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家校沟通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angyuzhucend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和老师是平等的
  家校沟通通常都会涉及权威的问题,只要父母觉得“孩子在学校上学,自己多少受制于老师”,那么校方的权威感就产生了。因为这样想的父母占多数,从而“老师做权威”也成为一个通常的现象。老师不仅是做孩子的权威,也做家长的权威。
  然而,任何的权威感都是我们赋予的,校方的权威感也不例外,如果父母处于平等的心态,对方也很难权威起来。平等的沟通不在于对方怎样,而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是平等的,对方没有办法耍大牌,他慢慢就会进入平等。所以要记住:不要讨好老师、去打击或者否认老师,我们直接做一个平等的、认真的、敞开的、尊重的沟通。我们尊重老师,也尊重自己。进入这样一个频道,沟通就会进入建设性的,也只有平等的沟通,才是建设性的。
  若达成平等性沟通,须先化解“权威”投射,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不感到自己和学校的关系是“受制于”的关系,而是彼此需要和尊重的关系,我们理应支持学校的选择,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选择,我们有很多主体性可以发挥,包括要不要继续在这个学校。一个人越有主体性,就越能感知到自己可以选择、正在选择,主体性越低,就越觉得没办法,觉得受制。这不取决于头脑中的理由和“眼前的现实”,而取决于作为父母的我们,自身内在的权威课题修习得怎样。
  尊重老师,也尊重自己
  平等的沟通是我们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我们看重对方,也看重自己。在沟通中,是有对方也有我们自己的,如果老师说的无论对错,我们都唯唯诺诺,那在孩子心中就只有老师、没有自己;相反,如果只是觉得这老师水平太差、态度又有问题,看不上眼,那实际上是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对方。


  平等的沟通,是有对方也有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对于老师是有接收性的,我们的心里是准备接收的,老师所讲的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就去肯定、吸取,有共同的意愿我们就去感谢和合作。
  当我们能够给出老师尊重,我们自然认同老师讲话的合理性,认同他话语里的责任感和爱意,认同他的良好的愿望,我们就可以和他连接。至于一些具体的观点、具体怎么做,我们都能去探讨、去问询,我们抱着一个态度:双方不一定要达成共识,存在不同也是可以的。只有平等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彼此受益的。
  具体怎么做
  请允许我零散地举例。
  A 核准焦点
  老师讲了很多话,孩子最近纪律也不好、作业也不积极,不讲卫生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的话里面,信息量挺大、点很多,我们是无法给出回应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去追问:“老师,我觉得您说的话都很重要,您可以一个个地和我讲吗(或您最想告诉我的是什么)”,核准焦点才能推进交流。
  B 深入交换
  老师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或者“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通常老师在讲这句话想传达的是:孩子有什么问题,反映出家长有哪些地方没做好。通常是有这样的指责和期待在里面。如果我们因此而感到不舒服,那我们就没有发挥,我们自己就没有“站起来”。就好像对方用一句话,给我们穿上了一件衣服,把我们箍得很难受,我们觉得很不舒服、很难过,然后开始不喜欢这个老师。这是父母没有自己的表现,有自己的表现是:双方是平等的,不在意对方说什么,而都能去如实应对。
  实际上,这时候可以问:“老师,我同意您说的。那么,您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这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或者情绪,而是一个对沟通的推进。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有合理性的,所以我们可以认同。这个认同不是一个手段,不是为了达成一个好的沟通的手段,而是它本来就是可以认同的,这里面是有合理性的。这个推进是:那么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可能和我看到的不同。有可能你看到了很有价值的东西,那我愿意去听你说的这部分。有可能你看到的只代表的是你的观念、信念,而你的信念和我的信念是不同的,这时候我也允许有不同的信念存在。我会告诉你我是怎么想的。我不会要求自己去适应你,获得你的理解、认同,我也不会把我的信念强加于你,我尊重你的看法,也告诉你我怎样看。
  C 转化方向
  比如老师讲:“这孩子的自律性太差。”那我们就可以去问:“是,老师,我也这么觉得。那么,您觉得怎么可以去提高一个孩子的自律性呢?”如果老师说要我们多加管理,我们可以继续问“您是说,孩子的自律性来自于我们的约束吗?”
  比如老师说:“你看他老是不听讲,他的学习该怎么办?他的成绩这么落后。”我们可以去说:“谢谢您对孩子这么看重,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呢?”或者可以说:“您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即便老师的话语里含有批判和担心,我们可以去把它扭转为一个探讨。我们可以去请教老师,我们不是以老师为权威,而是去请教。他能够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建议,当然很好;如果他不能够提供,那么他在指责的时候,也会收回或者减少他的指责,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办。
  总之,当我们遇到来自老师的期待或批判,我们先感谢老师的看重和关心,然后去请教或者商谈如何转变。不管老师说孩子哪些地方不够好,我们都可以去问:“您是怎么理解的?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会这样?您对他有什么建议?您觉得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就把沟通的性质转为建设性的了。
  D 表达恳请
  有时候老师的做法并非无可商榷,这很自然,老师和我们一样都不是完美的,没有谁应该怎样,当老师出现不当言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怀着尊重去表达恳请。比如,老师说孩子上课老不听讲和别人说话,然后批评孩子:“你自己不学习,还不让别人学习吗?他怎么老是影响别人,这样我们怎么上课!你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了!”
  这里面,老师有一个合理性,就是说——他作为老师,去维护课堂的纪律。我们可以肯定这部分,就是和老师说:“老师,我同意您做的。我觉得您说得对。不过,我恳请您只去提醒孩子,不必要去做延伸。如果您提醒他无效,那么您就通知我,我找他谈,您看这样可以吗?”
其他文献
有天在办公室午休时我连干三罐某歪歪饮料,做清洁的阿姨诧异地问:这么大了还喝这个?  呃……没办法,这是亲戚送给我儿子的,但我压根就不想让他喝,或者藏起来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或者“不幸”被他发现了,就只给他留一罐,其他的火速带到公司自己消灭掉。  要不怎么办呢?  以前坚决不给他买垃圾食品,我和他爸爸想吃汉堡薯条的时候,都是偷偷溜出去不带他。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社交范围扩大,垃圾食品怎么挡也挡不住了
期刊
人世间最深、最早的催眠莫过于“父母”了。  如此之早,如此之深,以至于绝大多数人把其中的误解当作了天经地义。  “父母”和“孩子”是相对的,没有“孩子”,也就无所谓“父母”。而所有的复杂和微妙就在这个简单的相对之中,几乎所有的人生剧情都可以在最初的这个关系中找到原型。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身体关系之上,血缘所意味的来历、所属和基因,年龄所意味的幼稚、成熟、强大弱小,构成所有误解的根
期刊
周末,带宝宝去商场,看到有捞鱼的项目,宝宝便千方百计要进入对他而言很高的栅栏,非要去玩一玩。一岁的小宝,要捞到游来游去的小鱼儿,技术含量实在太高,捞鱼也就变成了倒水、洒水、傻笑、叽里呱啦表达自己不知所云小情绪的活动。  旁边还有一个家庭在玩,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妈妈在专心致志地玩手机,爸爸在看孩子捞鱼。父母的打扮都很时尚,从背的包包、戴的手表、手里甩的车钥匙串也能看出来收入不会太低,至少也是中产
期刊
有次跟朋友谈心,聊到我最怕什么。我说:我最怕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忽然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懂事。  比如,我不仅不用将一进门就冲进玩具区的她拎到门厅换鞋洗手,她还边换边说“妈妈你上了一天班,累不累?”然后双手奉上我的拖鞋,蹲下来帮我解鞋带儿。  根本不“正常”嘛!  准是在幼儿园不听话的时候老师凶、她、了!肯定好好教育了一番小孩要“听话”!内心涌起一股心疼。  我不愿意她太乖。因为平时她就不怎么捣蛋,就是
期刊
承认吧!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  朋友是个年轻的妈妈,有段时间她有个苦恼,就是孩子习惯了姥姥的照看,晚上被父母接回家就很不乐意。这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朋友问我有没有这样的一种理论:“孩子从小跟爸爸妈妈睡,对身心健康会带来更多的好处。”假如有这个结论,她就可以更理直气壮一点,坚持把孩子接回家。  可惜,我没有这种理论。  我在想,这种理论真正的用途在哪里呢?也许她希望用这个说法镇
期刊
小家伙有段时间特别淘气,不好好吃饭,对青菜完全不感兴趣;性子很急,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经常拉着大人跟他比赛,还只能他得第一,输了就哭;玩具经常乱扔乱放,讲也讲不听……  那段时间,刚好是我和他妈妈特别忙的时候,所以,也不是特别有心情和精力跟他慢慢讲道理,但是,我做了一件事情……  那天晚上,帮他脱了衣服钻进被子里,忽然想起白天他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小家伙现在每天午睡后都能自己把衣服穿得很好。我
期刊
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  “我是你的优乐美”加我好友的时候,是刚放寒假的第二天。那天是周末,几乎每个周末,爸爸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聚会、应酬,妈妈也出门参加婚宴了,难得就我一个人在家。  爸爸是我们县某局的副局长,虽然不是一把手,但总有吃不完的饭,忙不完的应酬。为了能让妈妈有时间管家、管我,爸爸通过关系,把妈妈从医院一线调到了后勤。  从小,妈妈拿出管病人的方法来照顾我,时间长了,我老觉得喘不上气来,今天
期刊
上周末带女儿在公园玩,坐在长椅上休息,走过来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儿,挤在我旁边坐下。过了几秒钟,他冲我大嚷:“阿姨,你屁股太大,挤得我都没地方坐啦!”人听得真真切切。我瞪着他,羞愧难当,却无言以对。人家孩子说得没错,我是屁股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出自一个孩子之口,我又能怎样?  这时,男孩的妈妈走过来,没有丝毫歉意,只是敷衍地说了句:“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就兀自拉着孩子走开了。如果说刚才我是三条黑
期刊
亲子阅读≠花钱买书  周末,女儿兜兜把最近三年积攒的《百问百答》全部摆在床头,仔细点数了两遍,不满地对我说:“妈妈,我才只有21本,聪聪有24本!您再给我买3本,不然我就不是班里的故事大王了!”  “兜兜,就像咱们早餐吃的面包,我买回来了,但我没有吃,它就不是我的;你吃了,面包的营养积蓄在了你的体内,它才是你的,对吗?所以,买书和读书是两码事,不是谁买的书多,谁的知识就多。把书中的知识记在心中,需
期刊
一个假日的下午,我正陪弟弟午睡呢,9岁的女儿小鹿闯进房间把我叫醒,问我:“妈妈,我现在该做什么?”我十分恼怒。我们以前约定好的,妈妈陪弟弟午睡的时候不要来打扰。  我正要起床,睡着的弟弟因为有动静也被惊醒,哭着要妈妈抱,我只好先哄睡弟弟,小鹿识趣地先退出了房间。  我哄好弟弟出来,看到小鹿正在阳台浇花,我有点儿气恼地问她:“你叫妈妈起来干嘛?”小鹿说她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还没等我说话,小鹿突然想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