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提高估算意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k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校教科室的安排下,我上了一节研究课“乘法估算”。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创设有效的估算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价值。
  第一次教学:
  出示主题图:一头奶牛大约可挤奶29千克,照这样计算,42头奶牛大约一共可挤多少千克奶?
  师:你会解决吗? 29×42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有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生1:我先把29看作30,42看作40,再把30和40相乘得到1200,所以29×42的结果大约是1200。(学生们都频频点头,表示赞许)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2:20×40=800。(其他学生疑惑不解)
  师:谁猜一猜他是怎样想的?
  生3:把29看作20,42看作40,再把20和40相乘得到800。
  生4:我反对。 29接近30,把29看作20,估算出的结果相差太大。
  师:这位同学把29、42两个乘数都看小了,估算出的结果是800,虽然估算出的结果相差比较大,但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5:可以知道计算结果肯定比800大。
  师:既然我们可以把29、42两个乘数都看小估算,那我们还可以……(学生没有反应)结果比800大,那会比多少小?
  生6:把29看成30,42不变,30×42等于……(迟疑了一会儿)30×42等于1260,结果比1260小。
  师:如果有一个采购员要每天订购1500千克牛奶,能答应吗?
  生7:不能,因为把29看作30,42看作50,再把30和50相乘得到1500,看大了才有1500,而29×42的得数比1500小,所以不能答应。
  ……
  反思:
  这一环节教师上得很“累”,学生学得无“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本上的主题图虽然问题中出现“大约”两字,但题目本身并不要求估算,在不要求估算的情境下教师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学生并没有估算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服务。
  那么,学生需要怎样的估算情境?如何让学生置身于估算情境之中,切实体验到估算带来的优势?课后在同行的指点下,我也不断地思考,力求创设有效的估算情境,既能激发学生估算的需求,又能体现估算算法的多样化。
  第二次教学:
  在出示“一头奶牛大约可挤奶29千克”“有42头这样奶牛”的信息后,增添了这样一个过程:奶牛场场长突然接到几个电话订单,一个需要每天订购800千克牛奶,另一个需要订购1500千克牛奶。
  师:如果你是奶牛场场长你会怎么办,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可以接下第一份订单,因为把29看作20,42看作40,再把20和40相乘得到800。
  师:也就是奶牛场产出牛奶比800千克——(生:肯定比800多)那是因为——
  生2:因为把29、42都看小,得到800,实际结果肯定比800大。
  师:那第二份订单呢?
  生3:不可以答应。因为把29、42都看大了才有1500千克,实际结果肯定比1500小。
  师:看来,这个奶牛场一天的产量比800多,比1500少,在800到1500这个范围内。
  师:什么叫结果在800到1500这个范围内呢?
  生4:就是最小最小不会小于800,最大最大不会超过1500,在800和1500之间。
  生5:老师,我觉得第一份订单也不能轻易答应,因为牛奶场一天产的牛奶在1200千克左右,给他定走800千克,剩下的怎么办?
  师:这位同學很有见解,你怎么知道一天产的牛奶在1200千克左右?
  生6:把29看作30,42看作40,再把30和40相乘得到1200,所以29×42的结果大约是1200。
  生7:还可以把29看作30,42不变, 30×42=1260,结果比1260小,而且我还知道比1260小42。(学生们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
  反思:
  课始教师设置了富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自发产生估算的需求,探究热情高涨。这一环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教师把问题“如果你是奶牛场场长你会怎么办,为什么”抛给学生,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介入,对学生的见解有效提升,从而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适时、适宜的服务。学生在交流中激活了思维,不仅感受到一个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估算,同时也意识到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体验到了估算的价值,培养了学生自觉估算的意识。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我的同桌小烽很“怪”,为什么这样说他呢?且听我细细道来……目光“杀人”  每次上课,小烽都是“冰冷”的一张脸,目不斜视地看着黑板。每当我上课不好好听讲,和前桌的同学说话时,他总是狠狠地瞪着我,那目光好像能“杀人”。对人冷漠  每当大家课间谈笑风生时,他总是一副“冷漠”的表情。我们因谈论一些班里有趣的事哈哈大笑时,他总觉得这很无聊,就会摆出一脸很烦的样子。这时,他会用双手捂住耳朵,旁若无人地看起课外
这几天天气很热,乡下老家的房子里,“嗡嗡嗡”的声音不时在我耳畔响起,搞得我心烦意乱。这些讨厌的蚊子整天没完没了地飞着,无论在哪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一只蚊子正在你的臂膀上大快朵颐,有时连蚊香和驱蚊剂都拿它们没办法。  有一天,我进入卫生间洗手,因为是晚上,所以灯光显得特别明亮。这时,蚊子的“嗡嗡”声又传来了。我像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士一般,立即跳了起来,一手拿苍蝇拍,一手拿驱蚊剂,准备将蚊子一网打尽。但
“我们是生长在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事件发生最密集的时期,不可能平静地生活,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  近年来,朱正的《序与跋》、钟叔河的《记得青山那一边》、沈昌文的《八十溯往》相继集结出版,被称为中国出版界的“三老集”。他们均生于1931年。  朱正在出版界以编著大量鲁迅专著而闻名。数十年来,他独自完成了二十多部鲁迅研究专著,包括5次重写鲁迅传记。  如果从25岁出版第一本《鲁迅传略》算起,朱正
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  2016年,联合国发布《关于艾滋病问题的政治宣言:快速加紧防治艾滋病毒,到2030年消除艾滋病流行》,希望实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是2020全球新发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皆低于50万。然而,2019年,全球艾滋病新发感染人数达170万,死亡人数达69万,也就是说,联合国的目标未能实现。  在中国,尽管艾滋病整体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遠。来自
“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重要而又相对抽象的概念。随着教材的改编,“倍”的教学提前了,也就是由原来的“乘法——除法——倍”的教学顺序改变为“乘法——倍——除法”的教学顺序。这时候应该如何教学“倍”呢?新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沟通,由“几个几”转化为“几的几倍”,但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几乎从零开始,因此学生对它的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可以采
刘克崮  今年5月,中央提出逐步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更加重视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研究,改革完善相关财税制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为此,“十四五”国民收入分配与税费改革课题组对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进行研判,发现在国民经济三部门中,居民、企业、政府无论是参与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呈现出类似趋势,即住户部门(包括家庭及其
案例:  题目:有一个容积是6000立方厘米的纸箱,这个纸箱的长是5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6厘米。把6盒长是9.5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19厘米的饼干筒装入这个纸箱里,能装下吗?  解法一:9.5×6×19=1083(立方厘米)  1083×6=6498(立方厘米)  6000立方厘米<6498立方厘米  答:这个纸箱不能装下这6盒饼干筒。  解法二:9.5×6×19=1083(立方厘米)  
[摘 要]数学美不仅体现在几何形态的美观上,数学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数学美。常规教学中,挖掘隐含的数学美,可以使寡淡的课堂充满鲜香的气息,进而启发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思考問题,这是一种引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妙策。  [关键词]数学美;同课异构;梯形面积公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33-02  在学生心目中,好看即美。这
[摘 要]结合杨悦婷老师执教的新世纪北师大教材“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再次认识“度量”,聚焦“速度”,从“度量”的视角进行品鉴与解读,解惑两个“为什么”:“为什么核心词是速度,而不是路程与时间”“为什么要聚焦本质,直观感悟层层建构,而不要更多的模型变式操练”,进而提炼“度量速度”的策略——多元比较、直观感悟等。  [关键词]度量速度;模型建构;比较;直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朗读课文时,程锖扬同学读到了一个新词汇——“树冠”,“冠”字她读成了四声。这时,张老师问我们:“这个字是这样读吗?”林凯文站起来回答,认为应该读四声。我也这么认为,因为我觉得“冠”这个字读“guàn”顺口,读“guān”多拗[ào]口啊!张老师没有立即肯定林凯文的答案,而是让我们回家查一查资料。  难道“树冠”的“冠”不读“gu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