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实质是“让学”给学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和践行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根本在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实现教学形态的转型,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
多年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批注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发现批注式阅读教学充分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实践中,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实实在在地在听说读写中摸爬滚打,并且在实践的历练中实实在在地发展思维以及读写能力,切实提高认识水平。笔者认为,批注式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先学后教中“让学”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通过实践表明,从中年级开始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极其有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着重探讨小学中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策略。
一、示范引领,激发兴趣
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是无穷的,尤其是面对小学生。首先,通过经典作品引领学生了解批注阅读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比如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代诗歌篇目的积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唐诗经典评注,让学生看看前人是怎样读这些古诗的,怎样评点这些诗句的,读读批注的内容,直观感受什么是批注式阅读。其次,用生动的人物事例激发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兴趣。比如,毛泽东特别重视批注式阅读,他读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全书约10万字,毛泽东读后,在书中写了15000余字的批注,而且几乎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红笔黑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读书符号。
二、循序渐进,授之以渔
(1)让使用批注符号成为常规。符号语言形象直观,使用起来简单易行,操作交流起来高效方便,笔者建议批注式阅读指导应当倡导让使用批注符号成为常规。常用的符号主要有:①波浪线“~~~”或直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②圈点“〇〇〇”,标在文童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③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④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⑤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有了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后,一定能促进批注式阅读走向正常化和规范化。
(2)让运用文字评点批注成为习惯。符号式批注只是属于浅层的解读行为,深层次的批注必须要让运用文字成为习惯。经笔者提炼,常用的文字批注方法有:
①疏通式: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简单的文字批注。内容涵盖生字的音、形、義,识字方法、词语解释等。②提要式:阅读时,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段落之后,经过分析、归纳,形成一个阅读纲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③随感式: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以及引发的共鸣并信手记录在旁。④赏评式:每一篇文章都有点睛之笔,都有特别精美的语句,反复推敲,及时记录自己感受到的美的所在,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语言的魅力。⑤补白式:即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处”联想和填充,进行补写、仿写、续写、扩写等。⑥质疑式:即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用相关符号标出,或与作者不同见解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观点。
以上方法的指导,往往是交叉螺旋进行的。实践过程中,除了方法本身的指导外,笔者更倡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和常规,让批注式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常态阅读。
三、反复实践,形成能力
(1)循文导法—自主批注。自主批注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是学生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自主批注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读书,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与文本对话,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出自我,并在书中写下点滴感悟、思考与收获,让学生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然而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较弱,为了避免注释、批语的苍白无力,批注前教师可稍加引导,以求效率最大化。
(2)诱情导述—展示批注。正是由于批注式阅读注重个体的感悟和思考,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就势必产生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这些解读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的正确,有的偏颇,有的平实,有的富有创意,使阅读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水实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因此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场”,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批注成果,触使学生由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向群体合作式的交流沟通迈进,克服从众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观点,以获取更佳的阅读效益。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注式阅读,将摆脱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本位的局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比较,在教师适当的指引与点拨下深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克服学而不思的流弊,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摆脱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他们个性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真正实现了轻负高效的语文课堂。
多年以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批注式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发现批注式阅读教学充分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实践中,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实实在在地在听说读写中摸爬滚打,并且在实践的历练中实实在在地发展思维以及读写能力,切实提高认识水平。笔者认为,批注式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先学后教中“让学”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通过实践表明,从中年级开始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极其有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着重探讨小学中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策略。
一、示范引领,激发兴趣
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是无穷的,尤其是面对小学生。首先,通过经典作品引领学生了解批注阅读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比如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代诗歌篇目的积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唐诗经典评注,让学生看看前人是怎样读这些古诗的,怎样评点这些诗句的,读读批注的内容,直观感受什么是批注式阅读。其次,用生动的人物事例激发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兴趣。比如,毛泽东特别重视批注式阅读,他读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全书约10万字,毛泽东读后,在书中写了15000余字的批注,而且几乎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红笔黑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读书符号。
二、循序渐进,授之以渔
(1)让使用批注符号成为常规。符号语言形象直观,使用起来简单易行,操作交流起来高效方便,笔者建议批注式阅读指导应当倡导让使用批注符号成为常规。常用的符号主要有:①波浪线“~~~”或直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②圈点“〇〇〇”,标在文童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③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④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⑤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有了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后,一定能促进批注式阅读走向正常化和规范化。
(2)让运用文字评点批注成为习惯。符号式批注只是属于浅层的解读行为,深层次的批注必须要让运用文字成为习惯。经笔者提炼,常用的文字批注方法有:
①疏通式: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简单的文字批注。内容涵盖生字的音、形、義,识字方法、词语解释等。②提要式:阅读时,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段落之后,经过分析、归纳,形成一个阅读纲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③随感式: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以及引发的共鸣并信手记录在旁。④赏评式:每一篇文章都有点睛之笔,都有特别精美的语句,反复推敲,及时记录自己感受到的美的所在,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语言的魅力。⑤补白式:即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处”联想和填充,进行补写、仿写、续写、扩写等。⑥质疑式:即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用相关符号标出,或与作者不同见解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观点。
以上方法的指导,往往是交叉螺旋进行的。实践过程中,除了方法本身的指导外,笔者更倡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和常规,让批注式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常态阅读。
三、反复实践,形成能力
(1)循文导法—自主批注。自主批注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文本的活动,是学生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自主批注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读书,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与文本对话,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出自我,并在书中写下点滴感悟、思考与收获,让学生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然而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较弱,为了避免注释、批语的苍白无力,批注前教师可稍加引导,以求效率最大化。
(2)诱情导述—展示批注。正是由于批注式阅读注重个体的感悟和思考,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就势必产生了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这些解读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的正确,有的偏颇,有的平实,有的富有创意,使阅读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水实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因此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场”,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批注成果,触使学生由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向群体合作式的交流沟通迈进,克服从众心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观点,以获取更佳的阅读效益。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注式阅读,将摆脱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本位的局面,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比较,在教师适当的指引与点拨下深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克服学而不思的流弊,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摆脱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他们个性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真正实现了轻负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