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和老师是平等的
家校沟通通常都会涉及权威的问题,只要父母觉得“孩子在学校上学,自己多少受制于老师”,那么校方的权威感就产生了。因为这样想的父母占多数,从而“老师做权威”也成为一个通常的现象。老师不仅是做孩子的权威,也做家长的权威。
然而,任何的权威感都是我们赋予的,校方的权威感也不例外,如果父母处于平等的心态,对方也很难权威起来。平等的沟通不在于对方怎样,而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是平等的,对方没有办法耍大牌,他慢慢就会进入平等。所以要记住:不要讨好老师、去打击或者否认老师,我们直接做一个平等的、认真的、敞开的、尊重的沟通。我们尊重老师,也尊重自己。进入这样一个频道,沟通就会进入建设性的,也只有平等的沟通,才是建设性的。
若达成平等性沟通,须先化解“权威”投射,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不感到自己和学校的关系是“受制于”的关系,而是彼此需要和尊重的关系,我们理应支持学校的选择,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选择,我们有很多主体性可以发挥,包括要不要继续在这个学校。一个人越有主体性,就越能感知到自己可以选择、正在选择,主体性越低,就越觉得没办法,觉得受制。这不取决于头脑中的理由和“眼前的现实”,而取决于作为父母的我们,自身内在的权威课题修习得怎样。
尊重老师,也尊重自己
平等的沟通是我们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我们看重对方,也看重自己。在沟通中,是有对方也有我们自己的,如果老师说的无论对错,我们都唯唯诺诺,那在孩子心中就只有老师、没有自己;相反,如果只是觉得这老师水平太差、态度又有问题,看不上眼,那实际上是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对方。
平等的沟通,是有对方也有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对于老师是有接收性的,我们的心里是准备接收的,老师所讲的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就去肯定、吸取,有共同的意愿我们就去感谢和合作。
当我们能够给出老师尊重,我们自然认同老师讲话的合理性,认同他话语里的责任感和爱意,认同他的良好的愿望,我们就可以和他连接。至于一些具体的观点、具体怎么做,我们都能去探讨、去问询,我们抱着一个态度:双方不一定要达成共识,存在不同也是可以的。只有平等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彼此受益的。
具体怎么做
请允许我零散地举例。
A 核准焦点
老师讲了很多话,孩子最近纪律也不好、作业也不积极,不讲卫生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的话里面,信息量挺大、点很多,我们是无法给出回应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去追问:“老师,我觉得您说的话都很重要,您可以一个个地和我讲吗(或您最想告诉我的是什么)”,核准焦点才能推进交流。
B 深入交换
老师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或者“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通常老师在讲这句话想传达的是:孩子有什么问题,反映出家长有哪些地方没做好。通常是有这样的指责和期待在里面。如果我们因此而感到不舒服,那我们就没有发挥,我们自己就没有“站起来”。就好像对方用一句话,给我们穿上了一件衣服,把我们箍得很难受,我们觉得很不舒服、很难过,然后开始不喜欢这个老师。这是父母没有自己的表现,有自己的表现是:双方是平等的,不在意对方说什么,而都能去如实应对。
实际上,这时候可以问:“老师,我同意您说的。那么,您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这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或者情绪,而是一个对沟通的推进。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有合理性的,所以我们可以认同。这个认同不是一个手段,不是为了达成一个好的沟通的手段,而是它本来就是可以认同的,这里面是有合理性的。这个推进是:那么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可能和我看到的不同。有可能你看到了很有价值的东西,那我愿意去听你说的这部分。有可能你看到的只代表的是你的观念、信念,而你的信念和我的信念是不同的,这时候我也允许有不同的信念存在。我会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我不会要求自己去适应你,获得你的理解、认同,我也不会把我的信念强加于你,我尊重你的看法,也告诉你我怎样看。
C 转化方向
比如老师讲:“这孩子的自律性太差。”那我们就可以去问:“是,老师,我也这么觉得。那么,您觉得怎么可以去提高一个孩子的自律性呢?”如果老师说要我们多加管理,我们可以继续问“您是说,孩子的自律性来自于我们的约束吗?”
比如老师说:“你看他老是不听讲,他的学习该怎么办?他的成绩这么落后。”我们可以去说:“谢谢您对孩子这么看重,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呢?”或者可以说:“您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即便老师的话语里含有批判和担心,我们可以去把它扭转为一个探讨。我们可以去请教老师,我们不是以老师为权威,而是去请教。他能够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建议,当然很好;如果他不能够提供,那么他在指责的时候,也会收回或者减少他的指责,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办。
总之,当我们遇到来自老师的期待或批判,我们先感谢老师的看重和关心,然后去请教或者商谈如何转变。不管老师说孩子哪些地方不够好,我们都可以去问:“您是怎么理解的?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会这样?您对他有什么建议?您觉得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就把沟通的性质转为建设性的了。
D 表达恳请
有时候老师的做法并非无可商榷,这很自然,老师和我们一样都不是完美的,没有谁应该怎样,当老师出现不当言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怀着尊重去表达恳请。比如,老师说孩子上课老不听讲和别人说话,然后批评孩子:“你自己不学习,还不让别人学习吗?他怎么老是影响别人,这样我们怎么上课!你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了!”
这里面,老师有一个合理性,就是说——他作为老师,去维护课堂的纪律。我们可以肯定这部分,就是和老师说:“老师,我同意您做的。我觉得您说得对。不过,我恳请您只去提醒孩子,不必要去做延伸。如果您提醒他无效,那么您就通知我,我找他谈,您看这样可以吗?”
家校沟通通常都会涉及权威的问题,只要父母觉得“孩子在学校上学,自己多少受制于老师”,那么校方的权威感就产生了。因为这样想的父母占多数,从而“老师做权威”也成为一个通常的现象。老师不仅是做孩子的权威,也做家长的权威。
然而,任何的权威感都是我们赋予的,校方的权威感也不例外,如果父母处于平等的心态,对方也很难权威起来。平等的沟通不在于对方怎样,而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是平等的,对方没有办法耍大牌,他慢慢就会进入平等。所以要记住:不要讨好老师、去打击或者否认老师,我们直接做一个平等的、认真的、敞开的、尊重的沟通。我们尊重老师,也尊重自己。进入这样一个频道,沟通就会进入建设性的,也只有平等的沟通,才是建设性的。
若达成平等性沟通,须先化解“权威”投射,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不感到自己和学校的关系是“受制于”的关系,而是彼此需要和尊重的关系,我们理应支持学校的选择,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选择,我们有很多主体性可以发挥,包括要不要继续在这个学校。一个人越有主体性,就越能感知到自己可以选择、正在选择,主体性越低,就越觉得没办法,觉得受制。这不取决于头脑中的理由和“眼前的现实”,而取决于作为父母的我们,自身内在的权威课题修习得怎样。
尊重老师,也尊重自己
平等的沟通是我们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我们看重对方,也看重自己。在沟通中,是有对方也有我们自己的,如果老师说的无论对错,我们都唯唯诺诺,那在孩子心中就只有老师、没有自己;相反,如果只是觉得这老师水平太差、态度又有问题,看不上眼,那实际上是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对方。
平等的沟通,是有对方也有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对于老师是有接收性的,我们的心里是准备接收的,老师所讲的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就去肯定、吸取,有共同的意愿我们就去感谢和合作。
当我们能够给出老师尊重,我们自然认同老师讲话的合理性,认同他话语里的责任感和爱意,认同他的良好的愿望,我们就可以和他连接。至于一些具体的观点、具体怎么做,我们都能去探讨、去问询,我们抱着一个态度:双方不一定要达成共识,存在不同也是可以的。只有平等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彼此受益的。
具体怎么做
请允许我零散地举例。
A 核准焦点
老师讲了很多话,孩子最近纪律也不好、作业也不积极,不讲卫生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的话里面,信息量挺大、点很多,我们是无法给出回应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去追问:“老师,我觉得您说的话都很重要,您可以一个个地和我讲吗(或您最想告诉我的是什么)”,核准焦点才能推进交流。
B 深入交换
老师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或者“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通常老师在讲这句话想传达的是:孩子有什么问题,反映出家长有哪些地方没做好。通常是有这样的指责和期待在里面。如果我们因此而感到不舒服,那我们就没有发挥,我们自己就没有“站起来”。就好像对方用一句话,给我们穿上了一件衣服,把我们箍得很难受,我们觉得很不舒服、很难过,然后开始不喜欢这个老师。这是父母没有自己的表现,有自己的表现是:双方是平等的,不在意对方说什么,而都能去如实应对。
实际上,这时候可以问:“老师,我同意您说的。那么,您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这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或者情绪,而是一个对沟通的推进。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有合理性的,所以我们可以认同。这个认同不是一个手段,不是为了达成一个好的沟通的手段,而是它本来就是可以认同的,这里面是有合理性的。这个推进是:那么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可能和我看到的不同。有可能你看到了很有价值的东西,那我愿意去听你说的这部分。有可能你看到的只代表的是你的观念、信念,而你的信念和我的信念是不同的,这时候我也允许有不同的信念存在。我会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我不会要求自己去适应你,获得你的理解、认同,我也不会把我的信念强加于你,我尊重你的看法,也告诉你我怎样看。
C 转化方向
比如老师讲:“这孩子的自律性太差。”那我们就可以去问:“是,老师,我也这么觉得。那么,您觉得怎么可以去提高一个孩子的自律性呢?”如果老师说要我们多加管理,我们可以继续问“您是说,孩子的自律性来自于我们的约束吗?”
比如老师说:“你看他老是不听讲,他的学习该怎么办?他的成绩这么落后。”我们可以去说:“谢谢您对孩子这么看重,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呢?”或者可以说:“您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即便老师的话语里含有批判和担心,我们可以去把它扭转为一个探讨。我们可以去请教老师,我们不是以老师为权威,而是去请教。他能够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建议,当然很好;如果他不能够提供,那么他在指责的时候,也会收回或者减少他的指责,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办。
总之,当我们遇到来自老师的期待或批判,我们先感谢老师的看重和关心,然后去请教或者商谈如何转变。不管老师说孩子哪些地方不够好,我们都可以去问:“您是怎么理解的?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会这样?您对他有什么建议?您觉得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就把沟通的性质转为建设性的了。
D 表达恳请
有时候老师的做法并非无可商榷,这很自然,老师和我们一样都不是完美的,没有谁应该怎样,当老师出现不当言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怀着尊重去表达恳请。比如,老师说孩子上课老不听讲和别人说话,然后批评孩子:“你自己不学习,还不让别人学习吗?他怎么老是影响别人,这样我们怎么上课!你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了!”
这里面,老师有一个合理性,就是说——他作为老师,去维护课堂的纪律。我们可以肯定这部分,就是和老师说:“老师,我同意您做的。我觉得您说得对。不过,我恳请您只去提醒孩子,不必要去做延伸。如果您提醒他无效,那么您就通知我,我找他谈,您看这样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