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鑫园澡堂,是烟袋斜街里的一家较大的店面。鑫园澡堂位于烟袋斜街东口内不远处,紧挨着大石碑胡同的南口,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店,在北京恐怕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一家老浴池了。据说鑫园澡堂最早的东家,和前清慈禧太后的红人大太监李莲英还有些关系。鑫园澡堂历经晚清、民初、日伪和民国几个时代,直到现在仍然在为民众服务,实在是难得。
50年代的时候,澡堂大门西侧的墙上,白色瓷砖贴面,用绿色瓷釉写着8个大字:“男女澡堂”“温热双池”。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因为鑫园澡堂正处在烟袋斜街进东口第一个和第二个转弯之间,大门和房屋都是向东南的,从东口进来不远就能看见。可是从西面来的时候,不走到跟前,就看不见这几个大字。
我小时候常和父亲来这里洗澡,长大一点就自己来洗。当时,洗澡是2毛6一位,搓澡、修脚、喝茶在外,大人带的小孩免费。2毛6分钱,现在看来就是相当于免费,可在当时也算是贵的。当年,一个小工(力工)的工资,每天才8毛到1块,工厂学徒工每月才18元钱。后来,工人的工资涨了,洗澡费却一直保持着2毛6,直到80年代初期。
澡堂里面有单间,有大堂,单间另外加钱。一进大门,分男左女右。男部大门右手边是个柜台,柜台后面的南房就是几个单间浴室。再往里就是大堂,大堂里是成排的床位。每个单元是两个单人休息的床,中间是一个床头柜,上面可以放茶壶茶碗,下面可以放衣服。柜台里面的值班员(当时叫坐柜)见客人进来,就会先问一声:“您几位?”来人一说几个人,值班员就会向里面喊道:“几位!里边请!”里面的服务员(当时叫跑堂)就会根据铺位情况应一声:“这边请!”用声音引领客人到空位上去。
噘声音过去以后,服务员就会指引您到一个空位,并问一句:“就这儿行吧?”蜕着,就把拖鞋(当时叫趿拉板儿)给您放在脚底下。
这时,服务员会用一个带铜叉头的长竿,把您的上衣、大衣挂到2米多高的一排衣钩上。您要走或是临时要拿衣服里的东西,必须叫服务员用长竿往下取,一般人就是站在床位上也够不下来。这也是一种保安措施您想,哪个小偷敢站在床位上,伸手去掏兜呢?裤子、内衣就放在床头柜下面。
您要搓澡、理发、喝茶、吃点心,都可以告诉服务员,他可以为您准备和代办,最后一起在柜台算账。喝茶可以自带茶叶,澡堂柜台也代卖茶叶。洗完澡吃点心,吃烧饼倮子,也是澡堂的代办服务项目,只要您说清品种数量,服务员就会为您买来。
脱完衣服,穿着拖鞋,披着一块大浴巾就可以去浴室了。进浴室的门时,会有一个服务员把浴巾接过来,并给您送上一条洗澡用的毛巾,浴室里面有公用的肥皂。那时,洗澡什么也不用带,不像现在,毛巾、香皂、浴液……全得自己带,或是全部花钱买一套使用。
浴室里面的浴池,也不像现在是大方池子。大池子被分割成一米宽的长条池子,每个池子之间有一个半米宽的隔断,隔断只有30多厘米厚,下面是和旁边池子相通的。一排有4个池子,是同一温度。热水池、温水池由您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温热双池”。池子镶着白色瓷砖,显得很干净。
在池子里泡够了,搓完澡冲洗干净,一出浴室的门,服务员就会递上一条大浴巾,同时给您一块热气腾腾的毛巾,叫您擦把脸。在您离开澡堂之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服务员将这种热手巾把儿送到您手中。
回到自己的床位,服务员就会给您沏上一壶热茶,送上一块热手巾把儿。您是愿睡觉、坐着喝茶、吃点心还是看书聊天儿,随您便,直到您心满意足想穿衣走人为止。要是两三个人没事来洗澡,连洗带喝茶、吃点心、聊天儿,一果就是半天儿。修脚也是澡堂的一项普遍的服务项目。修脚师傅的小板凳,是一只“组合家具”,板凳下面有暗格抽屉,里面放着各种修脚工具。修脚师傅坐在小板凳上干活时,伸手一摸,就会准确无误地拿到要用的刀具。不像现在的修脚师傅,要么推着一个外科用的器械小车,要么带着一个大工具包,上面摆满各种闪着白光的刀具,显着干净和气派,可是看了也会叫人心里害怕。当年那种隐蔽式的工具存放方法,也算是一种“人性化”的措施吧!
大堂里就能理发。您可以先剪头,洗完澡以后再刮脸、吹风整形,出门的时候保证让您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当年的服务员确实耐心周到,让人处处感觉舒服。不过,人家毕竟是生意,再周到也要为利润服务。不管您睡着没睡着,柜台和服务员之间的呼应声,是不能少的,该多火声还是多大声,这个没商量。服务员大多是保定、定兴县一带的人,带着定兴口音的嗓门儿,不时地在大堂里来回呼应着,叫人感到很亲切。在大堂里,服务员会不断地给您续水、送热毛巾把儿,时不时地还和您搭句话茬儿、说句笑话儿,显得那么亲热。那年头,北京人的家都是住在平房大杂院,好一点的住个四合院,有自家浴室的极少,所以只能到澡堂子来洗澡。
当时,洗澡不叫“洗澡”,而叫“泡澡”。到公共浴池洗澡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大家一脱衣服,不管您是局民还是拉三轮的,一律平等。说起话来,也就无所顾忌了。家长里短,三只蛤蟆四只限,什么都可以聊。那个无忧无虑的劲头,从北京聊到上海,从新疆再聊回来,说的人痛快,听的人也高兴。喝着热茶,一聊就是几个钟头,那才叫享受。
后来,人口越来越多,从4亿5千万同胞变成厂6亿人民、8亿人民……到处是人,澡堂子里也不例外。为了应付人口的增多,澡堂子里的床位短了一半,不能躺了只能坐着。再后来,又出现了“脱筐儿”。就是进门后,把衣服脱在一个竹筐里,洗完澡穿起衣服就走人的“便捷式”洗澡,把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过程。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市民从大杂院搬进了带自家浴室的楼房,不用再去公共浴池洗澡了。鑫园澡堂的生意也就一落千丈,没那么多人了,更用不着“脱筐儿”了。90年代,我回北京探亲,又去了一次鑫园澡堂。一进门,大堂的床位没了,只有长条板凳和存衣柜。进了浴室,“温热双池”没了,变成了一个直径3米左右,不上几级台阶进不去的的圆池子和一个桑拿室。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是我这次洗澡的感觉。设备是先进了,可是泡澡的人情味儿、热闹劲儿没了,一点乐趣都没了。出来一算账,连搓澡带按摩,一共花了100多块。钱没少花,可是怎么一点儿原来的味儿都没有了呢?原来的鑫园澡堂哪儿去了!
50年代的时候,澡堂大门西侧的墙上,白色瓷砖贴面,用绿色瓷釉写着8个大字:“男女澡堂”“温热双池”。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因为鑫园澡堂正处在烟袋斜街进东口第一个和第二个转弯之间,大门和房屋都是向东南的,从东口进来不远就能看见。可是从西面来的时候,不走到跟前,就看不见这几个大字。
我小时候常和父亲来这里洗澡,长大一点就自己来洗。当时,洗澡是2毛6一位,搓澡、修脚、喝茶在外,大人带的小孩免费。2毛6分钱,现在看来就是相当于免费,可在当时也算是贵的。当年,一个小工(力工)的工资,每天才8毛到1块,工厂学徒工每月才18元钱。后来,工人的工资涨了,洗澡费却一直保持着2毛6,直到80年代初期。
澡堂里面有单间,有大堂,单间另外加钱。一进大门,分男左女右。男部大门右手边是个柜台,柜台后面的南房就是几个单间浴室。再往里就是大堂,大堂里是成排的床位。每个单元是两个单人休息的床,中间是一个床头柜,上面可以放茶壶茶碗,下面可以放衣服。柜台里面的值班员(当时叫坐柜)见客人进来,就会先问一声:“您几位?”来人一说几个人,值班员就会向里面喊道:“几位!里边请!”里面的服务员(当时叫跑堂)就会根据铺位情况应一声:“这边请!”用声音引领客人到空位上去。
噘声音过去以后,服务员就会指引您到一个空位,并问一句:“就这儿行吧?”蜕着,就把拖鞋(当时叫趿拉板儿)给您放在脚底下。
这时,服务员会用一个带铜叉头的长竿,把您的上衣、大衣挂到2米多高的一排衣钩上。您要走或是临时要拿衣服里的东西,必须叫服务员用长竿往下取,一般人就是站在床位上也够不下来。这也是一种保安措施您想,哪个小偷敢站在床位上,伸手去掏兜呢?裤子、内衣就放在床头柜下面。
您要搓澡、理发、喝茶、吃点心,都可以告诉服务员,他可以为您准备和代办,最后一起在柜台算账。喝茶可以自带茶叶,澡堂柜台也代卖茶叶。洗完澡吃点心,吃烧饼倮子,也是澡堂的代办服务项目,只要您说清品种数量,服务员就会为您买来。
脱完衣服,穿着拖鞋,披着一块大浴巾就可以去浴室了。进浴室的门时,会有一个服务员把浴巾接过来,并给您送上一条洗澡用的毛巾,浴室里面有公用的肥皂。那时,洗澡什么也不用带,不像现在,毛巾、香皂、浴液……全得自己带,或是全部花钱买一套使用。
浴室里面的浴池,也不像现在是大方池子。大池子被分割成一米宽的长条池子,每个池子之间有一个半米宽的隔断,隔断只有30多厘米厚,下面是和旁边池子相通的。一排有4个池子,是同一温度。热水池、温水池由您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温热双池”。池子镶着白色瓷砖,显得很干净。
在池子里泡够了,搓完澡冲洗干净,一出浴室的门,服务员就会递上一条大浴巾,同时给您一块热气腾腾的毛巾,叫您擦把脸。在您离开澡堂之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服务员将这种热手巾把儿送到您手中。
回到自己的床位,服务员就会给您沏上一壶热茶,送上一块热手巾把儿。您是愿睡觉、坐着喝茶、吃点心还是看书聊天儿,随您便,直到您心满意足想穿衣走人为止。要是两三个人没事来洗澡,连洗带喝茶、吃点心、聊天儿,一果就是半天儿。修脚也是澡堂的一项普遍的服务项目。修脚师傅的小板凳,是一只“组合家具”,板凳下面有暗格抽屉,里面放着各种修脚工具。修脚师傅坐在小板凳上干活时,伸手一摸,就会准确无误地拿到要用的刀具。不像现在的修脚师傅,要么推着一个外科用的器械小车,要么带着一个大工具包,上面摆满各种闪着白光的刀具,显着干净和气派,可是看了也会叫人心里害怕。当年那种隐蔽式的工具存放方法,也算是一种“人性化”的措施吧!
大堂里就能理发。您可以先剪头,洗完澡以后再刮脸、吹风整形,出门的时候保证让您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当年的服务员确实耐心周到,让人处处感觉舒服。不过,人家毕竟是生意,再周到也要为利润服务。不管您睡着没睡着,柜台和服务员之间的呼应声,是不能少的,该多火声还是多大声,这个没商量。服务员大多是保定、定兴县一带的人,带着定兴口音的嗓门儿,不时地在大堂里来回呼应着,叫人感到很亲切。在大堂里,服务员会不断地给您续水、送热毛巾把儿,时不时地还和您搭句话茬儿、说句笑话儿,显得那么亲热。那年头,北京人的家都是住在平房大杂院,好一点的住个四合院,有自家浴室的极少,所以只能到澡堂子来洗澡。
当时,洗澡不叫“洗澡”,而叫“泡澡”。到公共浴池洗澡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大家一脱衣服,不管您是局民还是拉三轮的,一律平等。说起话来,也就无所顾忌了。家长里短,三只蛤蟆四只限,什么都可以聊。那个无忧无虑的劲头,从北京聊到上海,从新疆再聊回来,说的人痛快,听的人也高兴。喝着热茶,一聊就是几个钟头,那才叫享受。
后来,人口越来越多,从4亿5千万同胞变成厂6亿人民、8亿人民……到处是人,澡堂子里也不例外。为了应付人口的增多,澡堂子里的床位短了一半,不能躺了只能坐着。再后来,又出现了“脱筐儿”。就是进门后,把衣服脱在一个竹筐里,洗完澡穿起衣服就走人的“便捷式”洗澡,把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过程。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市民从大杂院搬进了带自家浴室的楼房,不用再去公共浴池洗澡了。鑫园澡堂的生意也就一落千丈,没那么多人了,更用不着“脱筐儿”了。90年代,我回北京探亲,又去了一次鑫园澡堂。一进门,大堂的床位没了,只有长条板凳和存衣柜。进了浴室,“温热双池”没了,变成了一个直径3米左右,不上几级台阶进不去的的圆池子和一个桑拿室。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是我这次洗澡的感觉。设备是先进了,可是泡澡的人情味儿、热闹劲儿没了,一点乐趣都没了。出来一算账,连搓澡带按摩,一共花了100多块。钱没少花,可是怎么一点儿原来的味儿都没有了呢?原来的鑫园澡堂哪儿去了!