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有效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初中学生正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初中课堂教学之中。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现代文等美文佳作都是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因为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品读美文佳作,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 以解决问题为契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就好比是学生登顶知识高峰的一道道阶梯。学习者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解疑释惑,还要教会学生质疑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探究也好,合作学习也罢,都是旨在引领学生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以解决各种问题为契机,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还可以潤物无声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大部分学生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于是,教师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这句话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就会知晓,作者之所以“良心发现”,是因为他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作者之所以“增加勇气”,是因为他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祖国光明继续奋斗。至此,学生不理解最后一句话含义的问题就被彻底解决了。与此同时,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热爱祖国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 以升华主题为契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升华主题往往是教师引领学生品读美文佳作的高潮部分。通过升华主题,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美文佳作的内涵意蕴以及由衷地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学生也会将美文佳作的内涵意蕴和思想情感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并对自己思想、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美文佳作的内涵意蕴与思想情感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事实上,这些美文佳作的内涵意蕴和思想情感之中正就蕴含着点点滴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引领学生升华文本主题为契机,教师就可以润物无声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我的母亲》课堂升华主题环节教学片断为例:
师:这堂课,我们通过品读文本,认识了胡适的母亲。下面,同学们,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母亲吧!
(学生举手谈论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点滴小事。)
师:虽然我们的母亲和胡适的母亲相隔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对于子女的要求以及对子女的爱总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同学们,请将你们对“中国妈妈”的思考写在练习本上吧!
如此一来,随着文本主题的升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而文本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会被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以设计习题为契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习题,即作业,不仅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指南”,还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一张“试纸”。通过让学生一丝不苟地完成各种习题,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的知识漏洞以及能力短板也会在完成各种习题的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如此一来,就可以为教师进一步教学以及学生进一步学习指出明确的方向。可见,习题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习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所以教师不妨在设计习题的时候,恰如其分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写自己对“中国妈妈”的思考,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思想内涵,还有助于渗透孝敬父母的优秀传统文化。
事实上,教师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习题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增添习题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解决问题、升华主题以及设计习题等为契机,恰如其分、润物无声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如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根本。
参考文献:
[1]钟剑连.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32.
[2]沈明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7(8):56.
作者简介:刘灵,广东省信宜市,广东省信宜市教育城初级中学。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有效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初中学生正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初中课堂教学之中。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现代文等美文佳作都是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因为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品读美文佳作,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 以解决问题为契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就好比是学生登顶知识高峰的一道道阶梯。学习者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解疑释惑,还要教会学生质疑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探究也好,合作学习也罢,都是旨在引领学生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以解决各种问题为契机,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还可以潤物无声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大部分学生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于是,教师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这句话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就会知晓,作者之所以“良心发现”,是因为他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作者之所以“增加勇气”,是因为他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祖国光明继续奋斗。至此,学生不理解最后一句话含义的问题就被彻底解决了。与此同时,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热爱祖国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 以升华主题为契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升华主题往往是教师引领学生品读美文佳作的高潮部分。通过升华主题,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美文佳作的内涵意蕴以及由衷地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学生也会将美文佳作的内涵意蕴和思想情感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并对自己思想、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美文佳作的内涵意蕴与思想情感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事实上,这些美文佳作的内涵意蕴和思想情感之中正就蕴含着点点滴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引领学生升华文本主题为契机,教师就可以润物无声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我的母亲》课堂升华主题环节教学片断为例:
师:这堂课,我们通过品读文本,认识了胡适的母亲。下面,同学们,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母亲吧!
(学生举手谈论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点滴小事。)
师:虽然我们的母亲和胡适的母亲相隔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对于子女的要求以及对子女的爱总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同学们,请将你们对“中国妈妈”的思考写在练习本上吧!
如此一来,随着文本主题的升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而文本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会被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以设计习题为契机,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习题,即作业,不仅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指南”,还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一张“试纸”。通过让学生一丝不苟地完成各种习题,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的知识漏洞以及能力短板也会在完成各种习题的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如此一来,就可以为教师进一步教学以及学生进一步学习指出明确的方向。可见,习题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习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所以教师不妨在设计习题的时候,恰如其分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写自己对“中国妈妈”的思考,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思想内涵,还有助于渗透孝敬父母的优秀传统文化。
事实上,教师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习题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增添习题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解决问题、升华主题以及设计习题等为契机,恰如其分、润物无声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如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根本。
参考文献:
[1]钟剑连.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32.
[2]沈明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7(8):56.
作者简介:刘灵,广东省信宜市,广东省信宜市教育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