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时代促使教学方式不断转变。在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并巧妙地利用微信平台的功能模块,借助音视频等手段来辅助教学,既丰盈了教师的教,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亦将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顺利从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到“文化式”“文明式”状态。本文从“课前激趣,启发思维;课中探究,开拓思维;课后巩固,发展思维”这三个方面作简单的做法介绍。
【关键词】微信平台;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信息化时代不断为教学带来新视角、新体验。《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面对一年级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巧用微信平台的功能模块,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发掘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还轻松实现了教师、家长、学生间的正向沟通,让教学变得更有效。
一、课前激趣,启发思维
《道德与法治》承载了“道德”与“法治”两个重要的教育任务。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新教材,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特别是要观察学生课中、课间和其它时间在学校的日常表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制作一个个教育教学活动视频,引导学生从中学会自主预习,奏响课堂的“前奏曲”。如在教学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中的“铃声”主题时,我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拿着相机,连续一周有意去观察他们的下课活动情况和课前准备情况,看学生有无将老师平时强调的注意事项落实好:在下课去喝水或上厕所等活动前,先将下一节课所需的书本等学习用品,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并摆好桌椅;检查座位周围是否有垃圾,如发现要主动拾起扔到对应的垃圾桶;下课不追逐打闹等。通过观察,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好课前准备,但有几个男生总喜欢在下课乱跑。于是,我就将日常观察到的情况,结合拍摄到的相关镜头,制作成一个情境视频,引入知识点,在上课前一天通过微信将视频发送至班级群,由家长陪同、引导孩子观看。学生通过语音简单说说自己观后的感受,并对照下发的相应表格自行检查和反思,逐一打勾或打叉,进行课前预习。这种创设对应的情境,提前让学生预热的激趣方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为第二天的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中探究,开拓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一年级学生的教育主题是“适应新生活”。为更好地体现教材编排中“快乐教学”和“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话题为导向,通过学生合作探究,适时地开展交流讨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上册《拉拉手,交朋友》时,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及早融入班集体中,我先根据开学这段时间在课间活动观察到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跳绳、看书、折纸、画画等进行分类;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私下询问他们普遍喜欢的食物口味等,亦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调查所得,创设一个交朋友的视频。授课时,学生在“找朋友”遇到困惑时,我及时播出这段三分钟的微课。学生在视频的提示和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平时的喜好,自由去找朋友。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主动跟周围的同学沟通交流。平时比较内向害羞的孩子,也被这轻松快乐的氛围所感染,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我趁势引导学生:交朋友应该注意文明礼仪,平时应该互帮互助。并及时将学生交朋友的镜头拍下来,上传到微信班级群,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互动交流。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爸妈也加入到课堂,从中还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时,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干劲。这种三方探究的方法,既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又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悟,将复杂变为简单,让他们快乐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巩固,发展思维
教师應灵活把握好课后的时间,通过家校配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微信班公众号,发布对应主题的学习成果分享版本,让家长引导孩子将所学知识和真实情境相连接,学生从生活实际去学习、感悟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慢慢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主题时,涉及到“放学回家玩什么,怎么玩”;“吃饭时要注意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和健康饮食”;“在家的安全隐患,受伤了怎么办”;“早睡早起”这四个范畴的内容。教师在课后则有针对性地作出具体指引,家长在家创设出适宜的真实活动情境,让孩子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进行学习和巩固。有兴趣的家长还可将孩子的完成情况和所思所想,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展示。这种互相分享成果、点赞评价的做法,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当今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中,合理并巧妙地利用微信平台,不仅丰盈了教师的教学,而且让学生学得更有劲,亦将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三者共同发力,内化导行,让一年级的学生顺利从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到“文化式”“文明式”状态。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2]王亚琳.多媒体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J].中国教师,2020.06.
[3]刘莉.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思考[J].学周刊,2020(07):65-66.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微信平台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184430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锦绣香江学校)
【关键词】微信平台;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信息化时代不断为教学带来新视角、新体验。《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面对一年级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巧用微信平台的功能模块,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发掘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还轻松实现了教师、家长、学生间的正向沟通,让教学变得更有效。
一、课前激趣,启发思维
《道德与法治》承载了“道德”与“法治”两个重要的教育任务。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新教材,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特别是要观察学生课中、课间和其它时间在学校的日常表现,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制作一个个教育教学活动视频,引导学生从中学会自主预习,奏响课堂的“前奏曲”。如在教学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中的“铃声”主题时,我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拿着相机,连续一周有意去观察他们的下课活动情况和课前准备情况,看学生有无将老师平时强调的注意事项落实好:在下课去喝水或上厕所等活动前,先将下一节课所需的书本等学习用品,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并摆好桌椅;检查座位周围是否有垃圾,如发现要主动拾起扔到对应的垃圾桶;下课不追逐打闹等。通过观察,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好课前准备,但有几个男生总喜欢在下课乱跑。于是,我就将日常观察到的情况,结合拍摄到的相关镜头,制作成一个情境视频,引入知识点,在上课前一天通过微信将视频发送至班级群,由家长陪同、引导孩子观看。学生通过语音简单说说自己观后的感受,并对照下发的相应表格自行检查和反思,逐一打勾或打叉,进行课前预习。这种创设对应的情境,提前让学生预热的激趣方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为第二天的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中探究,开拓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一年级学生的教育主题是“适应新生活”。为更好地体现教材编排中“快乐教学”和“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话题为导向,通过学生合作探究,适时地开展交流讨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上册《拉拉手,交朋友》时,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及早融入班集体中,我先根据开学这段时间在课间活动观察到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跳绳、看书、折纸、画画等进行分类;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私下询问他们普遍喜欢的食物口味等,亦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调查所得,创设一个交朋友的视频。授课时,学生在“找朋友”遇到困惑时,我及时播出这段三分钟的微课。学生在视频的提示和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平时的喜好,自由去找朋友。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主动跟周围的同学沟通交流。平时比较内向害羞的孩子,也被这轻松快乐的氛围所感染,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我趁势引导学生:交朋友应该注意文明礼仪,平时应该互帮互助。并及时将学生交朋友的镜头拍下来,上传到微信班级群,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互动交流。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爸妈也加入到课堂,从中还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时,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干劲。这种三方探究的方法,既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又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悟,将复杂变为简单,让他们快乐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巩固,发展思维
教师應灵活把握好课后的时间,通过家校配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微信班公众号,发布对应主题的学习成果分享版本,让家长引导孩子将所学知识和真实情境相连接,学生从生活实际去学习、感悟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慢慢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主题时,涉及到“放学回家玩什么,怎么玩”;“吃饭时要注意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和健康饮食”;“在家的安全隐患,受伤了怎么办”;“早睡早起”这四个范畴的内容。教师在课后则有针对性地作出具体指引,家长在家创设出适宜的真实活动情境,让孩子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进行学习和巩固。有兴趣的家长还可将孩子的完成情况和所思所想,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展示。这种互相分享成果、点赞评价的做法,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当今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中,合理并巧妙地利用微信平台,不仅丰盈了教师的教学,而且让学生学得更有劲,亦将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三者共同发力,内化导行,让一年级的学生顺利从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到“文化式”“文明式”状态。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2]王亚琳.多媒体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J].中国教师,2020.06.
[3]刘莉.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思考[J].学周刊,2020(07):65-66.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微信平台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184430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锦绣香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