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像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風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重要事件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若能以教材为载体、以主题为单位,整合这些学习资源,使之与教材相呼应,融入课堂,就能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真正让学生步入阅读的快车道。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模式的流程包括:确立主题、精选文本→积累表达、读写结合→互动交流、提升品位。这要求语文教师跳出教材的范围,创新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积累知识,丰富涵养,为终身发展奠基。
那么,如何来创新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展开教学,引领其实现海量阅读。
一、阅读赛,提升学生阅读数量
阅读是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阅读体验,是很难提高阅读能力的。我们首先以教材为支点,围绕课文主题,挖掘一切可阅读的资源,引导学生对阅读重视起来。实践证明,在一个学期内给每个学生规定阅读量,适时开展阅读竞赛,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读书,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在学习统编教材“语文园地”里的《不高兴和没头脑》绘本时,教师可以开展搜集绘本、阅读绘本的比赛,组织阅读分享课或汇报课,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绘本故事,比一比谁读的最多,或展示绘本,或交换绘本,让学生在图画和文字中畅游。
这样,通过一本书阅读扩展到多本书阅读,再经过充分交流,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不管是按照文章题材归类,还是以文体特点、思想感情归类,我们都可以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
二、活动周,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在信息丰富的时代,“读什么”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选择能力尤为重要。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张在实际阅读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各异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文本整合。我们可以开展“活动周”活动,尽量多地让学生接触大量同一主题的文章,开展阅读交流会,提高阅读的质量。
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等写民俗风情的课文时,可以“家乡习俗我知道”为主题,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家乡习俗的文章、典故以及图片等,然后汇集成班本教材,人手一本进行阅读交流;也可以进行手抄报展评,开展家乡习俗图画展、摄影展等。
在多种方式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自主研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归纳、梳理阅读内容,并展示出来,阅读体验和感悟就会更加深刻,分析、理解、思辨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训练。教师可以紧扣课本,一周设置一个阅读主题,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三、讲故事,促使阅读内化吸收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于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的阅读要内化、吸收并能运用。
如何让学生的阅读内化吸收呢?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由读到表达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的“读”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帮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这些写动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阅读写动物的文章或书籍,集中一段时间开展讲动物故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和思,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在这个阅读内化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提升。采用这种方式创新教学,适合于很多故事单元,比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四、读名作,增加学生阅读深度
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都是名家佳作。每一篇文章都能为学生开启一道阅读的大门。我们可以进行读名家著作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以作家的一篇代表作扩展到其他作品,然后交流感受,并学写读书笔记,慢慢形成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字风格。
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蟋蟀的住宅》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们可以由此进行“走进《昆虫记》”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去了解法布尔的生平和相关故事,读法布尔的其他作品。还可以去读著名作家沈石溪的系列动物作品,去读“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系列小说,包括老舍、丰子恺等作家有关动物的作品等。这样由读到写,真正实现了深阅读、深思考,丰富学生的心灵,对其以后的学习和思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教学模式有千万种,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充分挖掘阅读资源,那么,师生共阅读、共成长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作为语文教师,若能以教材为载体、以主题为单位,整合这些学习资源,使之与教材相呼应,融入课堂,就能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真正让学生步入阅读的快车道。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模式的流程包括:确立主题、精选文本→积累表达、读写结合→互动交流、提升品位。这要求语文教师跳出教材的范围,创新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积累知识,丰富涵养,为终身发展奠基。
那么,如何来创新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展开教学,引领其实现海量阅读。
一、阅读赛,提升学生阅读数量
阅读是一个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阅读体验,是很难提高阅读能力的。我们首先以教材为支点,围绕课文主题,挖掘一切可阅读的资源,引导学生对阅读重视起来。实践证明,在一个学期内给每个学生规定阅读量,适时开展阅读竞赛,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读书,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在学习统编教材“语文园地”里的《不高兴和没头脑》绘本时,教师可以开展搜集绘本、阅读绘本的比赛,组织阅读分享课或汇报课,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绘本故事,比一比谁读的最多,或展示绘本,或交换绘本,让学生在图画和文字中畅游。
这样,通过一本书阅读扩展到多本书阅读,再经过充分交流,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不管是按照文章题材归类,还是以文体特点、思想感情归类,我们都可以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
二、活动周,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在信息丰富的时代,“读什么”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选择能力尤为重要。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张在实际阅读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各异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文本整合。我们可以开展“活动周”活动,尽量多地让学生接触大量同一主题的文章,开展阅读交流会,提高阅读的质量。
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等写民俗风情的课文时,可以“家乡习俗我知道”为主题,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家乡习俗的文章、典故以及图片等,然后汇集成班本教材,人手一本进行阅读交流;也可以进行手抄报展评,开展家乡习俗图画展、摄影展等。
在多种方式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自主研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归纳、梳理阅读内容,并展示出来,阅读体验和感悟就会更加深刻,分析、理解、思辨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训练。教师可以紧扣课本,一周设置一个阅读主题,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三、讲故事,促使阅读内化吸收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于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的阅读要内化、吸收并能运用。
如何让学生的阅读内化吸收呢?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由读到表达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的“读”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帮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这些写动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阅读写动物的文章或书籍,集中一段时间开展讲动物故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和思,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在这个阅读内化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提升。采用这种方式创新教学,适合于很多故事单元,比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四、读名作,增加学生阅读深度
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都是名家佳作。每一篇文章都能为学生开启一道阅读的大门。我们可以进行读名家著作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以作家的一篇代表作扩展到其他作品,然后交流感受,并学写读书笔记,慢慢形成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字风格。
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蟋蟀的住宅》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们可以由此进行“走进《昆虫记》”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去了解法布尔的生平和相关故事,读法布尔的其他作品。还可以去读著名作家沈石溪的系列动物作品,去读“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系列小说,包括老舍、丰子恺等作家有关动物的作品等。这样由读到写,真正实现了深阅读、深思考,丰富学生的心灵,对其以后的学习和思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教学模式有千万种,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充分挖掘阅读资源,那么,师生共阅读、共成长一定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