回村。
  村里的父老乡亲知道于世乐蒙受冤屈,谁去斗他?公社的造反派们知道后组织人找于世乐进行批斗,押着他游街。他的爱人和孩子们感到羞辱,他母亲感到心疼。于世乐的朋友们白天不敢见他,趁晚上天黑偷偷跑到他家安慰、看望他。但敢怒不敢言。
  我就不相信天底下没有个说理的地方,于世乐心里这样想。白天一边挨斗,一有空他就去区分局找领导讲理,有的领导不理他,但有好心的领导说,老于啊,你沉住气,总有一天事实清楚的。区里市里不行,最后他跑到省星、跑到北京最高人民检查院投诉,要求伸冤。三次进京,感动了“上帝”,1980年终于被平反昭雪,恢复党籍。
  于世乐被平反了,他挺过来了。他走在街上,有一次,一位过去批斗他的人说,老于,对不起,当时个别领导打电话安排斗你,俺不听不行啊,于世乐笑笑说,不要紧,我理解你们,个别领导为了往上爬,不抓几个反革命哪有功劳和资本?人心难测呀!
  于世乐被平反之后,本来是件高兴的事,但他却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多月,好像生了一场大病,吃饭不香,睡觉不宁,好几次,这位坚强的硬汉子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在思考。
  知儿莫如娘。母亲走到他的床头,用颤抖的长满老茧的手理着世乐的头发说:“孩子,娘知道你受了委屈,有病你就治,好好吃饭……”他只是点点头。
  于世乐乐不起来。他看到了世态的炎凉,也体验了人间真情。
  
  三
  
  1981年的春天,风,柔柔的吹;枝头,悠悠地闪;明媚的春阳,洒在身上,暖在心上。烂漫的春花,啁啾的小鸟,透露着春的灵秀,春的欢乐。迷人的春天,孕育着一个多么金碧辉煌的希冀!那一簇簇醉人的嫩绿,幻成一团团渐次萌动,耀眼的金黄……
  于世乐经历了残冬的洗礼,开始在春天孕育人生的辉煌。
  一向勤劳朴实,精明能干的他,经反复考察,决定养殖食用菌——蘑菇。起早贪黑,用自己的双手挖了五六条土洞,购买菌种养起了蘑菇。为了达到一次成功,他先后到淄川许多养菇专业户的大棚里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到新华书店里购买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书籍,一边学一边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不久,鲜鲜嫩嫩的蘑菇长出来了,他高兴地笑了!这笑是发自内心的笑。
  于世乐的爱人谭凤英温柔善良,勤劳朴实,善解人意,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是一位颇有智慧的女性。她理解丈夫的苦衷,每天她高高兴兴地推着小车到市场上卖蘑菇。虽说挣不了大钱,但市场行情很好,每斤卖3块多,因此,她每天都钱袋子鼓鼓地回来。这样,不仅可以供给3个孩子上学,还可以挣点买油盐柴米的零花钱,公公去世的早,婆婆常年有病,虽说于世乐姊妹七个,但由于他两口子为人好,婆婆常年住在世乐家,谭凤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是周围邻村有名的孝顺媳妇。
  妻贤夫孝老,一家人团结和睦,生活得快快乐乐。
  于世乐乐起来了。他养的蘑菇挣了钱。
  1983年,又一个春天。
  村两委在这一年的春天找他谈话,要发展林果业,拿出100亩地建果园,让他负责。
  说真心话,当时他不愿意去,自己养蘑菇收入不低,何必去操心。但又一想,虽然过去受了一些委屈,那是个别人别有用心陷害,作为自己是一个党员,不应忘记入党时的宣誓,要服从组织,以大局为重。于是,他做通了爱人的工作,挑起果园园长的重任。
  村里拿出闲置土地117亩。于世乐通过区林业局、农委。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苹果、梨、山楂、桃、杏10多个品种。他亲自带领60多号人植树、施肥、浇水,消灭病虫害。3年进入产果期。到1993年,果园就进入盛果期,这时正值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为了调动积极性,确保果园稳产离产、效益增收,不受损失,他向村两委提议将果园划片承包出去。村两委研究认为,他的建议很好,值得考虑。于是决定实行承包。3个月后,果园分片落实了承包责任制,现在承包户积极性很高,收入也很高,说起这件事来大家都佩服老于的高招。
  
  四
  
  “共产党员要为党争光,为民造福,不应当图有虚名,更不能给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抹黑。”这是于世乐常说的话。
  1994年,他发现村后小埠子顶那片荒山光秃秃的影响周围的环境形象,晚上睡不着觉,他在琢磨,如果想办法把它绿化起来,栽上树、种上果、再开个小饭店,既能观光,又有收入该有多好,要不试试?他是急性子人。不久,他跑到山上做了详细勘查,虽然土质不好,但只要想办法,从别的地运土去填坑造地还是可以考虑的。
  说干就干。
  修路、挖树坑、夏天酷热,汗水湿透衣襟,他干;冬天,寒风刺骨,东北风吹着雪花,零下15度手背冻裂、流出鲜血他仍然干。2年时间开出30亩地。家庭收入微薄,拿不出很多的钱买树苗,他就向朋友借,从种植果树的好朋友那里求援。朋友们知道他为人正直、想干事业,都愿意扶植他。一年功夫,山上栽满了杏树、桃树、椿芽、苹果树3000多株,动员儿子于虎和二女儿在山上盖房建起了饭店,春天赏花、秋季品果,游客络绎不绝,于世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995年,于世乐被评为农艺师。
  1999年,村委换届被选为村委委员。
  2001年,党支部换届被选为支部委员。
  进入村领导班子后,虽然不是主要领导,但他甘当配角,做好参谋助手。
  于家村400户、1400多口人,在罗村镇算是一个大村,但由于前些年搞企业亏损4000多万元,企业垮台,债台高筑。村里的秩序很不稳定,村干部由于没有集体积累,他8年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资。但他没有任何怨言,村里修路他靠上,村民纠纷他去调解,种植结构调整他去开会,小青年打架斗殴,只要见到他保准马上散,为啥?他事事主持正义,坚持公道,爱护村民。平时村里有啥红、白公事,都先到他家里说道说道,让他帮着出出主意,被村民称为“知心人”。
  于世乐很平凡,平凡的像棵小草。但是,他有博大的胸怀。
  2005年,他看到山东铝厂废弃的石料厂影响周围环境美,主动与其联系借钱买过来,办好林权证,在废弃的料石大坑里搞起了土地复垦绿化,从平邑引进优良果种大石榴20000株,侧柏30000株,绿化美化环境,减少污染。2006年,他的事迹被当地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道理已经拓展,可以直奔更辽远的前方。
  走出坎坷是坦途。
  愿于世乐保重身体,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冲刺!
其他文献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有偶然的成分,更有必然的因素,这必然和偶然的转换,关键看一个人的驾驭能力。今天的播种,奠定了明天的收获;今天的汗水,浇铸着明天的成功。  ——题记    千古风流人物,谁主沉浮?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谁能永存?人生在世、芸芸众生,谁能一顺百顺?新时代,新挑战,扬帆猛进固然可贺,低谷徘徊另辟蹊径更加可敬。本文介绍一个善于拓荒的人,他就是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镇粮库主任刘兴民。  2006
期刊
(一)    因为有了追求,才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役中解脱出来,向大自然索取,向大自然宣战。人,在追求中找到自我,成了自然的主宰。    追求,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追求,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  追求,也成了人类的万恶之源!  有人为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有人为追求权利而机关算尽;有人为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有人为了追求享乐而不惜出卖灵魂和肉体。  他在苦苦的追求,他在追求什么?  他
期刊
健康是金子,健康是权利,健康是幸福,健康是未来。  ——跨世纪健康口号    宋振江九岁那年.病魔将母亲从他身边夺走,失去母爱的痛苦使他幼小的心灵萌动出一个理想——热望将来悬壶济世,祛除病痛,为所有的人构筑一座高大的健康金字塔。    愿望和现实之间的距离需要用奋斗来缩短,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宋振江,正在用自身行动圆那个童年梦,为辽源父老乡亲的健康殚精竭虑,用滴滴汗水构筑心中那座金字塔,塔上镌刻
期刊
2007年7月初,天津市武清区欣欣向荣、艳阳高照,全国妇联副主席陈秀榕,书记处书记甄砚及市妇联、武清区领导等来到天津宇通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通公司”)视察访问。宇通公司近3000平米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精美绝伦的地毯产品,年创1000万元的产值……尤其是得知这一切大好局面竟然来自农村妇女王淑仿空手起家,9年艰苦奋斗得之的事迹,领导不约而同齐声赞扬,感叹王淑仿这不平凡的创
期刊
都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中国移动江西抚州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营销管理、员工素质提高诸方面,都展示了其特有的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和创新进程。    观念更新方向明    对于不少企业家及其企业来说,一种固有的观念就是:能得近利先求近;能少投入不多予。    抚州移动分公司总经理李绍清,眼光和思路与众不同。他在走遍城里大街小巷,摸清楚为市民设置的移动通信业务服务网点以后,又马不停蹄,对农村的移
期刊
董事长周桂生是一位投身环保事业30多年,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经验的老工程师和老专家,曾先后荣获苏州环保先进工作者称号、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2002-2006年度上海南汇区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杰出贡献奖、2006、2007年度获上海市第二十届优秀发明实施推广金奖和发明二等奖、2007年获3项发明专利及2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他的努力下2006、2007被上海市科委评定
期刊
应该说,我是通过重庆市商委领导认识李德建的,那是去年5月,我有幸和重庆市商委主任秦文武、副主任陈国华一起喝酒,席间,我读到了秦文武写的《重庆火锅赋》。老秦是学中文出身,是重庆商业的掌门人,武文弄墨,雄文劲采,痛快淋漓,让人惊叹不已。“重庆有火锅上万家,谁最成功?”我问道。“重庆德庄的李德建算一个。”陈国华是师级干部转业,是老秦的得力副手,他的回答让我对重庆德庄的李德建有了印象。以后,我进德庄吃后火
期刊
钢城大地,人才荟萃;建设成果,辉煌一片。  江南名城马鞍山市原本是个只有78户人家的小村庄,  1956年10月12日建市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百多万人口的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如今的钢城美丽隽秀,成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  2001年7月,天气十分炎热。我从北京乘飞机来到了马鞍山市当涂县新博镇人民政府。镇党委书记郎平同志得知我来采访,热情地握着我的手,一边向
期刊
郭黎明18岁当浮宫联发码头总经理,如今离而立之年还有四年,却创造出令人叹服的业绩:固定资产从17万元发展到现在2000多万元;年产值从30万元发展到3000多万元;年创利润达300多万元,并安排村里l00多名闲散劳力就业。  他勤劳致富,不忘人民,乐为社会做奉献。近几年,他捐资助学、扶贫济困、赈灾、修路、兴办公益事业共赞助10多万元。群众称他是“充满爱心的杰出青年”。2006年5月,他被评为“龙海
期刊
奇迹这东西既无专利,也无专业经营者,更无管理机构。当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平民身上发生意料之外的大事后震憾人们时方知奇迹的定义并非由权威机构评判或认定的。  ——题记  昔日颇受人冷落甚至歧视而憨厚得有些“苕”的朱隆元如今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名人,其大名也被人们化分为四个对等式。  A、朱隆元=良知回归的表率;  B、朱隆元=道德教育的楷模;  C、朱隆元=知荣明耻的典范;  D、朱隆元=中医彰显的奇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